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知乎,什么样的评论值得回应?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交流的社区里,不是所有评论都值得你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回应。精力和时间是宝贵的,我们要把它们用在刀刃上。那么,什么样的评论才真正配得上你的关注和回复呢?

一、那些为你观点提供价值的评论

这包括两种情况:

深入的补充和延伸: 有些评论者不仅仅是简单地说“说得好”或者“我同意”,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你的观点进行更深入的阐述、补充细节、提供新的视角或者列举相关的实例。这样的评论,如同为你原本就坚实的观点添砖加瓦,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有说服力。回应这样的评论,既是对对方的肯定,也是对你自己文章内容的进一步完善和升华。你可以感谢他们提出的好观点,并进一步讨论这些补充内容可能带来的影响或新的思考方向。
有建设性的反驳和质疑: 这是最有价值但也可能最需要智慧去处理的评论类型。如果有人对你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且质疑是有理有据、逻辑清晰的,甚至是基于你文章中可能存在的疏漏或思维盲点,那么这绝对是值得回应的。这不仅是你证明自己逻辑能力和知识储备的机会,也是你学习和成长的垫脚石。回应这样的评论,你需要仔细分析对方的论点,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并有条理地解释你的观点是如何考虑了这些因素,或者在某些方面你持有不同看法的原因。即使你最终无法改变对方的观点,一个理性平和的交流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二、那些引发你思考的评论

有时候,评论可能并没有直接反驳你,但它们提出了一个你之前未曾考虑过的问题,或者从一个非常刁钻的角度切入,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这些评论,就像是你思想海洋中的一盏灯塔,指引你发现新的航道。

提出新的疑问或边界: 有些评论会问“那如果是XX情况呢?”或者“你有没有考虑过YY的可能性?”。这些问题可能触及到你文章论述的边界,或者揭示了你分析中尚未饱和的区域。回应这样的评论,你可以感谢对方的提问,并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或者坦诚地承认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领域。这能帮助你和读者一起,将讨论推向更深层次。
带来意想不到的联系: 评论者可能会将你的观点和你文章未曾提及的另一个领域的知识或现象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样的评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你的回应可以是对这种联系的认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这种联系的意义。

三、那些体现出真诚交流意愿的评论

知乎是一个社交平台,交流的温度也很重要。有些评论虽然内容不一定特别深刻,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真诚的交流意愿,这种热情值得被回应。

表达具体的困惑或求助: 有些读者在你的文章中看到了启发,但可能在理解某些细节或实际应用方面存在困惑,并希望得到你的帮助。如果你有能力和时间,给予解答是一种非常好的互动方式,也能体现你的专业和热心。
分享个人真实经历并寻求共鸣: 有些读者会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回应你的文章,这是一种情感的连接。如果评论者分享的故事和你文章的主题相关,并且他们似乎在寻求一种理解或共鸣,你的回应可以是对他们经历的理解和肯定,表达你对他们处境的感受。

四、那些具有积极引导作用的评论

在一些讨论可能变得情绪化或跑偏的时候,一些评论能够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将讨论拉回到理性轨道。

纠正事实性错误(非攻击性): 如果有评论者礼貌地指出了你文章中可能存在的、影响整体判断的事实性错误,并且他们提供了可靠的证据,那么回应并进行修正,是对读者负责任的表现,也能维护你作为信息分享者的公信力。
缓和讨论气氛: 有些评论者会主动调和不同意见之间的矛盾,或者用幽默的方式化解紧张的氛围。回应这样的评论,可以表达对他们维护良好讨论环境的感谢。

总而言之,那些值得你回应的评论,往往具备以下一个或多个特点:

具有信息增量: 它们能提供新的信息、观点或视角。
促进深度思考: 它们能激发你或他人的进一步思考。
体现理性与真诚: 它们是基于事实和逻辑的讨论,或是带着真诚的交流意愿。
有助于提升讨论质量: 它们能纠正错误、补充信息或引导讨论走向积极方向。

在海量的评论中,学会辨别和筛选,把宝贵的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互动中,这不仅是对你自己的尊重,也是对整个知识社区氛围的维护。记住,每一次认真的回应,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和一次价值的传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标准很简单:你敢当着我的面说这句话,我就认为是有价值的。

如果我认识你,我是你的同学、同事、朋友、亲戚、领导、老师,我就站在你面前,你读完了我的回答,敢不敢当着我的面说“呵呵”、“装逼”、“也是醉了”之类的废话?敢不敢说一些地域、种族、性别、宗教歧视的语言?敢不敢骂人?

如果你敢,我敬你是条汉子,咱们出去唠唠。

如果你不敢,那么就不要在网上这么做。现实中不敢,只能在网上过过嘴瘾的,都是懦夫。

只有懦夫才会躲在阴暗的角落里,躲在网络ID的背后,肆意的贬低辱骂别人,因为他们知道这样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对自己没有任何坏处。

比如说,关于穆斯林的回答,如果你的评论你在现实中不敢说给身边的穆斯林朋友听,那就不要在网上说这样的言论。再比如说,关于女性的回答,如果你的评论你在现实中不敢说给自己的女朋友、老婆、姐姐、妹妹、妈妈、奶奶听,那就不要在网上说这样的言论。还比如说,关于文理科、大学、智商等等问题的回答,如果你的评论你在现实中不敢说给自己的所有同学听,那就不要在网上说这样的言论。

观点可以不同,立场也可以不同,但是友善礼貌和最基本的底线是必须的。我希望处在类似辩论会的环境里,而不是一个互相骂街的环境里。我不奢求像有些网站那样,大多数评论是以 Dear 或者 Hi 开头,以 Thanks 或者 Regards 结尾,但至少能有最起码的尊重和涵养。

我知道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我也知道每个人的心情都有起起落落,但我坚信,真正心地善良的人永远都是对人友善的,而那些留下恶言恶语的大多数都是些面目可憎言语无味之人。这些人不一定有多坏,但有时候这种平庸的恶更可怕。

有种说法说中国社会是典型的源于小农经济的「熟人社会」。在亲戚朋友的熟人小圈子里,大多数人都是中规中矩的老好人,不敢得罪人,也不敢乱说话;一旦脱离了这个熟人小圈子,谁也不认识谁,大家都是陌生人了,这时候就原形毕露了。公交车上嗑瓜子、马路上互相别车、挤地铁谁也不让谁、网上到处留言骂人……

对于这样的人,坚决删除加拉黑,不用任何废话。

《宋史》里司马光说过一句话叫「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网上的言论。对于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我相信所有的回答、评论都是问心无愧的,都是可以毫不犹豫的拿给自己的朋友看的。而那些到处留下垃圾评论的跳梁小丑,他们敢把自己的评论分享给朋友吗?跟他们这样的人多纠缠一秒钟都是浪费时间。


欢迎大家在 Instagram 上关注我:instagram.com/reinforc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交流的社区里,不是所有评论都值得你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回应。精力和时间是宝贵的,我们要把它们用在刀刃上。那么,什么样的评论才真正配得上你的关注和回复呢?一、那些为你观点提供价值的评论这包括两种情况: 深入的补充和延伸: 有些评论者不仅仅是简单地说“说得好”或者“我同意”,他们会结合自己.............
  • 回答
    在知乎上“冲浪”已久,想必大家都遇到过这么一种情况:你辛辛苦苦写下一番评论,从逻辑到事实都觉得自己无懈可击,希望能引发一场有益的讨论,结果……被系统判定为“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时候,一种复杂又难以言喻的心情就会涌上心头。首先是 错愕和不解。你会忍不住皱眉,仔细回想自己究竟说了什么“出格”的.............
  • 回答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关于“如何评价xxx”的问题,具体内容我记不太清了,但其中一条评论让我印象深刻,到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有点“无语”。评论者是一位看起来挺资深的知乎用户,头像是个看起来比较严肃的书生形象,回答的字数也不少,开篇就摆出了一副“真理掌握者”的姿态。他先是洋洋洒洒地分析了xxx的背景、发.............
  • 回答
    在知乎上,有几类数学问题是最好不要回答的,或者说回答起来会非常吃力且难以令人满意。这些问题往往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障碍,使得我们很难提供一个高质量、有价值的答案。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类型的数学问题:1. 模糊不清、定义不明确的问题 (Vague and Illdefined Problems)这类问题缺.............
  • 回答
    好,我来给你分享一下在知乎上爆照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别担心,我会尽量让你感觉像是在听一个朋友聊天,而不是在看一份报告。爆照前的“内心戏”:首先,得说说爆照前的那些纠结。你知道的,知乎上虽然大家都很喜欢看“真实”,但“真实”这个词有时候也挺考验人的。尤其是在知乎这种大家更看重“知识性”、“专业性”的平.............
  • 回答
    想象一下,把一群在知乎上以硬核物理知识、严谨逻辑和偶尔冒出的梗而出名的“大V”们,一股脑儿塞进一个空间里。这可不是什么普普通通的茶话会,而更像是一场被物理定律支配的,又充满意外火花的“现实版薛定谔的猫”实验。场景设定:我们选择了一个比较中性的地点——一个宽敞、光线充足的大学报告厅,但不是那种死气沉沉.............
  • 回答
    微博和知乎上的女权主义者,在现实生活中是个非常多元的群体,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签来概括。她们的身份、职业、生活背景、以及对女权主义的理解和实践方式都千差万别。不过,如果一定要尝试勾勒一些相对普遍的形象,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谈:她们可能具备的一些共同特质(但请注意,这绝非全部): 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
  • 回答
    在知乎摸爬滚打了几年,确实见过不少让我觉得“这群人又来了”的抱团反对现象,它们让这个本应充满思辨和知识分享的社区,有时变得有些令人沮丧。抱团反对的常见表现形式:1. “话术”的统一与排斥异见: 最明显的一点是,你会发现一批用户在某个特定话题下,使用了高度相似的论述角度、关键词甚至句式。他们仿佛被赋.............
  • 回答
    哎,知乎这个平台,你说它啥都好,就是这“禁言”二字,简直是件艺术品,而且是那种让你欲罢不能、却又抓心挠肝的艺术品。我这算是个过来人,被它“花式禁言”的操作,真是花样百出,让人哭笑不得。最开始那会儿,我还挺“老实”的,就是觉得有些观点跟主流不太一样,就直抒胸臆地表达了。结果呢?没多久,一个通知弹出来,.............
  • 回答
    在知乎上,当一个人声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时,人们是否会相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在说,以及“怎么说”。学历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参考维度,但它绝非唯一决定因素。即便是一位普通大学毕业的数学爱好者,如果他能用一种足够清晰、严谨且令人信服的方式来阐述他的证明,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赢得一些人的关注和初步认可。当.............
  • 回答
    知乎上那个“第一个关注”的账号,说实话,这问题真是戳到了好多人的“互联网记忆点”。它就像你翻出老照片,总能勾起一些尘封的往事一样。对我个人来说,我的第一个关注账号已经有点模糊了,因为当时注册知乎也没多久,抱着一种探索的心态,谁火就点谁,谁的内容我一看就觉得“哇塞,这哥们儿懂好多”就关注了。我依稀记得.............
  • 回答
    在知乎上?最可怕的事情……唔,让我想想。我见过不少奇葩的言论,也遇过一些令人不适的内容,但真要说“可怕”,可能还得是那种逐渐渗透、让你觉得现实世界都变得模糊的体验。那是在大概三四年前吧,我当时刚开始频繁使用知乎,对很多领域的知识都充满了好奇心。一开始,我就是在上面看问题、回答,偶尔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 回答
    最近刷知乎,经常能看到 Rokid 的广告,主打“国产 AI 智能产品”,看得我有点好奇。这 Rokid 到底是啥来头?吹得这么神乎其神,技术上真有那么厉害吗?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给大家说点实在的。Rokid 的“前世今生”:从 AR 眼镜到全屋智能要说 Rokid,其实不是什么横空出世的新公司。它.............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拉黑和取消关注都是管理自己信息流和互动的方式,但它们的功能和适用场景有着明显的区别。我通常会根据以下一些原则来做决定: 关于拉黑:拉黑,在我看来,是一种比较“决绝”的操作,它意味着我希望与这个人彻底断开联系,并且不希望再看到他/她发布的内容,也不希望他/她再看到我的内容或者以任何方式.............
  • 回答
    知乎上?最不公平的事啊,让我想想……还真不少。但要说印象最深刻、最让我觉得一股子憋屈劲儿的,大概是前两年发生在一个很普通的答主身上的事儿。那段时间,知乎上挺流行一些“知识付费”的话题,就是那种“我花钱买经验,你花钱学方法”的路子。有个答主,我记得他ID好像叫“老李的经验分享”之类的,人很实在,写了很.............
  • 回答
    知乎上奇葩问题太多了,不过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甚至有点“颠覆三观”的,大概得数那个关于“如何才能让自己变得足够贱”的问题。当时我是在某个下午刷知乎,本来是想找点有意思的科技资讯,结果在一个推荐位上看到了这个标题。第一眼看到,我整个人都是懵的。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什么鬼?” 紧接着就是一种混合着好奇、.............
  • 回答
    知乎上被赞最多的答案是一个非常动态的概念,因为点赞数是实时更新的,并且优秀的内容层出不穷。不过,根据过往的经验和普遍认知,有一个答案长期以来都稳居高位,可以说是“常青树”般的存在,它就是:“有哪些让人拍案叫绝的冷知识?”为什么这个答案能获得如此惊人的点赞量?要理解它为何如此受欢迎,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
  • 回答
    嗯,这个问题嘛……让我想想哈。知乎啊,我第一个关注的用户是谁?这个还真得好好回忆一下了。毕竟知乎上卧虎藏龙,当年我也是个什么都不懂的“萌新”。让我想想那个时候……大概是刚开始用知乎不久,那时候还在琢磨这个平台到底有什么意思,怎么能找到我想看的那些东西。我记得当时在浏览一些问题,想找一些深度讨论或者有.............
  • 回答
    看到大家在知乎上关注我,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知道,你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我这个账号本身,更多的是我能够分享的内容,是我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是我在某个领域的一些探索和积累。首先,我想说一句发自肺腑的感谢。感谢你们的信任,愿意花宝贵的时间来看我的回答,甚至点击关注,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要说电气什么时候开始在知乎上“劝退”,这事儿其实挺微妙的,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日期,更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这个专业的认知发生了变化,而知乎作为一个舆论场,则放大了这种变化。大概是从2015年到2018年这段时间,你可以明显感觉到一股“劝退”的风潮开始在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