问题

中医是科学吗?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区别是什么?

回答
中医是科学吗?以及它与现代医学的区别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也是很多人在了解中医时最想知道的答案。要回答“中医是科学吗?”,我们需要先理解“科学”本身是什么,再将其与中医的运作方式进行对比。

“科学”是什么?

通常我们理解的科学,是建立在可观察、可重复、可检验的经验证据基础上的知识体系。它强调逻辑推理、实证主义、数学建模,并不断通过假说实验验证的循环来修正和完善自身。现代科学的基石是物理定律、化学反应、生物学原理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精确的测量和实验来量化和验证。

中医的科学性:一个复杂的解读

如果用现代科学的标准来简单粗暴地衡量中医,那么它在很多方面会显得“不科学”。比如:

理论体系的非量化性: 很多中医理论,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辨证论治”,更多是通过哲学思辨和临床经验总结而来,而非精确的数字和公式。例如,“补气”这个概念,你无法用一个具体的单位来测量“气”的多少。
诊断方法的间接性: 中医的“望闻问切”虽然包含了很多细致的观察,但很多信息是基于医者的经验和主观判断,缺乏客观、可量化的指标。比如“舌诊”,舌苔的颜色、厚薄、润燥,这些都会被中医视为诊断的重要依据,但其背后的生理机制在早期很难用现代科学解释。
治疗手段的多样性与不可控性: 中药的配伍复杂,成分繁多,很多时候其疗效被归因于整体的“协同作用”,这使得单味药的药理作用难以被独立研究和标准化。一些传统疗法,如针灸,其作用机制也仍在探索中。

然而,简单地将中医打上“不科学”的标签,也未免过于片面和狭隘。事实上,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中医也具备一些“科学”的特质:

基于经验的长期观察和总结: 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是几千年以来无数医者在与疾病斗争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长期、细致观察和反复验证的结果。比如,很多中药的疗效,后来都被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了其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
系统性与整体性思维: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将人体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这种系统性思维在面对一些复杂疾病时,反而比单一靶向的现代医学更具优势,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调整人体的整体状态。
实践的有效性: 不可否认,中医在很多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在慢性病、疑难杂症以及亚健康调理方面,仍然显示出其独特的疗效。很多经过中医治疗的患者,其症状得到了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这种长期的临床实践有效性,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证据。
正在进行的现代化探索: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医研究者正致力于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阐释中医理论、验证中医疗效。他们运用现代分析技术来研究中药成分,通过临床试验来评估针灸等疗法的有效性,试图将中医的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严谨相结合。

所以,中医是不是科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科学”以及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待它。 如果科学的定义狭隘地仅限于现代西方科学的范式,那么中医确实有很多需要被“科学化”的地方。但如果我们将科学理解为一种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那么中医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展现出其内在的“科学”逻辑和价值。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区别

中医和现代医学(通常指西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它们在理论基础、诊断方法、治疗手段以及对疾病的认识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1. 理论基础与哲学观:

中医:
整体观: 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关联。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辨证论治: 核心思想是“辨证论治”,即在诊断疾病时,不只看表面症状,更要分析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人体内在的失衡状态,然后根据“证”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证不仅仅是症状的集合,更是对疾病本质的概括。
阴阳五行学说: 运用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药物的作用。例如,寒为阴邪,热为阳邪;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气血津液: 认为气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推动和维持生命;血是物质基础,濡养脏腑;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滋润和濡养身体。它们之间的平衡是健康的保证。
经络学说: 认为人体存在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连接脏腑和肢体。疾病的发生与经络的阻塞或不通有关。

现代医学(西医):
还原论与实证主义: 倾向于将疾病和人体分解为更小的组成部分进行研究,如细胞、分子、基因等。强调基于可观察、可量化的实验证据来认识疾病和治疗。
病因学: 主要关注疾病的直接病因,如细菌、病毒、遗传基因突变、物理损伤、化学毒素等。
解剖学与生理学: 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有精确的认识,基于器官、系统层面的功能异常来理解疾病。
病理学: 侧重于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

2. 诊断方法:

中医:
四诊合参(望、闻、问、切):
望: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排出物等。
闻: 听病人的声音、呼吸以及嗅其身体的气味。
问: 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病史、生活习惯等。
切: 通过脉诊(触摸病人的脉搏)和触诊来了解病情。
辨证: 将四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和分析,判断出疾病属于何种“证型”(如风寒感冒、湿热内蕴等)。

现代医学(西医):
病史询问: 了解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
体格检查: 通过视、触、叩、听等方法,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器官发育等。
辅助检查: 依赖各种科学仪器进行客观检测,如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X光、CT、MRI)、心电图、内镜检查、病理活检等。
诊断: 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确定具体的疾病名称或病理状态。

3. 治疗手段:

中医:
中药治疗: 采用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根据辨证结果开具复方中药,强调药物的整体作用和个体化治疗。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目的。
推拿按摩: 通过手法作用于体表,调整气血经络,缓解疼痛。
拔罐、艾灸: 利用负压或热力刺激穴位,达到祛除病邪、温通经络的目的。
饮食调养与情志治疗: 强调通过调整饮食和情绪来辅助治疗。

现代医学(西医):
药物治疗: 主要使用成分明确、作用机制清晰的化学药物或生物制剂,通常是单方或复方制剂。
手术治疗: 通过外科手术切除病灶、修复损伤或重建功能。
物理疗法: 如放射治疗、电疗等。
介入治疗: 利用导管等器械在体内进行诊断和治疗。
康复治疗: 通过运动、心理等方式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4. 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 认为疾病是人体内部阴阳失衡、气血不调、脏腑功能紊乱的表现。强调的是“治病求本”,即追溯疾病的根本原因,从人体的整体失调入手进行调整。很多时候,疾病在现代医学的检查中可能尚未出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中医却能通过辨证发现并进行干预。
现代医学(西医): 主要将疾病视为由特定病原体、基因缺陷或器官损伤引起的,强调“对症治疗”,即针对疾病的表现在特定靶点进行干预。

总结与思考:

中医和现代医学并非完全对立,而更像是两种不同视角、不同逻辑的医学体系。

现代医学的优势在于其精确性、可量化性,以及在急性病、感染性疾病、创伤、外科手术等领域的卓越表现。 它的研究方法严谨,能够快速锁定病因并进行有效干预。
中医的优势在于其整体观、辨证论治以及在慢性病调理、疑难杂症、康复以及亚健康状态改善方面的独特疗效。 它更关注人体的内在平衡和生命力。

当前,很多医学研究者正在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希望能够融合两种医学体系的优点,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解决方案。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才能更明智地选择和运用这两种宝贵的医学遗产。与其争论中医“是不是”科学,不如去探索它“如何”能够更好地与现代科学对话,造福于人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医不是科学,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区别是,中医是宗教,本回答阅读可能较久适合于对中医产生怀疑但是不明白哪里不对劲的人群阅读。

但是在阅读本答案之前,答主提醒读者务必明白一件事即中医之事只可与家人讨论和教育,绝不可与朋友、领导、同事等人争辩讨论,切记。
宗教属性之一:越古老越经典越权威 科学属性之一:越现代更前沿越值得推荐研究
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成书于先秦至汉

难经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公元200年左右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秦后汉末之际

等等....

现代医学经典:

免疫学 Janeway's Immunobiology 2016年版

细胞学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2014年版

神经外科手册 2013年版

等等.....

中医和大多数传统医学一样,诞生于古代人均寿命很低的年代,在那个年代人类对于自然充满了不解、畏惧和尊敬。中医的理论玄学糅合中国的哲学和天人合一观念,尽管并没有帮助古人明显提高寿命,但是对于古人的思想建设具有一定积极的作用,比起现代科学追求的知其所以然,中医的玄学更像是一种宗教式冥想慰藉,无法自证且因果逻辑牵强,例如五行论、阴阳论、以形补形论、以色补色论、精气血论等等,中医的拥趸坚持的一个非常核心的理论是既然能流传这么久,怎么可能会是没有用的,这种观念是标准的宗教传播繁衍的核心思想

现代医学诞生后,各国人群寿命开始大幅上升,对于古中医、古印医、古希腊医、古印第安医学所描述的现象基本进行了合理的科学解释,并且建立了以现代物理学,现代化学,现代生物学,现代材料学,现代统计学,现代数字信号/图像处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的交叉发展,稳步前进。攻克了数千年无法治疗的疾病,在古代几乎绝症的肺结核、甲肝、梅毒、阑尾炎、脑膜炎、主动脉夹层、各类恶性肿瘤均可进行治愈或者大幅延长寿命,除此之外世界最顶级的现代科学平台例如science、nature、cell等每时每刻都在更新着全球最顶级的医学家、生物学家等现代医学的精英的最新研究成果。
宗教属性之二:没有标准派系众多 科学属性之二:统一的标准
宗教不是科学,没有标准以主观玄学概念为主,因此历史上一直作为传播人群思考的精神产物,宗教是不存在唯一标准的,因此派系众多谁也不能说服谁,中医一共有几大门派、上百个中医世家,古代和近代没有现代医学的时候,内部斗争如同不同宗教派系的斗争与大多数的宗教派系之争并无区别,这一侧高喊固本驱邪,另一侧高呼天人合一,后侧高喊驱毒滋阴,前侧高喊疏肝补阳。

伤寒派。伤寒派因张仲景的《伤寒论》而问世。伤寒派是问世最早的流派。张仲景介绍的辨证方法是六经辨证。

脾胃派。该派由李东垣创立。也叫作补土派。李东恒创立《脾胃论》学说,认为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生,主张疾病由补脾胃,从脾胃着手论治。

滋阴派。由朱丹溪创立。该派治疗以滋阴为主。

寒凉派。由刘完素 (刘河间) 为主。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研究五运六气,为“寒凉派”的创始人。他发挥《内经》理论,提倡火热论,并重视针灸治法,临床施治重视井穴、原穴。

温补派。指由张景岳,薛己主导的温补阴阳的流派。他初创了“温补学说”,提出“阴常不足,阳本无余”的著名论点。

温病学派。叶天士为代表。该派用药多以寒凉轻灵为特点。

火神派。该派脱胎与伤寒派,但更主张补阳为先。所以该流派也叫作温阳派和扶阳派。

而现代科学,在各国的科学家的努力下,不但学科之间的交叉出现了普遍的共识概念,每一门学科都已经制定了严格统一的标准,例如不管在哪个国家麦克斯韦方程组都是一样的,香农定理都是一样的,一期梅毒如何治疗,贷款复利如何计算,无论是理论还是工程都形成了一个标准,现代科学只存在于不同最顶尖科学家侧重探索的领域,对于已经探索过的地带都会形成统一有理论基础且有工程支撑的情况例如现代医学家对于已知抗生素各自进行探究后,经过交流和学习将已发现的抗生素们进行分门分代别类,并不会存在宗教那种谁也不能说服谁的派系和系徒

宗教属性之三:政治、立场正确 科学属性之三:客观事实

宗教、中医拥趸大多还会有以下宗教、民族主义一个特点或者多个特点:反对转基因、比起数据更相信阴谋论、相信功夫和气功神奇、相信风水和占卜大师、相信推背图阴阳五行八卦阵、相信真的有中华传说中的神兽现象等等,如同大多数宗教徒真的相信教义中提到的各项神迹。而经历良好科学教育的人在讨论科学的时候,大多不会代入民族情怀、家国情感,只看客观事实,在以上一点或多点与中医的拥趸对立,中医的拥趸普遍认为质疑和不相信中医的人是不爱国、不爱民族、抛弃传统的败类,但是拥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并不认为不支持中医、不支持风水、不支持占卜星象、不支持气功武术、抛弃不符合科学的传统文化属于不爱国,不爱民族的表现

宗教属性之四:个例小样本探讨 科学属性之四:现代统计学

中医的神奇经常伴随着拥趸口中的我同学、我朋友、我小时候、我亲戚本来,.......要不行了,但是经过.......就好了,然后再来一通经历了几千年的验证肯定是有道理的之类的修饰,然后逐渐个例被神话,成为宗教教义的教科书。

有良好现代科学素养的人群只相信统计学,比如FDA这个由顶级医药学科学家组建的组织,只相信两个组各一定数量病人,一组只服用化学无效的安慰药,另一组服用现代科学研发的待测试药物,只有后者明显比前者有临床各项指标有积极作用,才能认可现代科学药物有效的验证,但是迄今为止通过FDA这种测试的中药为0.如果你翻看任何一种现代药物的说明书,对于这款药物的分子式、动力学研究、对不同疾病的已知治疗效果和临床副作用都有精确的数字作证,符合统计学逻辑,但是中药基本上没有。

同时在中国很多中药中成药似乎服用有效的原因是添加了大量现代化学成分,在FDA是不允许这样操作的,但是在国内这样混搭出售并不违规。在江苏南京市,曾经一名学生因为误以为999感冒灵是中成药即毒副作用低但实际上该药掺了足量治病马来酸氯苯那敏、咖啡因、对乙酰氨基酚,导致了该学生的乙酰氨基酚过量死亡,这种蒙混过关掺在发达国家是觉绝不被允许的。除此之外活血止痛膏是由数十位草药+水杨酸甲酯制成,消渴丸是由数位草药+格列本脲制成,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当然中国还有大量配方保密的神药,最近新闻披露了云南白药牙膏在美国不含有氨甲环酸,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不敢也不能这么做。

宗教属性之五:年龄大、文科类、学历院校背景弱、民族主义者 科学属性之五:与前者一点或多点相反

这里并非是有意冒犯,但是现实来说宗教、中医和现代科学区别在这方面受众群体是有明显特征,例如年纪大的人数量上比年纪小的人更相信玄学、更相信中医;文科学科学生数量上比理工科学生更相信玄学、更相信中医;学历院校出身较弱的人数量上比学历院校出身较好的人更相信玄学、更相信中医;有民族情怀、主义的人数量上比有无民族情怀、主义的人更相信玄学、更相信中医。

宗教属性之六:主要人力物力侧重宣传和组织 科学属性之六:主要人力物力侧重研发和创新

例如在国内营收120亿人民币的同仁堂投入研发占比2%,180亿的康美药业和207亿的云南白药不足0.5%,很多都是上市中医药公司数据可查,中医药厂商们在营销上的投入堪称不遗余力,除此之外你还会看见各种中医世家的宣传自媒体、朋友圈宣传等等。但是现代科学药企基本上投入研发都在20%以上,科学发展到2018年,几乎任何一款新药的诞生都标志这数百亿美元的研发经费,至少100位以上现代药学、生物学精英学子的努力。

宗教属性之七:尽可能复杂化和保密化 科学属性之七:尽可能简单化和共享化

在现代科学中,科研人员力图去寻求有效物质,并努力将这种物质所包含的化学物质进行提取、分析分子式。例如大名鼎鼎的青霉素的发现,便是研究人员发现到青霉菌可以抑制黄金葡萄球菌,于是变相方设法对其进行减操作和纯操作,从而有了大名鼎鼎的C16H18N2O4S。

但是中医则是尽可能对不同的古老草药进行组合,坚信这些不同草药的搭配可以达到某种神奇的效果,截至目前未被人类发现的化学物质还有很多很多,即使是草木中也有大量未知的化合物例如很多有害的生物碱,因此进入体内后更无法追踪后果及药动力学。纯天然≠无毒无害,人类所知的化合物可能仅占宇宙所有化合物的0.00001%甚至更低,很多不懂化学的人误以为搞化学的人可以通过一个材料就能知道这里面有什么物质,其实这是个很大很大的误解,当前我们仅有的手段是知道这个杂志中有什么化合物,以及给这个化合物定量测量的技术而已。

宗教属性之八:不允许挑战权威 科学属性之八:鼓励相互质疑测试、复现

在现代科学中,如果你复现了nature中某一篇文章的内容,并和作者取得了联系,他一定会回信你表达对你的感谢,和恭喜你的复现工作,如果你没能复现,作者甚至会对你进行一些程度的知道,你知道科学类包括医学的顶级期刊的内容正确程度吗?大约30%的成果在后来的全球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中被反对和被质疑,在科学中,你反对和质疑也要走完整的标准流程,比如理论推断逻辑、实际实验结果、样本集的全面性等等,换句话说正是质疑、替代和反对在推动科学不断完善自身发展,而中医则竭尽全力维护自古流传而来的经典权威,如果宗教中的护教者。

对于一种现象,中医更希望把五行阴阳、天人合一、湿毒邪虚大理论套上去,现代医学尽可能把现象分解成物理学、化学、细胞学、免疫学等小层面原理的问题。

同时中医更讲究口口相传的方子,不同门派和世家的疗法均不同,各种来自人均寿命不足35岁时代的神方被弄得神神秘秘,玄玄乎乎。而现代医学家通过顶级刊物和跨国交流,分享来自各个学科的最新发现,共同进步。

列举两个小案例

现代医学标表述:

肺脏是对放射线较为敏感的器官。电离辐射致肺癌的最初证据来自Schneeberg-joakimov矿山的资料,该矿内空气中氡及其子体浓度高,诱发的多是支气管的小细胞癌。美国曾有报道开采放射性矿石的矿工70%~80%死于放射引起的职业性肺癌,以鳞癌为主,从开始接触到发病时间为10~45年,平均时间为25年,平均发病年龄为38岁。氡及其子体的受量积累超过120工作水平日(WLM)时发病率开始增高,而超过1800WLM则更显著增加达20~30倍。将小鼠暴露于这些矿山的气体和粉尘中,可诱发肺肿瘤。日本原子弹爆炸幸存者中患肺癌者显著增加。Beebe在对广岛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终身随访时发现,距爆心小于1400m的幸存者较距爆心1400~1900m和2000m以外的幸存者,其死于肺癌者明显增加。

中医表述:

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最后总结,其实中医的拥趸对于科学也存在分歧:

自己分成两派,一派认为中医博大精深,坚信来自人均寿命35岁的传统草药学很多内容是现代科学尚未可以解释的,只有科学发展到后期才能弄懂,这一派的人坚信中医>现代医学。另一派的人坚信科学不过是现代西方自己弄出来的一套理论,本质上和玄学五行阴阳表述不同,中医不需要接近科学也不需要被科学所解释,自有神奇处,这一派的人坚信中医≠现代医学。

最后的最后,还记得我在答案最开始写的那句话吗?不要和相信中医的非家人讨论,因为宗教有让不同意见的人割席断交的属性,而现代医学则不会。当你领导说自己喜欢中医调理,你多说一句中药有不少有肝癌诱变因子这句话等于把你送到了你领导心中异教徒的位置。如果是两个有现代医学概念的人讨论要不要把有息肉有胆结石的胆囊切除,也许两个人最终没能说服另一方,但是绝不会有宗教异教徒的那种看待对方的感觉。

user avatar

如果你学写字

知道一横就是“一”

两横就是“二”

三横就是“三”

于是你觉得你掌握了天下所有数字的写法。

这难道不搞笑?

你最多掌握了一二三的写法。

当然,中医在1000年前学会了写一二三,不否认它的牛逼之处。

但后来走到歧路上去了,没学写四,而是学做梳子去了。

毕竟传统中医十个齿的梳子画一下就能写十,画两下就能写二十,效率高。而且你画20道横线出来,别人一看就知道代表20。

现代医学就是那个学写四、五、六、七、八、九、十的。

user avatar

让我直接回答,那当然是不科学了。

科学是一种符合逻辑的方法,科学可以反复验证,科学具有适用范围,科学可以证伪允许推翻。

中医就不同了。理论上,中医脱离客观事实存在,肾不是肾,气不是气,任由巫师胡说八道一通。时效全靠中西医结合狐假虎威,靠编故事,靠造谣。


但是,最可笑的是,中医有两派,一派说中医是科学的,一派说中医非科学。这两派人从来不会争执辩论,从来不会。

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需要对方。

当科学打脸的时候呢,中医非科学的一派人就出来发言。

当需要抱科学大腿的时候呢,中医科学的一派人就出来发言。

就跟一个宗教的两种异端,解说不同,但不妨碍他们都支持神的存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医是科学吗?以及它与现代医学的区别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也是很多人在了解中医时最想知道的答案。要回答“中医是科学吗?”,我们需要先理解“科学”本身是什么,再将其与中医的运作方式进行对比。“科学”是什么?通常我们理解的科学,是建立在可观察、可重复、可检验的经验证据基础上的知识体系。它强调.............
  • 回答
    作为一个热爱探究事物本质、又对传统文化抱有几分敬意的普通人,我一直对中医和现代医学的争论很感兴趣。尤其是当“丁香医生”这样的平台,以一种看似客观实则带着明确倾向的方式解读中医时,总让人忍不住想深入了解一下,中医究竟是怎样的存在。首先,我们得承认,将中医简单粗暴地定性为“不科学、低效”,可能失之偏颇。.............
  • 回答
    涌泉穴,在中医的浩瀚理论体系中,素有“先天之气,后天之本”的说法,位于足底,是足少阴肾经的首穴。若以现代医学的视角去审视这个传承千年的定位,我们能发现其中蕴含着不少值得探究的科学奥秘。首先,我们得把涌泉穴放到人体足部的神经血管分布图上。足底,尤其是足弓内侧,布满了丰富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涌泉穴所在.............
  • 回答
    中医的学科特点对科学范式确实能提供不少启发,它并非简单地“反向”或“补充”,而是从根本上挑战了一些根深蒂固的科学认知,甚至为我们构建更普适、更包容的科学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医的核心理念与实践,并将其与当前主流的科学范式进行对照。一、整体观与系统思维:超越还原论的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 咱们不妨放下那些刻板的“AI味儿”的腔调,实实在在地聊聊,为什么这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会去思考“为什么非要以现代的科学去解释中医?”这事儿啊,其实挺复杂的,也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医是什么?抛开那些听起来玄乎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到了2020年(或者说现在),很多人都会疑惑,为什么中医在很多方面还没能像现代医学那样被广泛接受和整合?这背后有着挺复杂的历史、哲学、实践以及研究上的原因,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中医和现代医学的“接轨”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持续的过程,.............
  • 回答
    关于中医理论现代化,确实存在着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而且这些观点也并非完全是“AI写作”的痕迹,而是基于对历史、现实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考量的真实反映。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医理论现代化”这个概念本身就比较复杂。它包含了几个层面的意思: 将中医的表述、概念、诊疗方法等,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框架来解.............
  • 回答
    中医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简单的是或否,不如说是一个需要我们用更细致、更深入的眼光去审视的命题。因为它触及到了“科学”本身的定义,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运用“中医”这两个字。首先,我们得掰扯清楚,“科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如果科学的标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建立在可重复的实验、可量化的数.............
  • 回答
    中医和中医药学的发展,究竟是走向了更科学化的道路,还是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退化?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也伴随着不少争议。要说它“不受重视”和“国人待见”的说法,其实也有些片面,因为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民众信赖中医,并且在许多领域,中医药的价值也正在被重新认识和发掘。科学化了,还是退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思考过的。一方面,我们常常听到关于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印度人)智商普遍较高的说法,这似乎与“伟大的科学家主要集中在欧洲”这一现象产生了矛盾。但实际上,这两者并非不能兼容,理解其中的原因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看待“智商”、“伟大科学家”以及历史和文化的影响。首先,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你想啊,这“中医黑”这帮人,他们通常上来就是一套一套的,什么“无效”、“迷信”、“骗局”,但仔细一琢磨,他们嘴里的“中医”,其实很多时候是在说“古中医”的那一套。而真正的“科学化中医”,他们要么没见过,要么就是选择性忽视。为啥会这样呢?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
  • 回答
    妈,最近您总说身体有些不舒服,我也一直在琢磨怎么能让您更健康。您知道,我平时挺关注养生的,也看了不少关于中医的书和文章。今天想跟您聊聊我对中医的看法,也说说它到底科不科学,让您心里有个谱。先说说中医那些“科学”的地方,也就是我们能理解、有道理的部分:首先,中医最厉害的一点,就是它非常讲究“整体观”和.............
  • 回答
    这句话很有意思,而且饱含着一种复杂的思考。要理解它,我们可以把它拆解开来,然后放到更广阔的视角下去审视。首先,我们来看前半句:“不怕中医是伪科学”。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有人可能觉得中医是“伪科学”。这里的“伪科学”通常是指那些披着科学外衣,但缺乏科学验证方法、证据不足、理论体系不严谨,甚至与现有科学认.............
  • 回答
    中医“不科学”之辨:是“不科学”还是“不西方”?“中医不科学”——这句简单却又充满争议的话,如同投石入水,激起了无数波澜。究竟是什么让一部分人如此断言?而“科学”二字,又由谁来定义?在中医与科学的这场持久辩论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将“不西方”等同于“不科学”。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力.............
  • 回答
    钱学森老先生对中医的评价极高,称其为“国之瑰宝”和“顶级生命科学”,这番话无疑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对中医抱有疑虑的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医。那么,那些被称作“中医黑”的人们,或者说对中医持批判态度的人们,他们又是如何看待钱老这番话的呢?他们的观点通常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并且会进行比较细致的阐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很直接。其实,“中医和中医粉为什么不讨论科学”这个说法,可能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看待,因为它涉及到一个复杂的文化、历史和观念上的碰撞。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前提:中医确实在实践中存在,并且对很多人有效。 很多人通过中医获得了健康,这是客观事实,也是中医拥趸们最坚实的信心来源。但当.............
  • 回答
    关于中医被一些人视为伪科学的论调,这是一个复杂且由来已久的问题,背后涉及着科学方法论的差异、历史文化背景的演变以及现代医学的认知框架。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科学”的定义在现代语境下是怎样的。科学通常建立在可观察、可重复、可证伪的实验基础之上。一个科学理论必须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很多人对中医的看法、对科学的认知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性。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一、 为什么很多人不了解中医?首先,要理解“黑”中医的行为,首先需要明白为什么会存在“不了解”。这有几个主要原因:1. 中医的体系与西方科学的差异性: 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涉及到科学的本质、证据的要求以及不同知识体系的认知方式。简单来说,计算机科学中的神经网络模型之所以被广泛认为是科学的,主要是因为它遵循了科学的核心原则,即可重复性、可证伪性、基于证据的解释以及可量化的模型。而中医诊断在这些方面,至少在现代科学的语境下,存在一些难以跨越的鸿.............
  • 回答
    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好像一下子就把中医的科学性和那些高学历的学者们绑在了一起,让人难以反驳。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典型的诉诸权威和滑坡谬误的结合,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和反驳它。首先,我们得承认,现代社会对“科学”的定义有其内在的、基于实证和可重复性的标准。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有博士学位、教授头衔,就自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