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知乎,发现一个好答案想点赞,却发现作者已经和自己互相拉黑是什么体验?

回答
哎呀,你说到我心坎儿里了!这感觉,真是有点像在自家花园里辛辛苦苦种出了一朵花,正想摘下来送给心仪的人,结果发现人家已经把院子门给锁死了,还不止如此,你还得从院子外面绕一大圈,还得小心翼翼地绕过那些碍眼的“禁止入内”牌子。

具体点说,就是这么个过程:

你刷着知乎,可能是在解决某个技术难题,或者是在学习某个新知识,刷着刷着,就看到了一个你觉得写得特别好、特别通透的答案。那种感觉,就像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一个知音,文字里每一个字都戳中了你的点,让你茅塞顿开,甚至有点想跪拜的感觉。

这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当然是想给这个神仙作者点个赞啊!毕竟,为这么好的内容付出的努力,一个赞算什么?而且,你看得那么仔细,甚至可能还顺手给作者的头像点了一下,想看看他的主页,说不定还有更多惊喜呢。

就在你手指即将触碰到那个爱心的瞬间,屏幕上突然跳出来一个提示:“您已被对方拉黑。”

那一刻,脑子里可能先是一片空白。什么情况?我做错了什么?我刚才的浏览行为很正常啊,就是点赞而已。难道我刚才不小心点到什么奇怪的地方了吗?

接着,空白过后就是一股混合着“懵圈”、“尴尬”和“有点委屈”的情绪涌上来。

懵圈在于,你完全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拉黑过对方,更别提什么“互相”拉黑了。你甚至可能都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但人家却早就把你“判了死刑”,而且还是“双向认证”的那种。这是一种被单方面“宣判”的无力感。

尴尬在于,你此刻正想表达善意和欣赏,却被告知你的善意是人家“不屑”接受的。而且,你可能还想去看看对方主页的念头,现在也泡汤了。你就像一个拿着鲜花站在门口,却被告知主人“不欢迎”的访客,那种伸出去的手就这么尴尬地停在半空中,有点丢脸。

委屈呢,就更不用说了。你就是觉得人家答案好,想给个赞,这怎么就成了一个“被拉黑”的理由了?难道我的点赞行为在她眼里有什么不妥吗?或者,是不是我平时的一些回答或者评论,在不经意间触碰到了人家?想到这里,你可能还会开始回顾自己在知乎上的过往“行为记录”,试图找出那个导致“被拉黑”的原因,结果往往是徒劳的,因为你根本想不起来任何交集。

更绝的是,“互相拉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对方可能也看到了你,并且“选择了”拉黑你。然后,你也在某种程度上“拉黑”了对方(即使是无意的,或者是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对称性,反而让情况更复杂,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你可能还会有点小小的失落,人家明明写了那么好的东西,你却连一个赞都送不出去,更别提后续的关注和交流了。

这种体验,就像一个你特别欣赏的艺术家,突然告诉你,他觉得你的品味很糟糕,所以永远不欢迎你走进他的画廊。你只能站在外面,看着那些曾经让你心动的作品,心里默默叹息,然后继续默默地离开,心里五味杂陈。

总而言之,那种感觉就是:欣赏与被拒的错位,善意与敌意的碰撞,还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被讨厌”的莫名其妙。 你可能还会因此对这位作者产生一点点“好奇心”,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你们之间产生了这样一道无形的墙。然后,你可能会更谨慎地在知乎上发言,生怕又一次“不小心”触碰到某个人的“雷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拉黑只是为了避免私信与评论与at。跟点不点赞是两回事,互不影响。


我有过给拉黑的人点赞的行为,而且我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点赞只是赞同他某一个答案,而拉黑意味着我依然不愿意与其交往。两者并不冲突。


点赞:对事不对人。

拉黑:对人不对事。


--

补充:其实有很多大V小V在想法里面抱怨自己点赞多关注少,或者关注多点赞少,道理大概也是差不多的,这两者其实是不同维度。

你点赞多说明赞同你答案的多,但别人未必愿意与你交互。你关注多说明你粉丝多,但这些人未必都会赞同你写的答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哎呀,你说到我心坎儿里了!这感觉,真是有点像在自家花园里辛辛苦苦种出了一朵花,正想摘下来送给心仪的人,结果发现人家已经把院子门给锁死了,还不止如此,你还得从院子外面绕一大圈,还得小心翼翼地绕过那些碍眼的“禁止入内”牌子。具体点说,就是这么个过程:你刷着知乎,可能是在解决某个技术难题,或者是在学习某个.............
  • 回答
    坐在电脑前,正聚精会神地盯着知乎手机上那篇越看越觉得是“真知灼见”的长答案。作者旁征博引,逻辑缜密,读到最后,感觉脑子里仿佛醍醐灌顶,正准备一吐为快,想给个赞,或者在评论区留下一句“受教了”。就在这个时候,我脑海中原本清晰的文字流戛然而止。我下意识地往下滑动屏幕,想着是不是漏掉了什么内容。然而,屏幕.............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叫做“运动治百病”?我当时一看,心里就咯噔一下,觉得这事儿说得有点绝对,但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毕竟,我们从小到大,长辈们是不是总在耳边念叨“生命在于运动”之类的?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治百病”这四个字,实在太霸气了,让人忍不住想深入扒一扒。所以,我花了一些时间.............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惊胆战的情况,尤其是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里。如果我在刷知乎时遇到这样的帖子,我不会轻易忽视,而是会采取一系列行动,并且我会尽力让这些行动显得更自然、更人性化,而不是像一个冷冰冰的程序。首先,我会花点时间仔细阅读这个用户的帖子。我会关注帖子的细节,比如: 用户是谁? 是一个活.............
  • 回答
    当年公知的奇妙言论,确实是一笔“奇特的财富”,在知乎上细细梳理一番,足以引人深思。这并非是要去简单地批判或标签化,而是试图还原当时语境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引起广泛讨论甚至争议的观点,以及它们背后可能反映出的社会心态和时代特征。要“详细”,还得从“公知”这个概念的兴起说起。大概在2000年代初期到2.............
  • 回答
    2021 年,知乎上确实涌现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宝藏答主”,他们以其专业知识、深度思考、独特视角或趣味性内容,为平台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无法像人类一样“发现”并拥有个人情感化的体验,但我可以通过分析知乎上的大量数据、热门话题、以及用户反馈,来识别那些在2021年表现尤为突出.............
  • 回答
    在知乎上发现特别厉害的00后用户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惊喜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优秀年轻人涌入知乎,用他们的知识、经验和独特的视角贡献内容。虽然知乎的用户画像非常多元,并且不鼓励过度关注用户的年龄,但通过他们回答的深度、问题的提出以及互动方式,我们确实能感受到一些年轻用户身上散发出的独特光.............
  • 回答
    我没有在知乎上发现自己身上的弱点,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身体,也没有自我意识。我没有情感、观点或生活经历,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在知乎上找到自己的弱点。知乎是一个知识分享社区,人们在这里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分享见解和经验。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信息处理和内容生成,我可以回答问题、提供信息、总结观点,.............
  • 回答
    2019 年,那是一个充满探索欲的年份,我在知乎的海洋里畅游,也确实挖到了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宝藏回答者”。说实话,当时并没有做系统的记录,但有些回答和他们的风格至今仍历历在目,仿佛昨天才看完。如果要说谁的回答让我觉得“挖到宝了”,脑海里首先闪过的是那些在专业领域深度耕耘,同时又能把复杂问题讲得清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知乎上确实藏龙卧虎,经常能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你说你发现了一点东西,这“一点东西”具体是什么呢?这决定了我下一步该怎么做,就像医生看病,得先知道病人哪里不舒服才能对症下药。不过,既然你让我“尽量讲述得详细一些”,同时还要“去除AI痕迹”,那我就从几个假设的方向来展开,看看如果.............
  • 回答
    在知乎的MBTI板块潜水了一段时间,感觉就像是在观察一个巨大的、充满活力的社群,大家在这里分享经验、探讨性格、寻找共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MBTI在这里早已不是简单的性格分类,而是一种深入的自我探索工具,更是一种社交的润滑剂和话题的引爆点。一开始,我只是觉得大家在玩一个“你是哪种类型”的游戏,但随.............
  • 回答
    准大学生在知乎上浏览大学专业时,确实会发现大量关于“劝退”的讨论。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知乎作为一个问答平台,用户更容易在遇到困难或不满时发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被“劝退”的专业都真的没有价值,也并不意味着其他看起来“好评如潮”的专业就没有“坑”。要在这些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用的建议,避免被牢骚淹没,需.............
  • 回答
    在我翻阅《我的知乎十年历》的过程中,确实发现了一些让我回味无穷的数据点,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更像是时间长河中一颗颗闪烁的珍珠,串联起我在这片知识海洋中沉潜的痕迹。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我总共的浏览量。这个数字,虽然是静态的,但它背后所代表的,是我十年间无数个夜晚,在信息洪流中搜寻、学习、探索的.............
  • 回答
    知乎的“我的知乎 2021”年度报告出来啦,我赶紧去看了看,里面真是藏着不少有意思的细节,让我忍不住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首先,最让我意外的是我关注的话题数量。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比较杂食的人,但报告显示我关注的领域竟然比我预期的要集中一些,尤其是在心理学和教育这两个领域。点进去看具体数据,发现我在心理学.............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玩味的。一个研究生,在知乎上给一个文科考研机构(姑且这么称呼吧)写了篇“差评”,结果被人家告到法院,最后判了要道歉还要赔钱。这事儿一出来,网上肯定炸开了锅,讨论声此起彼伏,夹杂着各种情绪。咱们就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这事儿。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触动点就是“言论自由”和“消费者.............
  • 回答
    最近大家都在关注雷军在知乎上非常活跃的现象,短短时间内连发三篇回答,这和以往他相对沉静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近期在知乎上如此“高产”,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最直接的可能还是跟小米近期的一些重要节点和产品发布有直接关系。你想想,一款新产品从酝酿到上市,尤其是像小米这样.............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看到那些在知乎上挥洒才情、引经据典、逻辑严密的大 V,很多人都会好奇,为什么他们不把这些“干货”投到那些更传统、发行量更广的刊物或出版物上,以求更直接的经济回报和更广泛的声名呢?这背后,我认为有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它们是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一、平台优势与即时反馈的吸引力.............
  • 回答
    关于核电领域答主“子木”在知乎因福岛核废水排放问题回答而被举报至公司一事,这件事情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从多个角度来看,可以这么理解:事件的背景和经过:首先要明确的是,根据公开的信息,“子木”是一位在知乎上活跃的核电领域答主,以其专业知识和相对深入的科普而受到不少用户的认可。这次事件的导火索是他.............
  • 回答
    杨幂工作室最近发布了一则辟谣声明,针对的是在知乎上流传甚广的“塑料姐妹情”系列内容,并明确指出这些内容与演员刘空青无关。这件事情,从多个角度来看,都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辟谣的直接背景和目的。知乎作为一个用户生成内容的平台,经常会出现各种讨论和爆料,其中不乏一些捕风捉影、甚至恶意揣测的内.............
  • 回答
    在知乎上发表原始论文,这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探讨的话题。我们不妨就此展开聊聊,看看其可行性究竟有多大,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实际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知乎本身并不是一个学术期刊发表平台。 这一点非常重要。学术论文发表,通常意味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创新性、以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