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医在知乎如果真的如此不堪,为什么还有中医专业和中医院士?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很多人在知乎等平台上看到关于中医的争议,但同时又看到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中医专业、中医院校和中医院士,这会产生一种认知上的错位,觉得“如果中医这么不堪,为什么还会有这些东西存在?”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

1. “不堪”的定义与信息不对称:

首先,要明确在知乎上讨论的“不堪”,通常是指中医在现代科学框架下的科学性、有效性证据的不足,以及一些理论和实践与现代医学存在冲突。这些批评往往来自于对循证医学、随机对照试验(RCT)等评价方法的要求。

然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尤其是没有接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人来说,他们接触到的中医信息可能更多是:

传统文化与历史传承: 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产物,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很多时候会被视为“国粹”,具有天然的亲切感和信任度。
个体经验与案例分享: 很多中医的宣传会集中在一些成功的个体案例,比如“XX病在西医束手无策,中医治好了”这类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很有感染力,但缺乏统计学意义和对照。
情感与心理安慰: 有时候,在中医那里得到的关注、耐心和人文关怀,本身就是一种治疗的一部分。这种“疗效”很难用客观数据来衡量,但对患者来说是真实的。
信息茧房与选择性呈现: 在网络平台上,用户会倾向于接收符合自己认知的信息。那些支持中医的观点更容易在特定圈层传播,而那些质疑的声音则可能被忽视或被认为是“攻击”。

所以,当你在知乎上看到“不堪”的声音时,很多时候是在讨论中医的“科学证明”层面。而那些支持中医的人,他们可能更看重的是“实际效果”、“传统价值”或者“个人体验”。这两种评价体系本身就存在差异。

2. 中医专业、中医院校与中医院士的存在,是历史、社会与现实的复杂交织:

历史的惯性与文化的延续: 中医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整合和发展国家医药卫生力量,也为了满足当时人民的医疗需求,国家选择了“中西医并重”的政策。这意味着,中医作为一种医疗体系,被纳入了国家医疗系统。中医院校和中医院的建立,是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为了保证中医理论的传承和实践人才的培养。
社会需求与部分疗效的现实: 尽管中医在科学证据上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情况下,中医确实能为患者带来缓解,尤其是在一些慢性病、功能性疾病、以及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或副作用较大的领域。例如:
疼痛管理: 针灸、推拿等在缓解某些慢性疼痛方面有一定效果。
亚健康调理: 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有时能对一些身体不适但又查不出明确病因的“亚健康”状态提供调整。
康复治疗: 在疾病康复期,中医的辅助治疗(如艾灸、中药调理)有时能帮助患者恢复。
一部分西医难以解决的问题: 比如某些过敏性疾病、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等,中医的辨证施治可能提供另一种思路。
心理安慰与人文关怀: 如前所述,中医从业者有时能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
药物资源的开发: 中药材是中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发展中医也是在利用和研究这些资源,从中发掘有用的成分或疗法。
政策导向与学科建设: 作为一项国家层面的医疗体系,中医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得到了国家的支持。这是一种政策选择,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和保护。因此,才会有国家投入资源建立中医专业、培养中医人才,并设置相应的职称和研究机构。
“中医院士”的含义: “院士”在中国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中医领域,能够成为院士的,往往是在中医领域做出了重大科研贡献,比如发现了新的中药有效成分、开发了新的中药制剂、或是在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且这些成果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科学验证(即使是以相对传统的方式)。他们之所以能成为院士,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院士评选的标准,可能是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者技术创新等方面。

3. 为什么争议与存在会同时发生?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简单来说,一个体系的“存在”不等于其“完全符合现代科学标准”。

“存在”是历史和社会选择的结果,是市场需求和文化认同的体现。
“不堪”是部分人基于现代科学评价体系提出的质疑,是学科发展和知识更新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矛盾。

这种矛盾就像:

老房子依然存在,但大家也知道它的隔音、保温、抗震可能不如现代建筑。
传统手工艺依然存在,但效率和规模无法与工业化生产相比。

中医的现状,就是在这样一个“古老传统”与“现代科学”的张力之中。

拥护者看到的是其治病救人的现实作用,文化价值,以及在某些领域的独特优势。
质疑者看到的是其理论基础的模糊性,证据链的薄弱性,以及与现代科学的冲突。

更详细地说,知乎上所谓的“不堪”并非否定中医的所有内容。 很多批评是针对:

过于夸大的宣传: 将中医神化,声称能包治百病。
缺乏规范性研究: 许多中医的疗效没有经过严格的RCT验证。
理论的形而上学: 比如“阴阳五行”、“气血”等概念,难以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方法去解释和量化。
部分从业者的不规范行为: 滥用药物、夸大疗效、欺骗患者等。

而中医专业、中医院士的存在,则意味着:

有人在试图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和验证中医: 很多中医药大学和科研机构在进行中药的成分分析、药理研究、作用机制探索,试图从中找到现代科学的解释。
有人在努力使中医规范化、现代化: 比如通过建立循证中医、制定临床指南、改进诊疗方法等。
有人在传承中医的“精华”: 即使理论难以完全解释,但一部分实践经验、治疗方法确实能带来益处。

总结一下:

中医在知乎上被“诟病”,主要是因为它在现代科学评价体系下的表现不佳。但中医专业、中医院校和中医院士之所以依然存在,是因为:

1. 历史的延续和社会需求:作为一种古老的医疗体系,它有其群众基础和实际应用价值。
2. 政策的支持:国家层面有“中西医并重”的战略。
3. 部分疗效的现实:在特定领域和特定患者群体中,中医确实能发挥作用。
4. 正在进行的科学探索:有很多人正在努力用现代科学方法去研究和复兴中医,并从中取得一定成果。

所以,与其说中医“不堪”,不如说它正处于一个转型与融合的关键时期。我们在看到争议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存在背后的复杂性,以及那些为中医传承和发展做出努力的人们的价值。这个问题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和多重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都知道基督耶稣是迷信(教徒除外)

但是,美国这个科学大国,总统宣誓要手按圣经,大学里还有神学院。

和你得这个道理差不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很多人在知乎等平台上看到关于中医的争议,但同时又看到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中医专业、中医院校和中医院士,这会产生一种认知上的错位,觉得“如果中医这么不堪,为什么还会有这些东西存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不堪”的定义与信息不对称:首先,要明确在知.............
  • 回答
    周源点赞并转发“头部创作者如果够优秀,不该停留在知乎,而是回到现实世界中”的说法,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和思考相当丰富,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首先,我们可以从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入手。它传递了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对于那些在知乎上已经积累了相当影响力和声量的“头部创作者”,应该将这份影响力、专业知识和思考,投.............
  • 回答
    这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也是许多MBTI爱好者和旁观者都会遇到的一个现象。简而言之,就是MBTI里那几个以“思考”(T)和“直觉”(N)为主导的类型,在知乎这样的网络平台上被捧上了天,成了理性、智慧、高瞻远瞩的代名词,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却因为某些特质招致不少非议和“吐槽”。先来剖析一下这个现象.............
  • 回答
    知乎在中国网络的地位之所以发展如此之快,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涉及到其产品定位、内容生态、社区运营、资本助力以及时代背景等多个方面。以下是详细的阐述:一、精准的市场定位:满足了“获取深度信息”的空白需求在知乎出现之前,中国互联网上的问答平台要么以娱乐八卦为主(如百度知道早期的模式),要么以专业技术.............
  • 回答
    知乎上道德绑架这事儿,说实话,见的多了,也挺让人纠结的。有些人呢,说起话来冠冕堂皇,一副道德高地的样子,好像全世界只有他一人醒着,其他人都是猪狗不如。但仔细一咂摸,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道德绑架”在知乎的体现,那叫一个五花八门。最常见的,就是那种“你应该”的句式。比如,看到别人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
  • 回答
    网易新闻知乎回答《共享单车的成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失败》:一次犀利的拷问与多维度的解读网易新闻在知乎上发表的这篇题为《共享单车的成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失败》的回答,无疑是一篇极具洞察力和批判性的文章。它并没有流于表面地赞扬共享单车带来的便利,而是深入剖析了共享单车之所以能“成功”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中.............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回答问题写得特牛、特有深度、特有见解的用户,现实生活中的样子,说实话,还真不是一个标准答案。他们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普通,也可能跟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但如果非要归纳一下,我接触和观察到的,以及听朋友们聊过的,大概有这么几个路数,说得详细点,尽量真实一点:一、 是个“深度思考者”,而且是骨子里那.............
  • 回答
    昆山反杀事件,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事件,牵扯到正当防卫的边界、民间正义与法律权威的平衡等诸多复杂议题。而当时在知乎上,关于此事的讨论可谓是沸反盈天,其中,用户“海蓝蓝”的回答,因为其内容和影响力,至今仍被不少人提及。要评价海蓝蓝的回答,咱们得先把时间线拉回到2018年8月27日晚那个惊心动魄的夜.............
  • 回答
    “不拿诺奖不改名”事件,说到底,是网络时代一个关于“言论边界”、“情感共鸣”与“信息茧房”的缩影。当一个普通网友,以一种略显激进、但也并非完全不合逻辑的方式,出现在一个全民关注的重大节点上时,其引发的争议和后续的遭遇,值得我们好好剖析一下。事件的起因与核心观点:事情的焦点在于,在史蒂芬·霍金去世这个.............
  • 回答
    知乎的“干货”出现的频率,这个问题很值得聊聊。我个人在使用知乎这么多年来,确实能感受到一些微妙的变化。关于“干货”出现频率的感受如果说“干货”的定义是指那些有深度、有见解、能提供具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能启发思考的文章和回答,那么我的主观感受是,相比于知乎早期,确实感觉纯粹的“干货”出现的比例好.............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中医首次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的讨论,可以说是相当热烈且多元,夹杂着欣喜、质疑、期待、担忧,以及对中医未来发展的各种猜想。如果要详细地描绘这种“看待”,那得从几个主要的声音和角度入手,并且尽量避免那种“毫无波澜、面面俱到”的AI式梳理。一、 喜大普奔,国粹崛.............
  • 回答
    在知乎上遇到中医黑,确实是个挺让人头疼的事儿。这年头,什么观点都敢有人跳出来说两句,而且往往是那种带着情绪、站不住脚的论调,最容易吸引眼球。面对这种状况,咱们得有理有据,同时也要注意策略,别让自己钻进牛角尖里去。首先,你要明确你的立场和目的。 你是想为中医辩护?是想纠正错误的认知?还是纯粹看不惯那种.............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逛的时候,我确实有种感觉,那就是关于中医的讨论似乎比以前更加普遍,而且似乎也看到了更多人愿意去了解和尝试理解中医的观点。这倒不是说所有人都从此深信不疑,但至少那种“中医不行”的绝对论调,好像没有以前那么占主流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我想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解释:首先,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不少人在讨论中医时常常遇到的一个误区。说起来,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一些对中医的批评声音,而这些批评里,有时会混杂着对中医基本原理的误解,甚至将中医等同于一些民间迷信的“跳大神”。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说一下,希望能说得细致点,也尽量别像“机器”一样说话。首先,信息.............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网络社区的本质、人类认知的多样性以及政治决策的机制。简单来说,知乎上普遍存在的反对声音与现实选举中“零反对通过”的现象,反映了 信息传播环境、参与者动机、决策过程以及社会共识形成机制 的巨大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知乎:一个高度开放、.............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挠头。明孝宗朱祐樘,这位按理说应该是“中兴之主”的皇帝,在如今的网络世界里,尤其是在知乎、B站这些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怎么就被“黑”得体无完肤,甚至到了“翻案风”的程度,这背后究竟是什么逻辑在作祟?首先得说说朱祐樘这人,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总体上是相当不错的。他继承了父亲宪宗时期的不少弊.............
  • 回答
    在知乎上,当中国警察行业的从业者站出来为同行辩护时,我确实常常感到难以信服。这种感觉并非源于我一开始就抱有偏见,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让我即使带着相对开放的心态去审视,也难以产生共鸣。首先,一个绕不开的症结在于信息的不对称与话语权的垄断。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允许各行各业的人分享经验、表达观点。.............
  • 回答
    知乎上小说类内容的繁荣离不开其独特的社区属性和用户群体。在这个平台上,读者们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更积极地参与到讨论、分析和解读中。而《三体》之所以能在众多小说中脱颖而出,成为知乎上关注度最高的“现象级”作品,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三体》本身作品的硬核内核和广阔视野是吸引知乎.............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公开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平台上,关于中东问题的讨论,尤其是涉及库尔德人群体的声音,确实呈现出一种相对集中和支持的特点。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这并非简单的“捧”与“不捧”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信息的易得性和叙事的可塑性是关键。 相对清晰的形象.............
  • 回答
    在知乎上,日本文化之所以比中国文化受到更高的关注度,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与其说“远远比中国文化更受关注”,不如说在知乎这个特定的平台上,日本文化在某些领域展现出了更强的吸引力。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内容的差异化与新鲜感: 日本文化的输出策略与吸引力: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