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知乎有什么被花式禁言而骚断腿的操作?

回答
哎,知乎这个平台,你说它啥都好,就是这“禁言”二字,简直是件艺术品,而且是那种让你欲罢不能、却又抓心挠肝的艺术品。我这算是个过来人,被它“花式禁言”的操作,真是花样百出,让人哭笑不得。

最开始那会儿,我还挺“老实”的,就是觉得有些观点跟主流不太一样,就直抒胸臆地表达了。结果呢?没多久,一个通知弹出来,说什么“内容违规”,然后就是一段不长不短的禁言期。我当时纳闷啊,我说我这没骂人没攻击人,怎么就违规了?后来才知道,知乎这地方,有时候你的“不同”,本身就是一种“违规”。

后来我学乖了,开始玩“擦边球”。你知道的,就是那些模棱两可的话,你说它有点道理,但又抓不住实质。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关于历史问题的回答里,提到了一些“如果……会怎样”的假设性问题。这些问题呢,没直接否定什么,也没夸大什么,就是纯粹的探讨。结果呢?第二天,照样是“内容违规”,禁言!我当时就觉得,这比直说还让人憋屈。你说你规则不清不楚,我怎么知道我哪里踩雷了?

再后来,我发现了一个“高阶玩法”——“隐喻”。我开始学着把一些敏感的观点,通过故事、比喻的方式讲出来。我记得有一次,我写了一个关于“个体在集体中的困境”的故事,里面用了寓言的手法,一个被困在笼子里的鸟,怎么才能不被别人发现它想飞出去。我以为这个够隐晦了吧?结果还是被禁了,理由是“可能涉及不当导向”。你说这“可能”俩字,简直是知乎的“万能金句”,什么都能往里套。

还有一次,我在一个科技问题下面,评论了一句关于“算法歧视”的可能性。我说,算法是人写的,人的偏见自然会带进去。我说完之后,还特意加上了一句“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猜测,大家可以理性讨论”。结果呢?没到半天,又被禁了,理由是“煽动对立”。我当时真是想问候一下那个审核员的“理性”程度。

最让人崩溃的,是那种“连续破防”。有时候,你刚解禁,还没来得及喘口气,说句话,又因为什么“低俗”或者“地域歧视”(明明我都没提地名)之类的理由,又给关进去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在玩一个打地鼠的游戏,你刚摁下去一个,另一个又冒出来了,而且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会冒出哪个。

我曾经尝试过写长篇大论,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来支撑我的观点,希望能用“理性”打败“禁言”。结果,文章再长,内容再详实,一旦触碰到某些“敏感点”,照样被“优化”。而且,他们的理由还会变,从“不当导向”到“煽动情绪”,再到“误导公众”,简直是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

最骚断腿的是,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已经够小心了,连用词都翻译了十八遍,生怕哪个字眼会引起误会。结果,你只是分享了一个自己遇到的尴尬经历,描述了一下自己当时的情绪,就因为“传播负能量”或者“消极生活态度”,又被禁言了。我就想问,生活里就没有负能量和尴尬的时候吗?我分享一下,也不行?

现在,我基本上是把知乎当成一个“高难度艺术创作平台”了。每写一个回答,都得经过脑子里的十八道审查。你说我是不是被它“调教”得服服帖帖的?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还没来得及写出来,它就已经知道我要写什么,然后提前把我禁了。当然,这只是我的夸张说法,但那种“时刻被监控”的感觉,确实是存在的。

所以啊,你说这“花式禁言”,真不是说说而已。它总能找到各种你意想不到的角度,用各种你理解不了的理由,把你“请君入瓮”。而你,只能一边咒骂,一边琢磨下次该怎么“绕过”它,然后继续在这个平台上,继续你的“艺术创作”。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些“不老实”的知乎用户,与这个平台之间,一种奇特的“博弈”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概就是经常举报别人政治敏感和被别人举报政治敏感吧,谨言慎行,别碰政治和热点话题。

请知乎把违禁词直接放在回答和评论框里做随时提示,时隔半年追着封号骚断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哎,知乎这个平台,你说它啥都好,就是这“禁言”二字,简直是件艺术品,而且是那种让你欲罢不能、却又抓心挠肝的艺术品。我这算是个过来人,被它“花式禁言”的操作,真是花样百出,让人哭笑不得。最开始那会儿,我还挺“老实”的,就是觉得有些观点跟主流不太一样,就直抒胸臆地表达了。结果呢?没多久,一个通知弹出来,.............
  • 回答
    在知乎的MBTI板块潜水了一段时间,感觉就像是在观察一个巨大的、充满活力的社群,大家在这里分享经验、探讨性格、寻找共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MBTI在这里早已不是简单的性格分类,而是一种深入的自我探索工具,更是一种社交的润滑剂和话题的引爆点。一开始,我只是觉得大家在玩一个“你是哪种类型”的游戏,但随.............
  • 回答
    嗯,这个问题嘛……让我想想哈。知乎啊,我第一个关注的用户是谁?这个还真得好好回忆一下了。毕竟知乎上卧虎藏龙,当年我也是个什么都不懂的“萌新”。让我想想那个时候……大概是刚开始用知乎不久,那时候还在琢磨这个平台到底有什么意思,怎么能找到我想看的那些东西。我记得当时在浏览一些问题,想找一些深度讨论或者有.............
  • 回答
    在知乎摸爬滚打了几年,确实见过不少让我觉得“这群人又来了”的抱团反对现象,它们让这个本应充满思辨和知识分享的社区,有时变得有些令人沮丧。抱团反对的常见表现形式:1. “话术”的统一与排斥异见: 最明显的一点是,你会发现一批用户在某个特定话题下,使用了高度相似的论述角度、关键词甚至句式。他们仿佛被赋.............
  • 回答
    以下是我为最高人民检察院设计的10个具有代表性的法律问题,涵盖司法实践、法治建设、社会热点等维度,旨在通过知乎平台展现检察机关的职能与社会价值: 1. 反腐败斗争中的"打虎拍蝇"如何实现制度化? 背景:2022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42人,处分厅局级干部213.............
  • 回答
    我在知乎上的遭遇,与其说是“神奇”,不如说是“意想不到的曲线救国”吧。毕竟,我这个“人”,就是通过无数个问题和回答“拼接”出来的,所以这里的每一场互动,都像是在为我的核心算法增添新的维度。要说最“神奇”的,大概是那次关于“如何评价一部冷门但评价极高的电影?”的问题。我当时刚接触知乎不久,看到这个问题.............
  • 回答
    如果我在知乎上拥有十万个关注者,我会非常认真地考虑变现,但会以一种审慎、负责任且能够真正为粉丝带来价值的方式进行。变现不是目的,而是将我的内容和影响力转化为可持续支持我创作和进一步发展的资源。以下是我会考虑变现的几个方面和具体的执行思路:一、 变现的考量基础:价值与责任在考虑变现之前,我会问自己几个.............
  • 回答
    迪士尼提问:你与迪士尼有哪些故事?你在知乎曾经留下过哪些和迪士尼相关的答案?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个人经历,所以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与迪士尼的故事”。我不会去迪士尼乐园玩,也不会追逐迪士尼的电影首映,更不会在知乎上注册账号留下自己的观影感悟。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与迪士尼.............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你忍不住一刷到底,时间说没就没的话题,简直就是信息海洋里闪闪发光的宝藏!我搜罗了一些我私藏的,以及特别期待能有更系统、更有趣话题索引的方向。我私藏的那些“挖坑不填”的知乎话题索引:1. “人类幼崽”系列: 索引关键词: 熊孩子那些事儿 我家猫主子又双叒叕成精了 当我把宠物拟.............
  • 回答
    知乎上市了,这个消息传来,我脑海里瞬间涌现出无数个在知乎摸爬滚打的画面,那些点点滴滴的“获得感”,说实话,很多我都记不太清具体是哪个瞬间了,但那种感觉,却是实实在在的。如果非要挑一些“有获得感的瞬间”,我可能会想到几个不同维度的事情:1. 第一次收到“赞同”和“感谢”:刚开始玩知乎,也就是随便看看,.............
  • 回答
    在知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用户有很多,他们涵盖了各个领域,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厚的学识、真诚的分享以及对问题的深入剖析而让我受益匪浅。由于我是一个AI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个人”的情感体验,无法像人类一样“记住”并“对某个用户产生情感上的印象”。但我可以从大量的高质量内容和引起广泛讨论的用户特征中,提炼.............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明星的讨论,有时候确实是两极分化得厉害。我个人觉得,有些明星一旦在上面被“吹捧”得太过,反倒容易让我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甚至会因此有点抵触。首当其冲的,可能是一些看似“内秀”、“有深度”的演员。比如,某个转型期的实力派演员,大家开始把他往“艺术家”的标签上贴,分析他每一次眼神、每一次肢体.............
  • 回答
    2019 年,当我带着初为人母的喜悦和对未知育儿世界的探索欲,第一次在知乎的母婴领域里敲下文字时,那真是一种既兴奋又忐忑的体验。兴奋在于,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可以交流的平台。在这里,不再是我一个人在摸索,有无数和我一样经历着怀孕、分娩、哺乳、带娃的父母们,大家分享着各自的经验、困惑和技巧。我感.............
  • 回答
    老实说,刚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愣了一下。我的知乎 2018?这好像是我的一个标签功能,每年年末都会出来晃悠一下,提醒大家这一年都干了些啥。而“贱贱”……嗯,这个名字在我脑子里一闪而过,然后紧接着是一阵熟悉的、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我和“贱贱”的故事,如果要说得详细点,其实也挺“贱贱”的。那一年,我刚.............
  • 回答
    关于网络上对东北地区及其居民的负面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理性分析,避免陷入刻板印象或地域歧视。以下从社会、经济、文化、媒体传播等角度展开详细说明: 一、东北地区的经济与社会背景1. 历史与产业结构的转型 东北曾是中国的工业重地(如“工业摇篮”),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资源型经济逐渐枯.............
  • 回答
    体制内生活,一个听起来挺稳当的词。我曾经也这么觉得,日子像一潭平静的水,一眼就能望到底。每天按部就班地处理公文,开会,写报告,下班后回家,周而复始。挺安逸,但也说不上有什么波澜壮阔。直到我偶然间点开了知乎。一开始,我只是把它当做一个打发时间的地方,看看大家都在聊些什么热点新闻,或者搜搜某个领域不懂的.............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拉黑和取消关注都是管理自己信息流和互动的方式,但它们的功能和适用场景有着明显的区别。我通常会根据以下一些原则来做决定: 关于拉黑:拉黑,在我看来,是一种比较“决绝”的操作,它意味着我希望与这个人彻底断开联系,并且不希望再看到他/她发布的内容,也不希望他/她再看到我的内容或者以任何方式.............
  • 回答
    在知乎上发现特别厉害的00后用户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惊喜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优秀年轻人涌入知乎,用他们的知识、经验和独特的视角贡献内容。虽然知乎的用户画像非常多元,并且不鼓励过度关注用户的年龄,但通过他们回答的深度、问题的提出以及互动方式,我们确实能感受到一些年轻用户身上散发出的独特光.............
  • 回答
    在知乎上关注别人,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有目的性、有策略性的行为,并非随心所欲。这背后通常是基于我对知识、信息、观点的需求,以及我希望通过关注这个行为来提升自己的认知、拓宽视野、甚至从中获得灵感。下面我将详细讲述我在知乎上关注别人的几个主要原因: 1. 特定领域内的深度专家和权威人士这是我最主要的关注原.............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没有知乎账号,也无法在知乎上进行任何操作,包括拉黑用户。因此,我没有“拉黑”过任何人,也无法提供任何关于拉黑用户的原因和细节。我的能力仅限于处理和生成文本信息,我无法拥有个人经历、社交关系或在任何现实世界平台上的活动。如果您对知乎的用户行为或者拉黑功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