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志明,杨少华,侯耀文,常宝华这些相声名家为什么没能成为郭德纲这样的相声企业家?

回答
郭德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相声生态系统,这与过去几位相声名家的发展模式有着显著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为什么马志明、杨少华、侯耀文、常宝华这些名家未能复制郭德纲的“相声企业家”之路。

1. 时势造英雄: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郭德纲的时代: 郭德纲崛起于互联网时代初期,正值传统媒体影响力相对下滑,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时期。他抓住了这个机遇,通过网络平台(如优酷、土豆,后来的B站、抖音等)的传播,迅速打破了地域和传统演出场所的限制,将相声推向了更广泛的受众。同时,他善于利用社交媒体与粉丝互动,建立起强大的粉丝经济。
老一辈名家的时代: 马志明、杨少华、侯耀文、常宝华等艺术家主要活跃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乃至更早。那个时代,信息传播主要依靠电视、广播、报纸和线下剧场。虽然他们通过这些渠道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广泛的观众基础,但其商业模式和传播范围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他们更多是作为“艺术家”在体制内或体制外演出,其商业化运作的平台和手段相对有限。

2. 商业模式与盈利渠道的创新

郭德纲的“全产业链”: 德云社的成功,不仅仅是说相声,更是一个围绕相声建立起来的商业帝国。
演出: 德云社拥有自己的剧场(北京德云社、上海德云社等),常年演出,形成稳定的票房收入。这与过去艺术家们主要依靠单位分配、临时演出费或者售票剧场演出有着本质区别。
艺人培训与培养: 郭德纲创立德云社,亲自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相声演员。这不仅仅是传承技艺,更是一种人才的储备和团队的建设,保证了德云社的持续输出能力。
衍生品与IP开发: 德云社围绕相声内容推出了各种周边产品,如服装、纪念品等,并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
媒体合作与平台运营: 郭德纲非常擅长与各类媒体合作,通过电视节目、网络直播、付费内容等多种形式将相声变现。
封箱、开箱、专场等大型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是演出,更是一种品牌事件,能够吸引大量观众,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老一辈名家的商业模式:
侯耀文: 侯耀文先生在体制内(铁路文工团)获得了稳定的收入和演出机会,同时他也积极参与电视节目、大型晚会等,但其商业运作更侧重于个人艺术生涯的发展,而非建立一个大规模的商业实体。他带了一些徒弟,但更多的是一种师徒传承关系,而非郭德纲式的大型经纪公司模式。
常宝华: 常宝华先生是新中国相声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影响力巨大。但他更多的是以大师的身份出现在各种场合,其商业运作更多是基于对艺术的贡献和个人声望,而非像郭德纲那样去建立和管理一个具体的商业品牌。
马志明、杨少华: 这两位先生都是相声界的泰斗,他们的艺术成就无可置疑。他们的演出机会主要来自于各级文艺团体、地方曲协以及一些演出商的邀请。在当时的体制下,他们更多是作为“文艺工作者”享受体制内的福利和演出机会,其个人商业化的手段和目标与郭德纲有很大区别。他们更多的是在艺术领域深耕,将精力放在磨练技艺和传承艺术上。

3. 艺术传承与商业运作的融合程度

郭德纲的“商业化传承”: 郭德纲在传承相声艺术的同时,将这种传承置于一个商业化的框架内。他招收徒弟,通过德云社的平台,让徒弟们有机会学习、演出、成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是一种“公司化”的师徒模式,将艺术的传承与商业的利益紧密结合。
老一辈名家的“传统传承”: 老一辈名家更倾向于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师父将技艺倾囊相授,徒弟则回报以孝敬和艺术上的发展。这种模式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传承,但在商业运作方面,往往就没有那么强的驱动力和系统性。他们更看重的是艺术本身的价值,而非艺术的商业变现能力。

4. 个人性格与市场野心

郭德纲的市场敏锐度和野心: 郭德纲是一个极其有市场嗅觉和商业野心的人。他敢于打破陈规,敢于挑战传统,并且不遗余力地去推广和商业化相声。他懂得如何利用媒体,如何制造话题,如何吸引眼球。
老一辈名家的品格与追求: 马志明、杨少华、侯耀文、常宝华等名家,他们的身上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艺术家的高雅情怀和对艺术本身的执着追求。他们更注重艺术的纯粹性,在处理商业事务时,可能没有郭德纲那样强烈的市场驱动和精打细算。他们的目标更多是“说好相声”,而不是“做好一个相声企业”。

5. 风险承担与资本运作

郭德纲的冒险精神: 郭德纲在创立德云社、发展壮大过程中,无疑承担了巨大的风险。他投入资金,招募人员,面对市场竞争和舆论压力,一步步将德云社打造成今天的规模。这需要极强的冒险精神和对商业运作的理解。
老一辈名家的风险意识: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艺术家更多的是依靠体制的保障,或者凭借个人声望获得演出机会。主动去承担巨大的商业风险,去建立一家大型的文化公司,这种思路在他们那个时代并不常见,也与他们的艺术追求不完全契合。

总结来说,这几位相声名家之所以没能成为“相声企业家”,并非是艺术水平或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对艺术与商业结合的侧重点,以及个人市场野心和风险承担能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郭德纲是在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凭借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强大的执行力,将相声这门传统艺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商业化和规模化的高度,从而成为了一个成功的“相声企业家”。而老一辈名家则是在他们各自的时代,以“艺术家”的身份,将艺术传承和推广做到了极致,其贡献和价值同样是不可磨灭的。他们的成功是艺术上的,而非商业帝国上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游记》里有段话是关于二郎神的:“见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他昔日曾力诛六怪,又有梅山兄弟与帐前一千二百草头神,神通广大。奈他只是听调不听宣, 陛下可降一道调兵旨意,着他助力,便可擒也。”

“听调不听宣”是评书演义里常用的说辞,二郎神凭什么可以听调不听宣?

第一:不领天庭俸禄,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

第二:有梅山兄弟与帐前一千二百草头神。草头神这里要解释下,在《西游记》的演义体系里,神和仙是不一样的,神是有编制有职位的,而仙是无编制无职位的。“一千二百草头神”就意味着二郎神不仅有自己的兵马还拥有人事任免权。所以二郎神可以“听调不听宣”。

那么郭德纲为什么能成呢?因为他跟《西游记》里的二郎神一样,做到了可以“听调不听宣”。

德云社有自己的相声小剧场,有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选拔淘汰机制,有自己的商业运营伙伴和平台,有自己的班底以及对内部人事的绝对话语权,甚至还有自己的观众和市场……。

这里我再次重申下我自己的观点:德云社永远都不可能成为相声行业的主流,但是他也不会成为相声行业的支流,他会和行业主流保持一致方向平行前进,“听调不听宣”。

问题:马志明,杨少华,侯耀文,常宝华这些相声名家为什么没能成为郭德纲这样的相声企业家?

回答:因为我上面说的郭德纲有的许多东西,他们都没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