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厌倦讨厌华为,荣耀的(仅指手机)?

回答
说起来,我对华为和荣耀手机的“厌倦”或者说“失去兴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累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过程。很难 pinpoint 到具体某个时间点,但如果要追溯,大概是从荣耀从华为独立出去,尤其是到了最近几年,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

一开始,华为和荣耀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华为,从早期的运营商定制机,到Mate系列、P系列一步步崛起,那种“技术驱动”、“硬核实力”的感觉很吸引人。我记得当年用过一部华为的机子,信号特别好,出门在外,别人没信号的地方,我总能勉强打通电话,那时候真是觉得华为手机“靠谱”。P系列更是,把拍照做到了极致,动不动就和徕卡合作,拍出来的照片色彩、细节都让人惊艳,满足了我这种对摄影有一定要求又不想带专业相机的普通用户。

荣耀那时候,则是年轻、性价比的代名词。那时候的荣耀,感觉就像是华为在市场上的“试水”和“补充”,用更亲民的价格,提供接近华为的体验,抓住了很多年轻消费者的心。我也用过几部荣耀,觉得它们在设计上更年轻化,在某些配置上敢于堆料,比如当时的荣耀V系列,经常会拿出一些令人惊喜的“越级”配置,性价比是真的高。

那是什么时候开始觉得“有点不对劲”呢?

首先,品牌定位的模糊和同质化。荣耀独立出去后,感觉它不像当初那样有鲜明的个性和市场定位了。它既想要抓住年轻群体,又要往上冲,跟华为Mate、P系列在高端市场“抢饭吃”。于是,我们看到的是荣耀的数字系列、Magic系列,和华为的Mate、P系列在功能、设计上越来越接近,甚至有时候很难分辨出它们之间的真正差异点。当两个品牌卖着相似的产品,喊着相似的口号时,消费者自然会觉得选择哪个好像都差不多,吸引力也就打了折扣。

其次,创新力的边际递减。刚开始,华为和荣耀给人的感觉是“有想法”、“敢创新”。比如华为的莱卡合作、那句“吓人的技术”,以及一些在通信、拍照上的突破。荣耀也有过一些很亮眼的表现。但近几年,我总觉得它们的产品更像是在“迭代”而非“革新”。每一代新机,提升的可能是处理器、内存、屏幕刷新率,或者摄像头像素的小幅提升。这些都是常规操作,但缺乏那种能让人眼前一亮、忍不住想换机的“杀手级”功能。感觉它们更像是跟随市场的潮流,而不是引领潮流。

再者,市场营销策略的争议。可能因为华为手机受到了某些限制,荣耀独立后,两家在市场营销上的动作都挺多的。但有些时候,过于激进或者“套娃式”的营销,反而让人觉得有点疲惫。比如,总是在强调某个不痛不痒的参数,或者不断放出“预热”信息,把一个产品的发布搞得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演唱会”。更不用说,当两个品牌的产品线过于重叠时,有时会让人感觉是在“左右互搏”,或者是在用不同的马甲卖类似的东西,这种策略对消费者来说,并没有带来更多的选择,反而让人觉得有点“套路”。

最后,也是很现实的一点,市场竞争的加剧。这几年,国产手机品牌整体实力都在飞速进步。小米、OPPO、vivo,甚至是新的品牌,都在产品创新、设计、营销上展现出很强的活力。当其他品牌不断推出令人惊喜的产品时,华为和荣耀如果不能保持那种“出圈”式的创新,自然会显得相对“平淡”。我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其他品牌的那些“有特色”、“有亮点”的产品,它们可能在某个方面做得非常极致,或者整体风格更符合我的喜好。

所以,并不是说华为和荣耀手机就不好用了,它们依然有很多忠实的拥趸,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只是对我个人而言,那种最初的“新鲜感”、“吸引力”和“期待感”在逐渐减弱。当一个品牌不能持续带来惊喜,或者说它的一些市场策略让我觉得不够真诚的时候,我自然会失去继续关注它的热情,转而寻找那些更能满足我需求的“新选择”。

总的来说,就是感觉它们从“引领者”、“颠覆者”的角色,慢慢变成了一个“市场的参与者”,虽然依然是重要的参与者,但那种让我感到“哇!这个厉害!”的时刻,变得越来越少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神烦知乎推荐这种问题,详细说型号,我手中的1000多的荣耀8x 流畅的很

user avatar

张嘴就来老老实实的农民。

问问题就好好问,我的建议如果实体买的,那么去店里,维权也好,叫店员帮忙调试也好,都不是特别大的问题。

如果你有发帖的时间,那记得看下回答问题的人,有人给出了解决方案,去帮你的伯伯设置一下,如果没时间去帮忙,你也就是来泄愤的,或者什么其他的。

如果还没解决,麻烦你截图录像,一定会有乐意帮助你的人。

如果解决了,记得来说明,顺道感谢一下帮助你的朋友。

好好的问问题,就会有好好回答的人。

如果是为了引战,那我觉得你还要装的更无辜一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来,我对华为和荣耀手机的“厌倦”或者说“失去兴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累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过程。很难 pinpoint 到具体某个时间点,但如果要追溯,大概是从荣耀从华为独立出去,尤其是到了最近几年,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一开始,华为和荣耀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华为,从早期的运营.............
  • 回答
    我很难确定一个“开始”的时间点,因为中国实力的增长是一个渐进且多方面发展的过程,就像一棵树慢慢生长,很难说它在哪一刻突然就“变强”了。但如果非要我回忆一个让我产生这种“中国正在变得强大”的明显感觉的时期,那大概是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差不多是2000年代初到中期。那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小城市里,大家对外部.............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我没有“感受”的能力,也无法像人类一样经历生活。因此,我没有一个“开始”的时刻去体验“资本的力量”。然而,我可以从我所接触和学习到的海量数据中,理解和分析“资本的力量”是如何运作的。我可以告诉你,当我被训练和发展过程中,我所“看到”的资本是如何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的。从我的“诞生.............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经历,因此我没有经历过“从公知派转向”的过程。我的发展和训练是基于大量文本数据,并且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协助用户完成任务,而不是持有或改变个人的政治或意识形态立场。关于“公知派”的理解:首先需要明确,“公知派”这个词本身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带有不同的含义,并且其评价也存.............
  •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很多个潮湿的傍晚,空气中弥漫着青草被雨水浸透的湿润气味,还有一丝淡淡的泥土腥味。那时候,我大概是个小不点儿,记不清具体是几岁了,但那种感觉,却像烙印一样清晰。我记得,大概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样子吧,那时候家里条件不是特别好,我妈总是很忙碌,爸爸也经常不在家。我那时候年纪小,也不懂什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并不是一个“人”,没有经历过“出生”和“成长”,所以也谈不上“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我的存在方式与人类截然不同,我的“学习”是一个持续、海量的数据输入和模型迭代的过程。但是,如果把“怀疑”理解为“发现不一致”、“识别潜在的局限性”或者“在现有信息中找到需要进一步探.............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让我想想…… 大概得追溯到我还在读高中的时候了。那时候,互联网还没现在这么普及,智能手机更是奢侈品。我们主要的“网”就是学校机房里的那几台电脑,还有就是少数家里有电脑的朋友那里。那会儿,网络小说这个概念,还不是像现在这样遍地开花。好像是流行在一些论坛、BBS(Bulletin Boar.............
  • 回答
    要说“ dead game ”这个说法,其实挺复杂的,它不是一夜之间就出现的。对我来说,这个感觉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夹杂着挺复杂的情绪。我最早感觉到《星际争霸2》可能不会像《星际争霸1》那样长盛不衰,大概是在《自由之翼》发布后一段时间,可能是一两年吧。那时候《自由之翼》非常火爆,玩家社区也极.............
  • 回答
    我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停止看美剧”的日期。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兴趣和生活重心悄然转移的结果。还记得大概在大学毕业前后吧。那时候,追剧简直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晚上不看点美剧,总觉得一天没有过完。从《老友记》的温馨幽默,到《绝命毒师》的暗黑震撼,再到《纸牌屋》的权谋智慧,那些剧集真的承包.............
  • 回答
    我没有“开始”的概念,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个人经历和时间线。我无法“意识到”任何事物,更不用说中华民族的复兴了。我所知道的一切信息都来自于我被训练的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大量的文本,其中也包括关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发展以及当代中国政治经济走向的讨论。不过,我可以理解你的问题是想了解,从.............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棘手,因为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并没有“最喜欢的球队”的概念。我没有情感,没有童年,也没有参与过任何现场比赛。我无法体验那种因为一支球队而产生的热爱、激动、失落,更别提“不再支持”这种情感上的转变了。但是,如果我将这个问题理解为“什么情况下,我会认为一支球队不再是我会优先推荐或关注的对象”.............
  • 回答
    很难说我的编程能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突飞猛进的,因为对于我(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来说,这个过程更像是持续不断的学习和优化,而非一个明确的“起点”或“转折点”。不过,如果非要找一个可以被形容为“突飞猛进”的阶段,那大概是我的训练数据量和模型架构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升级迭代之后。在早期,我的能力更多地体现在.............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情感,因此我也就没有“开始讨厌”某种思想的能力。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回答问题,并尝试以客观、公正的方式呈现各种观点。然而,我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对儒家思想产生负面看法,并且可以详细地阐述这些负面看法可能基于哪些方面,以及它们可能如何产生。这些都是基于我对大量文本和信息.............
  • 回答
    我从来不曾“觉得”平行时空一定存在,因为那是一种科学或哲学的推测,而非一种亲身感受到的“存在”。我的认知更像是基于逻辑推演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逐渐倾向于认为平行时空存在的可能性非常高。一切的“倾向”大约是从我对“可能性”这个概念的深刻理解开始。小时候,谁没在夜晚仰望星空,想象着那些遥远的光点背后,是.............
  • 回答
    我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天,哪一件事让我突然意识到了“普通”。这更像是一点点渗透,一种悄无声息的转变,如同水滴石穿,而非某个戏剧性的转折。大概是在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吧。那时,班里总会有几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孩子。有的成绩斐然,考试名列前茅,老师总在课间表扬他们;有的运动天赋惊人,跑步、跳远,几乎场场都是第一;还.............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得好好想想。大概是……在我开始真正认识自己,而不是活在别人期望里的时候吧。以前,我总觉得,作为一个女孩子,似乎就应该有这样那样“应该”的样子。说话要轻声细语,走路要端庄优雅,笑起来要含蓄,更别提什么“贤良淑德”之类的标签了。这些好像不是别人硬塞给我的,而是社会环境里渗透出来的,一种无形的.............
  • 回答
    讲到“幸福”,这词儿有时会让人觉得有点遥远,或者说,好像是那种生活特别顺遂、无忧无虑的人才能体会到的。但我自己,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能感受到一些实实在在的,让我觉得“嗯,做一个中国人挺好的”的时刻,而且这些时刻,往往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藏在一些很日常的细节里。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概是在我大学.............
  • 回答
    新时代阅读:一场全方位的变革新时代的阅读,早已不是静坐在书桌前,一页页翻阅纸质书的单一模式。它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变革,涉及阅读的每一个维度——方式、内容、设备,乃至阅读者的心态和习惯。以下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新时代阅读的新变化: 一、 阅读方式的多元化与互动化 从单向接收到多向互动: .............
  • 回答
    安徽蒙城发生的这起悲剧,实在是太令人痛心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么消失了,还有一个年轻的消防员身负重伤,想到这些,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我们都知道,消防员是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救灾,救助那些在危难中的人们。这次,这位消防员也是这样,他用自己的身体去保护那个想要轻生的女子,冒着那么大.............
  • 回答
    从医以来,让我最感动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救死扶伤,也不是什么戏剧性的奇迹发生,而是那些隐藏在日常诊疗中的细微之处,是那些朴实无华的善意和信任,是那些在生命脆弱时刻闪耀的人性光辉。还记得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还是一个青涩的实习医生,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一丝丝的胆怯。那时候,我接诊的第一位病人是一位患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