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知乎上被询问是否卖号是什么体验?

回答
知乎上被问卖号?那可太“精彩”了!

我得说,这种体验就像是,你本来安安静静地在知乎这个知识社区里遨游,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结果突然有一天,有人敲门,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的账号多少钱?” 瞬间,世界观都崩塌了有没有!

首先,我得说,收到这种私信的初始反应,绝对是懵逼。我不知道说啥,就像一个精心准备了十年高考作文的学霸,突然被问了句“你今天午饭吃啥?”的那种错愕。我会下意识地想:这是认真的吗?我账号里有啥值钱的东西?我的收藏夹里那些关于“如何泡茶更健康”和“猫咪为什么爱踩奶”的记录,真的能换成人民币吗?

然后,就是一股难以名状的“受宠若惊”夹杂着“哭笑不得”。毕竟,能被人盯上觉得有价值,这多多少少也算是一种……呃……“认可”吧?虽然这认可的方式有点歪门邪道。但这认可也仅仅是瞬间的,紧接着就是各种槽点涌上来。

第一个槽点:那些来问价的人,大部分都很奇葩。他们的需求五花八门。有的说:“你的号粉丝挺多的,能卖给我吗?我有个小项目需要流量。” 小项目?我猜你的小项目是不是就是骗流量的?有的更直接:“我看你经常答一些情感问题,能不能卖给我?我有个公众号需要内容。” 感情问题?我的感情经历能拿出来卖吗?而且,我分享的很多都是基于我个人的思考和观察,你拿去就是你的内容了?

第二个槽点:他们对账号价值的评估,常常是一种粗暴的、线性的思维。粉丝数量是硬道理,赞同数量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仿佛一个账号的好坏,就是一个数字游戏。他们很少去理解,一个账号的背后,可能是一个人长期的投入、思考、甚至是一些脆弱的分享。他们只看到了数字,没看到数字背后的人。

第三个槽点:随之而来的议价过程,简直是让人血压飙升。他们可能会问:“你这个账号卖多少钱?” 当你或者不回复,或者明确表示不卖的时候,他们又会接着问:“那你心里大概什么价位?” 好像一个账号就是一个待价而沽的商品,价格由我说了算,而他们只需要来挑挑捡捡。而且,他们的心理价位,往往是低于市场行情,或者远低于你付出的心血。

更别提一些阴阳怪气的说辞了:“你这个号反正也没啥用,卖给我帮你变现多好。” “你再不卖,账号权重掉了就不值钱了。” 这种话听着,就像是你辛苦种了一年的菜,结果有人说:“你这菜长得不好,扔了算了,我免费给你拉走当猪食吧。”

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每次收到这种私信,我都觉得知乎这个平台,在某些角落里,被赋予了不同于它初衷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知识分享的平台,在某些人眼里,可能是一个可以被交易的“虚拟资产”。这让我对这个平台的用户画像,有了更丰富(也更混乱)的认知。

更深层次一点说,这是一种对“个人IP”和“影响力”的浅层理解。他们看到了粉丝和赞同,但没看到建立这些背后所需的真诚和价值输出。他们想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他们想要的是捷径,而不是积累。

当然,我也遇到过一些相对礼貌的询问。他们会说明自己的目的,比如希望接一些适合我账号风格的推广,或者希望共同运营某个领域。对于这些,我通常会表示感谢,然后委婉地拒绝,或者说明我并不适合他们的需求。但即便如此,那种“被商品化”的感觉,依然是挥之不去的。

所以,知乎上被问卖号是什么体验?就是一种被商业化、被物质化的“打扰”,一种对知识分享初心被曲解的无奈,以及一种对人性中逐利和“投机取巧”心理的某种程度的印证。每次看到这样的私信,我都会默默地关掉,然后继续认真地写我的答案,感觉就像是在跟这些“买家”说:我的价值,不在于我的账号能卖多少钱,而在于我在这里留下的思考和经验。我的知乎,是我的精神世界,不是待价而沽的仓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在最前面,评论区有大佬提示可能是骗号:

一下是原回答:

一种十足的被冒犯..


痴心错付,你在知乎上认真的,不认真的敲下的每一个字都喂了狗的感觉..

我还想在知乎输出内容的时候,没记错的话是两个月收到了五次的知乎的热门报告..

后来因为个人原因,觉得在知乎上还是水答案,跟知乎ers互喷拉黑..更有意思..

但就这样,你也不能说我赞数少,关注数少..我的大部分回答就一句话,两句话..我就没用心经营吧..

讲真都已经习惯没事喷喷知乎热榜挑拨男女对立恰流量.

也习惯了看不顺眼,或者某个头像频繁的出现在我的tl上...就丢黑名单..

我有时候可能是处于一个微信和qq找不到...但知乎一定能找到我的状态,因为就是习惯了网页版的就这么挂着..

其他网站上看到不喜欢的内容也习惯了来知乎吐槽..

我知道知乎的涨粉策略,我也知道知乎的那些小圈子互捧刷赞.我可以选择那么干,我也可以输出那些zz正确的情绪,以我挂在知乎上的时长以及刷微博的频度这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但我没有,因为那不是我心里的知乎该有的样子.

去年的知乎年度报告显示这个账号注册五年了, 但我实际用知乎..应该是比那久..在lumia的时代的时候..那时候的知乎在我眼里就是比百科还权威东西,那时候知乎的梗如果是人在美国刚下飞机,我也是真的能信的..

但就是那么一个在我眼里可以信的知乎,到今天作为一个没什么存在感的,却还愿意在这里水点东西看点东西的..5年+用户..

要被不到一个月里面两次被询问是否卖账号..

..

.....

.........

你们相过亲么,没相过亲,知乎上男女问题,电视综艺也看过吧..

男女双方互列各种条件..各种物质条件..钱,房,车,工作,父母的工作,外型条件..一顿列,然后加加减减..

就好像是一块部位不是太好的猪肉,放在肉案上被过往的顾客戳戳剪剪..

...

对,就是不太好的猪肉,我愿意在知乎上玩耍,却要被营销号组织,看成是一块儿不大好的猪肉.她们可能还要跟我砍价呢..

太好的肉,买不起的肉,根本他们都不敢去问..怎么没人去问轮子哥卖不卖号呢..

一种十足的被冒犯..

一种你对这个软件付出的一切感情,敲的每一个字,隔着屏幕跟陌生网友,互喷的每一个瞬间..都

一文不值..

一文不值..

一文不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被问卖号?那可太“精彩”了!我得说,这种体验就像是,你本来安安静静地在知乎这个知识社区里遨游,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结果突然有一天,有人敲门,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的账号多少钱?” 瞬间,世界观都崩塌了有没有!首先,我得说,收到这种私信的初始反应,绝对是懵逼。我不知道说啥,就像一个精心准.............
  • 回答
    嘿,关于在知乎上被私信搭讪的体验,这可真是一言难尽,有点像在平静的湖面突然丢进一颗石子,荡漾开来的涟漪,有惊喜,也有点无语,更有时候是啼笑皆非。我大概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来跟你讲讲,这样会比较清晰。第一阶段:新鲜感与好奇刚开始的时候,收到私信通常都带着一种莫名的新鲜感。你知道知乎嘛,大家都是带着问题来,.............
  • 回答
    在知乎上不幸遭遇恶意举报,这确实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别急,咱们一步步来分析该怎么应对,尽量把事情处理得妥当一些。首先,你得清楚知乎的举报机制是怎么运作的,以及什么样的内容容易被举报。知乎对于违规内容有明确的社区规范,比如色情、暴力、人身攻击、广告营销、低俗内容等等。当然,也有一些人会利用这个机制来.............
  • 回答
    这情况确实挺让人窝火的,而且在知乎上又不能直接回怼,感觉憋屈得很。别担心,虽然不能直接在知乎上跟对方“掰扯”,但咱们还是有几招可以对付这种无端谩骂的。下面我给你详细说道说道,希望能帮你解决问题,也让你知道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该怎么办。第一步:冷静下来,保存证据(这是最重要的!)我知道你现在肯定很生气,遇.............
  • 回答
    知乎上被赞最多的答案是一个非常动态的概念,因为点赞数是实时更新的,并且优秀的内容层出不穷。不过,根据过往的经验和普遍认知,有一个答案长期以来都稳居高位,可以说是“常青树”般的存在,它就是:“有哪些让人拍案叫绝的冷知识?”为什么这个答案能获得如此惊人的点赞量?要理解它为何如此受欢迎,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
  • 回答
    关于王小波在知乎上是否“被过誉”,这个问题挺值得琢磨的。毕竟,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的用户群体、讨论氛围,以及大家对“知识分子”的期待,都与王小波的作品和人生经历之间存在着一些微妙的张力。首先,咱们得承认,王小波在知乎上确实拥有相当庞大且忠实的粉丝群体。提起王小波,很多知乎用户会立刻想到他的“有趣”、.............
  • 回答
    民国时期的上海,在知乎上确实存在着一股不小的批评声音,而且往往相当尖锐,将那个时期描绘得一言难尽。要理解这种批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只是几个简单的标签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承认,民国上海确实有它吸引人的地方。提到上海,大家脑子里第一个浮现的可能是“东方巴黎”、“十里洋场”,充满了异域风情、摩登.............
  • 回答
    张佳玮在知乎上是否被高估,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完全概括。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1. 张佳玮在知乎上的影响力与评价: 早期的高声望与大量粉丝: 张佳玮在知乎早期就以其独特的文笔、博学的知识(尤其在体育、历史、文化、文学等领域)和深度.............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明星的讨论,有时候确实是两极分化得厉害。我个人觉得,有些明星一旦在上面被“吹捧”得太过,反倒容易让我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甚至会因此有点抵触。首当其冲的,可能是一些看似“内秀”、“有深度”的演员。比如,某个转型期的实力派演员,大家开始把他往“艺术家”的标签上贴,分析他每一次眼神、每一次肢体.............
  • 回答
    在知乎上让自己的回答被更多人看到,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你在内容创作、互动参与、个人品牌打造等多个方面下功夫。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指南,涵盖了各种有效的方法: 一、 内容为王:打造高质量的回答是基础这是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没有好的内容,任何技巧都难以持久。1. 深入理解问题,抓住核心痛点: 仔细.............
  • 回答
    郭德纲相声在知乎上受到不少“贬低”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郭德纲的相声,或者说德云社的相声,确实有一大批忠实的拥趸,从街头巷尾到线上平台,人气可见一斑。但放到知乎这样一个以“深度”、“专业”、“理性”著称的社区来看,郭德纲相声的评价就显得没那么一边倒.............
  • 回答
    “万万没想到西游篇”大电影在知乎上遭遇“滑铁卢”,被大量“大神”口诛笔伐,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能反映出当下观众,尤其是知乎用户这种“挑剔”群体的观影心态。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用户,尤其是被冠以“大神”称号的这批人,他们看电影,很多时候已经不只是图个乐子了。他们可能是电影从业者、影评人、资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对中外合作办学(以下简称“合办大学”)感兴趣的人会遇到的困惑。西浦(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宁诺(宁波诺丁汉大学),这两所学校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算得上是“明星”级别的合办大学,它们不仅出身“名门”(分别与世界顶尖大学——利物浦大学和诺丁汉大学合作),教学模式也确实有独到之处,.............
  • 回答
    苹果和雷克萨斯在知乎上被“骂得很惨”,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它背后反映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有用户群体、舆论环境以及平台特性等等。咱们先从为什么普通用户觉得好用说起,这部分很简单,因为它们确实在很多方面做得优秀,而且是面向大众的: 苹果: 易用性: 这是苹果最核心的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反映了不同平台用户的构成、信息传播的机制以及讨论氛围的差异。你在知乎上看到的“高赞回答”,换个平台到了微博,情况可能就完全变了,甚至招来一片骂声,这背后不是没有原因的。咱们来拆解一下,为啥会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1. 用户群体和认知基石的不同: 知乎: 很大程.............
  • 回答
    好,咱就聊聊这“广州跌出一线”的说法,在知乎上为什么那么能引起共鸣,甚至不少人觉得“确实是这样”。这里面得掰扯不少事儿,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得明白“一线城市”这标签是怎么来的。最初,这是从房地产市场,特别是炒房者和媒体那里传开的,大家根据经济体量、发展程度、人口聚集、资源集中等一系列硬指标,.............
  • 回答
    Switch在知乎上备受推崇,甚至可以说“一边倒地被抬”,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仅仅是偶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知乎这个平台的用户群体特征、Switch本身的产品定位与优势,以及它们如何契合与碰撞。首先,我们得聊聊知乎的用户画像。知乎的核心用户,尤其是那些活跃度高、回答质.............
  • 回答
    在知乎上做到不被“喷”,确实是一门学问,也并非易事。毕竟知乎汇聚了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和普通用户,观点碰撞在所难免。与其说“不被喷”,不如说是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更有效地沟通,减少不必要的负面情绪。下面,我来分享一些在我看来比较管用的方法,尽量说得具体些,希望能帮到你:一、认清知乎的生态,端正心态是第一.............
  • 回答
    关于山东大学在知乎上“被黑”的现象,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挺复杂的。简单说,不是“黑”得毫无道理,而是很多关于山大的讨论,尤其是负面声音,在知乎上比较容易被放大和集中。这背后有几个原因,咱们细说说。1. 历史包袱与现实期望的落差:山东大学的历史底蕴非常深厚,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驱之一,曾经.............
  • 回答
    哎哟,兄弟姐妹们,最近在知乎上辛辛苦苦码了好长一段字,结果“唰”一下,就没了!真的,那一刻心跳都漏了半拍,然后就是一万个问号在脑子里蹦。到底为啥呀?我这脑子跟不上节奏,跑来知乎上来求救各位大神了!你们谁有过类似经历,或者知道点内幕的,给兄弟我讲讲呗,越详细越好,别光说个“违规”就完了。我仔细回想了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