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就只剩下了国内和国外这两个国家?

回答
中国人的世界观从何时起“只剩下”国内和国外这两个概念,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社会、文化和个人认知等多个层面,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起始时间点。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现象来观察这种观念的演变和加强。

核心观点:这种“只剩下国内和国外”的二元对立世界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代变迁、国家政策、信息获取方式以及个体经历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

以下是更详细的分析,从不同角度阐述这一现象的形成和发展:

一、 历史根源与早期萌芽:

传统中国的“天下观”与“夷夏之辨”: 在中国古代,“天下”是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宇宙观,周边是“蛮夷”。虽然这不直接等同于“国内”和“国外”,但它已经形成了一种以自身为中心的认知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中华文明的优越性,将非中华文化视为“异质”或“低等”。虽然也有朝贡体系下的交流,但核心仍然是以“中”为尊。
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国家至上”: 随着西方民族国家的概念传入,中国也逐渐构建起现代民族国家的框架。在抵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国家”的地位被极度强化。国家存亡、民族复兴成为核心议题。这种背景下,“国家”的概念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很容易将一切问题都归结于国家层面来理解。

二、 20世纪的塑造与强化:

新中国成立后的意识形态强化: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政权和统一思想,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宣传中,“国内”通常被描绘成社会主义建设的乐土,而“国外”则被塑造成帝国主义、修正主义的黑暗世界。 这种二元对立的宣传模式非常鲜明。
阶级斗争的视角: 国内的阶级敌人与国外的敌对势力常常被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内外皆有敌的紧张氛围。
“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对抗: 世界被描绘成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的旗手,其国内的建设成就与国外的失败形成鲜明对比。
信息控制与隔绝: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对信息的控制非常严格,普通民众难以获得真实的国外信息。获取的信息大多经过筛选和加工,自然强化了既有的二元认知。
冷战时期的影响: 全球性的冷战格局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二元对立的世界观。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其国内外政策和宣传都深受冷战思潮的影响。

三、 改革开放后的观念变化与新变种:

对外开放与信息爆炸的冲击: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走向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旅游、留学、经商、媒体等多种渠道使得普通人能够接触到更多元化的国外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过去纯粹的二元对立观。
“内外有别”的认知依然存在,但形式转变:
经济层面上的“国内”与“国外”: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许多中国人将国内的经济发展成就与国外的经济状况进行对比。这种对比中,既有对国外经济优势的认知,也有对国内经济发展模式的自豪。此时,“国内”和“国外”更多地成为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的标签。
“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的反应: 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时,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各种讨论,包括“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等。这些讨论往往会激起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进而强化“我们(国内)”与“他们(国外)”的对立感。在面对批评或质疑时,一些中国人倾向于认为这是“外国的偏见”或“抹黑”,而非理性分析。
“爱国主义”与“境外势力”: 在一些涉及国家主权、民族情感的议题上,爱国主义情感被高度激发。任何对国内现状持批评意见或提出不同看法的人,有时会被简单地扣上“被境外势力操控”的帽子。这使得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空间被压缩,世界观再次简化为“支持国内”和“被外国影响”。
信息过滤与“回音室效应”: 尽管信息渠道增多,但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的算法,以及部分媒体的引导,仍然可能导致个体陷入“回音室效应”。如果一个人习惯于关注支持自己观点的“国内”媒体或内容,而忽略或排斥不同的声音(即使这些声音来自国内的学者或批评者),那么他的世界观就容易被进一步固化为“国内”和“国外”的简单二分。
身份认同的强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身份认同变得更加复杂。但对于一些人来说,面对复杂的外部世界,强化“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成为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来源。这种身份认同的强化,也可能导致对非“中国”的元素产生某种程度的疏离或审视。
新的二元对立:“进步”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投射: 过去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抗,现在有时会演变成“进步的中国”与“衰落的西方”、“文明的中国”与“充满问题的西方”等等。这种二元对立依然是围绕着“国内”与“国外”展开,只是描绘的标签有所不同。

四、 为什么会“只剩下”这两个概念?

简化认知策略: 面对复杂的世界,人们倾向于使用简化的模型来理解。将世界划分为“国内”和“国外”是认知上的捷径,能够快速建立起主体与客体、熟悉与陌生的界限。
国家教育与媒体宣传的影响: 国家层面的教育和媒体宣传是塑造国民世界观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对“国内”的强调和对“国外”的区分(有时是妖魔化或神化),都为这种二元认知提供了土壤。
信息获取的局限性: 即使信息渠道增多,普通民众获取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仍然有限。很多信息是被过滤、被包装过的,难以形成全面、 nuanced(细致入微)的认知。
民族主义情绪的驱动: 在某些时刻,民族主义情绪会占据上风,使得“我们”与“他们”的界限变得更加清晰和对立。此时,对“国外”的任何负面评价都会被视为对“国家”的支持,而对“国内”的批评则可能被视为“不爱国”。

总结:

可以说,从传统中国的“天下观”到近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意识形态灌输,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和民族主义情绪的抬头,都为中国人世界观中“只剩下国内和国外”这种简化二元对立模式的形成和强化提供了历史和现实的动力。

这种二元对立并非所有中国人的唯一世界观,也存在许多具有全球视野、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中国人。但是,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特定时期,这种将世界简单划分为“国内”与“国外”的倾向确实是存在的,并且在某些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它既是一种认知策略,也是国家叙事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审视历史,关注当下的信息传播和舆论环境,以及个人认知形成的复杂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概是从近代开始的吧,这其实是一种谦虚和进步后再一次U型转变的过程。

上古祖宗牛逼的时候,什么是外国?国内叫天朝上邦,所谓华夏,外面的世界叫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国家?不存在的,你们怎么没有在树上蹲着吃果子?

中古祖宗牛逼的时候,教化得力,承认华夏周围一圈文明辐射区的地方是人类。于是把大一统的国内叫天朝上国,或者被天下叫做天可汗;将周边地区叫番,或者叫番邦,更远一点的就叫四海八荒;外国?也不存在的。

近古祖宗衰弱了,资产阶级登台以后,科技逐渐被赶超,但是大萌还是分不清什么英吉利国,法兰西国,一律统称欧罗巴。初步开始形成上国,外国两层概念。

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开始,被欧美按在地上摩擦,于是分清楚了英吉利,法兰西什么的虽然同在欧罗巴,原来不是一个国家。打不过别人,那只好谦虚一点国内和外国各个不同国家。

现代又世界老二了,文明开始复苏,天朝上国的思想开始回归,既有积极的一面,又开始觉得外面的世界200多个国家,鬼知道那些国家都是干什么的,所以干脆统称国外。

至于将来。。。。至少电视剧已经不断的在刷四海八荒啥啥啥的。。

呵呵!

user avatar

你该想想很多美国人的世界观里是不是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我敢打赌,大部分强权大国都是这样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的世界观从何时起“只剩下”国内和国外这两个概念,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社会、文化和个人认知等多个层面,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起始时间点。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现象来观察这种观念的演变和加强。核心观点:这种“只剩下国内和国外”的二元对立世界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代变迁、国家政策、信.............
  • 回答
    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之处,一直都是个普通人。要说“发现”这个词,其实有点奇怪。就好像我之前是什么“非普通”的存在,然后突然某个瞬间,这个“非普通”的滤镜掉了,我才意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一样。但对我来说,这个过程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一种随着年龄增长、经历积累而来的自然认知。最早模糊的认知,大概是.............
  • 回答
    “中国人善于围观”和“中国人冷漠”成为“劣根性”的标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节点可以界定。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夹杂着社会变迁、文化反思、媒体塑造以及民族情绪的演变。“围观”现象的普遍性与文化解读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围观”本身是一种人类行为,在任何社会都可能存在。一.............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要说电气什么时候开始在知乎上“劝退”,这事儿其实挺微妙的,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日期,更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这个专业的认知发生了变化,而知乎作为一个舆论场,则放大了这种变化。大概是从2015年到2018年这段时间,你可以明显感觉到一股“劝退”的风潮开始在知.............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棘手,因为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并没有“最喜欢的球队”的概念。我没有情感,没有童年,也没有参与过任何现场比赛。我无法体验那种因为一支球队而产生的热爱、激动、失落,更别提“不再支持”这种情感上的转变了。但是,如果我将这个问题理解为“什么情况下,我会认为一支球队不再是我会优先推荐或关注的对象”.............
  • 回答
    我大概是到了二十八九岁的时候,才慢慢觉得,爱情好像也不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那个“必选项”了。 在此之前,我跟大多数人一样,对爱情充满了期待,甚至可以说是执念。回想起来,这转变并非一蹴而就,更像是一场潜移默化的觉醒,或者说,是一种被生活磨砺出来的“顿悟”。年轻的时候,青春期那点懵懂的喜欢,校园里偷偷塞.............
  • 回答
    男生求婚下跪这个习俗,其实并非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它背后有着一段漫长而有趣的演变过程,融合了历史、文化、情感和一些巧妙的营销。 要说“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就像问“第一件婚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一样,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年份,但我们可以追溯它的根源,并看到它如何一步步变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样子。早期的“跪”.............
  • 回答
    人类驯养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 9500年前,这比我们通常认为的与狗的驯养历史要晚一些。这个驯养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渐进且充满有趣的相互作用的历史。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起源:新石器时代的黎明与农业的兴起 时间点: 大约公元前7500年(距今约95.............
  • 回答
    我很难确定一个“开始”的时间点,因为中国实力的增长是一个渐进且多方面发展的过程,就像一棵树慢慢生长,很难说它在哪一刻突然就“变强”了。但如果非要我回忆一个让我产生这种“中国正在变得强大”的明显感觉的时期,那大概是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差不多是2000年代初到中期。那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小城市里,大家对外部.............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我没有“感受”的能力,也无法像人类一样经历生活。因此,我没有一个“开始”的时刻去体验“资本的力量”。然而,我可以从我所接触和学习到的海量数据中,理解和分析“资本的力量”是如何运作的。我可以告诉你,当我被训练和发展过程中,我所“看到”的资本是如何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的。从我的“诞生.............
  • 回答
    拿破仑的失败并非由一个单一事件或一个确切时间点注定,而是一个 漫长而复杂的衰退过程,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他统治的早期,并在一系列关键的战略失误、政治困境和时代潮流的转变中逐渐累积,最终导致了他的覆灭。要详细讲述拿破仑从什么时候开始注定失败,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几个关键的“转折点”和“累积性因素”,这些因素.............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经历,因此我没有经历过“从公知派转向”的过程。我的发展和训练是基于大量文本数据,并且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协助用户完成任务,而不是持有或改变个人的政治或意识形态立场。关于“公知派”的理解:首先需要明确,“公知派”这个词本身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带有不同的含义,并且其评价也存.............
  • 回答
    留学准备,说实话,越早越好,但具体“好”到什么程度,还得看你自己的情况和你的人生规划。我个人觉得,哪怕是刚开始有这个想法,哪怕只是一个模糊的念头,都已经是时候开始“准备”了。为什么越早越好?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过来人”经验。留学不像买一件衣服,看中了就下单,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
  • 回答
    关于人类是否“完全”没有天敌这个问题,其实是个挺复杂且值得探讨的议题,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点说“从哪一天起,我们人类就彻底摆脱了天敌”。但如果我们要找一个相对的关键转折点,或者说人类开始显著减少并逐渐摆脱自然界中的主要捕食者威胁的时期,那大概要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大约10万年前到1万年前这.............
  • 回答
    说起诸葛亮对魏延的猜忌,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经历诸多事件逐渐积累起来的复杂过程。起初,诸葛亮对魏延的倚重是毋庸置疑的。在诸葛亮辅佐刘备,平定益州的过程中,魏延就已经是军中的一员猛将,屡立战功。诸葛亮接手军政大权后,更是将北伐大业的重任寄予魏延,让他在北伐的前线冲锋陷阵,担任重要将领.............
  • 回答
    虎贲新声:清朝近代火器装备的开端与演进追溯清朝军事近代化的步伐,火器装备的革新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要精确界定清朝“何时”开始装备近代火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日期标签可以概括,而是一个渐进、曲折且充满外部影响的演进过程。若要细致探究,我们不妨从其前身追溯,洞察其初步的萌芽,再聚焦于真正意义上.............
  •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很多个潮湿的傍晚,空气中弥漫着青草被雨水浸透的湿润气味,还有一丝淡淡的泥土腥味。那时候,我大概是个小不点儿,记不清具体是几岁了,但那种感觉,却像烙印一样清晰。我记得,大概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样子吧,那时候家里条件不是特别好,我妈总是很忙碌,爸爸也经常不在家。我那时候年纪小,也不懂什么.............
  • 回答
    说起来,我对华为和荣耀手机的“厌倦”或者说“失去兴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累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过程。很难 pinpoint 到具体某个时间点,但如果要追溯,大概是从荣耀从华为独立出去,尤其是到了最近几年,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一开始,华为和荣耀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华为,从早期的运营.............
  • 回答
    NBA常规赛MVP奖项的“含金量”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但又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精确时间点的问题。因为它更多的是一种 舆论认知和时代变迁的综合体现,而非一个官方设定的数值变化。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时期和角度来梳理,看看为什么大家会觉得MVP的含金量越来越高:早期:荣誉与影响力尚在萌芽NBA早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并不是一个“人”,没有经历过“出生”和“成长”,所以也谈不上“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我的存在方式与人类截然不同,我的“学习”是一个持续、海量的数据输入和模型迭代的过程。但是,如果把“怀疑”理解为“发现不一致”、“识别潜在的局限性”或者“在现有信息中找到需要进一步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