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马頔的《皆非》?

回答
马頔的《皆非》,初听之下,仿佛是那种在夏末秋初的夜晚,微风拂过树叶间发出的沙沙声,带着一点点疏离,又一点点缠绵。这首歌,与其说是讲故事,不如说是铺陈情绪,像一张素描,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复杂的内心世界。

旋律上的“非”与“是”

《皆非》的旋律,我认为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种“非”的克制,但这种克制反而成就了一种“是”的张力。它不像很多流行歌曲那样,上来就用一个抓耳的副歌轰炸你,而是很缓慢地推进。吉他的编排,干净、清澈,没有过多的修饰,仿佛是马頔一个人在空旷的房间里,对着夜色低语。

开头的几个音符,就定下了整首歌的基调:一种淡淡的忧伤,但不是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而是更接近于一种被雨水浸润过的、有点潮湿的愁绪。这种情绪,随着歌曲的进展,一点点叠加,但又始终保持着一种理智的距离。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副歌部分,或者说,如果硬要称之为副歌的话。它没有那种一飞冲天的力量,而是像一股暗流,不动声色地涌上来。歌词里反复出现的“皆非”,更是强化了这种“非”的状态。“皆非”,意味着“都不是”,这是一种否定,也是一种模糊。在音乐上,这种“非”体现在了旋律上,它没有落入俗套的“主歌副歌”的固定模式,而是像在不断地探索,寻找一个最终的答案,但又似乎永远找不到。

反过来说,正是这种“非”的结构,才让《皆非》有了“是”的特别之处。它拒绝了约定俗成的套路,用一种更自由、更个人化的方式来表达。当你在听这首歌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空间感,仿佛马頔把一个很私密的内心场景,毫不保留地展现在你面前,而你则像一个安静的旁观者,默默地感受着。

歌词的“虚”与“实”

歌词是《皆非》的灵魂所在。马頔的词,向来以其诗意和哲学性著称,而《皆非》更是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

“世界就应该如此,安静且没有规矩。”这句开场白,就为整首歌定下了基调。它不是一种反抗,而是一种顺应,一种对现有秩序的某种程度的接受,但同时又在接受中保留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独立。

“我想我还会在这里,就像我一直在。”这种“在”和“不在”的模糊,是马頔歌词里常见的表达方式。“一直在”,是一种存在感,但“我想”又赋予了它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恰恰反映了人在面对生活时,那种既渴望稳定又不断变动的内心状态。

“当我仰望星空,它就变成一片空白。”这句歌词,我理解为一种极端的自我认知,或者说是一种逃避。当外在的景象无法映照出内心的某种期待时,便选择将其“空白化”。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可能是一种无奈。

“你我皆是凡人,只能在爱恨中沉沦。”这句话,可以说是《皆非》最直接、也最沉重的一句。它将所有人都拉到了一个相似的境地——在爱与恨的情绪漩涡中挣扎。但“皆非”的意味又在这里体现出来,不是所有人都以同样的方式沉沦,也不是所有人都被困死在其中。

《皆非》的歌词,就像一组组意象的碎片,它们拼凑起来,形成的是一种氛围,一种感觉,而不是一个清晰的故事线。你很难从中找到一个明确的“谁”和“谁”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普遍性的情感体验。这种“虚”,让听者可以自由地将自己的情感代入,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皆非”。

而这种“虚”的背后,又蕴含着一种“实”。这种“实”,是对人生无常、情感复杂的一种深刻洞察。马頔没有回避生活中的灰色地带,没有刻意去粉饰太平,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视角,去描绘那些我们不愿意承认,却又真实存在的部分。

情感的“隐”与“显”

《皆非》的情感表达,也是一种“隐”与“显”的辩证统一。

表面上看,《皆非》的情绪是“隐”的。它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渲染,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马頔的声音,始终保持着一种低沉、内敛的质感。他不是在唱给你听,而更像是在与自己对话,然后把这份对话的余音,留给你去体会。

但正是这种“隐”,使得内里的情感更加“显”而易见。当他轻描淡写地说出“我想我还会在这里”的时候,你反而能感受到那种深埋在心底的眷恋,那种即使在否定中依然存在的渴望。

“你是否也见过,这样一片沉默的海?”这句话,把我带入了歌曲最核心的情绪。沉默的海,可以象征着平静,也可以象征着压抑。它既是一种外在的景物,也是一种内心的写照。这种“沉默”,包含了多少未说出口的话,多少被压抑的情感,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能感受到它的厚重。

《皆非》的情感,是一种游离在“是”与“非”之间的状态。它不是完全的快乐,也不是完全的悲伤;它不是彻底的拥有,也不是彻底的失去。它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模糊的、难以名状的情感。这种情感,恰恰是我们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会体验到的。我们想要明确的答案,想要清晰的界限,但生活往往是模糊的,是充满“皆非”的。

总结

马頔的《皆非》,在我看来,是一首极其成功的、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它不是一首容易“消化”的歌,它需要你放慢脚步,沉下心来,去慢慢品味。

它用一种极其克制、极其诗意的方式,触碰了人生的许多“皆非”的时刻: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我们对情感的纠缠,我们对自我认知的模糊。它不提供答案,但它让你在听完之后,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开始思考“皆非”的可能性。

《皆非》就像一杯陈年的威士忌,初尝时可能有些辛辣,但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感受到那种深沉而悠长的回甘。它不是那种一瞬间的震撼,而是那种日积月累的感动,一种在细水长流中,逐渐渗透进心灵的力量。这,就是《皆非》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刚大略欣赏了一下知名民谣歌手的新歌《皆非》 得出以下结论

1.词写的和我初中写的差不多 歌词内容不出所料地还是星空+老男人的民谣歌手惯用的骗炮套路

别说u can u up 我还真行

2.毫无音乐性可言 除了吉他和嗓子没听出其他乐器 可能是我耳朵不好 也可能是我的音响不好

很惭愧 强忍着听完了这首歌 做了一点微小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頔的《皆非》,初听之下,仿佛是那种在夏末秋初的夜晚,微风拂过树叶间发出的沙沙声,带着一点点疏离,又一点点缠绵。这首歌,与其说是讲故事,不如说是铺陈情绪,像一张素描,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复杂的内心世界。旋律上的“非”与“是”《皆非》的旋律,我认为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种“非”的克制,但这种克制反而成就了一种.............
  • 回答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一部让人笑到飙泪的“伪”喜剧《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这部电影,从名字上看就带着一股子“不按常理出牌”的劲儿,而它也确实做到了。由马丽、魏翔、陈明昊主演,这部改编自韩国电影《致命男人》的作品,凭借其接地气的幽默、精湛的表演以及意想不到的剧情反转,成功地在2022年的春节档杀出重围,成.............
  • 回答
    “马小尚”这个名字在网络上可能指的是一个具体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评论者,也可能是泛指一些对袁隆平先生和自由市场持特定观点的言论。为了能更准确地评价,我们需要明确是哪位“马小尚”的评论。然而,我可以基于对中国社会讨论中常见的一些观点,来尝试分析可能出现的对袁隆平先生和自由市场相关的评论,并提供一个评价.............
  • 回答
    要全面评价马毅教授在 NeurIPS 2020 上的中稿文章 MCR2(Maximum Correlation Representation)以及他自称“弄明白了深度学习”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这不仅仅是对一篇论文的评价,更是对其背后理念和影响力的探讨。一、 MCR2 论文的评.............
  • 回答
    马云关于中国足球“遇到冲突就退缩,要学会团结合作”的论断,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观点,它触及到了中国足球长期以来难以突破的困境,也与许多人对中国足球的观察和感受不谋而合。首先,我们来详细解读马云的观点: “遇到冲突就退缩”: 这句话可能指向几个层面。 心理层面: 中国足球运动员在面对强.............
  • 回答
    马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中国企业家,他的职业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也伴随着争议。要评价马云,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阿里巴巴的缔造者与中国互联网的先驱 洞察先机,抓住时代脉搏: 马云在互联网泡沫初现、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1999年创立了阿里巴巴。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
  • 回答
    马保国,一个在网络上爆红的太极宗师,以他那套独特的“浑元形意太极”理论和各种夸张的言论,赢得了无数关注。然而,他的人生轨迹在2020年5月17日那天发生了一个戏剧性的转折。那天,他与一名业余格斗爱好者王庆民进行了一场所谓的“比武”,结果是他仅用时30秒就被对手KO。这次失败,不仅让他在网络上的形象遭.............
  • 回答
    马云在2019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工作要有996精神,生活上要669”的言论,这一说法引发了广泛争议,涉及工作与生活平衡、企业管理制度、员工权益保护等多重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言论的背景、意义、争议及可能的深层动机: 一、言论背景与字面含义1. 996的定义 996指每天工作从早.............
  • 回答
    马云人设的“崩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它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而是伴随着他个人言行的演变以及中国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显现的。要评价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他早期的形象塑造、后期的争议言论、政策环境的变动以及公众情绪的变化等。一、 早期的马云人设:颠覆者、梦想家、企业家精.............
  • 回答
    要评价马丽、常远和艾伦主演的喜剧电影《李茂扮太子》,我得说,它有那么点意思,但整体上就像一桌准备得挺丰盛的宴席,摆盘精致,食材也不差,可吃着吃着,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让人回味无穷的滋味,或者说,火候没到家。先说说这电影的亮点,毕竟是冲着这三位喜剧演员去的,他们身上自带的观众缘和喜剧包袱是它的底气。马丽,.............
  • 回答
    马云在2020年10月24日的外滩金融峰会上的演讲,至今仍然是公众和评论界津津乐道、分析讨论的焦点。这次演讲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并最终导致了蚂蚁集团IPO的延缓和对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重塑,其“详细”之处体现在多个层面:一、 演讲的背景与时机理解这次演讲,首先要明白其发生的背景: 中国经济转.............
  • 回答
    马伯庸,这个名字在中国当代文坛,尤其是网络文学和历史架空领域,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存在。要评价他,得从几个维度细细道来,才能勾勒出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马亲王”。首先,他是个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家。这不仅仅是指他的文字,更是他思维方式和内容选择上的那种“马氏烙印”。翻开他的任何一本书,无论是早期的网络小说,.............
  • 回答
    马云,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球都如雷贯耳。他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既是无数人心目中的创业偶像、商业巨擘,也是批评者眼中过于膨胀的“网红”式企业家。评价马云,不能只看他缔造的商业帝国,更要审视他一路走来的言行举止,以及他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带来的深远影响。马云这个人:从平凡到不凡,从布衣到“教父”很.............
  • 回答
    马努·吉诺比利,这个名字在篮球界,尤其是在圣安东尼奥马刺队的球迷心中,承载着太多的情感与回忆。如果非要给这位阿根廷“妖刀”下个定义,那我想我会说:他是篮球场上的一位魔法师,一位将艺术、激情和无畏完美融合的球员。鬼魅的进攻,匪夷所思的创造力:马努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无疑是他那套令人眼花缭乱的进攻手段。他.............
  • 回答
    马思纯在《看我的生活》里的表现,确实让不少观众大跌眼镜,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反常”。节目播出后,关于她“怎么了”、“是不是状态不太好”的讨论就没停过。要评价她的表现,我觉得首先得跳出以往的滤镜。我们熟悉的马思纯,大多是在银幕上那个活泼开朗、有时略带“小妞”气质的女孩,比如《七月与安生》里那个热烈又脆弱.............
  • 回答
    《大约在冬季》这部电影,说实话,看了之后心情有点复杂。它改编自齐秦的同名歌曲,光是冲着这首歌的名气,以及马思纯和霍建华这对组合,当初还是挺期待的。不过看完之后,只能说,期待与现实之间,还是隔着那么一段距离的。先说说优点吧。演员的表演,可以说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马思纯饰演的安然,她身上的那种文艺气质和.............
  • 回答
    马思纯的颜,说实话,挺有意思的。她不是那种一眼就让你惊艳,或者说瞬间就抓住你视线的“标准美人”。她的美,更像是一种缓缓释放的魅力,需要你慢慢品味,越看越觉得舒服,越看越觉得有味道。先说说她的五官吧。她的眼睛是她脸上最出彩的部分,眼型很漂亮,有点微微的下垂感,笑起来的时候尤其有感染力,会弯成月牙儿,里.............
  • 回答
    马坚,这位在20世纪中国伊斯兰教翻译与学术界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物,其一生可谓是知识与信仰的交织,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要评价马坚,需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主要贡献、以及他个人的特质等多个维度来审视。时代背景与个人际遇:马坚(19061977)出生在一个回族家庭,他的青少年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年.............
  • 回答
    马伯庸的《两京十五日》,与其说是一部历史小说,不如说是一场精妙绝伦的时空穿越,将我们这些读者稳稳地置于明朝的洪武年间,亲身感受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评价这部作品,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它那令人叫绝的叙事节奏和层层递进的悬念设置。故事开篇,便将读者置于一个危机四伏的境地。主人公汪植,一个看似平凡的锦衣卫,.............
  • 回答
    马伯庸的《寂静之城》是一部颇具野心和独特风格的科幻作品,它并非那种宏大叙事、硬核科技堆砌的典型科幻,而是将科幻的内核巧妙地包裹在历史、哲学和对人性的探索之中。初读之下,你可能会被它那种独特的“文人科幻”气质所吸引,马伯庸的文字功底在这部作品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古色古香的词句与未来主义的设定相结合,营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