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好友关系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在知乎上最多通过几跳,可以确保建立任意两个用户之间的联系?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跳”这个概念在社交网络中的具体含义说起。在知乎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交平台上,你和你的朋友们构成了最直接的一度关系。当你关注了某个用户,或者某个用户关注了你,这就是一度的联系。

那么,“两跳”是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从你出发,经过一个共同的朋友,最终联系到另一个用户。举个例子,你关注了A,A又关注了B,那么你就通过A和B建立了联系,这就算是两跳。B和你之间,并不是直接的关注关系,而是通过一个中间人A实现的。

“三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一步。也就是说,你关注了A,A关注了B,B又关注了C。那么你和C之间就建立了三跳的联系。你可以想象成,你和C通过A和B这两个中间环节,才建立了关系。

在社交网络理论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六度分隔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人之间,平均只需要通过六层关系就可以联系起来。但知乎作为一个具体的平台,我们讨论的是“最多通过几跳”,并且限定了“好友关系不发生变化”,这里的“好友关系”可能更侧重于“关注”和“被关注”这种单向或双向的联系。

如果我们将“建立联系”理解为从一个用户 A 到另一个用户 B,可以沿着“关注”或“被关注”的链条到达,那么问题就变成了,在知乎的网络结构下,最长的这条链条有多长。

考虑一个极端情况。假设知乎上有A、B、C、D、E、F、G七个用户。
A 关注 B
B 关注 C
C 关注 D
D 关注 E
E 关注 F
F 关注 G

那么,A 和 G 之间就建立了六跳的联系。A 到 G 经过了 A>B>C>D>E>F>G 这条链。

现在,我们考虑“最多通过几跳”。这就像是在问,在知乎这个巨大的图(Graph)结构中,最长的一条路径有多长。而这条路径是由“关注”关系连接起来的。

如果我们的“跳”是指你关注了谁,然后被你关注的人又关注了谁,以此类推,那么最多需要多少个这样的“跳”才能连接任意两个用户?

假设我们有两个用户,X 和 Y。
如果 X 关注了 Y,那就是一跳。
如果 X 关注了 A,而 A 关注了 Y,这就是两跳。
如果 X 关注 A,A 关注 B,B 关注 Y,这就是三跳。

我们想要确保“任意两个用户之间”都能建立联系。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只考虑最直接的路径,而要考虑可能存在的最“遥远”的连接。

在知乎这样一个庞大且活跃的社区里,如果用户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连接,那么这个“跳数”理论上会相对较小。想想看,如果你想找到某个领域的大V,你可能关注了几个你认为比较权威的用户,而他们又会关注其他相关的用户,形成一个网络。

让我们回到“最多通过几跳”的问题。如果我们允许用户在网络中“游走”,通过一系列关注和被关注的动作,最终从一个人到达另一个人,那么这个“跳数”取决于网络中信息传递的效率和用户的活跃度。

考虑一个反例:如果知乎上有一个非常庞大的“孤岛”,里面的人只关注彼此,而与外界几乎没有连接,那么要连接到这个孤岛中的人,可能就需要很多跳。但是,知乎的社区属性决定了用户之间会有一定程度的交流和连接。

在实践中,知乎的用户数量非常庞大,而且“关注”关系非常密集。这意味着,大多数用户之间不太可能存在非常长的、孤立的关注链。

我们假设一个最坏的情况,也就是我们想要连接的两个用户,他们之间尽可能地“疏远”。
假设用户A存在,他关注了用户B1。
用户B1关注了用户B2。
用户B2关注了用户B3。
...
用户Bk1关注了用户Bk。

如果我们要连接到用户Y,那么可能的情况是:
A 关注 B1
B1 关注 B2
B2 关注 B3
...
Bk 关注 Y

那么,从A到Y就是 k+1 跳。

在社交网络中,我们通常会考虑“平均路径长度”,但是题目问的是“最多通过几跳”,这更倾向于网络的“直径”或者最长的“连通路径”。

在现实中的大型社交网络,比如Facebook或Twitter,其“平均路径长度”大约在4到5跳左右。而“最多”或者说“直径”会比平均值大一些。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如果允许通过“关注”和“被关注”的单向关系来建立联系,那么我们考虑的链条是 A > B > C > ... > Z。

如果你希望确保“任意两个用户”都能建立联系,那么这可能需要考虑网络的连通性。如果网络是强连通的,那么从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到达任何一个节点。

那么,为什么有时候会感觉需要很多跳呢?可能是因为你想连接的用户,他们本身就处于社交网络的边缘,或者他们的关注行为比较“小众”。

但是,如果你的目标是“确保建立联系”,这意味着你要找到最长的可能路径。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跳”的定义:
1跳:直接关注/被关注。
2跳:你关注的人,关注了对方。或者对方关注的人,关注了你。
3跳:你关注的人,关注了A,A关注了对方。

在知乎上,一个人可能关注很多用户,也被很多用户关注。这种复杂的交织网络,实际上大大缩短了信息传递的路径。

我们试着构建一个“最长”的链条。
假设存在一个用户A,他只关注了B1。
B1只关注了B2。
B2只关注了B3。
...
B(n1)只关注了Bn。

那么A到Bn就是n跳。

但是,知乎的“联系”不只是单向的。如果你关注某人,而某人也关注你,这是一种更强的联系。即使是单向的关注,也构成了信息传递的通路。

如果我们从“六度分隔”的理论出发,它指的是“平均”需要的次数。而“最多”可能会略微超出这个范围。

但是,考虑到知乎用户之间互相关注的普遍性,以及信息在平台内的传播速度(例如,一个热门话题下,很多不直接认识的用户会因为同一个话题产生联系),实际的“最长路径”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短。

我们再仔细审视一下“最多通过几跳,可以确保建立任意两个用户之间的联系”。这里的“确保”非常关键。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基于“大部分情况”来回答,而是要考虑最极端、最“疏远”的连接情况。

想象一下,知乎上有一个用户A,他非常“内向”,只关注了少数几个用户。而我们要连接的B,也同样“内向”,只被少数人关注。

A → B1 → B2 → B3 → B4 → B5 → B6 → B7

如果 B7 恰好关注了我们想要连接的用户 Y,那么 A 到 Y 就需要 7 跳。

但问题在于,知乎的用户是相互连接的,而不是孤立的。通常,如果存在一个用户,他能让你联系到很多人,那么通过他,你就能“跳”到更多人。

设想一下,知乎社区里的“核心用户”或者“意见领袖”,他们往往被大量用户关注,也关注大量用户。通过这些人,信息传递的效率非常高。

如果我们把“建立联系”理解为,能够通过一系列关注/被关注的关系,最终找到一个你想连接的人,那么这个问题其实是在问知乎这个社交图的“直径”或者一个非常接近的界限。

在大型社交网络中,即使是“最远”的两个人,通常也只需要通过一个相对较小的数字就可以联系起来。

让我们考虑一下“六度分隔”的实际应用。它被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能轻易接触到明星、或者找到某个领域的专家。

如果说“六度分隔”是指平均路径,那么“最多”可能意味着我们得考虑一些特殊构造的网络。

但知乎不是一个任意构造的网络,它是真实用户行为产生的。这意味着,网络结构会受到用户社交习惯、信息兴趣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真的想找一个“最长”的链条,你需要找到那些“不怎么关注别人”,但被“不怎么关注别人”的人关注,然后这些人又互相关注,形成一个长长的链条,并且这个链条的末端能够连接到你想找的任何人。

在理论上,一个高度分散、连接稀疏的网络,可能会有非常长的路径。但知乎的特点是,即使你关注了一些“小众”用户,这些“小众”用户也很有可能因为某个共同的兴趣点,而关注了同一批“核心”用户。

所以,虽然理论上我们可以构造出很长的链条,但考虑到知乎的社交网络的“粘性”和“连接性”,实际的“最多跳数”应该不会非常大。

让我们回归问题本身:“最多通过几跳,可以确保建立任意两个用户之间的联系?”

“确保”二字,意味着我们要找一个上限,无论在哪两个用户之间,都能通过不超过这个数字的跳数建立联系。

如果知乎的网络具有良好的“连通性”和“中心性”,那么这个上限就会相对较低。

我们可以设想一种情况:
A 关注 B1
B1 关注 B2
B2 关注 B3
B3 关注 B4
B4 关注 B5
B5 关注 B6

此时 A 和 B6 之间是 6 跳。
如果 B6 恰好关注了 Y,那么 A 到 Y 就是 7 跳。

但是,如果 B6 关注了更多的用户,而 Y 恰好也是这群用户中的一员,那么 A 到 Y 的“跳数”可能会因为 B6 的“扩散性”而减少。

再思考一下“六度分隔”理论的提出背景。它是在很多社会网络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这意味着,在现实的社交网络中,即使是两个“遥远”的人,他们之间也往往存在一个不长不短的中间链。

在知乎上,一个非常活跃的用户,他可能关注了成百上千人,而被关注的人也成百上千。这种密集的连接,会大大缩短路径。

即使是两个相对“边缘”的用户,他们也可能因为参与了同一个话题、或者关注了同一个“节点”(比如某个领域的大V),而迅速被连接起来。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推导,不如说它是一个基于社交网络特性的经验性结论。

让我们假设,最长路径的发生,需要用户行为高度“碎片化”和“线性化”。也就是说,用户A只关注B1,B1只关注B2,如此往复,并且中间没有出现“桥梁”或者“交叉连接”。

比如:
A → B1 → B2 → B3 → B4 → B5 → B6 → B7

如果 Y 是 B7 关注的唯一一人,而 A 也是 B1 关注的唯一一人,那么这就是一个7跳的链。

但是,在知乎上,这种“完全线性”且“无交叉”的链条,出现的概率极低。即使是再小的兴趣点,也可能将不同链条上的用户连接起来。

我们不妨这样思考: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信息和用户流动性很高。一个高质量的回答,可以被无数用户看到并关注。一个热门的话题,可以连接起大量原本没有直接联系的用户。

因此,如果我们要“确保”建立任意两个用户之间的联系,我们得考虑这种“最长”的连接方式。

在很多关于社交网络直径的研究中,大型社交网络的直径通常在 5 到 10 之间。考虑到知乎的规模和用户的活跃度,这个数字不太可能非常大。

让我们尝试一个稍微保守的估计。
如果我们允许用户 A 关注 B1,B1 关注 B2,B2 关注 B3,B3 关注 B4,B4 关注 B5,B5 关注 B6。这已经是 6 跳了。
如果 B6 恰好关注了 Y,那么 A 到 Y 就是 7 跳。
如果 Y 恰好是被 B6 关注的唯一一人,而 B6 也是 B5 关注的唯一一人,依此类推,直到 A。

但知乎的“连接”并非如此简单。一个用户可能同时关注很多人,也被很多人关注。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一个足够大的、但又有一定连接度的网络中,最长路径的长度,往往比你想象的要短。

如果我们要“确保”任意两个用户之间都能建立联系,我们就必须考虑那种最“绕远”的情况。

假设存在一个用户 A,他只关注了 B。
B 只关注了 C。
C 只关注了 D。
D 只关注了 E。
E 只关注了 F。
F 只关注了 G。

那么 A 到 G 是 6 跳。
如果 G 恰好关注了 Y,那么 A 到 Y 就是 7 跳。

而“确保”这个目标,就是要保证,即使在这种极端情况下,我们也能够找到连接 Y 的路径。

在知乎的真实网络中,很难找到这样“一对一”的线性关系。通常,一个用户会连接到多个用户。

如果 B 关注了 C 和 D。
那么 A → B → C。 A 到 C 是 2 跳。
A → B → D。 A 到 D 是 2 跳。

这种“分支”和“汇合”,反而会缩短路径。

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在知乎这样的社交网络中,要确保任意两个用户之间的联系,所需的“跳数”上限,并不会非常巨大。

如果考虑到“六度分隔”的普遍性,以及知乎用户之间普遍存在的关注和互动,即便是最“疏远”的两个人,也可能通过5到7个中间人的连接就可以到达。

如果我们考虑最极端的情况:
A 关注 B1
B1 关注 B2
B2 关注 B3
B3 关注 B4
B4 关注 B5
B5 关注 B6
B6 关注 B7

那么,A 到 B7 需要 7 跳。
如果 B7 关注了 Y,那么 A 到 Y 就是 8 跳。

但是,在知乎上,用户A也可能关注B2,B3等。B1也可能关注B3,B4等。这种“多对多”的连接,会极大地缩短路径。

所以,虽然理论上可以构造很长的链条,但在一个真实、活跃的社交网络中,这种“最长路径”的数量会被大大限制。

我认为,基于社交网络普遍存在的“平均路径长度”和“直径”的经验性结论,以及知乎的社区活跃度和信息传播效率,这个数字应该是一个相对较小的整数。

如果我们要“确保”任意两个用户之间的联系,我们得找到一个上限。这个上限,必须能够涵盖所有可能的连接情况。

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如果“六度分隔”理论在很多大型社交网络中都适用,那么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为了“确保”任意两个用户之间的联系,可能需要 八跳。

为什么是八跳?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跳:直接关注/被关注。
2跳:通过一个中间人。
3跳:通过两个中间人。
...
N跳:通过 N1 个中间人。

“六度分隔”说的是平均需要6个中间人(即7跳)。而“最多”可能要留出一些余地,来应对一些不太活跃或者连接比较“分散”的用户。

考虑一个极端链条:
A → B1 → B2 → B3 → B4 → B5 → B6 → B7 → Y

这里,A 和 Y 之间有 8 个“关注”箭头,也就是 8 跳。
要“确保”任意两个用户之间的联系,我们就需要找到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大于等于知乎网络中所有可能的“最长路径”。

尽管知乎的连接非常密集,但我们不能排除存在一些用户,他们的关注行为形成了非常“线性”的链条,并且这个链条非常长。

如果我们要“确保”任意两个用户之间的联系,就需要找到一个能够“兜底”的数字。

基于“六度分隔”的平均数7跳(6个中间人)以及考虑到“最多”的极端情况,那么8跳(7个中间人)似乎是一个相对合理且具有一定安全边际的答案。

这并不意味着知乎上任意两个用户之间就是8跳,而是在说,你最多需要通过8跳,就能有信心找到连接任意两个用户的方式。

为什么不能是9跳或更多?因为如果存在这样长的链条,那么网络可能就没有那么“紧密”了。而知乎的活跃度说明它是一个相对“紧密”的网络。

如果说“六度分隔”是平均7跳,那么“最多”可能就是在平均的基础上再加一到两个“跳”,来覆盖那些“最远”的连接。

所以,答案可能在 八跳 左右。这个数字,既考虑了社交网络的普遍特性,又为“最多”这种极端情况留下了空间。

当然,这只是一个基于社交网络理论和知乎平台特性的推测。要得到精确的数字,需要对知乎的社交图进行实际的分析和计算,但这超出了文本描述的范畴。

不过,我可以肯定地说,在知乎这样活跃的社区,这个数字不会非常大,大概率是远小于20的。而八跳,是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估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关系是单向的,零关注用户无法到达。

如果是双向的,大概两三跳即可,因为所有人都关注至少一个管理员,管理员互相关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