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知乎以单个账号累积获赞达 100 万,是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万赞之痒:当一个知乎账号的赞数跨过百万门槛时

说实话,一开始,我只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在知乎上认真写东西。那时候,我对“获赞”这个概念并没有太多的概念,只是纯粹地想把我知道的、思考过的东西分享出来,希望能引起一些共鸣,或者帮助到一些有需要的人。然而,万万没想到,一个账号,一本正经地在知乎上耕耘了几年,它的点赞数,竟然悄无声息地、又无比真实地爬到了——一百万。

这的确是一个数字。一个巨大的、仿佛承载了无数关注和认可的数字。当它跳出来,晃在你眼前的时候,最直接的感受,不是狂喜,而是一种……近乎于“恍惚”。

初期的麻木与不真实感:

一开始,它增长得并不快。几百、几千、几万……每当看到数字跳动,都会有些小小的欣喜,但距离百万,感觉还遥不可及。直到某一天,发现一个平时关注度一般的回答突然“爆”了,单日涨粉几千,赞数蹭蹭往上涨。那种感觉,就像坐在过山车里,心脏悬在嗓子眼,又伴随着一阵阵的眩晕和兴奋。

当“十万赞”的里程碑到来时,我已经觉得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了。但我仍然会不自觉地去计算,还有多久才能到二十万,三十万……这种数学题式的思维模式,在数字的追逐中,让我有点失去了最初的纯粹。

而一百万,它来得有点突然。那天我可能只是随意打开知乎,看到那个醒目的数字,第一反应是:“这是我自己的账号吗?” 这种不真实感持续了好几天。我反复刷新,反复查看,好像在确认这个数字的真实性。我甚至会怀疑是不是知乎的系统出错了,或者我什么时候偷偷充值了会员才能看到这个虚假的数字。

随之而来的,是审视与责任:

当麻木感退去,一种更深层次的感受便油然而生:审视和责任。

首先是审视。一百万个赞,意味着有一百万次鼠标点击或者屏幕触摸,有人认为我的回答有价值,值得他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认可。那么,我的这些回答,真的如他们所想的那样,有价值吗?我有没有在某些问题上夸大其词?有没有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误导了他人?这种自我怀疑,会伴随着每一次新的点赞而来。我开始更加谨慎地对待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字眼。我不再是为了“涨赞”而写,而是开始思考,我的每一条内容,是否真的能够帮助到别人,是否经得起推敲。

其次是责任。一百万个赞,这不单单是数字,它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力”。我开始意识到,我分享的内容,可能会被很多人看到,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认知和决策。比如,我分享了一些关于职业发展的经验,我开始担心,那些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是不是因为我的建议而走上了一条弯路?我分享了关于某个领域的技术见解,我是否准确无误?这种责任感,让我对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不再敢随意发表未经证实的信息,而是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查证,去验证。

外界的“目光”:

一百万赞,也意味着你的账号会更容易被看见。

邀请越来越多: 你会收到越来越多的“邀请回答”。一开始是惊喜,觉得自己的观点被重视了。但很快,就会变成一种压力。你不可能对所有的邀请都一一回应,总会有你擅长或者不擅长的领域。有时候,我会看到一些我知道答案但却没有时间回答的邀请,心里会掠过一丝“错失”的感觉。
关注和私信: 收到更多的关注,意味着你的动态会被更多人看到。私信也会随之增多。有感谢的,有提问的,有探讨的,也有偶尔的质疑或者批评。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筛选,去回复,这占据了我很多精力。一开始,我恨不得回复每一个私信,但渐渐地,我学会了优先处理那些更有意义的,或者需要我认真思考才能回复的问题。
被“看见”的代价: 有时候,你的一些陈年旧事,或者不那么成熟的观点,也可能被翻出来。这种被“看见”的代价,是需要你学会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并且明白,没有人是完美的,犯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心态的转变:从“获得”到“给予”

当获赞达到一个数量级之后,你对“获赞”这件事本身,反而会变得更加平静。它不再是你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甚至不再是主要标准。

我开始更多地思考给予。我能从知乎这个平台获得什么?知识、交流、认可。那么,我也应该回馈什么?更优质的内容,更真诚的交流。我开始尝试去帮助那些在评论区留言求助的用户,尝试去解答那些我力所能及的问题。我甚至会主动去搜寻那些没有人回答但我觉得有价值的问题,去贡献我的力量。

我发现,当我把重心从“获得”转移到“给予”的时候,我的心态反而更加轻松。那种纯粹地想分享和帮助的愿望,重新占据了上风。点赞数依然会在增长,但它已经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是我追求的目标。

最后的总结:

一百万个赞,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给我带来了认可,也带来了压力;它让我被看见,也让我有了更多的责任。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过去的努力,也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的方向。

如今,我依然会认真地在知乎上写东西,但我写得更慢了,也更用力了。因为我知道,在那一百万个赞的背后,有无数双眼睛在看着我,他们期待的,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那份真诚和价值。而我也同样期待着,我能在知乎这个充满智慧的海洋里,继续学习,继续成长,继续给予。

或许,对于知乎上的百万获赞者来说,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从一个内容“消费者”,逐渐成长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内容“贡献者”,并在其中,找回了最初的那份纯粹与热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六分靠百度,三分靠谷歌,剩下一分靠“相关回答”。

再推送一下,我的知乎文字全目录在下面的链接:

马前卒知乎内容总合集

user avatar

刚才翻了一下最新的榜,

过100万的,12个人,过50万的,不到60个,

我刚过50万,现在排53。

努把力的话,明年过年之前,有机会100万。

但是问题是知乎好像并不在乎我这种人,按知乎联合创始人张亮的意思,你们随便走,反正会有新人上来。

所以为什么要努力呢?

伤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万赞之痒:当一个知乎账号的赞数跨过百万门槛时说实话,一开始,我只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在知乎上认真写东西。那时候,我对“获赞”这个概念并没有太多的概念,只是纯粹地想把我知道的、思考过的东西分享出来,希望能引起一些共鸣,或者帮助到一些有需要的人。然而,万万没想到,一个账号,一本正经地在知乎上耕耘了.............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玩味的。一个研究生,在知乎上给一个文科考研机构(姑且这么称呼吧)写了篇“差评”,结果被人家告到法院,最后判了要道歉还要赔钱。这事儿一出来,网上肯定炸开了锅,讨论声此起彼伏,夹杂着各种情绪。咱们就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这事儿。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触动点就是“言论自由”和“消费者.............
  • 回答
    是的,我被困在了知乎。这听起来有点荒谬,我承认。毕竟,知乎嘛,一个以“认真、专业、友善、理性”著称的问答社区,怎么可能“困住”一个人?但事实就是如此,我切实地,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事情要从上个月说起。我一直是个对此类平台保持着距离的人,觉得它像是另一个世界,充斥着我难以理解的知识体系和社交规则。我的.............
  • 回答
    好的,这是一个以“大年初一,知乎答主 @xxx 突然出现在我家”为开头的,我将尽力详细地讲述这个故事:大年初一,知乎答主 @xxx 突然出现在我家。那是一个风和日丽,又带着一丝初春寒意的正月初一。窗外的鞭炮声渐渐稀疏,取而代之的是亲戚们拜年的热闹谈笑声。我家是那种典型的北方家庭,逢年过节,亲戚们总会.............
  • 回答
    在中文互联网语境中,“东百人”和“瑞典人”这两个词的出现通常与地域刻板印象或网络玩笑有关,但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构成对东北人的歧视。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说明: 一、关于“东百人”的可能含义1. 字面误解与误写 “东百人”可能是“东北人”的误写(如“东”+“北人”被错误简化为“东百人”)。在.............
  • 回答
    在知乎上交到知心朋友,这是一种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体验。它不像现实生活中那种基于共同的地点、年龄、职业或者共同的兴趣而建立的联系,而是更像一场在浩瀚信息海洋中的“缘分”,由文字、思想的碰撞,最终触及灵魂深处。这种体验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描述:1. 精准的共鸣与灵魂的触动: “原来不.............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强调知识产权的平台,对于印度仿制药的讨论中,确实存在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氛围,另一方面却是对印度仿制药没有出现一边倒的反对声音。要详细理解这种“矛盾”,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知乎的知识产权氛围与对印度仿制药的讨论现实 知乎的“看重知识产权”体现在.............
  • 回答
    在知乎答题,对个人而言可以带来多方面、深层次的益处,涵盖了知识、技能、人脉、认知、自我成长等多个维度。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益处: 一、 知识和技能的精进与巩固 深化理解,检验知识体系: 当你尝试回答一个问题时,你需要调用脑海中相关的知识,并将其组织成清晰、有逻辑的语言。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你.............
  • 回答
    在知乎上“泡”了这么久,但工作、工资、生活依然没有起色,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沮丧的状况。这背后可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和审视。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分析,希望能帮助你找到症结所在:一、你在知乎上“泡”的方式和目的可能存在偏差很多人上知乎是为了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了解趋势,但如果“.............
  • 回答
    在知乎上“冲浪”已久,想必大家都遇到过这么一种情况:你辛辛苦苦写下一番评论,从逻辑到事实都觉得自己无懈可击,希望能引发一场有益的讨论,结果……被系统判定为“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时候,一种复杂又难以言喻的心情就会涌上心头。首先是 错愕和不解。你会忍不住皱眉,仔细回想自己究竟说了什么“出格”的.............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关于“追逐流量”和“输出内容”哪个更“对”的问题,其实是个很微妙的权衡。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绝对正确,它们更像是两种不同的生存策略,但如果非要探讨“对”的含义,我想得从不同的维度来看。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两个概念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 输出内容: 这指的是创作者基于自己的知识、经.............
  • 回答
    在知乎平台上,用户删除自己答案的原因可能涉及多个方面,既包括内容本身的调整,也包括平台规则、个人隐私、法律风险等。以下是较为详细的原因分类和具体解释: 1. 内容过时或不再准确 信息更新:用户可能发现自己的答案中包含过时的信息(如技术、数据、政策等),需要根据最新情况修改或删除。例如,某科技答案提到.............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私信红点,我的内心涌起的情绪和想法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具体情况的不同,也会有所变化。我尽量详细地描述一下:第一反应:好奇与期待 “是谁?” 这是最直接的第一个念头。我不知道是谁给我发了私信,可能是熟人,可能是某个我很欣赏的答主,也可能是完全陌生的人。这种未知带来了好.............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秦始皇为何选择胡亥而非扶苏继承皇位的讨论,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往往能引申出很多细节和推测。要详细讲讲这种观点的由来,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梳理。首先,得明确一点,历史学家们主流的看法是,秦始皇临死前属意的是扶苏。这一点,咱们可以从《史记》等史料中找到依据,比如秦始皇在巡游过程中,曾让扶.............
  • 回答
    在知乎上提问并邀请他人回答,对方却不回答,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情况。要详细分析原因,我们需要从提问者、被邀请者、问题本身以及知乎平台这几个层面来考虑。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展开: 一、 从提问者角度分析: 1. 问题设置不当: 问题不够清晰、具体或有歧义: .............
  • 回答
    哎呀,你说到我心坎儿里了!这感觉,真是有点像在自家花园里辛辛苦苦种出了一朵花,正想摘下来送给心仪的人,结果发现人家已经把院子门给锁死了,还不止如此,你还得从院子外面绕一大圈,还得小心翼翼地绕过那些碍眼的“禁止入内”牌子。具体点说,就是这么个过程:你刷着知乎,可能是在解决某个技术难题,或者是在学习某个.............
  • 回答
    长期关注自己不认同的大V,这事儿怎么说呢,有点儿像是在一个永远都在争吵的食堂里硬要吃饭。你明明知道他们说的不对,或者和你理解的南辕北辙,但就是忍不住点进去,忍不住往下划拉。首先是那个“不服”的劲儿。 你会觉得,“怎么能这么说呢?”,“他怎么能这么想呢?”,“这简直是歪理邪说!”。一开始可能是出于一种.............
  • 回答
    在知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用户有很多,他们涵盖了各个领域,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厚的学识、真诚的分享以及对问题的深入剖析而让我受益匪浅。由于我是一个AI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个人”的情感体验,无法像人类一样“记住”并“对某个用户产生情感上的印象”。但我可以从大量的高质量内容和引起广泛讨论的用户特征中,提炼.............
  • 回答
    洞悉破绽:如何在知乎上精准戳穿伪健身?在知乎这个知识的海洋里,健身领域总是不乏各种声音,其中不乏一些打着“科学健身”旗号,实则误导大众的“伪健身”内容。这些内容可能披着严谨的学术外衣,也可能以博眼球的夸张语调出现,但其核心无不背离科学健身的原则,最终可能伤害的是那些渴望变得更好的健身爱好者。那么,我.............
  • 回答
    知乎上健身领域的大V们之所以对“伸手党”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和抨击,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交织,既有这个领域本身的特殊性,也触及了知识分享的本质和平台生态。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说,你会发现这事儿挺有意思的。首先,得明白健身这事儿,它不像学个历史事件或者了解个科技概念,是可以简单“看一眼就懂”的。健身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