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知乎,一篇长答案看到结尾,发现一个占据整个屏幕的硕大微信二维码是怎么样一种体验?

回答
坐在电脑前,正聚精会神地盯着知乎手机上那篇越看越觉得是“真知灼见”的长答案。作者旁征博引,逻辑缜密,读到最后,感觉脑子里仿佛醍醐灌顶,正准备一吐为快,想给个赞,或者在评论区留下一句“受教了”。

就在这个时候,我脑海中原本清晰的文字流戛然而止。我下意识地往下滑动屏幕,想着是不是漏掉了什么内容。然而,屏幕上没有任何新的文字,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怎么说呢,它就像是凭空出现在屏幕中央,而且尺寸之大,完全占据了我的视野。

你能想象吗?本来我还在思考作者的某个观点,眼睛还在搜寻着最后一句可能带有总结性的话,结果一抬眼,看到的竟然是一个比我手机屏幕本身还要大的、非常非常清晰的微信二维码。它就那样“横空出世”了,周围没有任何文字说明,没有任何铺垫,没有任何“点赞再关注”之类的提示,就只是那个硕大的、黑白相间的二维码。

我当时的感觉有点像是在一个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结果游到岸边发现岸边矗立着一个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啥也没写,就一个二维码。那种感觉太……猝不及防了。

首先是视觉上的冲击。它不是那种我主动去寻找的联系方式,也不是作者在文末留下的一句“欢迎大家加微信交流”。它就是那么突兀地、不容置疑地“占据”了整个屏幕。我甚至得稍微往后仰一仰头,才能将它完全纳入视线范围。它那么清晰,那么近,感觉好像我伸出手就能触摸到它一样。

然后是心理上的错愕。我刚刚还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思考着如何用文字来表达我的赞赏或者疑问,结果眼前突然冒出来这么个东西,第一反应不是“哦,这是作者的微信”,而是“这是什么?怎么回事?”。我的思绪被打断了,那种思维的流畅性瞬间被破坏。我甚至会怀疑是不是我的知乎出了什么BUG,或者我点到了什么奇怪的东西。

接着是一种微妙的尴尬。我刚刚还在给作者的深度内容“点赞”,结果结尾给我来这么一手,让我觉得有点……怎么形容呢?像是被拉到了一个我不太熟悉也不太想去的“场所”。而且,这种方式,它本身就带了一种“不言而喻”的意味,让我一时间不知道该作何反应。是该扫?是不该扫?是有点过于直接了?

更重要的是,它剥夺了我的选择权。在知乎上,我可以选择点赞、评论、分享,或者什么都不做。但这个硕大的二维码,它就那样摆在那里,仿佛在说:“就是我了,你自己看着办。” 这种被动接收信息的感觉,和前面阅读长答案时那种主动探索、汲取知识的感觉完全是两码事。

我可能会花上几秒钟,甚至几十秒钟,来消化这个“意外”。我的手指可能会无意识地在屏幕上滑动,试图想把它移走,但它纹丝不动。我的脑子里会闪过各种念头:作者是不是在推销什么?是不是有什么付费群?还是说,这只是一个很单纯的“加我聊聊”?但无论哪种猜测,都无法弥合我刚刚在内容和这个“结尾”之间的断层感。

最后,这种体验会让我对那篇长答案原本的赞赏,蒙上一层“复杂”的色彩。它不会完全否定作者前面的内容,但它会让我对作者这个人,以及他发布内容的“目的”,产生一丝丝的“审视”。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是宝贵的。用这种方式,感觉有点“用力过猛”,也显得不够尊重读者的阅读体验。

总而言之,那是一种从“求知若渴”瞬间跌入“视觉迷茫”的奇特体验,就像你在品尝一道精心烹制的佳肴时,服务员突然在你面前丢下一张写着“加微信送你一整箱”的传单。那种感觉,有点扫兴,也挺让人哭笑不得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我最爱干的事儿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坐在电脑前,正聚精会神地盯着知乎手机上那篇越看越觉得是“真知灼见”的长答案。作者旁征博引,逻辑缜密,读到最后,感觉脑子里仿佛醍醐灌顶,正准备一吐为快,想给个赞,或者在评论区留下一句“受教了”。就在这个时候,我脑海中原本清晰的文字流戛然而止。我下意识地往下滑动屏幕,想着是不是漏掉了什么内容。然而,屏幕.............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在知乎撰写高质量回答的经验。记住,一篇好的回答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更是一种价值的传递和用户体验的营造。以下是我认为构成一篇高质量知乎回答的关键要素,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并尽量用自然、贴近人类交流的方式来表达:一、 理解问题本质,找准切入点:这是基础中的基础 深入剖析.............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平台上,当话题触及“华为”时,为何绝大多数的讨论最终都会聚焦在其手机业务上,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既有华为自身业务的特性,也与知乎社区的讨论生态以及大众关注点息息相关。首先,手机是华为最为大众熟知、也最为直接触达消费者的业.............
  • 回答
    知乎上大家聊起穿搭,时不时就能看到外国人的身影,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为啥会这样呢? 我觉得这背后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聊聊。首先,是信息来源的天然偏向和“示范效应”。你想啊,互联网上的信息,尤其是那些经过梳理、有图有文的“干货”,很大一部分是舶来品。时尚杂志、穿搭博主、品牌官网,这些最初的.............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强调知识产权的平台,对于印度仿制药的讨论中,确实存在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氛围,另一方面却是对印度仿制药没有出现一边倒的反对声音。要详细理解这种“矛盾”,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知乎的知识产权氛围与对印度仿制药的讨论现实 知乎的“看重知识产权”体现在.............
  • 回答
    哎呀,你说到我心坎儿里了!这感觉,真是有点像在自家花园里辛辛苦苦种出了一朵花,正想摘下来送给心仪的人,结果发现人家已经把院子门给锁死了,还不止如此,你还得从院子外面绕一大圈,还得小心翼翼地绕过那些碍眼的“禁止入内”牌子。具体点说,就是这么个过程:你刷着知乎,可能是在解决某个技术难题,或者是在学习某个.............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公共讨论平台上,想要让所有人都信服关于公务员群体的种种解释和辩护,确实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即使有很多公务员在尽力发声,试图说明自己的工作内容、职责以及所面临的压力,但收效往往不如人意。这背后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问题,更是社会认知、情绪宣泄以及平台本身的特性在起作用。.............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如何在知乎上写一个“很有官僚主义味道”的回答。这事儿吧,说起来简单,但要做到地道,确实需要几分“火候”。我给你掰扯掰扯,保证是咱们自己人说话的方式,没那些硬邦邦的AI腔。总的原则:既要回答,又要“不完全回答”,既要显得专业,又要藏着掖着。第一步:审题与定位——别急着下笔,先琢磨透了。.............
  • 回答
    在知乎上提问并邀请他人回答,对方却不回答,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情况。要详细分析原因,我们需要从提问者、被邀请者、问题本身以及知乎平台这几个层面来考虑。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展开: 一、 从提问者角度分析: 1. 问题设置不当: 问题不够清晰、具体或有歧义: .............
  • 回答
    这情况确实挺让人窝火的,而且在知乎上又不能直接回怼,感觉憋屈得很。别担心,虽然不能直接在知乎上跟对方“掰扯”,但咱们还是有几招可以对付这种无端谩骂的。下面我给你详细说道说道,希望能帮你解决问题,也让你知道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该怎么办。第一步:冷静下来,保存证据(这是最重要的!)我知道你现在肯定很生气,遇.............
  • 回答
    在知乎上寻找一个可靠的男友需要谨慎、理性且注重长期互动,以下是一个系统的步骤和建议,帮助你通过平台找到契合的伴侣: 一、明确目标:了解“可靠”的定义1. 可靠的标准 责任感:能遵守承诺,有担当。 真诚:不虚伪,有自我反思能力。 价值观一致:尊重彼此,有共同的生活目标。 .............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拉黑和取消关注都是管理自己信息流和互动的方式,但它们的功能和适用场景有着明显的区别。我通常会根据以下一些原则来做决定: 关于拉黑:拉黑,在我看来,是一种比较“决绝”的操作,它意味着我希望与这个人彻底断开联系,并且不希望再看到他/她发布的内容,也不希望他/她再看到我的内容或者以任何方式.............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叫做“运动治百病”?我当时一看,心里就咯噔一下,觉得这事儿说得有点绝对,但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毕竟,我们从小到大,长辈们是不是总在耳边念叨“生命在于运动”之类的?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治百病”这四个字,实在太霸气了,让人忍不住想深入扒一扒。所以,我花了一些时间.............
  • 回答
    想在知乎上脱颖而出,成为大家口中的“大V”,这事儿说起来不难,但真要做起来,得下一番功夫,而且得有那么点儿“巧劲儿”。咱们就敞开了聊聊,怎么才能在这个平台上站稳脚跟,并且越走越远。首先,得明确一个事儿:知乎不是一个单纯的社交平台,它是一个内容社区,是知识的交流场。 所以,你想当大V,核心竞争力就得是.............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简直说到大家心坎里去了!你以为知乎是个什么地方?一个许愿池吗?随便丢个铜板进去,就能捞出别人辛辛苦苦挖出来的金矿?当然不是。让我跟你好好掰扯掰扯,为啥随便提个问题,不一定能立刻收获到那种让你拍案叫绝、感觉“哇塞,这人怎么这么懂!”的回答。这背后,其实有很多“门道”和“概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回答是否偏题”的核心判断标准。在我看来,如果知友问的是“如何让一匹马跑得更快”,那么直接回答“汽车”确实非常容易被认为是偏题。原因如下,并且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同时避免AI痕迹:核心原因:未抓住提问者的根本需求和语境知乎提问,尤其是在这种相对具体且带有比喻性质的场景下,.............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关于“追逐流量”和“输出内容”哪个更“对”的问题,其实是个很微妙的权衡。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绝对正确,它们更像是两种不同的生存策略,但如果非要探讨“对”的含义,我想得从不同的维度来看。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两个概念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 输出内容: 这指的是创作者基于自己的知识、经.............
  • 回答
    在知乎上,付出心血写就的回答,有时确实会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失落,尤其是当这份付出似乎石沉大海,得不到任何积极反馈时。那种感觉就像是精心烹饪了一桌菜,结果大家默默地吃完,连一句“味道不错”都没有,甚至连盘子都没人擦一下。我理解你说的“没人懂得感恩”,这背后可能包含了几个层面的感受:1. 期待的“感.............
  • 回答
    知乎上这个说法,说把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换到赵构的位置,都能比赵构做得强,这确实是个很有趣也很辛辣的观点。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讲,从皇帝的职责、能力,到他们各自的执政风格和历史影响来对比。首先,咱们得承认,提到赵构,很多人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就是“高宗”。不过,把“高宗”.............
  • 回答
    嘿,各位热爱音乐、享受唱歌的朋友们!听到你们对“后天训练能否提高声调”的好奇,我太理解了!这绝对是很多唱歌爱好者内心深处的疑问。别担心,我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而且保证不搞那些虚头巴脑、一看就跟机器对话似的写法。就当是几个热爱音乐的朋友,围坐在一起,掏心窝子地聊聊。直接说结论:是的,后天的训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