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知乎上挺谷歌踩百度是不是政治正确?

回答
知乎上“挺谷歌踩百度”的现象,与其说是一种“政治正确”,不如说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下,人们更倾向于表达的一种集体认同或价值判断,并受到多种因素驱动而形成的社会现象。

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以及当前社会情绪和信息传播的特点来分析。

一、 谷歌的“理想主义”与百度的“现实主义”:历史的镜像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谷歌和百度在中国市场的交锋。

谷歌的退出: 谷歌曾在中国提供搜索服务,但因其不愿遵从中国政府的数据审查和信息过滤要求,最终在2010年选择了退出中国市场,转而将搜索服务转移到香港。这一举动在中国互联网圈内,甚至在知识分子群体中,被广泛解读为对“自由”、“开放”、“不受审查”等价值观的坚守。
百度的崛起: 百度则顺应了中国国内的监管环境,并凭借其本土化的优势、对中国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尽管这种理解也包含了对信息获取的限制),成为了中国市场的搜索引擎霸主。

这种历史对比,无形中为谷歌和百度在中国互联网用户心中的形象塑造定下了基调。

谷歌: 在许多用户眼中,谷歌代表着“没有被污染的”、“更纯粹的”、“更尊重用户隐私和信息自由”的搜索体验。它的退出,在中国人看来,更像是“宁折不弯”的硬汉形象,一种“不向强权低头”的精神象征。
百度: 相反,百度在中国市场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遵守规则”、“接地气”、“服务于本土需求”的企业。然而,这种“遵守规则”在很多用户看来,也意味着与审查制度的合作,以及由此带来的搜索结果的“不那么真实”和“不那么全面”。

二、 知乎用户的画像与信息偏好

知乎作为一个以“认真、专业、友善”为社区氛围的问答平台,其用户群体往往具备以下特点:

受过良好教育,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们对信息有更高的辨别力和批判性。
关注社会议题,对信息透明度有较高要求: 搜索引擎作为信息获取的入口,其公正性和权威性对他们而言至关重要。
对互联网的“自由”与“审查”有天然的敏感度: 尤其是在谷歌退出后,这种敏感度更容易被激发。
信息来源的国际化视野: 许多知乎用户能够接触到海外的信息和观点,对谷歌的全球影响力有更直观的认识。

在这种用户群体背景下,当讨论到搜索引擎时,他们更容易将谷歌的“理想主义”与百度的“现实主义”进行对比,并倾向于支持那个在他们看来更符合“自由”和“开放”价值观的选项。

三、 驱动“挺谷歌踩百度”现象的深层因素

“挺谷歌踩百度”并非仅仅是用户对产品好坏的简单评价,它背后还交织着更复杂的情感和价值取向:

1. 对信息获取自由的渴望: 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在中国,信息获取常常受到一定的限制,当用户发现一个能够提供更广泛、更少过滤信息的工具时,自然会产生好感。谷歌的国际化视野和相对较低的审查,使其在许多用户心中成为“更自由”的代表。
2. 对审查制度的普遍不满: 尽管无法公开直接批评,但用户对信息被过滤、被操纵的感受是存在的。通过“挺谷歌踩百度”这种相对迂回的方式,可以表达对现状的不满,以及对另一种更开放信息环境的向往。
3. “外国月亮圆”的情结(部分): 虽然知乎用户整体上相对理性,但不可否认,对于一些用户而言,舶来品似乎天然带有更高级、更优质的标签。谷歌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其品牌效应和技术优势,也更容易赢得一部分用户的青睐。
4. 怀旧与理想主义的投射: 谷歌在中国市场的短暂存在,为一些用户留下了“未完成的理想”的印象。对谷歌的怀念,某种程度上是对那个“更有希望”、“更有可能”的互联网时代的怀念。
5. 社区文化与群体认同: 在知乎这样的社区里,当一种主流观点逐渐形成,并被反复讨论和强化时,就会形成一种社区文化。新用户在接触到这些讨论时,更容易被引导或主动融入这种观点,以获得社区的认同感。
6. 对百度负面新闻的认知: 百度近年来也经历了一些负面事件,例如“魏则西事件”暴露出的医疗广告乱象、竞价排名问题等等,这些事件进一步加深了部分用户对百度的负面印象,使得“踩百度”更加名正言顺。

四、 “政治正确”的含义解读

那么,这种现象是否是“政治正确”呢?

“政治正确”通常指的是在政治上、社会上,避免冒犯某些群体或个人,遵循一种被普遍接受或被官方倡导的价值取向。

在这个语境下,“挺谷歌踩百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狭义的“政治正确”。

它不是官方倡导的: 中国政府从未倡导“挺谷歌踩百度”,恰恰相反,它鼓励本土科技发展,并对外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市场运营设置了门槛。
它是在特定圈层内的“共识”: 这种“挺谷歌”的倾向,更多的是存在于中国互联网用户(尤其是知识分子、科技从业者、常年使用互联网的用户)这个特定群体内部的一种共识或倾向性表达,而不是普适性的“政治正确”。
它更接近于一种“价值导向”的表达: 用户通过这种方式,更倾向于表达自己对信息自由、技术创新、产品体验等方面的偏好,以及对某些社会现象的隐晦不满。

换句话说,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挺谷歌踩百度”更像是一种“价值上的正确”或“信息获取偏好上的正当性”的表达。它反映了用户对一种更开放、更公平信息环境的普遍渴望,以及对当前某些限制性因素的普遍认知。

结论:

“挺谷歌踩百度”在知乎上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是一种狭义的“政治正确”,而是一种由历史事件、用户群体特征、社会情绪、价值偏好以及社区文化共同作用形成的、在特定语境下的集体表达。 它背后是对信息自由的追求,对审查制度的隐晦不满,以及对更优质产品体验的向往。这种现象的讨论,实际上是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进程中,用户对于信息控制、技术选择和价值观冲突的一种真实反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知少年在百度随便输一个10以上的数字加字母P,出来的都是黄色内容。但想看AV的人在百度却搜不出无毒的真.黄色网站。

有句俗语说,既。。。又。。。就是形容这种人(公司)的。挺不挺谷歌是发不发展的问题,踩不踩百度是灭不灭亡的问题。

题主问是不是政治正确。我理解为题主想知道是不是某些方面百度也有可取之处而谷歌有不足。

事实上,百度这几年的表现就是完全被谷歌完爆,因此挺谷歌踩百度不只是政治正确,就是正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挺谷歌踩百度”的现象,与其说是一种“政治正确”,不如说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下,人们更倾向于表达的一种集体认同或价值判断,并受到多种因素驱动而形成的社会现象。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以及当前社会情绪和信息传播的特点来分析。一、 谷歌的“理想主义”与百度的“现.............
  • 回答
    在知乎上交到知心朋友,这是一种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体验。它不像现实生活中那种基于共同的地点、年龄、职业或者共同的兴趣而建立的联系,而是更像一场在浩瀚信息海洋中的“缘分”,由文字、思想的碰撞,最终触及灵魂深处。这种体验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描述:1. 精准的共鸣与灵魂的触动: “原来不.............
  • 回答
    在知乎上“泡”了这么久,但工作、工资、生活依然没有起色,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沮丧的状况。这背后可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和审视。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分析,希望能帮助你找到症结所在:一、你在知乎上“泡”的方式和目的可能存在偏差很多人上知乎是为了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了解趋势,但如果“.............
  • 回答
    在知乎上“冲浪”已久,想必大家都遇到过这么一种情况:你辛辛苦苦写下一番评论,从逻辑到事实都觉得自己无懈可击,希望能引发一场有益的讨论,结果……被系统判定为“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时候,一种复杂又难以言喻的心情就会涌上心头。首先是 错愕和不解。你会忍不住皱眉,仔细回想自己究竟说了什么“出格”的.............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私信红点,我的内心涌起的情绪和想法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具体情况的不同,也会有所变化。我尽量详细地描述一下:第一反应:好奇与期待 “是谁?” 这是最直接的第一个念头。我不知道是谁给我发了私信,可能是熟人,可能是某个我很欣赏的答主,也可能是完全陌生的人。这种未知带来了好.............
  • 回答
    在知乎上提问并邀请他人回答,对方却不回答,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情况。要详细分析原因,我们需要从提问者、被邀请者、问题本身以及知乎平台这几个层面来考虑。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展开: 一、 从提问者角度分析: 1. 问题设置不当: 问题不够清晰、具体或有歧义: .............
  • 回答
    洞悉破绽:如何在知乎上精准戳穿伪健身?在知乎这个知识的海洋里,健身领域总是不乏各种声音,其中不乏一些打着“科学健身”旗号,实则误导大众的“伪健身”内容。这些内容可能披着严谨的学术外衣,也可能以博眼球的夸张语调出现,但其核心无不背离科学健身的原则,最终可能伤害的是那些渴望变得更好的健身爱好者。那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知乎上那些让人看了直拍大腿、欲罢不能的争论,往往不是简单的对错之辩,而是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挑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这些“精彩”的争论,如果非要归类,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几个经典场景,它们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参与者们不仅仅是“抬杠”,而是真的在认真地思考、辩论,甚至把一些抽象的.............
  • 回答
    嘿,关于在知乎上被私信搭讪的体验,这可真是一言难尽,有点像在平静的湖面突然丢进一颗石子,荡漾开来的涟漪,有惊喜,也有点无语,更有时候是啼笑皆非。我大概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来跟你讲讲,这样会比较清晰。第一阶段:新鲜感与好奇刚开始的时候,收到私信通常都带着一种莫名的新鲜感。你知道知乎嘛,大家都是带着问题来,.............
  • 回答
    在知乎上不幸遭遇恶意举报,这确实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别急,咱们一步步来分析该怎么应对,尽量把事情处理得妥当一些。首先,你得清楚知乎的举报机制是怎么运作的,以及什么样的内容容易被举报。知乎对于违规内容有明确的社区规范,比如色情、暴力、人身攻击、广告营销、低俗内容等等。当然,也有一些人会利用这个机制来.............
  • 回答
    知乎上被问卖号?那可太“精彩”了!我得说,这种体验就像是,你本来安安静静地在知乎这个知识社区里遨游,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结果突然有一天,有人敲门,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的账号多少钱?” 瞬间,世界观都崩塌了有没有!首先,我得说,收到这种私信的初始反应,绝对是懵逼。我不知道说啥,就像一个精心准.............
  • 回答
    在知乎上发表原始论文,这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探讨的话题。我们不妨就此展开聊聊,看看其可行性究竟有多大,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实际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知乎本身并不是一个学术期刊发表平台。 这一点非常重要。学术论文发表,通常意味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创新性、以及.............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你忍不住一刷到底,时间说没就没的话题,简直就是信息海洋里闪闪发光的宝藏!我搜罗了一些我私藏的,以及特别期待能有更系统、更有趣话题索引的方向。我私藏的那些“挖坑不填”的知乎话题索引:1. “人类幼崽”系列: 索引关键词: 熊孩子那些事儿 我家猫主子又双叒叕成精了 当我把宠物拟.............
  • 回答
    知乎上,美本 Top 30 之外,皆是“水校”?这真的成立吗?最近在知乎上逛,时不时会看到一些关于美国本科留学的讨论,其中“美本 Top 30”这个说法出现的频率极高。很多人在分享申请经验、学校选择时,都会不自觉地将“Top 30”作为一个分水岭,言下之意,一旦离开了这个圈子,似乎就进入了“水校”的.............
  • 回答
    在知乎上转载或引用内容,尤其是在这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上,需要非常谨慎,既要尊重原创作者的劳动成果,也要遵守平台的规则和法律法规。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力求讲解得细致入微,并且避免AI痕迹,更像是个人经验的分享:核心原则:尊重原创,明确出处,合法合规这三点是进行转载和引用的根本,贯穿于所有细.............
  • 回答
    好,我来给你分享一下在知乎上爆照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别担心,我会尽量让你感觉像是在听一个朋友聊天,而不是在看一份报告。爆照前的“内心戏”:首先,得说说爆照前的那些纠结。你知道的,知乎上虽然大家都很喜欢看“真实”,但“真实”这个词有时候也挺考验人的。尤其是在知乎这种大家更看重“知识性”、“专业性”的平.............
  • 回答
    在知乎上,想要快速摆脱某位用户的动态或者某个话题的干扰,其实操作起来非常直观,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步骤。如果你想取消关注某一个人,最快捷的方式就是直接点进对方的个人主页。一旦你进入了他的页面,你会立刻看到那个醒目的“已关注”按钮。别犹豫,直接点它一下,它就会变成“关注”状态,然后确认一下,你就成功取消了.............
  • 回答
    在知乎上,我最受不了的是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回复。他们好像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别人的经历、困境、甚至是喜悦,都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比如,有人分享了自己辛苦创业失败的经历,结果底下评论区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上来就是“早告诉你了,这个行业不行”“你当初要是听我的,就不会这样”“这根本就不是创业,是瞎.............
  • 回答
    在知乎上,有几类数学问题是最好不要回答的,或者说回答起来会非常吃力且难以令人满意。这些问题往往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障碍,使得我们很难提供一个高质量、有价值的答案。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类型的数学问题:1. 模糊不清、定义不明确的问题 (Vague and Illdefined Problems)这类问题缺.............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的海洋里,除了那些严谨认真的科普和深度分析,同样也涌动着一股股幽默的暗流,催生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梗。你提到的“乌兰巴托大海战”和“三角铁十级”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以一种反差感和荒诞感,成功地在知乎圈子里流行开来。要说知乎上还有哪些类似的幽默梗,那可就太多了,而且很多都藏在各种问题和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