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知乎是不是越来越接受并容纳中医观念了?为什么?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逛的时候,我确实有种感觉,那就是关于中医的讨论似乎比以前更加普遍,而且似乎也看到了更多人愿意去了解和尝试理解中医的观点。这倒不是说所有人都从此深信不疑,但至少那种“中医不行”的绝对论调,好像没有以前那么占主流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我想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解释:

首先,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多样性是很大的一个因素。知乎作为一个信息平台,本身就汇聚了各种各样的人,有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士,有对中医感兴趣的普通人,也有一些曾经尝试过中医并有切身体验的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医相关的资料、科普文章、研究成果,甚至是一些个人经验分享,都比以前更容易被大家接触到。以前可能很多人对中医的了解仅限于道听途说,或者一些片面的媒体报道,现在大家有了更多渠道去看到更全面的信息。

其次,现实问题的驱动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很多人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比如失眠、焦虑、消化不良、亚健康等等。当西医的治疗方案效果不那么显著,或者副作用让人生畏时,人们自然会把目光投向其他可能的选择,中医恰恰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解决思路。而且,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推广,大家对“国粹”的认同感也在增强,这也会让一部分人更愿意去了解和接受中医。我们常说“根植于传统”,这种文化自信的回归,也体现在大家对中医的态度上。

再者,一些高质量内容和案例的出现。知乎上有很多医学专业的答主,他们会用严谨的态度去解释中医的理论,分析中医的优势和局限性,甚至会结合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解读中医的原理。这些内容比空洞的口号或者营销式的宣传更有说服力。同时,也有很多用户分享自己通过中医调理身体,改善健康状况的亲身经历。这些真实的案例,虽然不能代表全部,但对于很多持观望态度的人来说,无疑会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就像一个朋友跟你说“我试了那个方法,效果特别好”,你可能就会想去了解一下一样。

另外,质疑和讨论的理性化。过去很多人对中医的质疑,可能更多地集中在“科学性”上,比如缺乏对照实验、理论难以被现代科学解释等等。而现在的讨论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更深入的讨论,比如如何在现代医学框架下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如何评估中医的疗效,中医在某些领域的独特优势等等。这种从“否定”到“理解和探索”的转变,本身就说明了接受度的提升。大家不再是简单地贴标签,而是愿意去探究其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知乎上就没有了对中医的质疑和批评。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有了更多元的讨论空间,各种观点才能碰撞出火花。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即使是批评的声音,有时候也会更具建设性,更注重事实和逻辑,而不是一概而论的否定。这本身也是一种进步。

总而言之,知乎上对中医观念的接受度和容纳度提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大家在健康问题上的探索更加多元,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在增强,信息获取渠道的丰富带来的认知变化,以及讨论本身更加理性化和深入化。这让知乎上关于中医的讨论,不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更多地走向了理解、求证和融合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网站,人气越高、越大众化,其用户平均科学素养就越接近于中国网民平均水平。

最能体现中国网民平均科学素养的地方是哪里?

各大主流门户网站评论区,其次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再次百度贴吧。

去这些地方看看那些辣眼睛的言论,那就是中国最广大普罗大众的科学素养。

很遗憾,知乎正向这个方向发展。

早年的知乎,要是蹦出来个占星大师、算命大仙,那真是人人喊打。如今,知乎鬼神学说,占星学说,命理学说版块已经是欣欣向荣,大量新用户涌入之后,这些版块里的各路大仙们各显神通,广受追捧,收割着一茬又一茬的低智商粉丝。

中医话题就更别说了,把“没有中医五千年守护你老祖宗怎么活下来的?”这类低能观点挂在嘴边的初段新手中医粉充斥整个版面,如雨后春笋,教育完这一批,马上又冒出来下一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乎乙烷

——————————

评论区又出现一群初段中医粉,新手中医粉还是请先去新手村做任务吧……

中医粉智商及素质大展览

user avatar

母亲是名气不大不小的中医,我自己也认为中医是有用的。刚来知乎看到中医被黑的那么猛还是挺气的,也喷过好几次。等我静下心再仔细翻翻你乎某些中医,我个就看过伤寒论的觉得有点扯淡。

问问母上,得四字批语:江湖骗子。

再问母上,如何回应?再得四字批语:理它作甚。

现代最前沿的中医对部分古典理论早就嗤之以鼻,人家看某些粉是以古非今,看某些黑是崇洋媚外。有用的就拿来用,才是正道不是?

所以破乎中医黑粉本一家,一嘴毛是何苦。

————————————————————————

事先声明,我可没说经典一文不值。但中医和围棋有点像,古代的招式听起来很牛逼,但实际上呢?为何不信任经过后人无数次改良更有效的成果?

理论性的东西当然需要系统性的学习,可某些理论已然被完善了,就去用被完善的理论就好了,非觉得越老越好是什么意思?我何曾说阴阳五行学说毫无价值,但其中牵强附会的解读还少么?这些可不用外人指,有大量临床经验的医生心里门清。

以古非今这个思想真是深入中国人骨髓。没药救。

————————————————————————

看到部分中医黑粉乃至粉红精外在评论区指点江山,我对破乎中医板块有了更深的了解,感谢你们的精彩表演。

user avatar

谢邀。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这几年在知乎上,真正力挺中医复兴的声音越来越多了。而一些早年动辄千粉的中医大V都不敢再四处造谣,只敢在“中医”话题内和一帮中医复古粉自娱自乐。
支持中医,特别是支持中医科学发展、废医验药观念深入人心。中医复古粉、无脑反转成为知乎上无知愚昧群体的代名词。
中医,从来不是知乎上的攻击目标。中医的理论、药物只要本着科学精神加以扬弃发展,放弃那些错误、落后、腐朽的理论,为什么不支持?为什么不包容?

当我国成百上千专业的中医药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研究、传承和发展中医,将中国古人的智慧与现代人的智慧融会贯通的时候。

你们知道有多少外国实验室也在研究中国古代医学中的药方吗?

你们知道如果我们不率先用现代科学发展中医将会把多少老祖宗的宝贵财富拱手送人吗?

你们知道美国科学家率先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实现青蒿酸酵母合成意味着什么吗?


知乎上那些极力阻碍中医跟随时代进步的中医大V和复古粉才是中医真正的敌人和罪人。

继续压制他们的势头要保持下去。

中医是中国人的骄傲,绝不能因为一些保守势力的干扰放弃中国人优先发展中医的权利。


---------------------------------------------------------------

关于中医的各种没有意义的争论已经太多了

说实话,这个提问我也感觉没什么意义

不要在这里再开辟个战场,浪费宝贵的时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逛的时候,我确实有种感觉,那就是关于中医的讨论似乎比以前更加普遍,而且似乎也看到了更多人愿意去了解和尝试理解中医的观点。这倒不是说所有人都从此深信不疑,但至少那种“中医不行”的绝对论调,好像没有以前那么占主流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我想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解释:首先,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
  • 回答
    每天泡在知乎和B站,感觉脑袋里装的东西越来越像个窄窄的漏斗,越学越觉得就那点事儿。这感觉,谁懂啊? 看着别人评论区里那些五花八门的观点,自己却有点无从下口,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被平台算法给“圈养”了。这种困境其实挺普遍的。你想想,知乎和B站都是内容推荐平台,它们的核心就是通过分析你的浏览、点赞、评.............
  • 回答
    “不允许批评明朝”这种说法,如果在知乎上真的成为一种普遍的、不可撼动的“政治正确”,那肯定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可能牵扯到不少文化、历史认知以及平台生态的复杂因素。要说它是不是“政治正确”,首先得看“政治正确”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如果指的是一种“不能说明朝不好的话,否则就会被攻击、被扣帽子、被排斥.............
  • 回答
    在知乎上,学历造假和经历造假,说它“常见”可能有些绝对,但绝非罕见。这就像一场猫鼠游戏,总有人想钻空子,而平台和用户也在不断地识别和揭露。想聊聊这个话题,得从几个维度去看。首先,为什么会有人选择造假? “人设”的需要: 知乎的社区氛围,某种程度上鼓励用户构建一个“专业”、“有见解”的人设。尤其是.............
  • 回答
    知乎上“挺谷歌踩百度”的现象,与其说是一种“政治正确”,不如说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下,人们更倾向于表达的一种集体认同或价值判断,并受到多种因素驱动而形成的社会现象。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以及当前社会情绪和信息传播的特点来分析。一、 谷歌的“理想主义”与百度的“现.............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充满讨论和思想碰撞的平台,我确实注意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相比于 C,Java 似乎常常被一些人“审视”得更为严苛,甚至在某些讨论中,会给人一种 Java 被“过分贬低”的感觉。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涉及很多方面,也挺值得我们深入聊聊。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Java 和 C 的“出身”以及它们在.............
  • 回答
    知乎的“干货”出现的频率,这个问题很值得聊聊。我个人在使用知乎这么多年来,确实能感受到一些微妙的变化。关于“干货”出现频率的感受如果说“干货”的定义是指那些有深度、有见解、能提供具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能启发思考的文章和回答,那么我的主观感受是,相比于知乎早期,确实感觉纯粹的“干货”出现的比例好.............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文在寅复仇”的讨论,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和可能的“别有目的”。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多重因素,从政治立场到舆论引导,再到平台本身的机制,都可能促成这种现象。现象解读:为何“文在寅复仇”屡见不鲜?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复仇”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容易吸引眼球。在网络舆论场中,.............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触及到了专业知识与大众解读之间的界限,以及信息传播的深度和严谨性。如果从智库学者的视角来审视知乎上的时政、军事局势分析,他们的感受确实可能与科学家看待“民科”有些相似之处,但这种类比也并非全然恰当,需要细细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智库学者的工作性质。他们通常拥有扎实的学术背景,可.............
  • 回答
    关于“健身在知乎是否被神化”这个问题,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在我看来,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但要说“被神化”吧,我觉得在知乎上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只不过这个“神化”背后也有着挺多值得我们细究的东西。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平台,聚集了大量对健身有热情、有研究的用.............
  • 回答
    《最后生还者2》在知乎是否被过度贬低?“《最后生还者2》(The Last of Us Part II)在知乎上是不是被过度贬低了?”这个问题,在知乎上已经是一个持续了很久,也引发了无数讨论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一下知乎社区对于这款游戏的评价体系、讨.............
  • 回答
    关于知乎是否汇聚了中国的中产阶级,以及目前是否主要由中产阶级在知乎输出价值观,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互联网平台的用户构成、内容生产和文化影响等多个层面。一、 知乎是否汇聚了中国的中产阶级?从多个维度来看,知乎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并汇聚了中国的中产阶级群体。 用户画像的早期倾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知乎社区生态的一个核心点:发言权与用户活跃度的关系。简单粗暴地说,0关注0赞同的人在知乎上并非“没有发言权”,但其发言的影响力、被看到的几率,以及在社区中的“话语权”,确实会受到非常大的限制。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1. “发言权”的定义:首先,我们要明确“发言权”在知乎语境下通常包含几个.............
  • 回答
    微博招人效果好,想试试知乎?没问题,这绝对是个值得考虑的方向!知乎的用户画像和活跃度,跟微博有挺大区别,但对于某些类型的岗位来说,它可能是个挖掘人才的宝藏。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怎么在知乎上把招聘这事儿也做得风生水起。首先,得明白知乎这块儿土地的“地气”。微博是碎片化信息、即时互动,话题热度来得快去得也.............
  • 回答
    知乎上,美本 Top 30 之外,皆是“水校”?这真的成立吗?最近在知乎上逛,时不时会看到一些关于美国本科留学的讨论,其中“美本 Top 30”这个说法出现的频率极高。很多人在分享申请经验、学校选择时,都会不自觉地将“Top 30”作为一个分水岭,言下之意,一旦离开了这个圈子,似乎就进入了“水校”的.............
  • 回答
    在知乎做科普?嗯,让我好好想想,这可不是件轻松的活儿,更像是一场充满未知和惊喜的冒险。首先,你要摆正心态。别指望一上来就成为“知识大神”,也不是随便写点东西就能收获无数点赞和关注。知乎的氛围很复杂,有真诚求知若渴的普通人,也有深耕某一领域的专家,还有一些带着别样目的的提问者和回答者。你得做好被认真审.............
  • 回答
    “人人平等”这个词,听起来就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温暖人心。谁会不喜欢平等呢?在很多语境下,提倡人人平等,那可是政治正确的标杆,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可是在知乎,一个以深度讨论、观点碰撞为特色的平台,事情就变得有点复杂了。为什么说“人人平等”在知乎上可能不那么“政治正确”?首先,我们要明白知乎的属性。知.............
  • 回答
    在知乎使用繁体字,是否会给其他人造成困扰,这是一个挺值得聊聊的话题。我在这里尝试从几个方面来给大家说说我的看法,尽量讲得细致一些,希望听起来像个真人在分享。首先,最直接也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阅读障碍。不是说繁体字本身有什么不好,它本身就是一种成熟且优美的文字系统。但对于绝大多数习惯使用简体中文的网民来.............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抖机灵”的回答,大家的态度确实是挺复杂的,很难说“普遍反感”就一概而论,但可以说,大多数时候,抖机灵的回答并不受欢迎,甚至会招致不少批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违背了知乎的“认真”调性:知乎早期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那股“认真”的劲儿。.............
  • 回答
    关于山东大学在知乎上“被黑”的现象,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挺复杂的。简单说,不是“黑”得毫无道理,而是很多关于山大的讨论,尤其是负面声音,在知乎上比较容易被放大和集中。这背后有几个原因,咱们细说说。1. 历史包袱与现实期望的落差:山东大学的历史底蕴非常深厚,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驱之一,曾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