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志明,杨少华,侯耀文,常宝华这些相声名家为什么没能成为郭德纲这样的相声企业家?

回答
郭德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相声生态系统,这与过去几位相声名家的发展模式有着显著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为什么马志明、杨少华、侯耀文、常宝华这些名家未能复制郭德纲的“相声企业家”之路。

1. 时势造英雄: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郭德纲的时代: 郭德纲崛起于互联网时代初期,正值传统媒体影响力相对下滑,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时期。他抓住了这个机遇,通过网络平台(如优酷、土豆,后来的B站、抖音等)的传播,迅速打破了地域和传统演出场所的限制,将相声推向了更广泛的受众。同时,他善于利用社交媒体与粉丝互动,建立起强大的粉丝经济。
老一辈名家的时代: 马志明、杨少华、侯耀文、常宝华等艺术家主要活跃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乃至更早。那个时代,信息传播主要依靠电视、广播、报纸和线下剧场。虽然他们通过这些渠道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广泛的观众基础,但其商业模式和传播范围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他们更多是作为“艺术家”在体制内或体制外演出,其商业化运作的平台和手段相对有限。

2. 商业模式与盈利渠道的创新

郭德纲的“全产业链”: 德云社的成功,不仅仅是说相声,更是一个围绕相声建立起来的商业帝国。
演出: 德云社拥有自己的剧场(北京德云社、上海德云社等),常年演出,形成稳定的票房收入。这与过去艺术家们主要依靠单位分配、临时演出费或者售票剧场演出有着本质区别。
艺人培训与培养: 郭德纲创立德云社,亲自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相声演员。这不仅仅是传承技艺,更是一种人才的储备和团队的建设,保证了德云社的持续输出能力。
衍生品与IP开发: 德云社围绕相声内容推出了各种周边产品,如服装、纪念品等,并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
媒体合作与平台运营: 郭德纲非常擅长与各类媒体合作,通过电视节目、网络直播、付费内容等多种形式将相声变现。
封箱、开箱、专场等大型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是演出,更是一种品牌事件,能够吸引大量观众,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老一辈名家的商业模式:
侯耀文: 侯耀文先生在体制内(铁路文工团)获得了稳定的收入和演出机会,同时他也积极参与电视节目、大型晚会等,但其商业运作更侧重于个人艺术生涯的发展,而非建立一个大规模的商业实体。他带了一些徒弟,但更多的是一种师徒传承关系,而非郭德纲式的大型经纪公司模式。
常宝华: 常宝华先生是新中国相声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影响力巨大。但他更多的是以大师的身份出现在各种场合,其商业运作更多是基于对艺术的贡献和个人声望,而非像郭德纲那样去建立和管理一个具体的商业品牌。
马志明、杨少华: 这两位先生都是相声界的泰斗,他们的艺术成就无可置疑。他们的演出机会主要来自于各级文艺团体、地方曲协以及一些演出商的邀请。在当时的体制下,他们更多是作为“文艺工作者”享受体制内的福利和演出机会,其个人商业化的手段和目标与郭德纲有很大区别。他们更多的是在艺术领域深耕,将精力放在磨练技艺和传承艺术上。

3. 艺术传承与商业运作的融合程度

郭德纲的“商业化传承”: 郭德纲在传承相声艺术的同时,将这种传承置于一个商业化的框架内。他招收徒弟,通过德云社的平台,让徒弟们有机会学习、演出、成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是一种“公司化”的师徒模式,将艺术的传承与商业的利益紧密结合。
老一辈名家的“传统传承”: 老一辈名家更倾向于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师父将技艺倾囊相授,徒弟则回报以孝敬和艺术上的发展。这种模式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传承,但在商业运作方面,往往就没有那么强的驱动力和系统性。他们更看重的是艺术本身的价值,而非艺术的商业变现能力。

4. 个人性格与市场野心

郭德纲的市场敏锐度和野心: 郭德纲是一个极其有市场嗅觉和商业野心的人。他敢于打破陈规,敢于挑战传统,并且不遗余力地去推广和商业化相声。他懂得如何利用媒体,如何制造话题,如何吸引眼球。
老一辈名家的品格与追求: 马志明、杨少华、侯耀文、常宝华等名家,他们的身上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艺术家的高雅情怀和对艺术本身的执着追求。他们更注重艺术的纯粹性,在处理商业事务时,可能没有郭德纲那样强烈的市场驱动和精打细算。他们的目标更多是“说好相声”,而不是“做好一个相声企业”。

5. 风险承担与资本运作

郭德纲的冒险精神: 郭德纲在创立德云社、发展壮大过程中,无疑承担了巨大的风险。他投入资金,招募人员,面对市场竞争和舆论压力,一步步将德云社打造成今天的规模。这需要极强的冒险精神和对商业运作的理解。
老一辈名家的风险意识: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艺术家更多的是依靠体制的保障,或者凭借个人声望获得演出机会。主动去承担巨大的商业风险,去建立一家大型的文化公司,这种思路在他们那个时代并不常见,也与他们的艺术追求不完全契合。

总结来说,这几位相声名家之所以没能成为“相声企业家”,并非是艺术水平或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对艺术与商业结合的侧重点,以及个人市场野心和风险承担能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郭德纲是在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凭借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强大的执行力,将相声这门传统艺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商业化和规模化的高度,从而成为了一个成功的“相声企业家”。而老一辈名家则是在他们各自的时代,以“艺术家”的身份,将艺术传承和推广做到了极致,其贡献和价值同样是不可磨灭的。他们的成功是艺术上的,而非商业帝国上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游记》里有段话是关于二郎神的:“见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他昔日曾力诛六怪,又有梅山兄弟与帐前一千二百草头神,神通广大。奈他只是听调不听宣, 陛下可降一道调兵旨意,着他助力,便可擒也。”

“听调不听宣”是评书演义里常用的说辞,二郎神凭什么可以听调不听宣?

第一:不领天庭俸禄,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

第二:有梅山兄弟与帐前一千二百草头神。草头神这里要解释下,在《西游记》的演义体系里,神和仙是不一样的,神是有编制有职位的,而仙是无编制无职位的。“一千二百草头神”就意味着二郎神不仅有自己的兵马还拥有人事任免权。所以二郎神可以“听调不听宣”。

那么郭德纲为什么能成呢?因为他跟《西游记》里的二郎神一样,做到了可以“听调不听宣”。

德云社有自己的相声小剧场,有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选拔淘汰机制,有自己的商业运营伙伴和平台,有自己的班底以及对内部人事的绝对话语权,甚至还有自己的观众和市场……。

这里我再次重申下我自己的观点:德云社永远都不可能成为相声行业的主流,但是他也不会成为相声行业的支流,他会和行业主流保持一致方向平行前进,“听调不听宣”。

问题:马志明,杨少华,侯耀文,常宝华这些相声名家为什么没能成为郭德纲这样的相声企业家?

回答:因为我上面说的郭德纲有的许多东西,他们都没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郭德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相声生态系统,这与过去几位相声名家的发展模式有着显著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为什么马志明、杨少华、侯耀文、常宝华这些名家未能复制郭德纲的“相声企业家”之路。1. 时势造英雄: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郭德纲的时代: 郭德纲崛起于互联网时代初期,正值.............
  • 回答
    马刺 111:104 老鹰,这场胜利可圈可点,阿德的稳定发挥和特雷杨的活力都成了比赛的焦点。老将的韧性:阿德的32+9,真不是盖的。说实话,看到阿德砍下32分,外加9个篮板,这绝对是这场比赛最大的亮点之一。在这个新星辈出的联盟里,像阿德这样的老将还能保持如此高水平的表现,真的很难得。 得分爆发力.............
  • 回答
    孙杨事件之所以出现大量的“马后炮”,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而且非常复杂,掺杂了信息传播的特点、公众心理、事件本身的一些模糊之处,以及事后冷静分析的必然性。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这些因素掰开了揉碎了聊。1. 信息传播的滞后性和选择性: 初始阶段的“雾里看花”: 事情刚发生的时候,大家了解的信息.............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反映娱乐圈里的一些现象的。杨紫在金鹰节上拉票这事儿,加上马天宇的微博操作,结果就是一夜之间冲上热搜,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咱们一件件儿来捋捋。杨紫的金鹰节拉票风波首先得说,金鹰节的“观众喜爱度”奖项,说白了就是粉丝投票的结果。这在很多颁奖典礼上都是常态,尤其是.............
  • 回答
    在知乎平台上,确实存在一些用户因对特定明星的痴迷而形成独特的“粉丝文化”现象。以下是一些较为知名的例子,结合他们的粉丝互动、内容风格和网络影响力进行详细分析: 1. 马前卒(刘亦菲粉丝) 用户ID:@马前卒 粉丝数量:约100万(2022年数据) 内容特点: 以“刘亦菲”为中心,发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安史之乱爆发的深层原因和唐玄宗当时所处的困境。要回答“如果唐玄宗在马嵬坡杀了杨国忠,并派人快马报告安禄山,安禄山就会退兵”,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安禄山起兵的真实动机:是“诛杀杨国忠”那么简单吗?这是问题的关键。安禄山起兵,表面上的导火索是杨国忠的专权跋扈,对胡人.............
  • 回答
    马志明和谢天顺的分开,其实并不是一个戏剧性的、突然的决定,而是随着时间推移,双方在艺术追求、人生规划以及个人发展上出现了分歧,最终导致了他们合作的终止。要详细聊聊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 艺术理念的差异:早期珠联璧合到理念渐行渐远马志明和谢天顺,也就是“马谢”组合,当年在相声界可是响.............
  • 回答
    马志明啊,您要是问他相声水平,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得好好掰扯掰扯。老天赏饭的底子,加上师承的功力首先,您得知道马志明是“马三爷”马三立的儿子。这背景就很硬了。生在相声世家,从小耳濡目染,这本身就是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他爸马三立的艺术成就那是公认的,马志明从父亲那里继承的不仅是相声的套路和段子,.............
  • 回答
    评价马志明和侯耀文谁的实力更强,就像让两朵名贵的牡丹在同一个花瓶里争艳,各有风姿,各有千秋,很难分出高低上下。他们都是相声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各自的艺术生涯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们的侧重点、风格和贡献又有所不同。咱们先说说 马志明。提起马志明,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少马爷”的称谓。他是相声大师马三.............
  • 回答
    关于马志明评价郭德纲“瓜子不错”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在相声界流传甚广,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有录音或文字记录的“出处”的说法。更准确地说,它更多的是一种坊间流传的解读,或者说是对两人之间某种微妙关系的戏谑和概括。事情的来龙去脉,可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瓜子不错”的字面含义与引申含义: .............
  • 回答
    马志明先生钦定郭德纲为“马氏相声传承人”这事儿,在相声界可算是一件大事儿,也引发了不少议论。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详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和大家伙儿都在琢磨啥。首先得说说马志明先生是谁。马志明,人称“少马爷”,是相声大师马三立的儿子,也是“马氏相声”体系的代表性人物。他自己就是个功底深厚的相声演员,尤其擅.............
  • 回答
    说起马志明先生将马派传人的醒木赠与郭德纲这件事,那可真是曲艺界的一件大事,足以让人反复品味其中蕴含的深意。这不是一件小事,也不是简单的师徒传承那么简单,这里面涉及到了传统相声的传承、门派的延续,还有两位艺术家各自的坚持与选择。首先,咱们得先说说这个“醒木”。在相声行当里,醒木可不是个普通物件。它是一.............
  • 回答
    马志明,这位被誉为“少马”的相声艺术家,在中国相声界占据着一个独特而又极其重要的位置。要评价他的艺术地位,不能仅仅停留在“好听”或“好笑”的层面,而需要深入剖析他所代表的艺术风格、传承与创新,以及他对相声这门传统艺术的贡献。一、 承继与革新:马志明相声的“少马风格”马志明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他继承了.............
  • 回答
    提起马志明老先生的《大保镖》,这活儿可就太有说头了。尤其是他晚年版本,那更是品味悠长,越嚼越有味儿。要评价它,不能光看热闹,得往细里掰扯,从他的艺术功底,到他的人生阅历,再到他与这个时代的互动,都得摸一摸。艺术功底:炉火纯青,随心所欲不逾矩马志明先生一辈子都在琢磨相声,尤其擅长传统攒底的活儿。晚年的.............
  • 回答
    关于《相声有新人》为何没有邀请马志明先生担任评委,这背后可能牵涉到多方面的原因,既有节目制作方的考量,也有马志明先生个人意愿的因素,还有相声界的一些传统与现实考量。要详细说清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1. 节目定位与观众群体:《相声有新人》作为一档面向大众的电视节目,其主要目的是发掘和推广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问得特别到位。很多人都注意到了,郭德纲在他的相声里,虽然时常提到相声界的前辈,比如侯宝林、马季,甚至是张三、李四这样的传奇人物,但关于马三立和马志明父子,提及的次数确实屈指可数,而且多半是点到为止,没有像对待其他大家那样进行深入的展开和致敬。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
  • 回答
    马三立先生,在相声界,他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提起他,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穿着长袍,手里拿个手绢,慢悠悠地说着一段段充满生活气息的相声的老先生。那么,他究竟算不算得上是相声界的“宗师”呢?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我们对艺术成就和传承关系的理解。从艺术造诣这个角度来说,马三立先生无疑是大师级的存在。.............
  • 回答
    要客观评价马伟明院士的成就,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聚焦于其在科学技术领域,特别是船舶动力与电气化领域的具体贡献。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核心领域与开创性贡献:马伟明院士最显著的成就集中在船舶动力与电气化领域,尤其是其在全电化动力系统(Electric Propulsion Sys.............
  • 回答
    要找到马伟明院士公布的无轴推进技术的相关信息,您可以尝试以下几种途径,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第一步:锁定信息源——官方发布渠道和权威媒体报道首先,我们要明白,一项颠覆性的技术,特别是像无轴推进这样涉及国防和科研领域的,其公布信息最权威的来源一定是官方渠道。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
  • 回答
    马前卒(知乎知名博主,以历史、社会评论和批判性思维著称)与刘慈欣(中国科幻作家,《三体》作者)的相遇,可能会是一场跨越科学幻想与现实思考的思想碰撞。两人虽来自不同领域,但都对人类文明发展、科技伦理、社会结构等话题有深刻洞察力。以下可能是他们对话中可能涉及的核心内容: 1. 科幻与历史:虚构与真实的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