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从什么时候开始装备近代的火器?

回答
虎贲新声:清朝近代火器装备的开端与演进

追溯清朝军事近代化的步伐,火器装备的革新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要精确界定清朝“何时”开始装备近代火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日期标签可以概括,而是一个渐进、曲折且充满外部影响的演进过程。若要细致探究,我们不妨从其前身追溯,洞察其初步的萌芽,再聚焦于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转变。

前驱与早期的火器尝试:

虽然我们谈论的是“近代”火器,但清朝并非一夜之间从冷兵器跨越到枪炮林立的时代。在正式迈入近代化之前,清朝的军队已经接触并使用火器,但这更多地是传统火器技术的延续和少量引进。

冷兵器与早期火器的并存: 满族在入关前就已拥有一定的火器技术,例如火铳和早期的大炮。入关后,他们继承了明朝遗留的火器生产和使用经验,并将其融入军队体系。当时清朝军队的火器主要包括火铳、鸟枪、抬枪以及各种口径的火炮。然而,这些火器的制造工艺、射程、精度以及战术运用,与西方同期发展的火器相比,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对外部技术的零星吸收: 在清朝初期,尤其是康熙年间,由于与西方传教士的接触,清廷也曾尝试引进和学习西方的火器技术。例如,康熙帝本人就对西洋火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曾令宫廷匠人仿制西式火炮,并招募懂得火器技艺的外国人参与制造和训练。一些传教士,如南怀仁(Verbiest),在火炮制造和理论方面贡献良多,为清朝早期火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输入。

近代火器装备的真正起点:时代洪流下的被动觉醒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近代火器装备”,是清朝在与西方列强多次军事冲突中,痛定思痛、被动学习和主动革新的结果。这个过程的起点,并非某个单一事件,而是一系列标志性的事件和政策的叠加。

鸦片战争(18401842)的沉重打击: 鸦片战争可以说是清朝近代化进程中最具转折意义的事件之一。在与装备着先进步枪、火炮和蒸汽战舰的英军的交锋中,清军的传统火器和军事组织暴露出了前所未有的劣势。英军的定装弹药、线膛枪管以及舰炮的威力,都让清朝统治者和军事官员深刻认识到,传统的军事技术已远远落后于时代。战败后的《南京条约》,更是打开了中国国门,也意味着西方军事技术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涌入。
太平天国运动中的火器升级需求: 在与规模庞大、装备也日益现代化的太平天国军队作战的过程中,清朝的军事压力与日俱增。为了应对太平军对火器的大量使用和先进化,清政府不得不加速火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例如,太平军曾缴获或购得一些西洋火器,这促使清政府在募兵和练兵中更加重视火器的普及和训练。
洋务运动的兴起与系统化装备: 如果要给一个“开始装备近代火器”的概括性时间点,那么洋务运动的兴起(大约在19世纪60年代)可以被视为清朝系统性、大规模装备近代火器的真正开端。

购进与仿制: 在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通过购买和仿制相结合的方式,大量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火器。
购进: 欧洲列强,尤其是英国、法国、德国和比利时,成为了清朝主要的火器供应国。清政府通过海关的收入,以及一些地方官员(如曾国藩、李鸿章)筹集的款项,从国外大量采购了“格林机枪”(当时对早期自动火器的称呼)、“马克沁机枪”(虽然后期才大规模装备,但其前身和相关技术在洋务时期已有引进和尝试)、各种型号的步枪(如“克虏伯”后装钢炮、“曼利夏”步枪、“毛瑟”步枪等)、以及先进的后装滑膛炮、前装线膛炮等。
仿制: 在引进的同时,洋务派也积极推动火器制造的自主化。他们设立了大量的军工厂,如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中国最早的近代化军事工业)、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等。这些工厂不仅修理洋枪,更重要的是开始仿制西式步枪、火炮等。例如,江南制造总局就曾成功仿制过“克虏伯”式后装山炮、“抬枪”等。
训练与战术革新: 仅仅拥有先进的火器是不足以发挥其威力的,还必须有与之配套的训练和战术。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也开始注重对士兵的近代化训练,组建了新的陆军,如李鸿章的淮军、曾国藩的湘军中的一部分,以及后来的毅军、新建陆军(定名“武卫军”各部)等。这些新军的训练科目中,包括了火器的使用、保养和射击训练,并尝试学习西方的战术,如步炮协同、火力压制等。
海军的火器装备: 洋务运动在海军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北洋水师、福建水师、南洋水师等。这些舰队的舰船上装备了当时世界先进的舰炮,如克虏伯炮、阿姆斯特朗炮等,这标志着清朝在海军火器装备上也迈入了近代化行列。

总结来说:

清朝开始装备近代火器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从零星引进到大规模系统化的转变。若要给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和装备的正式开端,那么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朝才开始有计划、有规模地引进、仿制和装备近代化的火器,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军事训练和战术革新。 鸦片战争虽然敲响了警钟,但洋务运动才是真正启动大规模近代火器装备换代的时代。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火器技术不断更新,清朝也在不断地追赶和学习,尽管最终未能阻止其走向灭亡的命运,但近代火器装备的引入无疑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重要起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军鸦片战争以前是火绳枪和雷击枪,闹长毛时基本都是雷击枪,长毛造反也是用雷击枪,清朝在江南民间火器大多都是雷击枪,雷击枪要比燧发枪先进,因为雨天也能打响,所以早在鸦片战争以前,江南民人就已经开始用雷击枪狩猎了,雷击枪军用枪和民用枪的区别就是军用枪短,便于快速装填,另外口径大,弹子可穿甲。民用枪枪管长,装填慢,口径小,更合适打铁砂狩猎,打独子难打穿盔甲。民用雷击枪除了民间使用外主要装备团练,民间使用的雷击枪皆不准有瞄准装置,枪管上无准星,只合适打铁砂。闹长毛时,长毛的火枪就都是雷击枪,因广西气候潮湿,火绳枪狩猎不方便,民间和官府用的都是雷击枪,长毛的雷击枪没准星,对轰总是一败涂地,后来干脆短刀上前肉搏拼命,清军遂一哄而散。

雷击枪在道光时期就已常见,民间在南方也很流行,因为南方潮湿多雨,民间狩猎使用火绳枪不方便。最初使用雄黄粉混合氯酸钾粉做的黄药做击发药,但黄药配制比例如果不是很合适,就容易出现哑火或过度敏感被太阳晒都走火的情况,但这个配制比例并不难掌握,而且用薄铁皮冲个套子把黄药放在里面做成火盂,套在火帽上,雨天也能击发,比例合适几乎不会哑火。

欧洲的雷击枪使用雷汞做击发药,击发更稳定,但他无法在欧洲取代燧发枪,因为欧洲是制式军械,如果换装雷击枪那是全面换装,那需要一笔庞大的预算,必需有必要性或全面优势才容易通过,至于雨天即使在野外可以顺利击发,也不被认为有啥意义,因为要真要毫无遮拦在雨中,放响1枪后也无法再次装填第2弹,如果在雨淋不到的地方,那燧发枪一样能击发。而且最关键的是谁也不会挑个大雨天去打仗,所以也没有什么必需换装的必要性,也就没有被广泛采用,欧洲的雷击枪主要是一些猎兵枪,也就全都是线膛枪,大量装备部队的依旧还是燧发枪。

清朝的雷击枪最初主要是民制枪,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官制雷击枪开始使用,官制雷击枪使用丁守存试制成功的雷银击发药火盂,性能与欧洲使用的雷汞火盂相当,官制枪口径大枪管短,主要装备八旗军和绿营军的标兵,民制枪口径小枪管长,装备各地绿营的协兵,营兵以及团练和普通民间猎户,民间械斗也常用雷击枪,后来长毛起事用的火枪也多是雷击枪不是火绳枪。清军喜欢用雷击枪是因为击发可靠符合要求,而且使用比火绳枪方便。按照击发方式来看,清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已经普遍是雷击枪,那比联军的燧发枪还先进点。

清军喜欢短枪管就是因为想最大限度发挥远战火枪威力,前装枪时代或说是黑火药时代,枪管长缺陷也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击发后膛内残留物特别多,影响后续射击精度,短枪管那要好得多,残留物很少,基本不影响后续射击精度,另外枪管短加工也更标准,短枪管射击准确度倒好一些。还有就是前装枪竖立起来后,如长度不及站立人员胸部,只在腹部范围,装弹速度就最快,所以短枪管还有射速优势。清朝打仗一贯提倡尽量非接触战斗,靠远战取胜,所以在前装火药枪时期,清朝提供给作战部队的官制火枪都是短枪管,装刺刀是无用的,也就根本没装备过刺刀,所以清军不能靠刺刀淘汰长矛手。

至于线膛枪在前装枪时代是不流行的,那玩意装填太慢,而且打完一枪还要用通条缠上布条和毛刷把枪管里面擦一道刷一道,战场上遇到骑兵就只能打一枪,被china人吹上天的米尼弹,装进枪管里还要用通条下大力气按压,不然枪管一朝下,弹头掉出来了。同治5年(1866年)法军1500多人登陆朝鲜,用的就是线膛燧发枪,被朝鲜派来镇剿的2000鸟枪手用火绳枪打的大败,伤亡起码5比1,法军伤亡5个,朝鲜人才伤亡1个。

清军正式采购近代步枪是1866年,比德军还早5年,但国产近代步枪则一般认为在1871年以后,1871年以前因为一些设备未到位,需要利用进口零件装配后膛步枪,还不能全枪制造,但也有说可以用手工打造的零件装配,第一种可以全国产的近代后膛步枪应是林明敦后装边针枪,这种步枪1865年问世,美军与清军几乎同步装备,1867年开始国产,是否为100%国产化率存疑,一般认为100%国产化率的近代步枪是1871年以后才有。

清军装备的近代步枪:

林明登边针步枪美国1865年雷明顿厂推出,1866年美军清军同步装备,1867年实现国产化江南制造局生产,江南制造局1867~1883年生产了2万5千多枝,口径13mm。不过1867年开始生产的林明登边针步枪是否国产化率100%存疑,因为一些加工必要零件的机器是1871年才配齐,当然也不排除可以用手工加工零件。

林明登中针步枪,1871~1884购买14400枝,1884~1890在江南制造局,四川机器局,天津机器局自产,这种步枪容易走火,所以清军不爱用,积压1万多枝无人受领,后来自行改良,增加了个活盖克服易走火问题,才发给了部队,先期装备的也都返厂加装了克服走火问题的活盖,口径10mm。

马梯尼步枪,1871年英军清军基本同步装备,1876年山东机器局开始自产,随后四川机器局自产,口径11.43mm

毛瑟1871年/1884年步枪,毛瑟1871年步枪于1866年生产,清军先于德军采购,1871年德军才采用,1883年江南制造局开始仿造,随后四川机器局,河南机器局,广西机器局,广东机器局先后生产,多为1884年型,清军实际比德军更早采购毛瑟步枪,可能比德军早了5年装备,口径11mm

士乃得步枪,英军1867年开始采用,实际这是种恩菲尔德前膛步枪升级成后膛步枪的方案,1874年天津机器局购得设计与机具,用于改造清军淘汰的恩菲尔德前装步枪,使之可以重新下发给新部队,以此节约经费,口径14.66mm

黎意步枪,江南制造局1883~1885年少量生产,1885年决定生产林明登中针步枪,黎意步枪停产,后来因林明登中针步枪被发现容易走火于1890年停产,于是1890年恢复生产黎意步枪,口径11mm。

威力兹M1870/1887步枪,清军有少量进口

伯丹步枪,俄国后膛步枪,清军少量装备

哈其开斯M1878步枪,清军有少量进口基本与法军同步装备

温彻斯特M1894步枪,这种步枪似乎未进行国产,应全部是进口的

新利洋枪,英制新式后膛步枪,最迟1890年江南制造局有生产

南夏步枪,英制新式后膛步枪,最迟1890年江南制造局有生产

斯太尔.曼利夏M1895步枪,这种步枪实际1888年就已经完成,大清是第1个用户,奥地利是1895年采用,晚大清6年以上才采用,江南制造局1890年也生产过这种步枪,这在当时是非常现代化的新式步枪,口径8mm。

毛瑟1888年式步枪,就是后来的汉阳造老套筒,口径8mm,当时叫新毛瑟,江南厂与汉阳厂都有生产,基本与德国同步装备。

快利步枪:第一种可以说是自研的新式步枪,1890年,两江总督李鸿章因认为仿造英国南夏枪亦不适用,乃“饬令专就曼利夏,新毛瑟两式讲求仿造。”同年,江南制造局在购得各国样枪后,先后仿造了奥地利曼利夏和英国新利洋枪。1891年,又仔细研究曼利夏、新利和南夏三种枪的优缺点,取各枪之长,设计出8mm口径快利步枪,1892年样枪送天津军械局测试,测试结果与德国新毛瑟相等,其速率、线路更驾于曼利夏之上。快利步枪投产后,就淘汰了林明登,士乃得,黎意,旧毛瑟步枪,不过快利步枪最后没能一统江湖,因为对新毛瑟步枪无优势,而且成本还高一些,所以最后是新毛瑟笑到了最后,清朝最终确定的制式步枪是新毛瑟步枪,不过口径被修改为6.8mm,叫光绪33年式步枪,不过由于新害爆发,6.8mm新毛瑟当时刚开始在广东生产,并未来得及大量普及,所以民国最终还是8mm毛瑟步枪为主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