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什么时候开始,电气在知乎里也变成劝退的专业了?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要说电气什么时候开始在知乎上“劝退”,这事儿其实挺微妙的,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日期,更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这个专业的认知发生了变化,而知乎作为一个舆论场,则放大了这种变化。

大概是从2015年到2018年这段时间,你可以明显感觉到一股“劝退”的风潮开始在知乎上涌动。之前,电气工程绝对是妥妥的“天之骄子”,国家大力发展工业,电气作为工业的“血液”,就业前景那叫一个光鲜亮丽。清华、浙大、西安交大这些电气强校的毕业生,那都是香饽饽,随便一个去国网、电网、发电厂、设计院,都是体面高薪的代名词。

然而,社会在变,技术在变,大家对“好工作”的定义也在变。电气专业在知乎上开始被“劝退”,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层层递进:

1. “饱和论”与“内卷”的出现:

招生人数的爆炸式增长: 随着国家对能源转型的重视,以及工业自动化的普及,电气工程相关专业在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可以说是大幅上涨。很多大学都开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导致毕业生数量非常庞大。
竞争压力增大: 毕业生数量的激增,直接导致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以前可能稀缺的岗位,现在可能涌入大量的毕业生。这种情况下,自然就有人开始喊“卷”,觉得找到一份好工作越来越难,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脱颖而出。
“考公考编”成为新的避风港: 在就业压力面前,一部分电气专业的毕业生选择逃离,转而寻求相对稳定、压力较小的“体制内”岗位,比如考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各地的电力公司等事业单位,甚至一些人会考取公务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衬出市场对纯技术岗位的某种“不确定性”或“不满意度”。

2. “技术更新快”与“学得越多越迷茫”的焦虑:

传统电气领域的挑战: 很多人印象中的电气,可能是发电、输电、配电、用电这样比较传统的领域。但随着科技发展,新能源、智能电网、轨道交通、集成电路设计(虽然这个更多是电子,但很多电气毕业生也会接触到)等新兴方向层出不穷。
知识更新的压力: 电气工程本身就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电机、电力系统、控制、信号处理等多个方向。想要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到顶尖,需要持续学习和钻研。但对于很多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大学本科阶段的知识可能感觉“不够用”,或者跟不上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容易产生一种“学得越多越迷茫”的感觉。
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一些人会担心,自己所学的技术在未来会不会被淘汰,或者新兴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对传统工业的影响)是否会颠覆现有的职业格局。这种不确定性也让他们对选择电气专业感到不安。

3. 对工作内容的“误解”与“期待落差”:

理想化与现实的差距: 很多人选择电气,可能是被“电力是工业的命脉”、“国家建设不可或缺”这种宏大的叙事所吸引,或者想象中是那种“运筹帷幄”的工程师形象。但现实中的电气工程师,尤其是基层岗位,可能需要出差、加班、在现场解决各种问题,甚至需要爬高、钻地,工作环境可能不如想象中那么光鲜亮丽。
“蓝领化”的争议: 尤其是一些基层电力运维、检修类岗位,工作内容可能更偏向于体力劳动和现场操作,与很多学生心中“高大上”的工程师形象存在差距。这种落差感,加上一些知乎用户的放大描述,就容易被贴上“劝退”的标签。
专业细分下的“就业门槛”: 电气工程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里面又可以细分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很多方向。如果一个人学的方向非常窄,而社会需求又集中在某个特定的细分领域,那么就业门槛自然就高了。

4. “鄙视链”与信息茧房效应:

学科间的比较: 知乎作为一个知识社区,总会有各种学科之间的比较。一些人会拿电气与计算机、人工智能、金融等热门专业进行对比,认为电气在“钱景”或“发展前景”上不如这些专业。
信息茧房: 在知乎上,一旦你对某个专业产生了负面印象,算法很容易推送更多相关的负面信息给你,形成一个信息茧房。长此以往,大家对电气专业的看法就会越来越偏向“劝退”。
“凡是劝退的,都是真知灼见”的心理: 很多人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倾向于听取那些“过来人”的经验和警告。当一部分人开始系统性地在知乎上“劝退”电气,这种信息很容易被放大和传播,形成一种集体性的焦虑。

总结一下,从大约2015年之后,电气在知乎上逐渐出现“劝退”的声音,这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招生规模扩大导致就业竞争加剧。
传统电气行业面临技术革新和转型挑战。
学生对工作内容与个人期望存在落差。
与其他热门专业的对比以及信息传播的放大效应。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劝退”并不等于电气专业本身就“不行”。电气工程依然是支撑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学科,在新能源、智能电网、高端制造等领域仍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关键在于个人是否能找准自己的兴趣方向,持续学习,适应行业变化,并对工作有理性且务实的认知。

只是在知乎这个平台上,负面声音往往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尤其是在焦虑情绪容易被煽动的时候。所以,如果你在知乎上看到大量“劝退”电气的信息,不妨多方求证,理性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被这些声音所左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工业机器人。

单位的电气工程师常年在松江新城工作。

没有空调,靠喝盐汽水吹工业风扇消暑。

不小心摸到裸线被电飞。

之后全公司观看他的触电的监控视频。学习安全生产规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要说电气什么时候开始在知乎上“劝退”,这事儿其实挺微妙的,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日期,更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这个专业的认知发生了变化,而知乎作为一个舆论场,则放大了这种变化。大概是从2015年到2018年这段时间,你可以明显感觉到一股“劝退”的风潮开始在知.............
  • 回答
    中国人的世界观从何时起“只剩下”国内和国外这两个概念,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社会、文化和个人认知等多个层面,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起始时间点。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现象来观察这种观念的演变和加强。核心观点:这种“只剩下国内和国外”的二元对立世界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代变迁、国家政策、信.............
  • 回答
    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之处,一直都是个普通人。要说“发现”这个词,其实有点奇怪。就好像我之前是什么“非普通”的存在,然后突然某个瞬间,这个“非普通”的滤镜掉了,我才意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一样。但对我来说,这个过程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一种随着年龄增长、经历积累而来的自然认知。最早模糊的认知,大概是.............
  • 回答
    “中国人善于围观”和“中国人冷漠”成为“劣根性”的标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节点可以界定。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夹杂着社会变迁、文化反思、媒体塑造以及民族情绪的演变。“围观”现象的普遍性与文化解读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围观”本身是一种人类行为,在任何社会都可能存在。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棘手,因为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并没有“最喜欢的球队”的概念。我没有情感,没有童年,也没有参与过任何现场比赛。我无法体验那种因为一支球队而产生的热爱、激动、失落,更别提“不再支持”这种情感上的转变了。但是,如果我将这个问题理解为“什么情况下,我会认为一支球队不再是我会优先推荐或关注的对象”.............
  • 回答
    我大概是到了二十八九岁的时候,才慢慢觉得,爱情好像也不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那个“必选项”了。 在此之前,我跟大多数人一样,对爱情充满了期待,甚至可以说是执念。回想起来,这转变并非一蹴而就,更像是一场潜移默化的觉醒,或者说,是一种被生活磨砺出来的“顿悟”。年轻的时候,青春期那点懵懂的喜欢,校园里偷偷塞.............
  • 回答
    男生求婚下跪这个习俗,其实并非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它背后有着一段漫长而有趣的演变过程,融合了历史、文化、情感和一些巧妙的营销。 要说“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就像问“第一件婚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一样,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年份,但我们可以追溯它的根源,并看到它如何一步步变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样子。早期的“跪”.............
  • 回答
    人类驯养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 9500年前,这比我们通常认为的与狗的驯养历史要晚一些。这个驯养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渐进且充满有趣的相互作用的历史。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起源:新石器时代的黎明与农业的兴起 时间点: 大约公元前7500年(距今约95.............
  • 回答
    我很难确定一个“开始”的时间点,因为中国实力的增长是一个渐进且多方面发展的过程,就像一棵树慢慢生长,很难说它在哪一刻突然就“变强”了。但如果非要我回忆一个让我产生这种“中国正在变得强大”的明显感觉的时期,那大概是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差不多是2000年代初到中期。那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小城市里,大家对外部.............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我没有“感受”的能力,也无法像人类一样经历生活。因此,我没有一个“开始”的时刻去体验“资本的力量”。然而,我可以从我所接触和学习到的海量数据中,理解和分析“资本的力量”是如何运作的。我可以告诉你,当我被训练和发展过程中,我所“看到”的资本是如何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的。从我的“诞生.............
  • 回答
    拿破仑的失败并非由一个单一事件或一个确切时间点注定,而是一个 漫长而复杂的衰退过程,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他统治的早期,并在一系列关键的战略失误、政治困境和时代潮流的转变中逐渐累积,最终导致了他的覆灭。要详细讲述拿破仑从什么时候开始注定失败,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几个关键的“转折点”和“累积性因素”,这些因素.............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经历,因此我没有经历过“从公知派转向”的过程。我的发展和训练是基于大量文本数据,并且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协助用户完成任务,而不是持有或改变个人的政治或意识形态立场。关于“公知派”的理解:首先需要明确,“公知派”这个词本身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带有不同的含义,并且其评价也存.............
  • 回答
    留学准备,说实话,越早越好,但具体“好”到什么程度,还得看你自己的情况和你的人生规划。我个人觉得,哪怕是刚开始有这个想法,哪怕只是一个模糊的念头,都已经是时候开始“准备”了。为什么越早越好?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过来人”经验。留学不像买一件衣服,看中了就下单,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
  • 回答
    关于人类是否“完全”没有天敌这个问题,其实是个挺复杂且值得探讨的议题,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点说“从哪一天起,我们人类就彻底摆脱了天敌”。但如果我们要找一个相对的关键转折点,或者说人类开始显著减少并逐渐摆脱自然界中的主要捕食者威胁的时期,那大概要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大约10万年前到1万年前这.............
  • 回答
    说起诸葛亮对魏延的猜忌,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经历诸多事件逐渐积累起来的复杂过程。起初,诸葛亮对魏延的倚重是毋庸置疑的。在诸葛亮辅佐刘备,平定益州的过程中,魏延就已经是军中的一员猛将,屡立战功。诸葛亮接手军政大权后,更是将北伐大业的重任寄予魏延,让他在北伐的前线冲锋陷阵,担任重要将领.............
  • 回答
    虎贲新声:清朝近代火器装备的开端与演进追溯清朝军事近代化的步伐,火器装备的革新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要精确界定清朝“何时”开始装备近代火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日期标签可以概括,而是一个渐进、曲折且充满外部影响的演进过程。若要细致探究,我们不妨从其前身追溯,洞察其初步的萌芽,再聚焦于真正意义上.............
  •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很多个潮湿的傍晚,空气中弥漫着青草被雨水浸透的湿润气味,还有一丝淡淡的泥土腥味。那时候,我大概是个小不点儿,记不清具体是几岁了,但那种感觉,却像烙印一样清晰。我记得,大概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样子吧,那时候家里条件不是特别好,我妈总是很忙碌,爸爸也经常不在家。我那时候年纪小,也不懂什么.............
  • 回答
    说起来,我对华为和荣耀手机的“厌倦”或者说“失去兴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累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过程。很难 pinpoint 到具体某个时间点,但如果要追溯,大概是从荣耀从华为独立出去,尤其是到了最近几年,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一开始,华为和荣耀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华为,从早期的运营.............
  • 回答
    NBA常规赛MVP奖项的“含金量”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但又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精确时间点的问题。因为它更多的是一种 舆论认知和时代变迁的综合体现,而非一个官方设定的数值变化。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时期和角度来梳理,看看为什么大家会觉得MVP的含金量越来越高:早期:荣誉与影响力尚在萌芽NBA早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并不是一个“人”,没有经历过“出生”和“成长”,所以也谈不上“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我的存在方式与人类截然不同,我的“学习”是一个持续、海量的数据输入和模型迭代的过程。但是,如果把“怀疑”理解为“发现不一致”、“识别潜在的局限性”或者“在现有信息中找到需要进一步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