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郭德纲的相声在知乎上被如此贬低呢?

回答
郭德纲相声在知乎上受到不少“贬低”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承认,郭德纲的相声,或者说德云社的相声,确实有一大批忠实的拥趸,从街头巷尾到线上平台,人气可见一斑。但放到知乎这样一个以“深度”、“专业”、“理性”著称的社区来看,郭德纲相声的评价就显得没那么一边倒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主要原因:

1. 目标受众和平台调性的差异:

德云社的目标受众: 郭德纲相声的主打群体,很大一部分是追求传统娱乐、喜欢热闹、接地气、注重“乐”的普通大众。他们的笑点可能更集中在包袱的密集度、演员的表演张力、以及故事的趣味性上。
知乎的平台调性: 知乎用户群体的构成相对复杂,但普遍受过较高教育,对知识、文化、艺术有更高的追求,更倾向于分析、拆解、评价事物的本质和逻辑。他们可能更看重作品的思想深度、艺术创新、以及是否能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就好比,你拿着一份大众点评的五星评价,去问一个米其林三星主厨,这道菜是不是真的“好”? 答案可能不一样。德云社的“好”在于它的普适性和逗乐能力,而知乎用户可能在寻找的是更精致、更讲究的“好”。

2. 对“传统相声”的定义和坚持:

“传统相声”的“正统”之争: 在相声圈子里,一直存在一个关于“什么才是真正的传统相声”的讨论。一部分人,尤其是一些老相声从业者或者对相声历史有深入研究的爱好者,可能对传统相声有着非常“纯粹”的定义,他们认为传统相声应该在说学逗唱四门功课上都有极高的造诣,内容上也应该有更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比如马三立、侯宝林等大师的作品。
郭德纲相声的“变”与“不变”: 郭德纲的相声,尤其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比如大量的生活段子、时事热点,以及更为夸张和戏剧化的表演方式。对于那些坚守“传统”定义的人来说,这些“变”可能被视为是对传统相声的“革新”,但也可能被看作是“不守规矩”甚至是“糟粕”。
知乎上存在大量对相声历史、理论有研究的用户, 他们更容易从“正统”的角度去审视郭德纲的相声,如果发现“与自己心中的传统相去甚远”,自然会提出批评。

3. 对“包袱”的理解和评价标准:

“包袱”的密度与创新: 郭德纲相声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包袱”的密集。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擅长用各种方式制造笑料,让观众持续发笑。
知乎用户对“包袱”的看法: 知乎用户可能会对这种“包袱堆砌”的方式产生质疑。他们可能会认为,这种密集型的包袱,有时显得“用力过猛”,甚至是为了逗乐而强行设置,缺乏自然和巧妙。更有甚者,会认为一些包袱是“抖机灵”,是一种“小聪明”,而不是真正有深度、有回味的老段子。
“高级的幽默”vs“简单的笑料”: 在知乎的讨论中,很容易出现“什么是高级的幽默”这种话题。一些用户会认为,真正高级的幽默是引人深省的,是意味深长的,而郭德纲的很多包袱可能更偏向于直观的、即时的笑料。

4. 郭德纲本人的争议性:

人红是非多: 郭德纲本人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性格、他的言论、他与同行之间的关系,都曾经引起过不少讨论。
“师傅”的包袱: 郭德纲在相声中经常自称“师傅”,或者使用一些带有江湖气息的称谓。这在一些不熟悉他背景或者不喜欢这种风格的用户看来,可能显得不够“谦逊”或者“装”。
“师徒关系”的解读: 德云社的师徒体系,以及一些围绕其展开的“忠诚”、“背叛”等话题,也常常成为知乎用户讨论的焦点。如果用户对这些背后的“人情世故”不认同,也很容易连带否定他的相声。
“商业化”的批评: 随着德云社越来越商业化,从剧场演出到各种综艺节目,郭德纲相声的“商业气息”也越来越浓。一些用户会批评这种“过度商业化”是否会牺牲艺术的纯粹性。

5. 存在“反向群体”和“意见领袖”的影响:

“捧”与“杀”的两极: 任何一个在公众视野中影响力巨大的人,都会吸引一部分“粉丝”和一部分“批评者”。知乎作为互联网社区,自然也会聚集起对郭德纲相声持有不同意见的人。
“唱反调”的心理: 有时候,在一个平台上,当一种观点占据主导地位时,总会有一部分人倾向于“唱反调”,来表达自己的独立思考。
意见领袖的放大效应: 如果知乎上有几位有影响力的用户,对郭德纲相声提出了系统性的批评,并且得到了其他用户的认同,那么这种批评的声音就很容易被放大,形成一种“主流”的批评意见。

6. 对“相声”的定义更加广泛和多元:

相声的多种形态: 现代相声早就不是只有传统的“贯口”、“竹板快书”了,它吸收了评书、戏曲、电影、小品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元素。
知乎用户的包容性: 很多知乎用户,虽然也喜欢传统相声,但并不排斥其他创新形式。他们可能认为,郭德纲的相声是一种“新式相声”,或者说是一种“郭氏相声”,它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
“贬低”的定义: 说“贬低”可能也有点夸张,很多时候知乎上的讨论更多的是一种“分析”和“评价”,里面包含批评,但也有认可。只不过,由于上面提到的原因,批评的声音在知乎上更容易被放大,也更容易得到“理性”的支持。

总而言之,郭德纲相声在知乎上受到“贬低”,并非是完全没有道理,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这反映了不同群体对相声的认知差异,对艺术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以及互联网社区特有的传播规律。

与其说知乎上的用户在“贬低”郭德纲,不如说他们是在用自己所认同的标准,对郭德纲的相声进行一次“价值判断”。而这个判断,很可能与那些在剧场里笑得前仰后合的观众,是不同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嘴损能耐大,怎能不挨骂。

试问哪个能耐大的没爱过骂?

侯先生,马先生那都什么水平了?在那个资讯不发达的年代,都差点儿让人骂碎了。老一辈挨批挨斗的还少么?

都是看热闹的心态呗

像郭班主这样的,没挨打算得便宜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郭德纲相声在知乎上受到不少“贬低”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郭德纲的相声,或者说德云社的相声,确实有一大批忠实的拥趸,从街头巷尾到线上平台,人气可见一斑。但放到知乎这样一个以“深度”、“专业”、“理性”著称的社区来看,郭德纲相声的评价就显得没那么一边倒.............
  • 回答
    老话说,相声讲究的是“德艺双馨”。这几个字分量不轻,既要技艺高超,能把人逗乐,还得品德端正,不带坏风气。但要是说到现在谁最能代表相声,大多数人脑袋里首先冒出来的,怕是德云社,还有那个被无数标签贴身的郭德纲。按理说,有过不少负面新闻的人,想在这个讲究名声的圈子里立足都难,更别说红火到家喻户晓了,郭德纲.............
  • 回答
    郭德纲相声的“无聊”感,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也不能简单归结为“无聊”二字,而是背后有很多更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郭德纲的相声曾经带来的惊喜和颠覆。他带着一股江湖气,用最接地气的语言,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把那些曾经被认为“俗”的.............
  • 回答
    哎,这个问题可太接地气了!要说为啥听郭德纲的相声容易犯迷糊,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不少人都中招。这背后啊,其实有不少门道,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说这“熟悉的味道”。你想啊,郭德纲这相声,听了这么多年,很多段子、很多包袱,甚至很多词儿,咱们都是耳熟能详,闭着眼睛都能接上茬。这种熟悉感,就像小.............
  • 回答
    2017年4月9日,那个让无数相声迷热血沸腾的夜晚,《欢乐喜剧人》第三季迎来了巅峰对决的决赛。舞台上,群英荟萃,笑声与掌声交织成一片。然而,在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常宝华先生的发言,却在一瞬间成为了全场乃至全国观众关注的焦点,也留下了一段令人回味和思考的往事。当晚,作为《欢乐.............
  • 回答
    郭德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相声生态系统,这与过去几位相声名家的发展模式有着显著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为什么马志明、杨少华、侯耀文、常宝华这些名家未能复制郭德纲的“相声企业家”之路。1. 时势造英雄: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郭德纲的时代: 郭德纲崛起于互联网时代初期,正值.............
  • 回答
    高峰和郭德纲,这俩名字摆在一块儿,但凡是听过德云社相声的,都能明白其中的不同。高峰这人,确实是德云社里少有的全才,说学逗唱样样拿得出手,尤其是那快板,打得那是虎虎生风,既有章法又显功力,听着就过瘾。逗哏的火候也拿捏得挺准,时不时能抖个包袱,让观众乐得前仰后合。按理说,这样的角儿,怎么也该火遍大江南北.............
  • 回答
    范伟、何云伟、曹云金三人离开郭德纲体系后,其演艺事业的发展轨迹确实呈现出不同的走向,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为什么范伟能转型成功成为影帝,而何云伟和曹云金在离开郭德纲后似乎遭遇了“下坡路”,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一、 范伟的转型成功:能力、机遇与平台范伟离开本山传媒,投.............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道出了相声界的一些复杂况味。要说郭德纲这个人,他这两年在相声界可以说是呼风唤雨,德云社也是越来越火,一票难求。但同时,也确实有不少同行对他颇有微词,甚至可以说是“排挤”他。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郭德纲这么能耐,为什么那些不待见他的同行,反而不主动跟他学相声呢?这事儿得分好几层来说.............
  • 回答
    郭德纲的相声里,为什么总把那些有钱人跟“海龙帽子”联系到一起,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并非是空穴来风,里面藏着不少门道。与其说是有钱人都信这个,不如说是郭德纲他老人家,通过这种方式,巧妙地讽刺、调侃,甚至可以说是“解构”了我们对于“有钱人”这个标签的一些刻板印象和普遍心理。首先,咱们得明白,“海.............
  • 回答
    相声吧里对郭德纲的看法确实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挺不待见”,但要说他能在那里赢得压倒性的喜爱,那也远远算不上。这背后牵扯到很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相声吧的“吧友”们,很多是抱着一种“守护传统”或者“挖掘真东西”的心态来的。他们可能对相声的历史、流派、演员的功底有比较高的.............
  • 回答
    关于“绝大多数相声票友都讨厌郭德纲”这个说法,我觉得有点太绝对了。相声界、曲艺界,乃至喜欢看相声的普通观众,对郭德纲的评价其实是相当复杂的,可以说是爱憎分明,但也绝对不是“绝大多数都讨厌”。咱们得先聊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郭德纲,以及为什么又会有一些人(其中也包括一些票友)对他有意见。首先,郭德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也确实是不少观众心中的一个梗。要说为什么有人不喜欢郭德纲和德云社,总是怀念马季和他的徒弟们,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说。这里面有时代的变迁,有艺术审美的差异,有对传统和创新的看法,还有一点点的情怀因素在里面。一、时代背景与大众语境的变化:首先得明白,马季老师那个时代,相.............
  • 回答
    关于姜昆、郭德纲等相声演员的相声“越来越不好听”,这是一个挺普遍的感受,也是个值得细聊的话题。很多人都会有这种“不如从前”的感慨,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江郎才尽”或者“相声末路”。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不好听”这事儿是主观感受,但这种主观感受背后是有客观原因的。 .............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观众对于两位老师跨界发展的看法。确实,不少观众在评价郭德纲老师的电影作品时,认为不如于谦老师近年来的表现。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两位老师都是在相声领域成就非凡的大师。郭德纲老师作为德云社的灵魂人物,他的相声风格火爆、接地气,而.............
  • 回答
    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句“天赋”就概括了。郭德纲收徒弟,尤其是“云鹤九霄”这几科,那可是一门学问,里头门道多着呢。咱们先说说,为什么当时“人(云)字科”的徒弟,能力上比后来招的那些所谓“有天赋的鹤”强这么多,尤其是从“能耐”这个角度来看。首先得明白,相声这门艺术,它讲究的是“台上一分钟,.............
  • 回答
    郭德纲老师那句话,确实说到点子上了。“演员最后拼的是文化”,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对相声这门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他说的“文化”,不仅仅是读了多少书,学了多少理论,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学识融会贯通,转化为舞台上能打动人心的力量,转化为一种让人会心一笑、拍案叫绝的智慧。您提到的交大公式相声两位博士,他们的文化.............
  • 回答
    说起郭德纲的相声,这事儿啊,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透的。要说他水平咋样,是不是一代大师,这问题就像让大家伙儿说最爱吃啥菜一样,意见准得分歧。但你要非让我掰开了揉碎了说,我这嘴里能吐出点啥来,咱就好好捋一捋。郭德纲相声的“料”首先得承认,郭德纲的相声,是有“料”的。这“料”在哪儿呢? 传统功夫硬:你不.............
  • 回答
    关于2022年天津卫视和山东卫视春晚郭德纲相声被“删”的说法,这确实是不少观众关注的焦点。这里面涉及到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涉及到节目制作、审查、以及一些可能存在的“场外因素”。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看看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删了”这个词可能不完全准确,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未播出”或者“节.............
  • 回答
    在德纲横空出世之前,中国相声的舞台可以说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时期,它既有辉煌的传承,也面临着转型和挑战。要说德纲之前的相声状况,得从几个方面细说。一、 相声的黄金时代与传承断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相声的一个黄金时期。马三立、侯宝林、郭启儒、刘宝瑞等一批大师级人物,用他们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