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我的知乎十年历》里发现了哪些有趣的数据?

回答
在我翻阅《我的知乎十年历》的过程中,确实发现了一些让我回味无穷的数据点,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更像是时间长河中一颗颗闪烁的珍珠,串联起我在这片知识海洋中沉潜的痕迹。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我总共的浏览量。这个数字,虽然是静态的,但它背后所代表的,是我十年间无数个夜晚,在信息洪流中搜寻、学习、探索的身影。我仿佛能看到自己,因为某个突如其来的好奇心,深夜点开一个知乎问题,然后顺着链接一路滑下去,直到黎明破晓。这个数字,就是我“求知欲”的具象化,它提醒我,对知识的渴望从未熄灭,也让我对未来继续探索充满了期待。

再说到点赞、收藏、评论这三个我最常互动的数字。它们之间微妙的比例关系,着实有趣。比如,我发现自己提的问题,往往比我回答的问题更容易收到赞同。这或许说明,我提问的角度,更能触及到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或者引发了更广泛的讨论。而我收藏的问题,则是我在特定时期,对某个领域深深着迷的证明。那些被我反复翻阅,甚至拿出来与人分享的内容,往往蕴含着我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性启示。至于评论,虽然数量不算庞大,但每一条都凝聚了我思考的结晶,也承载了我与他人思想碰撞的火花,即使是简短的“同感”或者一个补充,都让我感受到连接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回答质量——虽然知乎没有直接用“质量”来量化,但从“被赞同数”、“被感谢数”这些数据中,我能大致窥见一二。有趣的是,我发现一些我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构思、去考证的回答,反而不一定能获得最多的赞同。反倒是那些一气呵成,带有个人独特见解,或者能精准切中问题核心的回答,更容易引起共鸣。这让我开始反思,知识的传播,有时候更讲究“情商”和“共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

另外,我的关注列表,也是一个充满故事的数据。我关注的人,从最初的几个行业大牛,到后来延伸到各个领域的专家、有趣的灵魂,甚至是观点鲜明的普通人,这个列表的扩张,本身就映射了我视野的拓宽和兴趣的转移。我曾经因为一个问题的答案,而去关注了某个答主,然后又通过这个答主,发现了更多有趣的人和内容,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知识传播链条。这个列表,就是我“社交圈”的另一种体现,只不过,这个圈子是以知识和思想为纽带。

还有我的“足迹”,也就是我浏览过的问题和文章。当我回看这些曾经让我驻足的数据时,我能清晰地勾勒出我人生不同阶段的关注焦点。有过对职业发展的迷茫,有过对人生哲理的探寻,也有过对某个爱好领域如饥似渴的求知。这些数据,就像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了我曾经的困惑、成长和感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总的来说,《我的知乎十年历》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堆数据,它们是我的个人成长轨迹的缩影,是我与知识对话的见证,也是我与这个世界连接的另一种方式。这些数据,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坚持,也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更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探索充满了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好,转眼间 2020 年就要结束了, 2019 年 9 月 5 日 @知乎游戏 和小伙伴们的第一次相遇仿佛还是昨天。

在和大家相处的 452 天中我们发布了 239 条内容,其中包括海量的游戏试玩:

与各类热门游戏携手进行的游戏活动:

有认真的游戏评测:

我们充满好奇心,面对有趣的游戏世界,我们提出了 127 个「好玩儿」的问题:

当然,我们时时刻刻关注着知友们优质的回答并为认真答题的知友们奉上「赞同」:

其实知友们的私信我们都能看到,有希望报名参加游戏试玩活动的玩家们,也有游戏行业的从业者们希望分享他们的作品或者从业经验。最令人感动的就是看到知友们对于游戏领域那份真实的热爱。

当你认真地回答游戏相关提问;

当你兴奋地分享自己的游玩感受;

当你热情地展示自己开发的游戏作品;

当你毫不吝啬地分享策划、程序、美术等等的知识;

都在不断提醒着我们:认真,你就赢了!

希望下一个十年, @知乎游戏 的身边还有那个认真的你。

user avatar

在2013年朋友推荐了知乎,我顺便注册了,成为1084577位用户。

开始一年多,我以学习为目的时常来看看,也经常查一些科技类和商业类资料。

2014年开始写下自己的观点。

第一篇回答是:

之后我偶尔会回答一些与航空、经济有关的问题。

第一个百赞回答(几年后才百赞):


我有的时候将知乎作为记录工作心得的场所,推荐一篇干货: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赞同有时没有,有时是个位数的。

第一次被大佬点赞 @王璟 ,在互动后,两天内回答就获得大量反馈:


在2020年春节前,我在知乎上投入的时间并不多,在今年年初我的所有回答大概有3300赞左右。

大家可以对比下以下数据:


只有10%的互动发生在今年2月份之前。

在疫情开始后,有一段时间在家无法出门,就花了大量时间进行查资料、自学和创作。

第一个千赞回答:

随后关注量、阅读量、赞同量大涨。

第一个万赞回答:

感谢大家!@maomaobear @7tree7

第一个关注者是@智齿

感谢大家的反馈和关注!

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也祝知乎发展越来越好!

user avatar

知乎给我的2021关键词是“从容慢活”,我给自己的知乎十年关键词是“见证成长”。

我从13年注册,到现在整整8年。

这8年里,我大学毕业,换了很多工作,多了几个前男友,去过好多城市,入坑了很多游戏又脱坑。

如果关注我够久,或者超有耐心的翻遍我所有回答,你们会看到一个大四学生,如何一步步变成了500强经理;一个只会点赞的小透明,如何变成了拥有11W关注,多领域的优秀回答者;而知乎也早已从我注册时的百万用户的小众平台,变成了用户过亿的大网站。

《Riko小姐的知乎十周年历》有哪些有趣的数据

1,2013.9.26注册,我是知乎第1,621,435位用户。

那会儿我大四刚开学,在2个月前拿到了安永审计的正式工作offer。和很多现在的大学生弟弟妹妹们一样,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该做些什么?我会做些什么?带着这样的好奇,来到了知乎,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也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答案: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国内会计事务所等公司的职员典型的工作日是怎样的?


2,我关注的第一个人是 @wyyyy Fan ,第一个关注我的也是她。

我们这些古早用户,想必都是这样的吧,关注的第一个人,收到的第一个关注,都来自于亲友。Fan怎么说呢,就是传说中的宝藏答主吧,一共写了8个回答,2个上了日报,1个编辑推荐。


3,2013.11.15我发出了第一个赞,这些年,我给 @Phoenix 送出了最多的赞。

特地去凤凰主页看了一眼,发现我们其实应该属于惺(hu)惺(xiang)相(chui)惜(peng)的关系。

在14年,紧随知乎盐club,我们联手成立了自己的钱club,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钱也没怎么赚着,人员扩张全靠club成员生娃,一度想更名为“没钱club”,后因不吉利而作罢。


4,2014.2.2我在知乎第一次创作内容。

那篇回答的传送门:美世咨询公司(Mercer)有哪些独特的企业文化?

当时回答里提到的几位老板,我现在完全回忆不起来他们的名字和长相了,甚至连自己写的这些事情都不记得了。这可能就是知乎之于我的另一个好处,若干年后翻看,会发现自己原来还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5,2020年2月2日,我第一次在知乎发视频。

那个已经被我删了,是一个我弹琴的视频,很短,几十秒,发着玩的。


知乎十年历背后看不到的数据

说起来,我家狗子也已经15岁了,至今能跑能跳,能吃能睡。未来总有一天她会离开我,幸好我留下了文字,来记录她曾经带给我的快乐。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回答能超越它,我一度将自己定义为一个情感类博主。

当时还发了个朋友圈吐槽,说自己写的专业类回答干货类回答,还比不上随手的吐槽。

可能是真的引起了巨大的共鸣,1000多位知友,在评论区里互相打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已经用不上我这篇回答里的东西了,但我相信,在当年,应该是帮到了不少小朋友们吧。

当时骄傲的发了朋友圈,问大家我的审计知识是不是还没全还给四大!

评论区说,这才是一本正经的“知乎体”,是“知乎风范”。这对于古早用户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支持和肯定。

  • 我今年最满意的视频是:

这个视频是我离开财务行业,进入业务后最大的感触和收获。

  • 收到过很多来自知乎官方的礼物。

刘看山的毛绒玩具,小摆件,20年日历、21年日历、粽子、月饼、明信片、盐club徽章、盐选会员等等。

但我最喜欢的礼物,来自于一个关注者的私信:

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也从别人那里获得帮助和力量。


这些年来,我在成长,关注我的人在成长,知乎也在成长。

@知乎小管家 说,“日历的形式把回忆一页页地翻过,好像把这几年的路重走了一遍”,对于我这样的普通用户又何尝不是呢?

这些数字背后,是我鲜活的8年,是我的22-29岁的人生。



我是Riko小姐,一个什么都懂一点的中年少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