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知乎,追逐流量和输出内容,哪一个才是对的?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关于“追逐流量”和“输出内容”哪个更“对”的问题,其实是个很微妙的权衡。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绝对正确,它们更像是两种不同的生存策略,但如果非要探讨“对”的含义,我想得从不同的维度来看。

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两个概念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

输出内容: 这指的是创作者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生产出有价值、有深度、有见解的回答、文章或视频。它的核心是“价值”和“见解”。比如,一个程序员写一篇详细讲解某个编程概念的深度文章;一个医生分享关于常见疾病的科普知识;一个历史爱好者深入剖析某个历史事件的成因和影响。这类内容往往需要创作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组织和表达。

追逐流量: 这指的是创作者为了获得更多的曝光、点赞、评论、收藏和关注,采取的各种行为。这可能包括:选择热点话题、使用吸引眼球的标题、追求简洁易懂的表述、甚至通过一些技巧性的方式来提升内容的排名。它的核心是“可见性”和“互动性”。比如,写一个关于“如何快速找到对象”的话题,或者一个关于“如何一夜暴富”的分享,即使内容本身不够深入,但因为话题的广泛性和趣味性,容易吸引大量围观。

那么,为什么这个问题会成为一个核心矛盾?

因为知乎的算法是导向流量的。平台希望用户活跃,内容被消费,所以它会优先推荐那些获得高互动的数据。这意味着,那些更“吸睛”的内容,更容易被推送到更多人面前。这就像一个放大器,你输出的内容质量再高,如果没人看到,它也只是一个孤岛。反之,即使内容质量一般,但如果能精准地切中用户痛点、兴趣点,或者利用了某种“流量密码”,就可能获得大量的曝光。

所以,哪个才是“对的”?

这取决于你进入知乎的目的和你的期望。

如果你追求的是长期价值、个人品牌建立、以及真正的知识分享和影响力:

那么,输出高质量内容才是“对的”,或者说是更根本的。

为什么?
可持续性: 流量可以波动,但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能够沉淀下来,为你积累一批忠实的用户和粉丝。这些粉丝是因为你的思想和知识而来,而不是因为一时的热点。
专业性认可: 高质量内容是建立专业形象的基石。如果你想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让别人认可你的见解,你就必须持续输出有深度的东西。光靠蹭热点,很难让人信服你真的懂。
内容本身的生命力: 好的内容具有长尾效应。一个深刻的分析,一个有用的教程,可能在几年后依然会被搜索和阅读,持续为你带来流量和影响力。而那些追逐瞬时流量的内容,生命周期可能非常短暂。
个人成就感和满足感: 对于很多知识分享者来说,看到自己的内容被认真阅读、学习和讨论,比单纯的数字增长更能带来满足感。

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流量: 即使是高质量内容,也需要“触达”用户。这意味着你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内容运营技巧:
选题的智慧: 在关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选择那些用户确实关心、有困惑的话题。这不叫追逐流量,而是叫“对症下药”。
标题的吸引力: 一个好的标题能够概括内容亮点,激发用户好奇心,但不应是纯粹的“标题党”。
排版的清晰: 易读的排版能让用户更愿意阅读你的内容。
关键词的运用: 让你的内容更容易被搜索到。
互动与回应: 积极回复评论,参与讨论,也能间接增加内容的可见度。

如果你更在意的是快速获得曝光、积累粉丝数量、或者说是一种“短平快”的变现或推广需求:

那么,追逐流量可能会是你更直接的选择。

为什么?
快速触达: 知乎作为一个巨大的流量池,如果你能有效地抓住热点或用户需求,确实可以非常快地获取大量曝光。
数据驱动: 流量增长是知乎最直观的数据指标,容易量化和反馈。
商业变现: 对于一些商业推广、带货、或者引流到其他平台的需求,流量是基础。

但这种策略的风险在于:
内容同质化: 大家都盯着热点,容易导致内容千篇一律,难以脱颖而出。
用户粘性低: 被热点吸引来的用户,可能对你的核心价值并不感兴趣,容易流失。他们可能看了你的内容,但不会关注你,更不会深入了解你。
“涸泽而渔”: 长期依赖热点,一旦热点过去,流量就会断崖式下跌。而且,过度追求技巧而忽略内容本身,可能会损害个人信誉。
平台机制的变化: 平台算法会调整,依赖算法漏洞或技巧来获取流量,风险很高。

更理想的状态是“内容驱动的流量”

知乎上真正做得出色、能够长久发展的创作者,往往是能够将二者结合得很好。他们不是在“追逐”流量,而是通过输出高质量内容,自然而然地吸引和积累流量。

他们的逻辑是:
1. 找准自己的定位和擅长领域: 这是输出内容的根基。
2. 深入研究和思考,产出独特价值: 让内容有“硬核”的东西。
3. 在产出内容时,兼顾表达和呈现方式: 怎么让这个好内容被更多人看到和理解。这包括好的标题、逻辑清晰的结构、易于理解的语言,以及适当的图文配合。
4. 积极参与社区互动: 回答问题,参与讨论,让自己的影响力扩散。

当你的内容足够好,足够有价值,它本身就具有吸引流量的能力。你不需要刻意去“追逐”那些虚浮的数字,而是让你的专业和思考成为吸引流量的磁石。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如果你想在知乎上建立真正的个人品牌,实现长期的价值输出和影响力,那么输出高质量内容是“对的”,是根本。流量是高质量内容自然衍生的结果,是锦上添花。
如果你只是想快速获取短期曝光,或者有特定的变现目标,那么追逐流量可能是一个更直接的路径,但风险很高,且不利于长期发展。
最“对”的方式,是找到内容的深度和流量的广度之间的平衡点。 用有价值的内容去吸引用户,再通过良好的表达和互动,让更多人看到和认可这份价值。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而不是一种零和博弈。

所以,与其问哪个是“对的”,不如问自己想要通过知乎达到什么目的。有了清晰的目标,你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策略,并最终实现你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在知乎上算是大V么?估计算吧。

我是追逐流量呢?还是输出内容呢?

显然都不是。

那是图赚钱么?别逗了~

那到底是图啥呢?

就图一个自娱自乐,互相娱乐。

如果顺带手,你们也能乐呵,那自然更好。

所以标准答案是,

你自己开心,才是对的。

也只有你自己开心,才是对的。

user avatar

你会经常看自己写的回答么?

我经常会回头看自己写的回答,而且觉得的确很好看,有些地方写得生动有趣,有的比喻妙趣横生,看得我自己乐呵呵的。

有时候上班路上,我也会打开手机看会儿自己写的小说,津津有味的看,觉得是挺有意思。

我是一名自悦者,我写东西,首先不是为了解决谁的问题,满足谁的需求,面向某个群体,而是因为我看了这个问题,这个事情,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说出来了,写完了,我心情好。

这是一切的核,我希望你能明白,这是一切的核。

这个时代很好也很糟糕,每个时代也是这样,有人站在光里,有人站在暗处。

大部分时候,大部分人,你不发声你就不存在。

要珍惜普通人发声被听见的机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

发声是指写100个回答没人看孤芳自赏么?发声是指佶屈聱牙写一堆专业术语抱怨推送机制不公么?

当然不是。

所谓表达,就是我发出声音,你听到声音,我们在这个发声与收到的交互过程中,梳理思路,看到彼此的存在。

表达不是单线程的,表达是交互体验。

前阵子我一个很好的朋友,他也看知乎写知乎,但似乎从来没人看。

终于,他的第一个“被看见”的回答有了100赞,他跟当时开荒熔火第一个拿到风剑一样雀跃。

有意义么?没意义。

值一毛钱么?不值。

但爽啊,痛快啊,我在说话,你在听。

而且你支持我说的话,你表示卧槽哥们说得对,给你点个赞!

我就图这个,很难理解么?

所以我们写东西,当然是要追求有人看,不然不成了写日记了?拿本日记本写日记它不香么?

抖机灵,写苏联笑话,写一句话段子,哗哗哗的一堆赞同,当然是也能爽。

只是没那么爽,因为它投机取巧,因为它不扎实。

人什么时候最爽?

做自己,说自己想说的话,酣畅淋漓地表达,等完事依然有人认同你,而且不是一个两个,是无数的人都认同你时,心里最爽。

你别忘了,在“有人看”和“有价值”之间,是有一条关乎罪恶感的平衡金线的,骗赞回答写多了,你就开始不舒服,觉得空虚。

不论自己怎么骗自己,假洒脱,都逃不开它的审判。

当你已经有了一些基础数据,比如几万关注,几万赞同后,很多人是很容易误会这是自己的能力。

知乎的推送机制是有利于新人新号发展的,只要你文从字顺,很容易就混成这样,不是你的能力,是平台给你的错觉。

同样的内容你发微信公众号再看看?可能凑10个赞都凑不齐。

所以这种心态人也很容易出问题,比如得意忘形觉得自己很牛,或者去指点江山建政,或者是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凭感觉瞎写。

这都是很空虚和危险的,要开始警惕。

这时候你的账号就像一个狂妄油腻的大胖子中年人,既惹人烦也没什么意义。

我是建议一定要多看看自己近期的回答,看看是什么态度,什么造型。

如果自己都觉得油腻,这种时候一定要悬崖勒马,停止增重,开始减脂塑形。

也就是想办法减少你的发言量,多思考,多梳理,多去因为你要回答某个你感兴趣的题目,去阅读,去倒逼输入。

你要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也有能力回答好,读者也爱看的垂直领域,开始深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尽量控制在一天一到两个回答,不要贪多,也不要贪流量,那都和你没啥关系,在最开始的基础账号数值成长完成后,你要考虑的恰恰是自己的深度与精度。

多写一些,自己不后悔,不害臊,能够勇敢给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孩子阅读的堂堂正正的正经玩意。

如果力量允许,尽量写得有趣一些。

因为知乎不是知网,我们写的东西,其实本质上,是“较为正经的消遣”,是“稍有裨益的打发时间”。

想明白这个,把你那些所谓的“好好写却没人看”的职场内容写得更好,更有趣,更多人看。

你更踏实了,写得东西更扎实了,自己也更瞧得起自己了。

你内心的负罪感就会自然消失。

user avatar

泻药。

我也有过跟你类似的疑惑。

不过现在我没有了。

为啥呢?

因为知乎的流量是真不赚钱啊。

所以还不如自己写的爽。

我经常写一个文章,要看几篇综述,十几篇甚至几十篇的论文,我觉得在写的过程中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

写出来还能让大家读了有收获,就算是值了。

user avatar

之前我也有迷茫过,好多人都跟我说,你要垂直账号才值钱,你要垂直才好成为“被知乎算法选中的美少女”,才能更好的恰饭。

所以你以后就只答一个领域的问题吧,以后别一会儿写文学一会儿写游戏一会儿写数码一会儿缺大德了…


关于这件事,当时我辗转反侧的思考了三天。

我不是不想被知乎算法选中。

我也不是不想变现,开玩笑,这年头,谁还能和钱过不去啊。

我他喵的就是俗人一个,我就是想涨粉,就是想恰饭。就是想头上顶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此人特牛x”


但是我很难做到专注。

我吧,可能就天生是个话唠,今儿收到新手机了就想唠唠,明儿做了好吃的又想半夜发图,后天看了哪本书就想写书评。

不写我就浑身难受。

哪怕有好多人跟我说,你控制点儿你的表达欲吧,对你有好处。

我也实在是控制不住自己。

这感觉就跟小时候对着窗户写作业,窗户外头就是一帮小伙伴在踢球一样。

我心里刺挠啊…


也许,成也表达欲,败也表达欲,绫音喵这种天生话唠是当不了金光闪闪的大佬的。

到最后,在干了两瓶冰阔落之后,我决定…

去他喵的垂直。

只要我开心,关注我的兄弟姐妹们也开心,我爱写啥写啥,我爱怎么缺德怎么缺德(bushi)

(当然奇奇怪怪的小文章还是不可以的)


最后用我们天津人一句经典方言结尾:

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

user avatar
1.试图使用单一的标准和价值体系给人分为三六九等。年薪高的人必定优于年薪低的,即使只相差20%;某高校的人必定优于某高校的人,即使它们的分数线只相差20分;某专业的人必定优于某专业的人,即使它们实际上属于同一个行业的两个细分专业;生活在某一城市的人必定优于生活在另一城市的人,即使后者的实际生活水平很可能比前者还高;生活在某一国家的人必定优于生活在另一国家的人,即使前者正饱受病毒和暴乱的威胁。

这种思维模式事实上来自于高强度做题的学生时代。每个人的名次都有所不同,差一分就是差一名,差一名就是高低贵贱之分。

2.试图使用单一的方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如果我找不到对象,我不会反思自己是不是长得太丑,或者谈吐不够得体,而是会认为自己是挣得不够多,进而是因为自己做题不够多,应该做更多的题。

如果我无法得到社会的尊重,我不会反思自己是不是与人相处的能力过差,或者我的社群内部是不是不够团结,而是会认为自己是挣得不够多,进而是因为自己做题不够多,应该做更多的题。

这种思维模式事实上来自于学生时代的洗脑。为了让学生专注于学习,教学机构会无限拔高做题的重要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把做题幻化为世间一切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

3.试图使用单一要素塑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的人生价值就是赚钱,赚钱买房就是成功。那已经赚到钱买到房之后呢?就赚更多的钱,买更多的房。之后呢?再赚更多的钱买更多的房。生活中没有其他的快乐,没有其他的爱好。不喜欢旅游,不喜欢乐器,也不喜欢运动,不喜欢与朋友们一起活动,因为所有这些活动都具有潜在的对赚钱行为及能力的破坏(花钱,浪费时间和精力)。

这种思维模式事实上来自于学生时代的单一价值评判。你唯一的价值就是你的分数排名,你排名在前,你就什么都好;你排名在后,你就一无是处。
user avatar

知乎写作者的需求很多样化。

这种多样化没有对错之分。

单一共识是社区平台的坟墓。

社区建设中,必须是分层共识的,这个社区才能发展,否则就会陷入小圈子自洽,将非共识读者和作者排挤掉,并且内容同质化的状态。

知乎的问题是,其共识分层够,但平台的管理方式却倾向于垄断流量而不是让共识进行流量分散。

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当平台的2/3流量被热榜和算法绑定,而不是依赖话题标签和KOL的时候,用户寻找到共鸣内容的成本被大大增加了。

所以非蝗虫用户或临时用户的,真的喜欢知乎内容的人,更难找到所需求的内容。

这就造成用户的活跃度的降低,在过去90天,老用户的日活跃度至少降低了7%。

对于创作者来说,在当与目标读者对接的难度,被官方搞得越来越大以后,就必然会去迎合热榜,从而在削弱自己的领域专业输出能力、内容更加平庸化、情绪化的情况下,去获取展现机会。

这样实际上很拧巴,在官方利用流量控制牟利时,实际上在削弱分层共识。

一旦分层共识被削弱到,多数优质创作者认为,不走热榜没必要创作,那么仅剩无几的,读者可以用KOL标签寻找共鸣内容的机会,又会被削弱,这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

很多图文平台,最终败落的原因都是分层共识的丧失。

这也是为什么,推特可以由用户设置,时间线浏览还是信息流推荐。

希望知乎能引以为戒吧。

user avatar

别人我不知道,我来知乎就是卡文来找灵感的。

玩着玩着就几十万粉了……

·

PS:我没在知乎接过一条商务合作,私信里求商务合作的一概不回,知乎上的流量对我来说没啥意义。

user avatar

知乎是娱乐平台,绝大部分用户刷知乎是为了娱乐的。追逐流量,输出用户喜欢的内容而不是创作者自以为有价值的干货。俗话说,要想卖的好,三分货,七分吆喝。同样道理,在知乎创作,输出有价值的内容,三分专业性,七分娱乐性是最好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