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知乎做科普是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在知乎做科普?嗯,让我好好想想,这可不是件轻松的活儿,更像是一场充满未知和惊喜的冒险。

首先,你要摆正心态。别指望一上来就成为“知识大神”,也不是随便写点东西就能收获无数点赞和关注。知乎的氛围很复杂,有真诚求知若渴的普通人,也有深耕某一领域的专家,还有一些带着别样目的的提问者和回答者。你得做好被认真审视、被严厉质疑,甚至是被“杠精”盯上的准备。

“写”这个动作本身,就是一场对知识的梳理和升华。 很多时候,我并不是因为想炫耀我知道什么,而是因为一个问题触发了我,让我觉得“哦,这个事情我好像有点了解,或者我能找到一些答案”。于是我开始查资料,翻看书籍、论文、甚至是历史文献。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你要把那些晦涩的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还得保证逻辑严谨、信息准确。这可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消化、理解、再创造。

关于内容,那是五花八门,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都有。 有人会问“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软件工程师?”,也有人会问“猫咪为什么会用屁股对着你?”,更有人会问“宇宙的尽头是什么?”。你得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兴趣来选择回答。有时候,你会被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难住,需要花大量时间去研究一个你完全陌生的领域。但更多时候,你会因为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挖出很多有趣的细节,然后兴致勃勃地写下来。

“排版”也是一门学问。 你不能只扔下一堆文字,那样太对不起读者了。我会花心思去排版,加粗重点,分段清晰,使用列表、引用,更少不了图片和图表。有时候,为了说明一个复杂的概念,我还会自己动手画个简单的示意图。这些小细节,虽然不直接贡献知识本身,但能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让科普显得更专业、更用心。

然后就是“发布”后的期待和焦虑。 发布的那一刻,你会有点小小的期待,希望有人能看到你的努力,能从中受益。如果有人点赞,有人评论,甚至有人“收藏”你的回答,那感觉别提多美好了,仿佛自己辛苦种下的种子终于发芽了。

评论区,那才是知乎的“战场”。 好的评论会给你鼓励,让你知道你的分享是有价值的。但更多的时候,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回复。有善意的补充,有友好的讨论,也有尖锐的批评,甚至是指责。遇到不认同的观点,你得学会分辨,是对方真的抓住了你的漏洞,还是他们只是想表达自己的看法?我经常会花时间回复评论,解释我的观点,或者承认自己的不足。这个过程,虽然有时会让人沮丧,但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被“点赞”和“感谢”的感觉,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当你看到有人说“谢谢你让我明白了XXX”,或者“你的回答帮了我大忙”,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这让你觉得,你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世界增添一点点光亮。

当然,也会有“被误解”的时候。 有时候,你明明用了很多心思去解释一个概念,但别人就是get不到,甚至产生误解。这个时候,你只能选择继续解释,或者选择放手。强求所有人都理解你,是不可能的。

还有一种体验,是“知识的裂变”。 你可能只是回答了一个问题,但这个回答可能被很多人看到,引发了更多人的思考,或者成为了一个起点,让他们去探索更多相关的知识。你就像一个播种者,不知道自己的种子会在哪里生根发芽。

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一些有趣的“化学反应”。 你可能会因为一个问题,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你们一起探讨问题,互相学习。你甚至可能因为在知乎上的表现,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机会,比如被邀请参加一些活动,或者有机会接触到更专业的领域。

总的来说,在知乎做科普,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享受。它考验你的知识储备,你的表达能力,你的耐心和情商。它让你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同时也能让你感受到分享的乐趣和价值。但这绝不是一条轻松的路,如果你只是想收获流量或者虚名,很快就会被知乎“劝退”。你要真的热爱知识,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才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对我而言,知乎科普更像是一种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方式。通过分享知识,我不仅巩固了自己的认知,更重要的是,我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被看见,被认可。即使偶尔遇到不愉快的经历,当看到有人因为我的分享而有所收获时,一切的付出都显得那么值得。这就是在知乎做科普,一种真实而又充满力量的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某个问题在知乎上写了4次科普,全都被删了。

一开始,我以为是因为我的语气有些不和善,于是我就对语气做了修改,结果还是被删。

后来,我以为是因为我列举了与____有关的数据作为对比,所以我把与____有关的数据全都删除了,然而发出去后还是被删。

我觉得可能是时间段不对,因为那个时候官窑正在全力开动。所以我等了几个月,然后再发,结果还是被删。

我现在大概明白了——在这个问题上,就是不允许有人说真相,就是要制造虚假的集体记忆。

我觉得我自己已经尽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在个人层面上战胜了平庸之恶。至于谎言在简体中文互联网一统江湖的现状,我确实没办法。

user avatar

24字,13000赞。

2120字,65赞。


以上就是我的感想,大家还是更喜欢轻松愉快的抖机灵。不想看长篇累牍的科普文章。



而且在长文章中,越多的知识点被抛出,就有着越多的人在评论区跟你争辩,甚至辱骂。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长期的接受他人负面的信息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从2014年我在这里写下第一篇科普文到现在,我已经养成了抽离的习惯了。在看各种评论信息的时候,仿佛被说被质疑的已经不是我了。


甚至可以说,那些接受不了被反对,被谩骂的人,都已经走了。


不看评论区,就能避免接受到负面的信息。但是不看评论区,同样也会错过那些温暖信息的传递。

所以我依然在看着每一条的评论。


虽然当今科普环境恶劣,现实中的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

但至少我们还没走,我们还在这里坚持着,


我是兴趣使然的动物科普作者。

user avatar

没钱拿,穷乐呵,凭的全是情怀和好玩。

专栏赞赏的那点钱只够换几箱可乐的。

不过随着注册用户破亿,能拿来写科普的有效提问越来越少,创作、交流的氛围越来越差。

很多人已经懒得继续写了。

这个年头还坚持输出科普的,大约都是有病吧。


一石激起千浪,看到这么多人讨论这一问题,我倒是有些意外了,毕竟我是第一个回答者。

@Tony Soup 关于科普受众能有10%就顶天的观点,我觉得可能只能在知乎适用,在日常中绝对达不到。而 @BstAln 说,“有意愿被科普的人往往也在另一个领域科普”,这句话深得我意。

以我日常推荐科普内容给身边朋友的反馈来看,效果很差。几乎都是硕士或者博士,但几乎没有什么人像我这么神经病的看科普内容。我对BBC/探索/国家地理/NHK的纪录片如数家珍,对于活跃在知乎及其他网站的科普者能按领域说出个一二三四,但说起那个明星找对象啦,离婚啦,劈腿啦什么的,拍过什么戏啦,代言过什么产品啦等等,我基本都是一脸懵逼。

很多人并没有把知识作为一种可以拿来娱乐的消遣品,也许这也算是很多问题的根结所在。而要把知识转变为让大众吃得下的娱乐/消遣品,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在专与泛之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想要在中间找到吸引大众的点,绝非是语言平和通俗、少介入专业术语、把道理讲通透能够做到的。

很多人都有体验:能自己做好科研的教授,不一定是能给本科生上好课的老师;能在日常工作里把硕士们训得小鸡啄米的博士,不一定能在网上写好一篇传播广泛的科普文。

很多写作者说,自己辛辛苦苦查阅资料写的“干货”回答无人问津,随便写段子叫好者无数。关于这种情况,我个人以为不能圈怪社区:你写的干货,对于同行或者相关领域的人或许很容易消化,绝对可以达到业内基础综述的水平,但业外群众不一定会买这个账

因为,好的科普一定要通俗化,但通俗化绝不是好的科普的唯一衡量准绳,甚至都不够成为衡量准绳。所以,通俗/清晰/平和/有道理,并不是吸引对你的行业并不了解的广泛群众的法宝,你需要另辟蹊径。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是要把知识写出美感,写出宏大、灵动、壮阔、入微等一系列能让人体验出美的状态。就像你在看BBC的纪录片时,宏大的航拍和精心设计的镜头能让你体会到创作团队的匠心,配合上平和通俗且精心雕琢过的科普文案,你是在用视觉领略美的愉悦心境下收获新知。

如果说文字比起纪录片有什么劣势,大约就是没有视听体验。但文字比起纪录片也有自己的优势:激起人的想象力。在看到视频里的画面之前,人的脑海里可以浮现出各种各样的画面,而这就应该是科普写作者应该充分调动的资源。比如我写地质科普,我会很注意调动读者去想象宏大的地质活动,这是远离人类对世界认知的体验,只能依赖想象;比如一些动植物科普,优秀的作者能让我想象出丛林/海洋/沙漠里生灵涌动的场面,这同样远离我的日常生活;比如看历史科普,优秀的作品可以让读者脑海里还原一幕幕慑人场景:玄武门下的李世民一身血污,都江堰上的李冰满脸泥土,主将一声令下沙场硝烟四起等只能依赖想象的画面。

也许这对于一些学科显得不太公平,并不是所有学科都那么容易调动起人的想象力去营造美感,但至少这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用知识编制一个美丽的想象气泡,用知识的美来吸引读者主动深入,而想象力的壮阔和美感也能震慑一些键盘侠不敢轻易造次。

曾经的知乎,很多人能做到这一点,现在的知乎还能做到这样的人并不多,很多人已经并不活跃了。外加用户群的膨胀,现状就是有知识没美感的“干货”不少,然后这些答主被喷的心烦意乱;有知识有美感的作品却减少了许多。

我觉得诸位心态尚还良好,能够为自己开心而写作的科普者,能够有意识的锻炼自己把知识写出美的能力:科普的终极形式,既不是对基础教育的补充,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实用性问题,而是把各行业知识的美丽展现给那些没有机会从专业视角去领略它的芸芸众生。

只有如此,中国的科普才有振兴的希望。

与诸君共勉。

user avatar

在知乎用户数量破亿之时,最大的感受是:其实只有大约10%的人需要科学知识的普及,也只有这大约10%的人能接受除课本以外的科学知识。剩下的大约90%,不认为自己需要任何科学知识,对知识本身不感兴趣。甚至还有部分人并不尊重知识,也不尊重知识的传播者,没有能力辨别什么是真正的科普,什么是半抄半编的假科普。


诚如 @云舞空城 所言,科普受众的式微使得氛围慢慢变差,想做科普的人,体验是越来越差了。


P.S. 只是说了一点自己的观感体验,没想到会得到这么多人的赞同。由于我本身并未贡献足够多的科普内容,深感惭愧。我被编辑收录的几个回答还是值得一看,剩下都是抖机灵扯段子发牢骚。


另外,关于科普交流的氛围,提出几个行为准则供参考:

1. 避免情绪化,避免阴谋论。不要选边站队,切忌先入为主。科研工作者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被事实说服。

2. 表示反对时,尽量想象自己是在当面提出疑虑,不要使用语气过于强硬和绝对的词汇。就事论事,给人留有余地,不要揣测动机,不要涉及人身攻击。

3. 写答案时,秉持对答案中每一个标点都认真负责的态度。

不过,这几点仅限于改善讨论氛围,对于营销号的水文似乎没有太大作用。

user avatar

前两周霍金先生去世,全民的缅怀的同时,也引发了一段小插曲,导致好几位物理领域的答主退出了知乎:

如何看待知乎用户「不拿诺奖不改名」因在霍金去世话题中的回答而遭受网络暴力?

今天又偶然看到本问题,看到不少答主都在吐槽科普环境不好。虽然我也曾感同身受过,但觉得还是少一些负能量比较好。翻了翻自己的几十个科普回答,也算不上有太多的科普写作经验。不过踩过的坑还是有几个的,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知乎科普向的问题下,存在几个常见的写作误区:

一、不够亲民

很多问题一看便是非业内人士提出来的,然而有些答主依然一上来就狂倒干货,密密麻麻的公式推导,很多变量还不带注释,别说普通读者了,连我这样的科研从业者看着都有些头皮发麻。这在非常小众的学术问答下没问题,但显然不适合于大众的科普文。

在写科普向的回答时,我都会尽量注意以下几点:

a) 有没有超出高中知识范围的术语?如果有,务必做出简单解释;

b) 英文术语尽可能翻译成中文;

c) 能用文字说清楚的,尽量不用公式;

d) 能用图片说清楚的,尽量不用文字;

二、逻辑不够流畅

知乎上有不少科普文写的仿佛劣质散文一般,洋洋洒洒几千字,似乎啥都提到了,但看完却又不知道在说什么。

如果说第一点是态度问题,稍加注意总能改进。这一点就属于写作功底问题了。(忍不住吐个槽,感觉初高中的语文作文简直就是二十一世纪的八股文,压根就没有起到写作训练的效果。)

其实知乎问答式的科普写作,和学术论文写作有些类似。摘要-引言-正文-结论 这样论文中常见的结构完全可以照搬过来。例如我最近的一个科普回答:

在极度寒冷的环境中,铁制品会不会真的像电影中那样和玻璃一样脆?

摘要:老哥你可问对人了,冻成渣了可不嘎嘣脆么。

引言:我跟你说这问题老有意思了,不过得从我家祖传的那本《材料科学基础》说起...

正文:前戏做完,要开始装逼了...

结论:冻成渣就嘎嘣脆,老铁没毛病。

三、心态端不正

最近越来越有种感觉,觉得写科普就像喂孩子吃饭。

挑食、厌食、哭闹都是孩子的天性。你可以责怪孩子太熊喂食太难,但这对孩子不爱吃饭的情况并无改善。

作为一个家长,你应该想办法把饭做的可口一些,甚至是一口饭一口零食的哄着孩子吃。

没错,科普答案下的确会有很多没有常识,让人哭笑不得的评论。

但是,写科普是为了啥?不正是为了普及科学常识么?如果有不止一个人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质疑,就说明你的文章在这些内容上还没有讲清楚,还有提高的空间。

不要轻易的怪这届读者不行。

当然,不客气的评论我一般都直接拉黑了。也没必要和陌生人置气。

user avatar

从到知乎写东西以来,我只有在有时闲又有心情的时候才会抽空写一个,所以更的非常不定期,也很慢。不过陆陆续续写了也有100多个答案,一多半都是干货,应该有几十个长答案,几乎所有长答案都是干货科普,有时候干的令人发指。即使有的题目是讨论观点甚至引战的,我也基本强行写成了科普文。

插科打诨也随手为之,但是未来毫无疑问仍然会继续持续写科普为主的回答。如果有比知乎更好的平台,也许会转到其他地方,目前还在这儿待着吧,毕竟我是个懒人。


总的来讲,我觉得答案编辑的体验可以说是在逐渐变好,以前添加图片经常失败,加reference还得手动添加链接,现在很多都自动化了。现在我越来越愿意用图说话,写起来读起来都容易很多。

不过我不得不吐槽答案编辑一度不能全屏时体验极差,还好现在改得更好了。


至于读者反馈,我觉得可能是变差了。

对我来讲最直接的感受是辟谣变得越来越困难,很多次错误的答案好几千赞顶的很高,我和其他一些人写辟谣的答案,有的也许也能有个几百赞吧,但是明显并没有卵用。因为基于知乎推送的机制,给高票答案点赞的人一般是不会点进问题看到我的答案的,而少数有好事者点进来,没准还要把我们骂一通。


不过还是会继续写下去。原因并不是 @云舞空城 说的有病,而是我没那么多包袱。

我本来也不图个什么。一共几千个关注者我也不是个V,也不打算变现,也没有公众号求粉。

除了辟谣的答案,我写完答案基本上不看有多少赞,评论区有问题才回,有人私信我也从来不看。

我也不觉得科普是什么“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既然学医是救不了中国人的,科普也一样没多大戏。

我只是觉得我业余时间可以写一写,而且这件事不算浪费时间,有些意思,也许会有点社会价值。就行了,要求不能太高。


个人回报这个事情,本来就是越没有话题性、越干货的越低回报,反而是越水、人人都能说两句、全靠包装忽悠的越容易变现。

我最高赞到目前为止也就是这个不太艰深又比较有趣的生命演化史中有没有「生殖隔离」出现之后又消失的情况?有2.7k,虽然好像去年收录了其实也不知一晒。

而赞数低的那就多了去了,像最近写了一个生物进化中是如何发现声波和光波可以传播信息的?哪一种利用得更早?我觉得很有趣的,只有20赞;

这个为什么核糖体蛋白是单拷贝基因编码?,言简意赅写的不长,只有令人发指的3赞(还没有提问者和邀请者的赞)

即使不是科普,换成高新技术投资,也是一样的道理,大家都要挂个什么Deep learning,Vitural/Augmented reality,Alternative energy, CRISPR,引力波,这种才好骗钱。搞什么虾虎鱼分类,那也只有日本天皇玩得起。


我写的很少,挑问题,看心情,所以对我也不是个多大的负担,有时候还是挺督促我自学的。有时候还能有机会撕撕逼,发发邪火。如果真的还能对除了提问者或者邀请者之外的其他人起到什么帮助,那就更好了。

至于科普这个事情真的能明显地改变什么吗?我并不是很关心。其实从始至终我就没指望什么。

@Tony Soup 说的那10%愿意接受课本外科学知识的这些人里面,要我看恐怕99.99%是有能力自学的,对他们而言,科普文恐怕没什么必要性,有人指个方向往往就能解决问题。即使有价值,也只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科普文章如果真能对0.001%的人起到实质性的帮助,恐怕就已经谢天谢地了。而实际上,随着知乎用户的越来越多,读者愈发浮躁,最开始那10%都要逐渐保不住了。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做科普了吗。我觉得倒也不至于。当我们很难预测什么样的科普文章会真的“改变(毁)别人的一生”的时候,只要有一两个人能受益,那还是有价值在业余时间做一做的。当然,与人钱财不应倾家荡产。客观的讲,以前很多大V隔几天就写一篇这种频率,在知乎这是不可能持续的,这一定会干扰到日常的生活工作,也赚不着什么钱(前面说了,越是干货,越不容易变现),而且也很难保证质量,非常不健康。要么退乎、要么忽悠人变现、要么少更,其实也是正常的现象,乌托邦是活不下去的,知乎终归还是要越来越接近实际的社会状态。

user avatar

~~~~~~Oct 13,2017更新~~~~~~

“爱之深,责之切。爱之深,忧之重。”

原本只是想单纯的来吐槽几句的,没想到这个问题变得这么火了。不过,话说回来,知乎相比于其他平台还是要好得多的,会无脑喷人的读者的比率也是很低的。我不是来拆知乎的台的,只是希望知乎能变得更好。希望大家不要被我这篇回答的“戾气”所影响。

~~~~~~原答案~~~~~~

感觉挺可惜的。

我知道,我说多少都不会有用的。所以就只简单谈谈我的几点感受吧:

1、读者质量的下降

在这点上,@菲利普医生 的这句话说出了我的心声。

知乎用户越来越多,越来越怕看评论区。

举一个例子。我有收到不少类似下图的评论和私信。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会解释了几下,后来我发现竟然“说不过”他们。原来,人家压根就听不进去我的解释!我表示心好累。所以,我早早的就关闭了评论的提醒。

后来,我把这张图发“想法”里面去了。发现,果然,不少知乎用户都支持ta的"高论":最近收到不少类似的评论和私… - 知乎

相信不少作者都有体会的是,有些读者原文没看几行就会直接去评论区开始发表反对意见,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说实话,其实知道的少原本也是没关系的,多学多问就是了,没有哪位作者是会讨厌诚心来交流的读者的。可是,总有一些人无知且无畏、为反对而反对

所以,我建议知乎也仿照“优秀回答者”模式,开发一个“垃圾评论者”系统。当用户的评论被踩和折叠到一定程度后,对这些用户进行禁言、封号等操作。

2、问题质量的下降

大家可以看看现在知乎用户平时提的都是啥问题,知乎热点每天都在推送啥玩意。官方推荐的热点内容没啥意义也就算了,结果很多专业领域内的问题,也存在大量的逻辑和语法错误。

同样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还挺专业的(见下图)。且不说其语法问题,单就其本意而言,相信答案其实也是一目了然的。类似的,不会有谁会问人生的意义是不是就是人民币吧!说实话,回答这些奇怪的提问,真的感觉很奇怪呃。。

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基本上只在知乎写专栏,很少回答提问的原因了。

3、官方重心的转移

在知识变现的浪潮下,知乎花在使用他人的知识来给自己挣钱上的心思变多了。相应的,在高质量内容维护上花的精力恐怕会受到影响吧。特别反感的是知乎的LIVE。光看不少LIVE的题目,就够我恶心的啦。我想,其实只要稍微管控一下,LIVE也不该会变成这样吧。

知乎在不断的给大家推送广告和LIVE的同时,挤压的是原创(文字)科普内容的空间。原先,我写一篇科普文章的话,感觉拿几百赞还是挺容易的。可是最近同样辛辛苦苦花十几二十个小时写的一篇文章,竟然只能拿两位数的赞同了!还比不上某些爆照说段子抖机灵编故事的零头。。。囧。。

最后, @云舞空城的这句话虽然说得有点过,但的确能让我有一些共鸣。

这个年头还坚持输出科普的,大约都是有病吧。
user avatar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李雷 的回答虽然我并不完全认同,但还是点了“赞同”,因为我想让更多知友看到它,这就是知乎的机制,“赞同”与「赞同」并不是完全统一的。

所以,我认为知乎很有趣,最开始这样认为,现在依然这样认为。

虽然现在我在知乎的“人设”是「开过买房live、出过买房手册、回答过若干高赞房地产问题的前房产营销人员」,但我过去在,现在还在,未来也会在写一些自得其乐的小科普,但毕竟科普的英文是「Popular Science」,是否Pooular我不好把控,是否真的Science也并不确认,毕竟成事在天,以及,科学总是建立在「证伪」之上。如此说来,自己的科普是否是真的科普,还真是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毕业之后如果做着与自己专业不想干的内容,大学的意义又是什么?之前的所学的一切,不就没有了意义么?对我而言,在知乎写科普,就是它的意义之一。

从15年的这条愤青气十足的驳斥:

羊迪:如何客观评价崔永元微博发布的《班门弄斧转基因》的演讲内容?

到后来尽量的理中客:

羊迪:如何看待微博上赵薇作为西王代言人并发起「爱心接力,非转不可」的活动?

再到尝试不同语气的科普文:

羊迪:有哪些医学知识概念已经更新或改变,但不为大众所知?

羊迪:有哪些知识让你惊叹自己竟然活在那么高大上的世界里?

以及前几天忙里偷闲的随手科普:

羊迪:为什么相亲市场上优秀的男孩越来越少?

我一直都认为,在知乎写科普,超级有趣。

要知道, @李雷 还是小透明的时候,我就和他在一个回答下互相丢参考资料以证明对方的错误,是的,几年之后互加好友才从「文人相轻」到「一笑泯恩仇」。

我在知乎第一次有意识的求赞,也是希望我在知乎的科普偶像 @张英锋 老师能够为我一篇关于进化论的回答点赞,是的,张老师不仅点了赞,还给我提了若干意见,并推荐我去看了“裸猿三部曲”。

我在知乎赚的第一笔钱,不是接软文和点赞,那个时候的知乎还吸引不了广告主的注意力,但却因为我的科普回答,吸引来了《科学家》杂志的编辑,找我约了两篇科普稿件,赚了一千多元,现在《科学家》杂志已经变成了学术期刊,我的两篇科普文也能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到。于是,我就可以向那些继续走在科研道路上的朋友们炫耀:你们看,我可是两片paper的一作,啊不,独!立!作!者!哈哈哈哈哈。

看到很多的科研人员说在知乎的科普体验并不好,他们都非常失望。是啊,体验真的很不好,毕竟相比于爆照说段子抖机灵编故事码干货,科普就是不能有很大的市场。毕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工作已经很苦闷了,互联网是用来娱乐的。

但是啊,我早就毕业,早就不做科研了。我的工作太无聊,真的超超超超超级无聊,啊,我的领导跟我互粉了,不管他,就是无聊,我实话实说,反正我过试用期了。而在这样无聊的环境下,我总要找一些事情来排解这郁结于心的无聊感。这个时候,写科普就成了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我非常享受这种错位感,凭借着与所学毫不相干的事情赚钱,并在闲暇时「卖弄」自己「无用」的知识,你们要知道,生活的情趣,全在这「无用」二字上。

哎呀,又跑题了,哈哈哈哈哈哈

对了,之所以还喜欢在知乎写科普,是因为看似命题作文,但即便跑题,也能吸引来不少的「赞同」。说自己想说的,做自己爱做的,还能有人赞同,还不用给钱,偶尔还能有人给我钱,这样的体验,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user avatar

说了白说的无力感

user avatar

编不出段子,喷不过民科,拉不来粉丝,赚不到银子

看着自己花一上午查书、码字出来的上千字干货无人问津,反倒是那些情绪挂帅,用过期“干货”和简单粗暴的某某史观写出的答案大获赞同,心里确实觉得迷茫。

别的我不敢说,至少在知乎的文史板块,基本可以确定,观众给你点赞,大多是因为你写的东西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而不是因为你的东西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收获。

科普,意味着你在指出别人知识面的不足,纠正别人的错误。而人天生喜欢获得赞同,所不同的是,有的人能够在后天逐渐养成闻过则喜的素养,而更多的人则选择完全遵从这一本能。从这个角度看,“科普”活动,除非有一个好的受众群体,不然,说真的,天生便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

user avatar

你给他科普,他和你抬杠,费力不讨好

user avatar

基本放弃了。

任何一个科普都会有

1,太长不看

2,太短不看

3,太专业不看

4,太业余不看


如果说这些可以忍受吧,毕竟众口难调。


最可怕的是会让部分人的疾病加重:“大爷病”

我以前一直觉得:有钱才是大爷。


不过在知乎上,还有一种大爷,俗称键盘侠。

我写这不合适,写那也不合理,还有逼着我退知乎的,至于那些恶言恶语的人,简直是灾难!


哈哈哈,真是有意思了,你给我发工资了还是我欠你了?

王路飞乱飞的时候,你拍手欢呼;童瑶晃荡的时候,你嗑瓜子热闹,轮到我了,你就开始各种给我框框,站在道德高地不冷么?

@云舞空城 说得对,这个年头还坚持输出科普的,大约都是有病吧。

所以,我这病,已经开始治疗了。


我是15年底开始在知乎活跃,当时很多上古大v已经淡出,基本不再知乎写答案了;我当时以为自己可以不像他们那样,后来发现,哈哈哈,我低估了知乎世俗的力量,高估了自己。

记得三体里有句话印象深刻:

现实的引力实在是太沉重了!

义务科普这种小众而且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肯定一样会被现实的引力拉到地上狠狠的蹭破脸皮!


所以,我也就不坚持了。


你看,我现在多嗨啊,谢谢生活,谈谈情感,偶尔写点科普,不亦乐乎。

(写这段其实没别的,就是希望我水起来的时候,还有人记得我曾经也写过科普)

江山代有才人出,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科普者来这里,不给你们添加负面情绪了,也别学我这样世故的转型。


(这个问题下成了集体大吐槽了哈哈哈,希望各位别被我们这些世故的人给忽悠了,刚才在羊迪的答案下评论了一下,附到这里:

前几天写追女孩的事情的时候,我提到了句话“爱一定要有回应”。

写答案,也是如此。大家都是凡人,无论是“赞同”的激励机制,还是说其他方面的激励,都可以一定程度上抵消面对责难或者其他恶意带来的负面效果。

而现在,对于不少纯粹科普的人,就遇到这个问题,一方面科普是小众的,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激励,而对立面是不少人的苛责甚至是攻讦,这种情况下,必然会产生不少不平衡,“我义务科普你挑肥拣瘦也就罢了,还脏话连篇”这种,也是不少答主放弃的原因之一。

世界多样性,必然有很多类型的存在,尽管我是俗人,但我一直认可圣人存在。殉道者在我看来是值得褒扬的,尽管我做不到。

user avatar

四五年前我刚来知乎的时候,基本上看到什么了解一点的问题,都很有动力去说点什么。但现在我经常会犹豫,我为什么要写一篇答案,写答案有什么意义。甚至常常会把写好的东西删掉,草稿箱都不留。后来因为林林总总各种事情开始删答案转匿名,防止一些答案被“挖坟”反复受喷。现在也时有收到回复问为什么转匿名,这就是原因。

受众变差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使是针对性比较强的答案,收到几百个“看不懂”和几百个不看文章不知所云的回复也是很恼人的。甚至你讲基本逻辑三段论都是一大堆不懂,让我常常搞不懂我还能写点啥。其他答主所说的害怕点开收件箱的问题,在我这里也很严重。虽然早年我也常常和回复中的民科怼,但其实这个过程并不让人享受。

当然这种情况我是能料到的,毕竟我家里人就有和她讲常识和基本逻辑她都听不懂的人,使得我在和她几十年的交流中接受了“很多人完全不可能理解逻辑”这个事实。但比较让人料不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同行氛围变差,这一点好像没有几个答案提到过。

这个问题其实几年前就凸显了,甚至是早在知乎用户数刚刚开始暴涨的时候。我第一次遇见的是针对单位制的一次吵架,可能参与者大都已经退出知乎了。那次吵架很快从情绪化的答案上升到人身攻击和大型骂架,最后一片狼藉。随后这种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程度愈演愈烈,我知道的最近的事也不过是一周以前。

我一直认为受过良好学术训练、作学术的人,讨论学术的态度应该是真诚的。同人于野早年博客的观点认为真诚的讨论最终应该都会达成共识的。然而知乎的现实却常常不是这么一回事。似乎很多本科生phd们来这里是为了证明自己获取关注或是骂人的痛快感的,他们自己的答案话说得非常夸张非常“满”,对于自己答案被攻击非常敏感(当然我承认我也常常陷入这种心态),同时对攻击别人的答案非常热心,并且非常乐意通过无休止的转移论点和诡辩将这种事情上升到“我啥都懂”或是“你啥都不懂”的层面,进行人身攻击。别人看不懂的地方不做耐心解释,反而认为这些人都是傻子。就算考虑到知乎的大众用户很多,个人信息有太多虚假,我也很难想象这些人在和同学、合作者、参会者讨论问题时也是这样的,至少我肯定不会找这类人合作。为什么在知乎上变成这样,或许只能解释为互联网社区的共性了。

这当然不仅阻碍了可能的学术交流(当然,知乎不适合学术交流已经是共识了),对科普也是巨大阻碍。很多人倾向于科普一些前沿问题,但前沿问题必然是不完善有一定争议的。也有人写一些基础的科普,但这又很容易被扣“你啥都不懂”的帽子。想写得面面俱到毫无争议,恭喜你终于理解了国人写教科书的心态。


于是打开一个问题你就会开始想:这我学过但不是自己做的领域,是不是会有专业领域的大佬要说话;这是自己做的领域,但不是自己做的问题,是不是有做这个问题的大佬要说话;这是自己做的问题,但这样写是不是很多人看不懂要喷;这样写是看得懂,但大佬们是不是还有什么刺会挑;自己水平有限写出来自己也不是很满意。然后想想,还不如把这心思放在对付审稿人身上,还是删了草稿比较省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