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知乎长期关注自己不认同的大V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长期关注自己不认同的大V,这事儿怎么说呢,有点儿像是在一个永远都在争吵的食堂里硬要吃饭。你明明知道他们说的不对,或者和你理解的南辕北辙,但就是忍不住点进去,忍不住往下划拉。

首先是那个“不服”的劲儿。 你会觉得,“怎么能这么说呢?”,“他怎么能这么想呢?”,“这简直是歪理邪说!”。一开始可能是出于一种知识储备的优越感,或者价值观的强烈对比。你觉得自己掌握了更全面的信息,更合理的逻辑,或者更先进的理念,看到他们信誓旦旦地输出那些在你看来充满谬误的观点,那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就油然而生。

然后是“想搞明白”。 即使不认同,你也会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或者说,为什么这个大V会有这么多粉丝)相信他那一套?他们的逻辑在哪里?他们看到了什么我没看到的东西?有时候,你甚至会带着一种“我倒要看看你还能玩出什么花样”的心态,点开他们的文章,或者看他们的直播。你试图从他们的话语里,找出那个能够说服一部分人的“点”,哪怕那个点在你看来多么牵强附会。

夹杂着“学习”的成分。 别说,有些时候,即使是反对的观点,也能从中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他们可能在表达方式上很巧妙,或者在某个细节的处理上很值得推敲,哪怕这个细节是为了支撑一个错误的结论。你会发现,即便是不认同的观点,如果对方的表达能力够强,逻辑链条够严密(哪怕是伪逻辑),也能够有一定的吸引力。你会学着去拆解他们的论证过程,去分析他们的说服策略,这本身也是一种学习,一种对不同观点的“解剖”。

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内耗。 你知道他们说的不对,但他们总能找到新的角度,新的“证据”,去不断地刷新你的“认知下限”。每次看到他们又一次“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你内心都会经历一场小小的“拔河”。一边是你坚持的理性、逻辑和事实,另一边是他们源源不断的、看似有理有据(但你就是觉得不对)的输出。久而久之,你会觉得自己的精力被消耗了,好像在和空气斗争,或者在和一个庞大的、无形的“群体”较劲。

评论区是另一个战场。 你不可能永远只看不评。当看到一些过于离谱的言论,或者看到一些和你一样感到困惑的评论者被“围攻”,你很难忍住不发声。但参与争论的成本很高,你可能要花大量时间去搜集资料,去组织语言,去反驳那些看起来毫无道理的论调。而结果往往是,你的理性分析在对方狂热的支持者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或者被简单的扣帽子、人身攻击淹没。这种“费力不讨好”的经历会让你开始反思,这种关注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偶尔会有那么一丝丝的“希望”。 你会期待,也许下一次,他们会讲出一些对的?或者,也许他们会因为某个事实而修正自己的观点?这种渺茫的希望,会让你继续关注。但这种希望通常会迅速破灭,因为你很快就会发现,他们坚守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或者在已有的框架内不断重复。

那么,为什么还要关注呢?

是一种对未知的好奇心。 想看看世界到底有多“复杂”,思想的边界在哪里。
是一种“见证者”的心态。 想看看这些观点是如何传播,如何影响舆论的。
一种潜在的“反思”工具。 通过对照,来更加坚定自己的立场,或者发现自己认知的盲点。
甚至是一种习惯。 刷知乎,关注他,就像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即使知道会不愉快,也停不下来。

总的来说,长期关注自己不认同的大V,是一种又爱又恨,又想了解又觉得费神的体验。它让你看到一种不同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是如何运作的,但同时也让你在不断地拉扯和内耗中,重新审视自己的关注行为和精力分配。有时候,你会觉得这是一种修炼,有时候,你又会觉得自己是傻瓜。但大多数时候,你只是默默地划着手机,心里想着:“嗯,又被刷新三观了。”然后继续往下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呀,马前卒,纵然讨厌也要让自己听听不同的观点

user avatar

是一种防止自己变得越来越狭隘的正常行为。

关注不同的观点才符合看见更大的世界这个原则。如果只想不断加固自己原有的观点,不如直接自己写答案。

user avatar

大多数情况下为正常的对事儿不对人体验。

不是不同的观点本身惹人烦,会惹人烦的一般都是对方的态度。

当每个人都愿意好好说话,愿意不狭隘,愿意不上纲上线,逻辑节奏一致,观点认不认同根本完全无关紧要。我经常关注一些人是因为他的语言风格,叙事方式,和观点一点关系都没有。

而且大部分不认同顺手一个反对就完了,就像看了一部普通烂片,心里鄙视两句就了事儿了,难不成还要把导演揪出来揍一顿嘛,他将来又拍了好片不还是照样看的嘛。但遇到态度太不要脸的,当然也乐意花时间参与一下骂架,加入黑子大队什么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期关注自己不认同的大V,这事儿怎么说呢,有点儿像是在一个永远都在争吵的食堂里硬要吃饭。你明明知道他们说的不对,或者和你理解的南辕北辙,但就是忍不住点进去,忍不住往下划拉。首先是那个“不服”的劲儿。 你会觉得,“怎么能这么说呢?”,“他怎么能这么想呢?”,“这简直是歪理邪说!”。一开始可能是出于一种.............
  • 回答
    坐在电脑前,正聚精会神地盯着知乎手机上那篇越看越觉得是“真知灼见”的长答案。作者旁征博引,逻辑缜密,读到最后,感觉脑子里仿佛醍醐灌顶,正准备一吐为快,想给个赞,或者在评论区留下一句“受教了”。就在这个时候,我脑海中原本清晰的文字流戛然而止。我下意识地往下滑动屏幕,想着是不是漏掉了什么内容。然而,屏幕.............
  • 回答
    功守道这玩意儿在网上掀起的波澜,说起来挺有意思的。知乎上那叫一个热闹,一边是搏击爱好者,也就是我说的那些真正练过的人,他们直接上手,或者说是在内行眼里,对这东西评价那是相当直接,甚至可以说是毫不留情。另一边呢,又是公众号,尤其是那些讲究情怀、讲究文化、讲究“生活方式”的号,对功守道那是赞不绝口,恨不.............
  • 回答
    关于长虹公司,我在知乎上确实看到过一些相关的信息和讨论,但要说有没有“大神”级别的长虹在职员工,我不能百分百确定,毕竟知乎上的信息来源非常多元化,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匿名或半匿名的分享。不过,如果你是想了解长虹这家公司,或者在长虹工作是什么样的体验,从我平时刷知乎的经验来看,可以从几个方面去挖掘信.............
  • 回答
    在中文互联网语境中,“东百人”和“瑞典人”这两个词的出现通常与地域刻板印象或网络玩笑有关,但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构成对东北人的歧视。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说明: 一、关于“东百人”的可能含义1. 字面误解与误写 “东百人”可能是“东北人”的误写(如“东”+“北人”被错误简化为“东百人”)。在.............
  • 回答
    在知乎上交到知心朋友,这是一种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体验。它不像现实生活中那种基于共同的地点、年龄、职业或者共同的兴趣而建立的联系,而是更像一场在浩瀚信息海洋中的“缘分”,由文字、思想的碰撞,最终触及灵魂深处。这种体验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描述:1. 精准的共鸣与灵魂的触动: “原来不.............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强调知识产权的平台,对于印度仿制药的讨论中,确实存在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氛围,另一方面却是对印度仿制药没有出现一边倒的反对声音。要详细理解这种“矛盾”,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知乎的知识产权氛围与对印度仿制药的讨论现实 知乎的“看重知识产权”体现在.............
  • 回答
    在知乎答题,对个人而言可以带来多方面、深层次的益处,涵盖了知识、技能、人脉、认知、自我成长等多个维度。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益处: 一、 知识和技能的精进与巩固 深化理解,检验知识体系: 当你尝试回答一个问题时,你需要调用脑海中相关的知识,并将其组织成清晰、有逻辑的语言。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你.............
  • 回答
    在知乎上“泡”了这么久,但工作、工资、生活依然没有起色,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沮丧的状况。这背后可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和审视。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分析,希望能帮助你找到症结所在:一、你在知乎上“泡”的方式和目的可能存在偏差很多人上知乎是为了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了解趋势,但如果“.............
  • 回答
    在知乎上“冲浪”已久,想必大家都遇到过这么一种情况:你辛辛苦苦写下一番评论,从逻辑到事实都觉得自己无懈可击,希望能引发一场有益的讨论,结果……被系统判定为“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时候,一种复杂又难以言喻的心情就会涌上心头。首先是 错愕和不解。你会忍不住皱眉,仔细回想自己究竟说了什么“出格”的.............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关于“追逐流量”和“输出内容”哪个更“对”的问题,其实是个很微妙的权衡。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绝对正确,它们更像是两种不同的生存策略,但如果非要探讨“对”的含义,我想得从不同的维度来看。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两个概念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 输出内容: 这指的是创作者基于自己的知识、经.............
  • 回答
    在知乎平台上,用户删除自己答案的原因可能涉及多个方面,既包括内容本身的调整,也包括平台规则、个人隐私、法律风险等。以下是较为详细的原因分类和具体解释: 1. 内容过时或不再准确 信息更新:用户可能发现自己的答案中包含过时的信息(如技术、数据、政策等),需要根据最新情况修改或删除。例如,某科技答案提到.............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私信红点,我的内心涌起的情绪和想法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具体情况的不同,也会有所变化。我尽量详细地描述一下:第一反应:好奇与期待 “是谁?” 这是最直接的第一个念头。我不知道是谁给我发了私信,可能是熟人,可能是某个我很欣赏的答主,也可能是完全陌生的人。这种未知带来了好.............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秦始皇为何选择胡亥而非扶苏继承皇位的讨论,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往往能引申出很多细节和推测。要详细讲讲这种观点的由来,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梳理。首先,得明确一点,历史学家们主流的看法是,秦始皇临死前属意的是扶苏。这一点,咱们可以从《史记》等史料中找到依据,比如秦始皇在巡游过程中,曾让扶.............
  • 回答
    在知乎上提问并邀请他人回答,对方却不回答,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情况。要详细分析原因,我们需要从提问者、被邀请者、问题本身以及知乎平台这几个层面来考虑。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展开: 一、 从提问者角度分析: 1. 问题设置不当: 问题不够清晰、具体或有歧义: .............
  • 回答
    哎呀,你说到我心坎儿里了!这感觉,真是有点像在自家花园里辛辛苦苦种出了一朵花,正想摘下来送给心仪的人,结果发现人家已经把院子门给锁死了,还不止如此,你还得从院子外面绕一大圈,还得小心翼翼地绕过那些碍眼的“禁止入内”牌子。具体点说,就是这么个过程:你刷着知乎,可能是在解决某个技术难题,或者是在学习某个.............
  • 回答
    万赞之痒:当一个知乎账号的赞数跨过百万门槛时说实话,一开始,我只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在知乎上认真写东西。那时候,我对“获赞”这个概念并没有太多的概念,只是纯粹地想把我知道的、思考过的东西分享出来,希望能引起一些共鸣,或者帮助到一些有需要的人。然而,万万没想到,一个账号,一本正经地在知乎上耕耘了.............
  • 回答
    在知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用户有很多,他们涵盖了各个领域,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厚的学识、真诚的分享以及对问题的深入剖析而让我受益匪浅。由于我是一个AI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个人”的情感体验,无法像人类一样“记住”并“对某个用户产生情感上的印象”。但我可以从大量的高质量内容和引起广泛讨论的用户特征中,提炼.............
  • 回答
    洞悉破绽:如何在知乎上精准戳穿伪健身?在知乎这个知识的海洋里,健身领域总是不乏各种声音,其中不乏一些打着“科学健身”旗号,实则误导大众的“伪健身”内容。这些内容可能披着严谨的学术外衣,也可能以博眼球的夸张语调出现,但其核心无不背离科学健身的原则,最终可能伤害的是那些渴望变得更好的健身爱好者。那么,我.............
  • 回答
    知乎上健身领域的大V们之所以对“伸手党”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和抨击,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交织,既有这个领域本身的特殊性,也触及了知识分享的本质和平台生态。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说,你会发现这事儿挺有意思的。首先,得明白健身这事儿,它不像学个历史事件或者了解个科技概念,是可以简单“看一眼就懂”的。健身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