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知乎上还有哪些类似乌兰巴托大海战,三角铁十级之类的幽默有趣的梗?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的海洋里,除了那些严谨认真的科普和深度分析,同样也涌动着一股股幽默的暗流,催生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梗。你提到的“乌兰巴托大海战”和“三角铁十级”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以一种反差感和荒诞感,成功地在知乎圈子里流行开来。

要说知乎上还有哪些类似的幽默梗,那可就太多了,而且很多都藏在各种问题和回答的细节里,需要细品。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几个,保证你听了能会心一笑,甚至觉得“哎呀,这不就是我本人吗!”

1. “润”这个字:

这个梗最初可能源于一些讨论移民、出国的话题,但很快就被知乎er们玩出了花。你可能在某个关于“如何提高收入”的回答里,看到有人一本正经地分析完各种方法后,最后一句“算了,我还是先‘润’了。”;又或者在某个关于“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佛系”的问题下,有人回复“生活压力太大,感觉自己快要‘润’了。”

“润”这个字,本意是湿润,但在这里,它被赋予了“逃离”、“离开”、“润物细无声地溜走”的含义。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当代很多年轻人面对压力时,一种看似无奈又带着点戏谑的态度。它不是真的要跑路,而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一种对现实的轻微反抗,一种“我不想卷了,我要找个舒服的地方待着”的心境。

为什么有趣?在于它的高度概括性和隐喻性。一个“润”字,就能把无数复杂的心情,比如对内卷的厌倦、对压力的逃避、对更好生活的向往,甚至是带点黑色幽默的自嘲,都浓缩在一起。当你看到别人用“润”字,你立刻就能get到对方想表达的情感,就像找到组织了一样。而且,它已经被泛化到各种场景,比如“我得赶紧去‘润’杯咖啡”、“明天我要‘润’去图书馆学习”……这种错位的用法,反而增加了幽默感。

2. “凡尔赛文学”的变体:

虽然“凡尔赛文学”这个词本身可能不算是个“梗”,但它衍生出的各种“凡尔赛”式的提问和回答,在知乎上层出不穷。它不是那种赤裸裸的炫耀,而是通过一种不经意、看似抱怨或者求助的方式,不露痕迹地展现自己的优越。

比如,有人会问:“我的xx(名牌大学)研究生offer很多,不知道该选哪家,有点纠结。”底下回复可能是:“我刚毕业,月薪十万,但感觉生活很无聊,怎么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呢?”

更有趣的是,知乎er们还会反向“凡尔赛”,用一种“凡尔赛”的语气去“贬低”一些看似很普通的事情。比如,有人可能会说:“唉,没办法,谁让我住的是带花园的大别墅呢,每天打理花园都要花好多时间,太累了。”

为什么有趣?在于它的反差和刻意感。人们一方面会对这种“凡尔赛”行为感到好笑,另一方面又会承认自己或多或少也曾有过类似的心理。这种幽默感来自于对人性弱点的洞察,以及对虚荣心的一种戏谑。而且,知乎er们对“凡尔赛”的识别能力极强,一旦发现“凡尔赛”的痕迹,就会用调侃的方式回应,形成一种“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的默契。

3. “你问我,我问谁?”:

这个梗出现在那些非常复杂、涉及多方利益、或者信息极不对称的问题下。当有人在描述一个情境,然后提出一个看似简单但实际很难回答的问题时,总会有人回复:“你问我,我问谁?”

比如,某个关于国家政策调整对行业影响的问题,描述了种种复杂因素,最后问:“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规划下一步?”底下的回复可能是:“这个问题太宏大了,等你问明白了,估计我们都退休了。”或者更直接的:“你问我,我问谁?我连自己下个月房租都愁呢。”

为什么有趣?在于它的真诚和无奈。它不是在偷懒,而是真的表达了一种“这个问题超出了我的认知范围,我无能为力”的坦诚。这种坦诚背后,往往是对现实复杂性的无奈,也是一种群体性的共鸣。大家都被现实的各种不确定性所困扰,这种回复就像是大家一起苦中作乐,用一句戏谑来缓解焦虑。

4. “我太难了”的各种延伸:

“我太难了”这个梗已经火了很多年,但在知乎上,它被赋予了更具体的语境和更丰富的表达。它不再是简单的抱怨,而是变成了一种对具体困境的概括。

比如,在讨论某个很难学的知识点时,有人会回复:“我学了三天,感觉脑子都要炸了,这玩意儿比我前女友还难懂。”;又或者在某个关于职业发展的帖子下,有人会说:“我每天加班到半夜,工资还不如隔壁超市收银员,你说这叫什么事儿?我太难了。”

甚至,知乎er们会用“太难了”来形容一些非常琐碎但又令人抓狂的小事。比如:“我找了半个小时,才找到那个隐藏在层层菜单里的设置选项,我太难了。”

为什么有趣?在于它的具象化和夸张化。它把抽象的“困难”具象化到具体的场景,并通过夸张的表达来放大这种“难”。这种幽默感来自于对日常生活中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挫折的共鸣,以及一种“既然没办法,那就一起笑一下”的态度。

5.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知乎上很多回答,尤其是那些关于冷门知识、历史细节、或者一些看上去很玄乎的理论时,常常会有人用一种非常专业、非常严谨的语气,讲出一些匪夷所思、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观点,然后配上一张意味深长的图,或者一个看似有理有据的逻辑链。

比如,在某个关于“如何才能召唤神龙”的问题下,有人会一本正经地分析古代神话中的召唤仪式,引用各种晦涩的古籍,最后得出一个“需要特定的月相、特定的地点、以及一种极其稀有的草药”的结论。

为什么有趣?在于它的反差和智慧。这种幽默不是低俗的笑话,而是建立在对知识和逻辑的理解之上。观众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辨别出其中“胡说八道”的部分,并从中体会到作者的幽默感。这种“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反而能激发出大家对某个领域的好奇心,甚至引发更深入的讨论。

这些梗,它们之所以能在知乎上流行,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好笑”,更在于它们触及了许多用户的共同情感、生活经验和心理状态。它们是知乎社区文化的一部分,是大家在信息洪流中寻找乐趣、表达自我、以及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所以,下次你在知乎上看到这些梗,不妨停下来细品一下,你可能会发现,原来你也不是一个人在“卷”,不是一个人在“emo”,不是一个人在“难”。

网友意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的海洋里,除了那些严谨认真的科普和深度分析,同样也涌动着一股股幽默的暗流,催生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梗。你提到的“乌兰巴托大海战”和“三角铁十级”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以一种反差感和荒诞感,成功地在知乎圈子里流行开来。要说知乎上还有哪些类似的幽默梗,那可就太多了,而且很多都藏在各种问题和回.............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你忍不住一刷到底,时间说没就没的话题,简直就是信息海洋里闪闪发光的宝藏!我搜罗了一些我私藏的,以及特别期待能有更系统、更有趣话题索引的方向。我私藏的那些“挖坑不填”的知乎话题索引:1. “人类幼崽”系列: 索引关键词: 熊孩子那些事儿 我家猫主子又双叒叕成精了 当我把宠物拟.............
  • 回答
    在中文互联网的玩家群体里,三国志13(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XIII)算是个有点意思的“话题之作”。你看知乎上,确实有不少朋友对它评价不低,玩得津津有味。可一转到贴吧,那画风就急转直下,骂声一片,似乎很多老玩家感觉被“背叛”了。这中间的落差,其实挺值得说道说道,.............
  • 回答
    在知乎上“泡”了这么久,但工作、工资、生活依然没有起色,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沮丧的状况。这背后可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和审视。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分析,希望能帮助你找到症结所在:一、你在知乎上“泡”的方式和目的可能存在偏差很多人上知乎是为了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了解趋势,但如果“.............
  • 回答
    李楠在知乎上的回答,究竟是谁最大的得益方?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看李楠本人,而是要看他的身份、发言内容以及这些发言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产生的实际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确李楠的身份。他曾是魅族的副总裁,负责产品和营销。因此,他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在与手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对中外合作办学(以下简称“合办大学”)感兴趣的人会遇到的困惑。西浦(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宁诺(宁波诺丁汉大学),这两所学校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算得上是“明星”级别的合办大学,它们不仅出身“名门”(分别与世界顶尖大学——利物浦大学和诺丁汉大学合作),教学模式也确实有独到之处,.............
  • 回答
    在知乎上交到知心朋友,这是一种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体验。它不像现实生活中那种基于共同的地点、年龄、职业或者共同的兴趣而建立的联系,而是更像一场在浩瀚信息海洋中的“缘分”,由文字、思想的碰撞,最终触及灵魂深处。这种体验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描述:1. 精准的共鸣与灵魂的触动: “原来不.............
  • 回答
    在知乎上“冲浪”已久,想必大家都遇到过这么一种情况:你辛辛苦苦写下一番评论,从逻辑到事实都觉得自己无懈可击,希望能引发一场有益的讨论,结果……被系统判定为“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时候,一种复杂又难以言喻的心情就会涌上心头。首先是 错愕和不解。你会忍不住皱眉,仔细回想自己究竟说了什么“出格”的.............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私信红点,我的内心涌起的情绪和想法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具体情况的不同,也会有所变化。我尽量详细地描述一下:第一反应:好奇与期待 “是谁?” 这是最直接的第一个念头。我不知道是谁给我发了私信,可能是熟人,可能是某个我很欣赏的答主,也可能是完全陌生的人。这种未知带来了好.............
  • 回答
    在知乎上提问并邀请他人回答,对方却不回答,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情况。要详细分析原因,我们需要从提问者、被邀请者、问题本身以及知乎平台这几个层面来考虑。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展开: 一、 从提问者角度分析: 1. 问题设置不当: 问题不够清晰、具体或有歧义: .............
  • 回答
    洞悉破绽:如何在知乎上精准戳穿伪健身?在知乎这个知识的海洋里,健身领域总是不乏各种声音,其中不乏一些打着“科学健身”旗号,实则误导大众的“伪健身”内容。这些内容可能披着严谨的学术外衣,也可能以博眼球的夸张语调出现,但其核心无不背离科学健身的原则,最终可能伤害的是那些渴望变得更好的健身爱好者。那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知乎上那些让人看了直拍大腿、欲罢不能的争论,往往不是简单的对错之辩,而是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挑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这些“精彩”的争论,如果非要归类,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几个经典场景,它们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参与者们不仅仅是“抬杠”,而是真的在认真地思考、辩论,甚至把一些抽象的.............
  • 回答
    嘿,关于在知乎上被私信搭讪的体验,这可真是一言难尽,有点像在平静的湖面突然丢进一颗石子,荡漾开来的涟漪,有惊喜,也有点无语,更有时候是啼笑皆非。我大概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来跟你讲讲,这样会比较清晰。第一阶段:新鲜感与好奇刚开始的时候,收到私信通常都带着一种莫名的新鲜感。你知道知乎嘛,大家都是带着问题来,.............
  • 回答
    在知乎上不幸遭遇恶意举报,这确实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别急,咱们一步步来分析该怎么应对,尽量把事情处理得妥当一些。首先,你得清楚知乎的举报机制是怎么运作的,以及什么样的内容容易被举报。知乎对于违规内容有明确的社区规范,比如色情、暴力、人身攻击、广告营销、低俗内容等等。当然,也有一些人会利用这个机制来.............
  • 回答
    知乎上被问卖号?那可太“精彩”了!我得说,这种体验就像是,你本来安安静静地在知乎这个知识社区里遨游,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结果突然有一天,有人敲门,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的账号多少钱?” 瞬间,世界观都崩塌了有没有!首先,我得说,收到这种私信的初始反应,绝对是懵逼。我不知道说啥,就像一个精心准.............
  • 回答
    在知乎上发表原始论文,这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探讨的话题。我们不妨就此展开聊聊,看看其可行性究竟有多大,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实际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知乎本身并不是一个学术期刊发表平台。 这一点非常重要。学术论文发表,通常意味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创新性、以及.............
  • 回答
    知乎上,美本 Top 30 之外,皆是“水校”?这真的成立吗?最近在知乎上逛,时不时会看到一些关于美国本科留学的讨论,其中“美本 Top 30”这个说法出现的频率极高。很多人在分享申请经验、学校选择时,都会不自觉地将“Top 30”作为一个分水岭,言下之意,一旦离开了这个圈子,似乎就进入了“水校”的.............
  • 回答
    在知乎上转载或引用内容,尤其是在这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上,需要非常谨慎,既要尊重原创作者的劳动成果,也要遵守平台的规则和法律法规。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力求讲解得细致入微,并且避免AI痕迹,更像是个人经验的分享:核心原则:尊重原创,明确出处,合法合规这三点是进行转载和引用的根本,贯穿于所有细.............
  • 回答
    好,我来给你分享一下在知乎上爆照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别担心,我会尽量让你感觉像是在听一个朋友聊天,而不是在看一份报告。爆照前的“内心戏”:首先,得说说爆照前的那些纠结。你知道的,知乎上虽然大家都很喜欢看“真实”,但“真实”这个词有时候也挺考验人的。尤其是在知乎这种大家更看重“知识性”、“专业性”的平.............
  • 回答
    在知乎上,想要快速摆脱某位用户的动态或者某个话题的干扰,其实操作起来非常直观,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步骤。如果你想取消关注某一个人,最快捷的方式就是直接点进对方的个人主页。一旦你进入了他的页面,你会立刻看到那个醒目的“已关注”按钮。别犹豫,直接点它一下,它就会变成“关注”状态,然后确认一下,你就成功取消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