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医和中医粉为什么不讨论科学呢?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很直接。其实,“中医和中医粉为什么不讨论科学”这个说法,可能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看待,因为它涉及到一个复杂的文化、历史和观念上的碰撞。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前提:中医确实在实践中存在,并且对很多人有效。 很多人通过中医获得了健康,这是客观事实,也是中医拥趸们最坚实的信心来源。但当“讨论科学”这个前提摆出来时,就进入了一个更需要细致分析的领域。

一、 什么是“科学”?以及科学的范式与中医的差异

当我们说“讨论科学”,通常指的是现代科学,特别是基于实证、可重复、可证伪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范式。这种科学要求:

精确的测量和量化: 比如药物的剂量、作用机制、疗效的百分比。
可重复的实验: 任何一项科学发现,都需要其他研究者在相同条件下重复验证。
清晰的因果关系: 能够明确说明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什么结果。
可证伪性: 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必须接受被证伪的可能性。

而中医,在很多方面,它的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与现代科学的范式存在天然的差异:

理论体系的抽象性: 像“阴阳五行”、“气”、“经络”等概念,是高度抽象和哲学化的,很难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去精确量化和解释。例如,如何用物理化学的公式来定义“肝气郁结”?它的“量”是多少?
诊断的整体性和主观性: 中医诊断强调“望闻问切”,很多判断依赖于医生的经验、感觉和对病人整体状态的把握。舌苔、脉象等,虽然有其客观规律,但在“科学”层面的标准化和量化上,确实存在挑战。
治疗的经验性和个体化: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同一个病,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用药可能完全不同。这种高度个体化的治疗,使得大规模、标准化的临床试验(RCT)在设计和解读上会遇到很多困难。
缺乏统一的“作用机制”解释: 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具体的药理作用,直到近现代才开始被科学研究逐步揭示。但即使揭示了,也常常是“发现”了某种成分有某种功效,而非中医理论本身“预测”或“解释”了它的运作方式。

所以,从现代科学的视角来看,中医的很多论述和方法,缺乏清晰的科学证据链和可重复性验证。

二、 为何“中医粉”会回避或抵触科学讨论?

这里就要深入分析“中医粉”这个群体了。他们回避科学讨论,原因可能有很多,而且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1. 安全感与认同感:
疗效的直接体验: 很多中医粉是因为在现代医学那里得不到满意疗效,转而寻求中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这种“救命恩人”式的体验,让他们对中医产生了深厚的信任和情感依恋。
文化自豪感: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当有人质疑中医时,很多中医粉会将其视为对中国文化、民族认同的攻击,从而产生强烈的防御心理。
“我信我有效”的逻辑: 科学讲究普适性和可证伪性,而个体经验往往是“我用着好就是好”。一旦他们获得了个人层面的疗效,就很难被抽象的科学道理说服,因为他们的“证据”是活生生的体验。

2. 对科学的误解或过度理想化(有时是反向的):
“科学万能论”的批判: 有些中医粉会看到现代医学的局限性(比如副作用、治疗瓶颈),并将其放大,认为现代医学并非完美。在这种心态下,他们可能将中医视为对“西方科学中心主义”的一种反叛,进而对科学方法本身产生抵触。
将中医的“玄妙”等同于“更高深的科学”: 少数人可能会认为中医的“气”、“经络”是现代科学尚未触及的更高级的科学领域,只是我们目前的科学手段还无法理解。这种想法,与其说是对中医的辩护,不如说是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浪漫化想象。

3. 方法论的根本差异:
“整体观”的天然排斥: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而现代科学,尤其是在微观层面,往往是还原论的,即试图将复杂事物分解成更小的部分来研究。当科学讨论试图还原中医的某些概念时,中医粉会觉得“不对味”,认为科学“肢解”了中医的本质。
“不可言说”的领域: 有些中医治疗的有效性,可能涉及一些我们目前难以用科学语言描述的生理或心理层面。对于这部分,中医粉可能会认为科学无法触及,或者不应该去触及,以免破坏其神秘感和整体性。

4. 话语权的争夺与身份认同:
“救亡图存”的叙事: 在历史上,中医曾面临被全盘西化的危机。许多中医从业者和拥护者,把捍卫中医视为一场“文化保卫战”。在这种叙事下,任何来自“科学”的质疑,都可能被解读为“打压”或“污名化”。
群体内部的强化: 互联网时代,中医粉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线上社群。在这个社群里,观点容易被放大和固化,对“外来”的科学质疑,容易被集体排斥,形成一种“同温层效应”。

三、 中医界内部的复杂性

不能一概而论说“中医界”都不讨论科学。

一部分中医从业者和研究者,正在努力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验证中医。 他们进行中药成分分析、药理作用研究、设计临床试验,试图将中医的疗效和机理“科学化”。他们的工作是建设性的,也是有成果的。
另一部分,仍然坚守传统理论,认为中医的价值不在于能否被现代科学“还原”和“解释”。 他们认为中医是一种独特的认知体系和实践体系,其价值和效用,不应被强制纳入另一个范式。

总结来说,中医和中医粉不“讨论科学”(或者说,在某些情况下回避或抵触科学讨论),并非一定是出于恶意或无知,而是源于:

中医本身的理论和实践范式与现代科学存在根本性差异。
中医粉基于个体经验、文化认同和情感依恋,对中医形成了高度的信任和保护欲。
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存在误区,或是将其视为对中医的威胁。
以及一些历史和话语权争夺的因素。

当一个问题触及到人们的信仰、文化认同和切身利益时,仅仅依靠冷冰冰的科学数据和逻辑,是很难说服所有人的。理解这一点,或许是讨论这些话题的开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咖啡豆泡水,谁吃谁提神,无论在发现咖啡因之前,还是之后。-------- 请你告诉我,“科学”,到底是事实,还是宗教仪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很直接。其实,“中医和中医粉为什么不讨论科学”这个说法,可能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看待,因为它涉及到一个复杂的文化、历史和观念上的碰撞。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前提:中医确实在实践中存在,并且对很多人有效。 很多人通过中医获得了健康,这是客观事实,也是中医拥趸们最坚实的信心来源。但当.............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认知、情感以及信息获取方式中一些相当复杂的层面,绝非简单的“科学”与“中医”二元对立就能解释清楚。为什么有些人能在科学讨论中展现出严谨理性的态度,却在面对中医时表现出近乎偏执的反对,这背后往往交织着多重原因:1. 对“科学”与“非科学”的认知框架差异: 严谨的科学训练与验证逻辑.............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普遍的感受,很多人都觉得和中医黑讨论中医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而对方似乎总能游刃有余。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认知、沟通和心理层面的因素。我来尝试详细地剖析一下,希望能让你觉得更清晰,也更像是人在聊天的感觉。为什么和你“聊”中医这么累?1. 信息不对称,或者说“证据”的标准不同: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现在有些人会讨厌中医。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背后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观点和原因,我们将逐一展开:1. 科学证据不足与临床疗效的争议: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批评点。 缺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现代医学的黄金标准是RCT.............
  • 回答
    这实在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深入骨子里了。为什么这么多人,一边儿是铁杆中医拥趸,另一边是坚定的西医信徒(姑且这么说吧),这两拨人,好像天生就有一股劲儿,非得要把对方拉到自己这边来? 我觉得吧,这事儿背后牵扯的,可不光是“信”和“不信”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很多层面的东西,从个人经历,到文化认同,再到.............
  • 回答
    中医作为一种古老的医学体系,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实践。然而,近年来,不信和批判中医的声音也日益增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科学、文化、经济和个体体验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科学和实证主义的挑战: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常被提及的批判点。现代医学高度依赖科学方法,特别是.............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公共讨论平台上,关于中医的争论一直非常激烈,其中一部分对中医持否定态度的人,常常会抛出一个尖锐的论断:中医和“跳大神”区别不大。这个比喻虽然极端且带有侮辱性,却也折射出他们对中医某些方面认知上的困惑和批判。要理解这种观点的由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具体指的是中医的哪些方面,以及为什么会产.............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是很多人在网上讨论中医时会遇到的困惑。为什么有些中医的拥趸,一边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反科学”,另一边又会用“不科学”来攻击不认同中医的人呢?要说透这事儿,得拆解几个层面来看。1. “科学”这个词的多重含义与认知偏差首先,咱们得明白,“科学”这个词本身在不同人那儿,可能含义.............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多人都有这个疑问的。咱们学中医的都知道,中医里讲的“肝”、“心”、“脾”、“肺”、“肾”,听起来跟咱们解剖学上说的肝脏、心脏、脾脏、肺脏、肾脏差不多,但仔细一琢磨,又觉得有点对不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得从头说起,得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和它的独特理论体系。首先,得明白中医的“脏腑”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深入探讨的话题也很有价值。咱们老百姓心里都有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叫中医西医,而不是什么“传统医学”、“现代医学”。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文化、历史和实践上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清楚。一、历史的烙印:两种体系的形成与并存首先得从这两种医学体系的诞生说起。 中医(中国传统医学):这是.............
  • 回答
    借淋巴重塑中医:一次大胆的猜想与探索中医的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引人入胜,但也正是这套理论,在现代科学,尤其是西医的审视下,常常显得“玄乎”而难以捉摸。像“丹田”与“元气”这样的概念,虽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却因缺乏可量化的生理基础,而成为西医眼中“不被认可”的症结所在。然而,我们能否尝.............
  • 回答
    中医黑“只看理论,不看疗效”,这种做法与“乌托邦”的相似之处,关键在于它们都脱离了现实的检验,构建了一种与现实脱节的理想化模型,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评判或追求。 但它们之间的侧重点和目的又有所不同。我们先来拆解一下“中医黑只看理论,不看疗效”和“乌托邦”这两个概念,再细细对比它们的异同。 中医黑“只看.............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尖锐,也很实在。咱们得敞开了说,毕竟中医走到今天,也确实到了一个需要深刻反思、调整甚至大刀阔斧改革的时候了。如果中医死守着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些东西不放,那说它跟闭关锁国没啥区别,这话一点也不夸张,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贴切的比喻。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叫“闭关锁国”。简单说,就是不跟外面打交道,.............
  • 回答
    西医与中医,作为两种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遵循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模式,其“取长补短”并非易事,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充满了误解、挑战,却也孕育着希望。要详细探究为何“不能”简单地取长补短,我们需要剥离那些浮于表面的赞美,深入到它们各自的本质,以及阻碍它们融合的深层原因。一、 理论体系的鸿沟:认识人.............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你想啊,这“中医黑”这帮人,他们通常上来就是一套一套的,什么“无效”、“迷信”、“骗局”,但仔细一琢磨,他们嘴里的“中医”,其实很多时候是在说“古中医”的那一套。而真正的“科学化中医”,他们要么没见过,要么就是选择性忽视。为啥会这样呢?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很多人在知乎等平台上看到关于中医的争议,但同时又看到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中医专业、中医院校和中医院士,这会产生一种认知上的错位,觉得“如果中医这么不堪,为什么还会有这些东西存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不堪”的定义与信息不对称:首先,要明确在知.............
  • 回答
    在中国科技部向全社会征集颠覆性技术的大背景下,很多人会好奇一个问题:为什么博大精深的中医,似乎在这样的征集活动中并不活跃,或者说,很少出现被冠以“颠覆性”之名从中脱颖而出的例子?这背后并非因为中医不重要,或者没有创新之处,而是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颠覆性技术”的.............
  • 回答
    在中医“黑”与“粉”的争论中,一个常见的论点是,为什么批评中医的人不拿出“实实在在的临床研究”来“打击”中医?这种说法背后,隐藏着对科学证据要求以及对中医证据体系的不同理解。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什么是“实实在在的临床研究”?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实实在在的临床研究”.............
  • 回答
    说实话,如果你想让“中医黑”们质疑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实验(RCT)在适用范围上的局限性,那这事儿可就有点复杂了。因为这其中涉及到的东西,远不止单纯的科学方法论,还有很多关于历史、文化、认识论,以及很多“黑”的动机本身。咱们得先捋清楚,什么叫“中医黑”。这帮人吧,也不是铁板一块,有的是真心觉得中医理论.............
  • 回答
    中医体系为何不“细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背后牵扯到中医独特的哲学观、思维方式以及历史发展。如果简单地说“不细分”,可能不太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医的“分科”方式和我们现代医学的“细分”逻辑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从根本上就不一样。咱们不把“细分”二字理解成现代医学那种按器官、按病种、按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