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认为新时代阅读应该是怎样的?从方式、内容、设备等不同角度有什么新变化?

回答
新时代阅读:一场全方位的变革

新时代的阅读,早已不是静坐在书桌前,一页页翻阅纸质书的单一模式。它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变革,涉及阅读的每一个维度——方式、内容、设备,乃至阅读者的心态和习惯。以下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新时代阅读的新变化:

一、 阅读方式的多元化与互动化

从单向接收到多向互动:
即时反馈与讨论: 在线阅读平台通常设有评论区、弹幕功能,读者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问、与作者或其他读者互动,形成一个动态的讨论社区。这打破了传统阅读的孤独感,让阅读变得更具社会性和参与感。
个性化推荐与订阅: 基于大数据算法,阅读平台能够精准分析读者的阅读偏好,推送高度相关的书籍、文章或作者。读者也可以订阅自己感兴趣的作者或话题,获取即时更新,形成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
社群阅读与共读活动: 读书会、线上共读群等社群形式兴起,读者可以一起阅读同一本书,分享感悟,互相鼓励。这种方式增加了阅读的乐趣和坚持性,也促进了社交连接。
“扫码阅读”与碎片化获取: 纸质书籍中出现的二维码,可以链接到作者的解读视频、相关背景资料、甚至是作者的社交媒体账号,将线下的静态阅读延伸到线上的动态与互动。
有声阅读的普及: 播客、有声书等形式让阅读不再局限于视觉,听觉成为重要的接收渠道。通勤、运动、家务时都能进行阅读,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时间效率。

从静止内容到动态呈现:
多媒体融合: 文章或书籍中可以嵌入图片、音频、视频、动图等多种媒体元素,使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更易于理解和记忆。例如,历史读物中可以插入相关的纪录片片段,科普文章中可以展示实验过程的视频。
交互式学习: 对于学习类内容,可以设计交互式测试、模拟练习、知识点回顾等功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参与,巩固学习效果。

二、 阅读内容的丰富化与个性化

内容的爆炸式增长与细分:
海量信息来源: 除了传统的出版物,网络文章、博客、论坛帖子、社交媒体动态、短视频脚本等都成为阅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的获取渠道空前广泛。
垂直领域的深度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许多专业领域的内容也通过在线平台得以呈现,例如科学研究的预印本、编程教程的开源代码、艺术评论的深度分析等,满足了读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专业化需求。
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崛起: 普通用户创作的内容,如个人博客、经验分享、故事创作等,也成为阅读内容的重要补充,为阅读市场带来了更多元的视角和更贴近生活的内容。

内容的个性化定制与定制化呈现:
“千人千面”的阅读体验: 如前所述,算法推荐让读者能接触到最符合自己兴趣的内容。同时,一些平台允许读者自定义字体、排版、背景色,甚至调整语速,以获得最舒适的阅读体验。
“知识付费”与稀缺性价值: 一部分高质量、深度或独家的内容开始付费化,读者愿意为优质内容买单,这也促使内容创作者更加注重内容的深度和价值。
信息流与“刷屏式”阅读: 社交媒体和新闻聚合类应用的信息流模式,让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浏览大量碎片化信息,快速了解时事热点和感兴趣的话题。这种模式虽然效率高,但也可能导致信息茧房和浅层阅读。

三、 阅读设备的进化与无界化

从单一设备到多终端覆盖:
电子阅读器(Ereader): 以其墨水屏技术,提供接近纸质书的阅读体验,护眼且便携,成为重度阅读者的优选。
智能手机: 作为最普及的阅读设备,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阅读的主要入口。屏幕尺寸、分辨率、性能的不断提升,使得手机阅读体验越来越好。
平板电脑: 兼顾了手机的便携性和电脑的屏幕尺寸,适合阅读图文并茂的内容,也便于进行批注和笔记。
笔记本电脑: 对于深度阅读、研究或需要大量输入和整理信息的场景,笔记本电脑依然是不可替代的设备。
智能音箱/智能穿戴设备: 通过语音交互,将有声阅读融入生活场景,实现“无时无刻”的阅读。

设备间的无缝切换与云端同步:
跨平台阅读体验: 多数阅读应用支持多设备登录,阅读进度、书签、笔记等信息都能在不同设备间同步,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切换设备继续阅读。
“万物皆可读”: 智能手表、车载系统甚至智能家居设备,都可能成为未来阅读的载体,阅读将更加融入我们的生活空间。

增强现实(AR)与虚拟现实(VR)的探索:
沉浸式阅读体验: AR技术可以将书本中的插画变为立体的模型,或在现实环境中呈现虚拟的角色对话,让阅读更具象化、更具互动性。VR技术则可以创造一个完全沉浸的阅读环境,例如走进文学作品中的场景,与书中人物互动。
新型学习工具: 在教育领域,AR/VR技术有望彻底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和高效。

四、 阅读者心态与习惯的重塑

“碎片化”与“速食化”阅读的挑战:
注意力分散: 多种信息来源和设备诱惑,使得读者更容易分心,难以进行长时间、深度阅读。
浅层阅读倾向: 为了快速获取信息,读者可能倾向于“扫读”而非“精读”,对内容的理解可能流于表面。

对深度阅读的渴望与探索:
“慢阅读”回潮: 尽管碎片化阅读盛行,但许多人也开始反思深度阅读的价值,开始有意识地寻找能够静心阅读的内容和环境。
终身学习的驱动: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促使人们将阅读视为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阅读的功利性增强。

“作者”与“读者”界限的模糊化:
作者的多元化: 专业作家、意见领袖、普通用户都可以成为内容创作者,阅读门槛降低。
读者参与创作: 一些平台允许读者对现有内容进行二次创作、评论或参与故事的续写,读者不再是被动接受者,更是参与者和共创者。

总结

新时代的阅读,是一场融合了技术、内容和用户习惯的全面革新。它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互动化和无界化。从翻阅纸张到指尖滑动,从文字到多媒体,从孤独的享受者到社群的参与者,阅读的形式和体验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在这场变革中,我们也要警惕碎片化阅读可能带来的挑战,并积极探索如何在丰富的阅读资源中保持深度思考和批判性精神。新时代的阅读,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可能性,也对我们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这种变化中保持阅读的初心,并从中汲取知识、滋养心灵,将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今说到“阅读”这个词,大多数人默认还是与纸质书以及文字作品联系在一起,至多是会把电子设备上的阅读行为也算进来。但随着现在视频媒体的不断发展,也有不少人会认为阅读的价值会逐渐减弱,最终被边缘化,读图或者视频将成为未来最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但在我看来,文字与视频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虚拟现实等并非是互相取代的关系,而是彼此会找到最合适的存在场景。或者说,未来的阅读一定不单单是文字。

从历史来看,最初由于文字书写的成本很高(甲骨、竹简、莎草、泥板、石头、羊皮纸等承担了作为早期书写材质),因此一开始的文字都要用来记述重大的事件、法律等内容。后来,随着纸张与活字印刷的发明,以及工业革命的到来,大规模的文字复制成为可能,日常新闻、通俗文学作品等也快速发展。单但很显然,这些文字的特点是或有比较强的时效性,或只是为了消遣娱乐,不具备长期保存的价值。只是在当时的传播环境下,文字算是技术难度最低、性价比最高的传播形式之一,所以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

但是后来随着广播、电视以及再之后的互联网的出现,传播的门槛被大幅度降低——特别是广播,不仅可以随时随地收听,甚至都不需要信息的接受者认字。而这些媒体的发展,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原本文字所承担的如消遣娱乐、日常信息传播等的功能被分流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短视频杀死了阅读”、“短视频、手游积压了网文”等言论的原因。虽然这些观点未必完全客观,但也有着正确的一方面。在如今这个媒介发达的时代,文字正在回归到自己应当有的生态位上。

那么,在未来的时代,阅读会向何方发展?我个人的看法正如开头所说,未来文字与其他媒介并不是彼此取代的关系,而是可能会找到自己合适的生态位,进行综合的信息传播。比如,之前我看某篇公众号推文的时候,这个推文里既有文字,也有视频、音频和图片,在介绍到某个产品的功能的时候还有跳转小程序的链接,可以让你直接体验。那么,这个行为算阅读吗?我认为是算的。再比如,某个视频创作者去拆解某篇上市公司的财报,利用一些直观易懂的模型,谈自己对这个财报的看法,中间也会加入大量财报的原文。那么,这个行文算不算阅读?宽泛来说,也算。归根结底,现在越来越多的做内容的人已经意识到,不同的媒介形式各有传播的优劣,将其结合起来才可以发挥最大的传播效能。如果再死守着“只有文字阅读才是阅读”的观点,恐怕只会得出“阅读”越来越被边缘化的结论。

当然,无论未来的传媒如何发展,我个人认为文字作为最基础的信息传播形式之一,将会始终存在。以下几个因素决定了文字传播的不可替代性:第一,文字仍然是获取信息效率最高的方式,一般人讲话的语速在200~300字/分钟,但大多数人的阅读速度可以到达500~1000字每分钟以上,获取信息的速度是其他方式的数倍以上;第二,文字仍然适合去表现很多抽象的概念,而很多领域内的知识到了高级部分都需要用理论来进行表达;第三,文字阅读的标记、检索等更为精准和方便,并且耗费的资源更少,一部百万字的书所占用的空间也不过是1~2MB,而一张手机拍摄的照片往往就已经有10MB以上;第四,文字的生产成本相对更低,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较小。

但与此同时,未来的“阅读”也会发生很多变化,无论是出版机构还是其他媒体,也都要做好应对的准备。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样:

首先,未来任何一个内容生产的机构,都必须在偏重某一特定传播形式的基础上,做好全媒体渠道运营的准备,否则很可能最后自己生产的内容只是为他人做嫁衣;

其次,在内容生产上,应当逐渐探索一下不同传播形式的融合。严格来说,目前所有的内容生产机构,其实都具有“类出版”性,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国新闻出版广电要合在一起原因。以文字出版为主的出版社,也应当意识到这一点,而不必完全局限于文字上。

第三,未来针对新的阅读形式,可能会出现专门的阅读设备。过去亚马逊的kindle在电子阅读方面做的很好,并开启了一个新市场,而未来如果能做好这个设备的话,或许也会是个新的风口。

第四,对于个人创作者——或者说自媒体人来说,具备多渠道创作的能力也应该是一个基本要求了。但如果某些人觉得还是深耕某一个特定形式更有价值的话,那就一定要在这个领域里做到非常优秀,否则个人创作者是很难生存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