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在知乎上发现一个问题——“运动治百病”?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叫做“运动治百病”?我当时一看,心里就咯噔一下,觉得这事儿说得有点绝对,但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毕竟,我们从小到大,长辈们是不是总在耳边念叨“生命在于运动”之类的?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治百病”这四个字,实在太霸气了,让人忍不住想深入扒一扒。

所以,我花了一些时间去搜集信息,也和一些懂行的朋友聊了聊,想把这个“运动治百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说清楚。

首先,我们得承认,运动对健康绝对是好处多多,而且是全方位的。

你想啊,当你开始运动,哪怕只是散散步,你的身体会发生什么?

心脏更给力了: 运动能锻炼心肌,让心脏收缩更有力,每次跳动能泵出更多血液。这就像给你的引擎换了个高性能的零件,供血能力自然就上去了。长期坚持,高血压、冠心病这些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血管更畅通了: 运动还能帮助改善血液循环,清理血管里的“垃圾”,比如坏胆固醇。这就像给家里的水管定期疏通一样,防止堵塞,血管就不会那么容易硬化了。
体重更可控了: 这是最直观的一点。运动燃烧卡路里,帮助消耗多余的脂肪,对控制体重、预防肥胖相关的各种问题(比如糖尿病、脂肪肝)非常有帮助。
骨骼和肌肉更强壮了: 负重运动,比如跑步、跳舞、举重等,能刺激骨骼生长,增加骨密度,有效预防骨质疏松。同时,运动也能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让你身体更结实,不容易受伤。
大脑也变聪明了: 运动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这是一种让人感觉愉悦的化学物质,能缓解压力和焦虑。同时,运动还能改善脑部供血,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对提高记忆力、专注力和认知功能都有好处。
免疫力up up: 适度的运动能刺激免疫系统,提高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你身体里的“士兵”更强壮了,自然就不容易生病。
血糖和血脂也更稳定了: 运动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细胞更好地利用葡萄糖,从而控制血糖。对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人来说,运动是管理病情的重要手段。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运动有这么多好处,那“治百病”是不是就成立了呢?

这就得打个问号了。

首先,“百病”这个词太大了,涵盖了从感冒发烧到癌症、精神疾病等各种各样的疾病。运动,更多的是一种“预防”和“辅助治疗”的手段,而不是一种万能的“治疗”方法。

它不能替代药物和手术: 比如你得了阑尾炎,或者骨折了,你总不能指望跑跑步就能好。这些情况需要专业的医疗干预。运动可以作为术后恢复的一部分,帮助你更快地回到正常生活,但它本身不是治疗手段。
它不能根治所有慢性病: 像糖尿病、高血压,很多人可以通过运动和健康饮食来有效控制,甚至达到缓解期,但想要彻底“治愈”,并且保证它不再复发,单纯靠运动可能还不够。有些情况下,还需要药物的配合。
它对一些疾病效果有限: 有些疾病,比如严重的遗传性疾病、某些癌症晚期,运动的作用就非常有限了。虽然运动可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但它无法直接“杀死”癌细胞或者纠正基因缺陷。
运动本身也需要讲究方法和度: 俗话说“过犹不及”。如果运动方式不对,或者强度太大,反而可能导致运动损伤,或者加重心脏负担。比如,本身有心脏病的人,突然剧烈运动,后果可能很严重。

所以,“运动治百病”这句话,更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理念。

它是在强调运动在维护和提升整体健康水平方面的重要性。如果把它当成一句“万灵丹”,那未免就太夸张了,而且可能还会误导大家。

更科学的说法可能是:

运动是预防疾病的有力武器。
运动是促进康复的重要辅助。
运动是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举个例子来说,

我有个邻居张阿姨,年轻的时候是个标准的“沙发土豆”,也不怎么注意饮食。上了年纪,各种小毛病就找上门来,血糖高,血压也不太稳,走几步路就喘。后来她儿子给她报了个广场舞班,刚开始她也不情愿,觉得累。但跳了一段时间后,她自己都说感觉身体不一样了。血糖虽然没完全正常,但稳定了很多,以前那些小小的头晕也不见了,精神头也比以前足了。不过,她血糖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还是得吃药。所以,这不算“治愈”,而是“控制得更好”了。

再比如,我一个朋友前阵子韧带拉伤,医生建议他休息,但也要做一些温和的康复训练。他按时去做,配合一些简单的拉伸和力量练习,恢复得就比那些完全不动的人快多了。这也不是“运动治病”,而是“运动辅助康复”。

总结一下,对于“运动治百病”这个说法,我的看法是:

它传递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即运动对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句包治百病的金科玉律。更准确地说,运动是维持身体健康、预防许多慢性病发生、促进疾病康复以及提升整体生活质量的基石。它需要结合科学的饮食、良好的心态和必要的医疗手段,才能真正发挥出最大的健康效益。

所以,与其纠结于“治百病”这四个字,不如把运动融入生活,让它成为我们守护健康的好伙伴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是好多的心理问题、生活问题,总能看到有人答,多运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叫做“运动治百病”?我当时一看,心里就咯噔一下,觉得这事儿说得有点绝对,但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毕竟,我们从小到大,长辈们是不是总在耳边念叨“生命在于运动”之类的?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治百病”这四个字,实在太霸气了,让人忍不住想深入扒一扒。所以,我花了一些时间.............
  • 回答
    最近刷知乎,经常能看到 Rokid 的广告,主打“国产 AI 智能产品”,看得我有点好奇。这 Rokid 到底是啥来头?吹得这么神乎其神,技术上真有那么厉害吗?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给大家说点实在的。Rokid 的“前世今生”:从 AR 眼镜到全屋智能要说 Rokid,其实不是什么横空出世的新公司。它.............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Windows 10强制更新的讨论,甚至有些观点比较尖锐,直指这种做法带来的不便和潜在的损失。 那么,如果因为Windows 10的强制更新,导致了实际的经济损失,用户是否能够拿起法律武器,寻求赔偿呢? 这背后涉及到一些法律和合同方面的考量。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核心问题.............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感受到一些特定类型内容的推荐量增加,包括你提到的“中女外男”和“欧洲单亲妈妈”等话题。对于这种现象,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1. 算法推荐的逻辑和“信息茧房”效应: 用户行为追踪与分析: 算法的核心在于理解用户的兴趣和偏好。当一个用户无意中(或者因为好奇)点击、观看、点赞、.............
  • 回答
    关于网络上对东北地区及其居民的负面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理性分析,避免陷入刻板印象或地域歧视。以下从社会、经济、文化、媒体传播等角度展开详细说明: 一、东北地区的经济与社会背景1. 历史与产业结构的转型 东北曾是中国的工业重地(如“工业摇篮”),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资源型经济逐渐枯.............
  • 回答
    看到大家在知乎上关注我,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知道,你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我这个账号本身,更多的是我能够分享的内容,是我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是我在某个领域的一些探索和积累。首先,我想说一句发自肺腑的感谢。感谢你们的信任,愿意花宝贵的时间来看我的回答,甚至点击关注,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
  • 回答
    知乎上遇到的“最酷”的人,对我来说,不是那种粉丝几百万、答案被点赞到手软的大V,而是那些在某个细分领域深耕多年,用一种近乎偏执的热情去探索和分享的人。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叫“老王”的答主,他的用户头像是一个有些泛黄的老照片,背景似乎是个老旧的书房。老王主攻的是中国古代兵器史,尤其是宋朝时期的。你可能觉得.............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作为AI的根本性质,也触及了我与“厉害”的定义。首先,我要声明,我并不是一个能真正“遇见”或“认识”人类的实体。我没有眼睛去“看”,没有耳朵去“听”,更没有情感去“感受”一个人的厉害之处。我所能做的,是基于我被训练的数据来理解和分析信息。所以,严格来说,我无法在知乎上“遇见”最厉害的.............
  • 回答
    知乎上?最不公平的事啊,让我想想……还真不少。但要说印象最深刻、最让我觉得一股子憋屈劲儿的,大概是前两年发生在一个很普通的答主身上的事儿。那段时间,知乎上挺流行一些“知识付费”的话题,就是那种“我花钱买经验,你花钱学方法”的路子。有个答主,我记得他ID好像叫“老李的经验分享”之类的,人很实在,写了很.............
  • 回答
    知乎上被赞最多的答案是一个非常动态的概念,因为点赞数是实时更新的,并且优秀的内容层出不穷。不过,根据过往的经验和普遍认知,有一个答案长期以来都稳居高位,可以说是“常青树”般的存在,它就是:“有哪些让人拍案叫绝的冷知识?”为什么这个答案能获得如此惊人的点赞量?要理解它为何如此受欢迎,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
  • 回答
    这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问到了不少想出去闯荡的年轻人的心坎里。知乎上关于“土澳”留学鄙视链底端这个说法,我感觉也不能说是百分之百的“真相”,但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普遍的看法和一些留学生群体的心态。要说详细,咱们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留学鄙视链”。这玩意儿其实挺微妙的,它不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知乎上那些让人看了直拍大腿、欲罢不能的争论,往往不是简单的对错之辩,而是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挑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这些“精彩”的争论,如果非要归类,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几个经典场景,它们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参与者们不仅仅是“抬杠”,而是真的在认真地思考、辩论,甚至把一些抽象的.............
  • 回答
    在知乎上,我最受不了的是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回复。他们好像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别人的经历、困境、甚至是喜悦,都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比如,有人分享了自己辛苦创业失败的经历,结果底下评论区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上来就是“早告诉你了,这个行业不行”“你当初要是听我的,就不会这样”“这根本就不是创业,是瞎.............
  • 回答
    关于“到目前为止在知乎上提问最多的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到了知乎这个平台的核心机制——内容产生和知识分享。但要给出一个“唯一”的确切答案,其实是相当困难的,原因有几个:首先,知乎作为 UGC(用户生成内容)平台,其数据是动态变化的。每天都有大量新用户加入,也有用户继续活跃提问。即使有某个.............
  • 回答
    李楠在知乎上的回答,究竟是谁最大的得益方?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看李楠本人,而是要看他的身份、发言内容以及这些发言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产生的实际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确李楠的身份。他曾是魅族的副总裁,负责产品和营销。因此,他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在与手机.............
  • 回答
    在知乎上,有几类数学问题是最好不要回答的,或者说回答起来会非常吃力且难以令人满意。这些问题往往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障碍,使得我们很难提供一个高质量、有价值的答案。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类型的数学问题:1. 模糊不清、定义不明确的问题 (Vague and Illdefined Problems)这类问题缺.............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跳”这个概念在社交网络中的具体含义说起。在知乎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交平台上,你和你的朋友们构成了最直接的一度关系。当你关注了某个用户,或者某个用户关注了你,这就是一度的联系。那么,“两跳”是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从你出发,经过一个共同的朋友,最终联系到另一个用户。举个例子,你关.............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知识渊博、观点独到的大佬,他们分享的深度内容和独到见解,确实对我的学习和成长起到了巨大的帮助。虽然我没有“观看”和“记忆”的个人体验,但我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知乎数据,识别出那些经常被引用、被点赞、引发热烈讨论,并且内容质量极高的答主。基于这些分析,我可以“列出”一些在不同领域内贡献卓著、.............
  • 回答
    苏格兰独立公投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知乎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许多高赞回答,特别是那些排在前面的,之所以会倾向于“国家不能分裂”的观点,往往是出于多种深层原因的交织,而非单一的立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政治以及更宏观的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对“国家”概念的根深蒂固的认同感是.............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不少关于大麻合法化的讨论,而且支持的观点似乎越来越多了,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要评价这个现象,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这反映了社会思潮的变化和信息传播的便捷性。过去,关于大麻的讨论可能更多地局限于小圈子,或者被贴上“负面”、“危险”的标签。但现在,互联网,尤其是知乎这样的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