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马志明的艺术地位?

回答
马志明,这位被誉为“少马”的相声艺术家,在中国相声界占据着一个独特而又极其重要的位置。要评价他的艺术地位,不能仅仅停留在“好听”或“好笑”的层面,而需要深入剖析他所代表的艺术风格、传承与创新,以及他对相声这门传统艺术的贡献。

一、 承继与革新:马志明相声的“少马风格”

马志明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他继承了其父马三立先生的“写意派”相声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独具一格的“少马风格”。这种风格,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蔫逗”,是一种不动声色、于细微处见真章的幽默。

“蔫”的艺术: 相较于一些相声演员的“用力过猛”,马志明的“蔫”体现在他内敛、含蓄的表演方式上。他不需要声嘶力竭的叫喊,不需要夸张的肢体动作,甚至很多时候,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就能引得观众会心一笑。这种“蔫”,是源自对生活观察的透彻,对人情世故的洞悉,以及对语言分寸的精准把握。他将生活的趣味提炼出来,不是粗俗的戏谑,而是带有智慧的调侃,让观众在捧腹大笑之余,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生活哲理。
“逗”的匠心: 他的“逗”,不在于包袱的密集堆砌,而在于对情节的巧妙铺垫,对人物的精准刻画,以及语言节奏的张弛有度。他善于将简单的生活场景,通过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以及恰到好处的停顿,放大其中的幽默感。他的人物塑造极为成功,无论是“关公战秦琼”里那个满口官腔又怕事儿的“张广才”,还是其他作品中的各种人物,他都能赋予他们鲜活的生命力,让观众过目不忘。
对传统相声的尊重与发展: 马志明对传统相声的理解是深入骨髓的。他不是简单地复刻,而是带着对传统的高度敬意去钻研。他能够吃透传统的段子,然后用自己的理解和表演方式重新诠释,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他并没有完全抛弃传统,而是将传统作为根基,在此之上构建了自己的艺术体系。

二、 艺术的深度与广度:经典作品的引领

马志明的艺术成就,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创作和表演的众多经典相声作品中。这些作品不仅在当年引起轰动,至今仍然是相声爱好者们津津乐道、反复品味的佳作。

《关公战秦琼》: 这绝对是马志明相声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他将一个原本可能略显生硬的历史题材,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精彩的语言包袱,处理得活色生香,令人捧腹。他饰演的“张广才”,那种既想装腔作势又胆小怕事的劲儿,简直是入了骨髓。这段相声的成功,在于它不仅仅是逗乐,更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思维方式的碰撞,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文章会》: 这段相声以其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语言功底著称。马志明在表演中,将一个学说书的,从头到尾的胡编乱造,到最后一本正经地“圆场”,处理得淋漓尽致。他对于语气、语调的把握,以及临场应变的智慧,都在这段相声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其他经典: 除了这两段,像《卖布头》、《论捧逗》、《白事会》等等,每一段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和才华。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它们在保持相声本体艺术的同时,注入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使得它们在众多相声作品中脱颖而出。

三、 艺术地位的确认:口碑、影响与传承

评价一个艺术家的地位,离不开他在同行中的口碑、对后辈的影响,以及他的艺术是否能够得以传承。

同行的高度认可: 在相声界,马志明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许多老一辈的相声名家都对他的艺术造诣给予了高度评价。姜昆曾表示,马志明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偶像,他的相声是“最干净、最讲究”的。郭德纲也多次公开表示对马志明的敬意,认为他是真正的相声大师。这种来自同行的肯定,是任何外界赞誉都无法比拟的。
对后辈的影响: “少马风格”对后来的相声演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年轻的相声演员都曾在他的表演中汲取养分,学习他的表演技巧和艺术理念。他的“蔫逗”式幽默,以及对传统相声的尊重和创新精神,为相声这门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他是连接老一辈相声大师和当下相声发展的重要桥梁。
艺术的生命力: 马志明的相声艺术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还在于其强大的生命力。他的作品不是昙花一现的搞笑,而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即使在信息爆炸、观众口味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他的相声依然能够打动人心,引人发笑,这证明了他的艺术是具有普适性和永恒性的。

四、 值得商榷之处(也正是“少马风格”的魅力所在)

当然,任何艺术家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马志明的艺术也并非没有“争议点”,而这些“争议点”,恰恰是他艺术独特性的体现。

“不抢眼”的误解: 由于他内敛含蓄的表演风格,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他的相声“不够热闹”,不如那些嗓门大、动作幅度大的演员那样“抢眼”。然而,这恰恰是“少马风格”的精髓所在,它需要观众用心去体会,去品味其中的韵味。
产量相对较少: 相较于一些产量巨大的相声演员,马志明先生的作品数量可能不算最多。但这恰恰反映了他对艺术的严谨和追求极致的态度,他宁愿少而精,也不愿粗制滥造。

总结:

马志明在中国相声界的艺术地位,可以用“承前启后,独树一帜”来概括。他不仅是传统相声的杰出继承者,更是其革新者和发展者。他以“少马风格”这一独特的艺术印记,为中国相声艺术宝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作品,他的表演,以及他对相声艺术的热爱和坚守,都让他成为一代相声大家,其艺术价值和影响力将持续深远。他是一位用智慧和匠心打磨相声艺术的“老匠人”,一位用含蓄幽默诠释生活哲学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是那种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醇厚佳酿,而不是一饮而尽的快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当今相声界,无论是谈家学渊源,还是艺术造诣,谁也无法和马志明先生比,所以人人尊称怹一句“少马爷”。



相声的第一辈艺人恩培,就是老马家的亲戚。爷爷马德禄、伯父马桂元、父亲马三立这爷仨在相声史上的地位已无需赘述。和那些出身世家的后辈一样,马志明先生从小就是在曲艺氛围里长大的,而且专业学过京剧。

马志明先生之所以能集马家传统相声之大成,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除了小时候“听”遍了相声之外,还有两个机缘:一是以马三立先生的威望,前来马家拜访的都是圈内高手,他们来到之后,无非是“聊活”,排练。正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马志明先生趁机学到不少技法,“上十回曲艺学校也学不到那么多”;更重要的是第二个机缘,那就是1970年的马三立先生被下放。

1970年,响应战备疏散城市人口,马三立全家离开天津,到南郊一个村子落户,在这里一呆就是整整七年。七年里,马三立先生没有表演过一次相声,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和木匠。对于马三立而言,这是真正的虎落平阳;而对马志明来说,却是天赐的学艺良机。



对此,马志明先生本人有精彩的回忆:

 “晚上就在屋里,又没有电,就点一个洋蜡,或者点一个嘎石灯,就这4口人愣着,难免就提相声。在这种情况下,我是他惟一的知音。我那时要有录音机,那我就阔了。”

日常生活中的马三立,还是有很有趣的一面,比如,他从不刻意向马志明传授技艺,即便在北闸口,他也是兴致来了,一口气说个不停,不能打断,一打断就不再说下去了,所以马志明只能先听后记。

这七年年时间,马志明自己的说法是“又上了一个大专”。

1980年,马志明重新登台,多年的基本功开始发挥出来。1986年参加第一届相声演员大赛,马志明表演的是《五味俱全》。就是这个节目,震动了当时的评委会顾问马三立,老人坐在台下听完以后,摘下戴了40年的戒指,送给马志明。



1987年,马志明创作的《纠纷》参加第二届相声大赛,又是好评如潮。

再到后来成功改编传统段子《大保镖》,标志着马志明艺术上的炉火纯青。就是这个没人能演几乎废掉的《大保镖》,经过马志明的加工,现在成了北方曲艺学校说唱专业学生人手一册的启蒙教材。

相对马志明的相声,他这个人本身更有意思。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就是耿直,除了耿直还是耿直。

马志明本人也坦言,自己从来不说假话,说话从来都是直来直去。

说真话的人并不少见,少见的是不论什么样场合、不论什么时间都是口无遮拦,而马志明则是这少数中的少数。



他是市文化局职称评定委员会高级评委,有人上门求情,他可以直接告诉对方,决不会投赞成票。

第二届相声大赛上,几乎所有的演员事先送了钱,但是马志明的《纠纷》实在太火爆了,不评一等奖难以服众,一位评委找到他,让他不要送多,5000元就行,马志明只用一句话就硬梆梆地顶了回去:我要是送1分钱,这奖也是买来的!

在中央电台的访谈节目中,他直接揭露两次相声大赛造假,直言自己两部作品都应当是一等奖。

《纠纷》的脚本刚写好时,团长看了喜欢,想“改一改”署上自己的名字,就在团长办公室里,马志明一把夺过本子,当场拒绝。

在他家中,听他讲述相声史中的逸闻轶事,不管是谁,不管好事坏事,一律指名道姓,毫不讳饰,真实到了让来访者惊讶的地步。



也正是由于他的耿直和不合作,现实生活中马志明才会被迫离群索居,虽然他对此安之若素。

在这一点上,马三立和马志明这一对父子,真是殊途而同归。

马三立大半辈子受人欺负,解放前被兄弟剧团的戏霸压制,运动期间又受到同行侮辱,性格上则又软弱怕事,所以晚年时常常一个人在家中枯坐,自称是“苦命人”。

而马志明向来都是以硬碰硬,从不低头,因此开罪不少有权或者有钱的同行,直接导致演出机会廖廖。现在的马志明,大多数时间里,也是一个人在家中,一杯茶,一包简装龙泉,一本书,打发过去半天光阴。

顺便说一句,马志明先生第一次参加的1986年相声大赛,李金斗、李建华分获逗哏、捧哏一等奖;刘洪沂获逗哏二等奖,陈涌泉、冯巩获捧哏二等奖;笑林、李国胜,获逗哏、捧哏三等奖。《武松打虎》和《包公传奇》分获作品一等奖、二等奖。



马志明先生1987年参加的第二届相声大赛,逗哏一等奖是苏文茂的徒弟崔金泉,给他捧哏的是范振钰,段子叫《笑星传奇》;当时崔金泉名不见经传,因为这次比赛一炮走红。牛群和冯巩合作《灭鼠轶事》配合默契,冯巩获得捧哏一等奖。马志明获得了逗哏三等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志明,这位被誉为“少马”的相声艺术家,在中国相声界占据着一个独特而又极其重要的位置。要评价他的艺术地位,不能仅仅停留在“好听”或“好笑”的层面,而需要深入剖析他所代表的艺术风格、传承与创新,以及他对相声这门传统艺术的贡献。一、 承继与革新:马志明相声的“少马风格”马志明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他继承了.............
  • 回答
    要客观评价马伟明院士的成就,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聚焦于其在科学技术领域,特别是船舶动力与电气化领域的具体贡献。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核心领域与开创性贡献:马伟明院士最显著的成就集中在船舶动力与电气化领域,尤其是其在全电化动力系统(Electric Propulsion Sys.............
  • 回答
    评价马前卒的唱功,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我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他一些标志性的歌声特点,毕竟他作为UP主,除了视频内容本身,音乐的呈现方式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首先,从音色上来说,马前卒的嗓音不算那种特别惊艳、辨识度极高、或者有华丽技巧的类型。他更倾向于一种朴实、略带沙哑的质感。这种音色本身不带太多.............
  • 回答
    马前卒的粉丝群体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他们对马前卒本人及其观点的强烈认同和维护,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个群体,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并且区分“维护”和“个人崇拜”之间的界限。马前卒粉丝群体的特质:首先,我们得承认马前卒(王骁)的内容确实触及了一些当下社会.............
  • 回答
    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是一篇极具争议但又影响深远的著作。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其历史背景、核心论点、对犹太人解放的思考以及它所引发的批评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历史背景与写作动机首先要理解,《论犹太人问题》并非一篇独立成册的著作,而是马克思在1843年对德国哲学家布鲁诺·鲍威尔(Bruno Baue.............
  • 回答
    主流经济学界对马克思《资本论》的评价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学术辩论和理论发展,《资本论》在主流经济学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批评和修正。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主流经济学界对《资本论》的评价:一、 肯定之处与深远影响:尽管存在.............
  • 回答
    马頔的《皆非》,初听之下,仿佛是那种在夏末秋初的夜晚,微风拂过树叶间发出的沙沙声,带着一点点疏离,又一点点缠绵。这首歌,与其说是讲故事,不如说是铺陈情绪,像一张素描,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复杂的内心世界。旋律上的“非”与“是”《皆非》的旋律,我认为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种“非”的克制,但这种克制反而成就了一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马克龙总统的改革,力求写得更像一篇有血有肉的分析,而不是一份冷冰冰的报告。马克龙自上任以来,给法国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他的改革之路,可以说是充满了雄心壮志,也伴随着争议和阻力。要评价他的措施,我们得拆解开来看,分别审视他在不同领域所做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带来的实际影响。经济与劳动市.............
  • 回答
    要评价马霞的《天下货币》这本书,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力求说得透彻,也尽量让它听起来像个老书友之间的闲聊,而非冷冰冰的机器输出。首先,这本书的书名就很抓人眼球——《天下货币》。一听这名儿,你就能感觉到作者想干点大事,不仅仅是谈论某个国家的货币政策,而是要从一个更宏观、更全球化的视角来审视货币的.............
  • 回答
    马云的无人超市,这玩意儿可真是个话题,有人说它是未来零售的标杆,有人说它是花架子,一时间争议不断。要说评价,那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不能光看表面热闹。首先,从“无人”这个概念本身来说,确实是个亮点。你想啊,以前去超市购物,最烦人的就是排队结账。尤其是在高峰期,那队伍能排到怀疑人生。马云的无人超市,.............
  • 回答
    要评价马前卒(王骁)关于乌克兰的发言,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马前卒作为一位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而闻名的自媒体人,他的观点往往能引发广泛的讨论,但也可能存在争议。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马前卒关于乌克兰发言的几个关键论点或基调,这通常会体现在他发布的文章、视频或评论中。虽然具体内容会随着时间发展.............
  • 回答
    要全面评价马毅教授在 NeurIPS 2020 上的中稿文章 MCR2(Maximum Correlation Representation)以及他自称“弄明白了深度学习”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这不仅仅是对一篇论文的评价,更是对其背后理念和影响力的探讨。一、 MCR2 论文的评.............
  • 回答
    马思纯的颜,说实话,挺有意思的。她不是那种一眼就让你惊艳,或者说瞬间就抓住你视线的“标准美人”。她的美,更像是一种缓缓释放的魅力,需要你慢慢品味,越看越觉得舒服,越看越觉得有味道。先说说她的五官吧。她的眼睛是她脸上最出彩的部分,眼型很漂亮,有点微微的下垂感,笑起来的时候尤其有感染力,会弯成月牙儿,里.............
  • 回答
    马伯庸的《两京十五日》,与其说是一部历史小说,不如说是一场精妙绝伦的时空穿越,将我们这些读者稳稳地置于明朝的洪武年间,亲身感受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评价这部作品,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它那令人叫绝的叙事节奏和层层递进的悬念设置。故事开篇,便将读者置于一个危机四伏的境地。主人公汪植,一个看似平凡的锦衣卫,.............
  • 回答
    马伯庸的《寂静之城》是一部颇具野心和独特风格的科幻作品,它并非那种宏大叙事、硬核科技堆砌的典型科幻,而是将科幻的内核巧妙地包裹在历史、哲学和对人性的探索之中。初读之下,你可能会被它那种独特的“文人科幻”气质所吸引,马伯庸的文字功底在这部作品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古色古香的词句与未来主义的设定相结合,营造.............
  • 回答
    《显微镜下的大明》:在历史的尘埃中窥见的生动人事马伯庸的《显微之下的明朝》,与其说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历史寻宝”,他用他一贯的“明史爱好者”的热情和严谨的考据,带领读者钻进了明朝历史的蛛网,从那些常人难以察觉的“显微镜下”的细节里,挖掘出了鲜活的人物、生动的事件,以及.............
  • 回答
    要评价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得从几个维度细细品味,它绝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完的快餐式作品。首先,格局与野心。这是《长安十二时辰》最令人瞩目的地方。马伯庸选择了一个极其精巧的切入点:一个仅仅十二个时辰(也就是一天)的时间框架,把整个大唐的命运,或者说长安城作为大唐心脏的命运,压在了这短暂的时间里。这.............
  • 回答
    马前卒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可以说是一场非常有话题性的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场演讲,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并且要尽量客观地呈现其亮点与不足。演讲的背景与影响力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马前卒是谁。他作为一位在网络上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时政评论员,以其对历史、经济、社会问题的深刻分析和独特的视角.............
  • 回答
    评价马前卒的《我们生长的地方•延安》这篇作品,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首先,从作品的写作风格和叙事手法来看,马前卒在处理像延安这样具有特殊历史和政治含义的题材时,展现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宏大叙事的写法。他没有选择那种高歌猛进、充满政治口号式的赞美,而是更侧重于从一个“生长在延安”的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去描.............
  • 回答
    马家辉的新书《龙头凤尾》,在我翻开第一页时,脑中浮现的不是宏大叙事,而是那种属于城市角落里,那些被时间打磨得光滑而又带着点锈迹的往事。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不如说它像一位老友,坐在你对面,慢悠悠地吐着烟圈,给你讲着那些关于人情世故、江湖道义、还有一点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恨纠葛的故事。首先,《龙头凤尾》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