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马云「工作要有996精神 生活上要669」的言论?

回答


马云在2019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工作要有996精神,生活上要669”的言论,这一说法引发了广泛争议,涉及工作与生活平衡、企业管理制度、员工权益保护等多重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言论的背景、意义、争议及可能的深层动机:



一、言论背景与字面含义
1. 996的定义
996指每天工作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12小时),每周工作6天,是互联网行业常见的高强度工作制,常被批评为“过度加班”。
669的表述存在歧义,可能的解释包括:
6点起床,9点睡觉:即每天6小时睡眠,但若工作到晚上9点,睡眠时间不足。
6小时工作,9小时休息:强调工作与生活的时间分配。
6天工作,9小时休息:可能指工作时间缩短,但与996形成对比。
实际语境:马云可能意在强调“工作需全力以赴,生活需规律”,但“669”可能因表述不清引发误解。



二、马云的动机与立场
1. 创业经历的投射
马云在早期创业时(如创办阿里巴巴)经历了高强度工作,因此可能认为“996精神”是成功的关键。他可能将这一理念视为企业家的奋斗精神。
他可能认为,企业家需要以身作则,通过极致努力推动企业成长,但这一观点忽略了员工的长期健康与可持续性。

2. 对员工的管理理念
马云曾强调“让员工快乐工作”,但996工作制与这一理念存在矛盾。他可能认为,员工需具备“牺牲精神”以支持企业目标,但这一观点被批评为忽视员工权益。

3. 对社会的呼吁
马云可能试图通过这一言论呼吁社会重视工作与生活平衡,但实际表达中,他可能更强调“工作强度”的重要性,而非“平衡”。



三、争议与批评
1. 对员工健康的影响
996工作制被广泛认为会导致员工长期疲劳、心理压力,甚至引发职业病。中国劳动法规定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不超过40小时,但部分互联网企业违规操作。
669若指睡眠不足,可能进一步加剧健康问题,引发对“过度工作”的担忧。

2. 法律与道德争议
996工作制违反中国《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可能构成违法。2019年,中国互联网企业因“996”问题引发集体诉讼,部分企业被要求整改。
669若指生活作息不规律,可能被批评为对员工生活权的忽视。

3. 对社会价值观的冲击
马云的言论可能被解读为“唯结果论”,鼓励企业以牺牲员工健康为代价追求效率,与“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相悖。
该言论可能加剧社会对“996”文化的接受度,导致更多企业效仿,进一步压缩员工权益。



四、支持与反对的立场
1. 支持者观点
企业家精神:认为“996”是成功企业的必要条件,强调奋斗精神与时间管理。
效率优先:认为企业需要高强度工作以快速成长,但需在合理范围内。
马云的个人立场:马云可能认为,企业家需以身作则,通过极致努力推动企业,但这一观点被批评为“以牺牲员工为代价”。

2. 反对者观点
员工权益:认为996工作制侵犯员工合法权益,导致身心俱疲。
社会公平:认为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保障员工基本生活与健康。
可持续发展:认为过度工作会损害企业长期竞争力,员工离职率高,最终影响企业效率。



五、马云言论的深层意义
1. 对“奋斗文化”的反思
马云可能试图通过“996精神”强调奋斗的重要性,但这一观点被批评为将“奋斗”异化为“牺牲”,忽视了员工的尊严与福祉。

2. 对“成功学”的批判
马云的言论可能被解读为“成功学”的延伸,将企业成功归因于员工的“奉献”,而忽视了系统性因素(如管理方式、企业文化)。

3. 对社会的警示
马云可能意识到“996”文化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但其言论未能有效传达这一警示,反而可能加剧对高强度工作的接受。



六、结论:理性看待与平衡
1.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关键
企业需在效率与员工福祉之间找到平衡,996工作制不应成为常态,而应作为特殊时期的临时措施。
马云的“669”若指生活规律,可能强调健康作息,但若指睡眠时间不足,则需重新审视。

2. 法律与道德的边界
企业需遵守劳动法,保障员工权益,而非以“奋斗精神”为名侵犯员工基本权利。

3. 马云的个人立场与时代背景
马云的言论可能反映其创业初期的管理理念,但需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进行修正。他后来也多次呼吁“让员工快乐工作”,说明其对这一问题的反思。



七、总结
马云的“996精神”与“669生活”言论,本质上是企业家精神与员工权益之间的矛盾体现。尽管其初衷可能源于对奋斗的推崇,但这一观点在现实中引发了对工作强度、员工健康及企业社会责任的广泛争议。理性看待这一言论,需在效率与人性化之间寻求平衡,避免将“奋斗”异化为“牺牲”,同时推动企业建立更可持续的管理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云先生不知不觉地就导演了一出情景喜剧,顺便还给众生做了一副对联:

上联:工作强调996
下联:生活争取669
横批:为谁造人

记得一千年前宋人吕蒙正也做了一副对联: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这副对联写得又怪又妙,引来了无数人围观。

乍一看,这副对联很怪,不似传统对联那般通俗易懂,对仗工整。

细看下去,发现: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正是“缺衣少食”的谐音。

横批“南北”亦即意味着“没有东西”。

马云先生用自己的行为,描绘出21世纪穷人的浮世绘。

吕蒙正用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当年穷人的生存窘相。

两个人相互辉映,光芒胜过夜晚繁星。


品评资治通鉴系列,会持续更新在公众号和知乎。

微信公众号:李不空,欢迎各位的关注。

user avatar

白天给公司当韭菜,晚上为社会培养出接班的韭菜,有福报的话说不定小韭菜也能在马云爸爸的直接领导下当韭菜呢!

user avatar

很多人说马云和强子一样人设塌了,实则不然。

对于大多数普通中国人而言,马云人设如何已经不会影响到你对阿里系产品及服务产生的已有依赖性,就算他和先辈一样臭一样屑,你不还是照样得用?

而马云现在干的事只是树立他在政府面前的人设而已,至于普通人眼中的他到底长啥样并不重要。

内忧外患之际,带头响应党国号召,有何不妥?

user avatar

泻药,我就纠正一点。

很多人总是觉得资本为了剥削更多的劳动力,所以鼓励群众生孩子。所以为了对抗资本,就要少生孩子。

同志们,思想水平还是要提升啊,如此荒谬的言论如今竟然还成了很多人的指导思想,反映了许多群众的素养还远远不够。


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的决定是后于生产关系的,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区区资本主义雇佣制度就能决定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

相反,人口是比经济制度更重要的指标,是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决定了经济制度,而经济制度反作用于人口数量和结构,而不是相反。

经济制度决定的是法律,宗教,政治,国家这些上层建筑,啥时候能成了决定人口的主要因素了?

显然是生产力水平和自然环境决定了人口水平,随后生产力和人口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与分配。

劳动力稀少的时候,资源分配必然会倾向于劳动力一边,生产资料稀少的国家,资源分配必然会倾向于生产资料一边,显而易见,分配的关系受制于人口,由人口决定。

如果人口数量不增加,劳动者的话语权必将增大,资本主义剥削不可能维持,因此资本只能出逃,转移向劳动力充沛的国家,剥削这些国家的劳动力。

在西方国家,工人人口维持较低的增长率,这使得资源分配开始不断倒向工人,这样在长久的阶级斗争后才使得工资水平不断增长,最后迫使资本不断出逃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

倘若西方国家具有较高的劳动人口增长,那么资本显然会继续剥削这些国家,而不会大量出境转移。

现实情况是这些资本大量出逃到了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如果真的如同许多答主所言,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决定人口增长的巨大力量,那么资产阶级为什么不直接让西方工人大量生孩子以永远剥削西方工人,而选择出逃到其他落后国家呢?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分配手段,难道能够无视人头分配吗?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组织形式,难道能无视人口进行组织吗?

一个只有几百人口的小岛上,显然连公平竞价的市场都无法形成,资本主义根本就无法存在,但这个小岛上的人也可以讨论生孩子,也依旧可以形成鼓励生孩子的风俗,对此你要怎么解释?


人口+技术水平能够决定生产,而且显然是生产对分配有决定作用,分配反过来作用于生产,而不是相反。

因此显而易见,是人口和结构决定社会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反作用于人口,而不是相反。

资本的力量虽然强大,可以决定国家政权和长期的政策走向,但对于人口来说是无能为力的,人口增长多少,显然不是靠资本家区区鼓励就能改变的。

在诸多流派的经济模型中,无论是马克思的社会扩大再生产,还是梭罗的单部门模型,人口增长率都被视为一个优先外生的变量,即被认为是难以被宏观手段改变的变量,即使在新古典内生增长模型中,人口增长率也受到养育子女的天然效用的影响,不能被收入和闲暇时间完全决定。

饱受争议的计划生育制度,看似让中国人口大幅减少,实际上影响相当有限。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无论是韩国日本还是泰国或是其他任何一个工业国家,生育率都在不断减少,其中日本根本就没有实施过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然而现在老龄化多严重大家都知道。

可见工业生产力所带来的城市化必将导致生育率的降低,这就是在搞社会主义的“苏联”也不例外,我想没有人会认为苏联生育率的减少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导致的,而如我之前所说,计划生育政策本身对生育率的减少影响有限,那么显而易见,人口的条件先于资本主义,且决定了资本主义中的劳资分配。

所以 @许思 等答主读《资本论》的时候是很不用心的。

“只有工人人数的增加即工人人口的增加,剩余价值量才能增加,在这里,人口的增加形成社会总生产剩余价值的数学界限。”

这句话意思是人口涨了,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就会涨,不错,但是明显马克思是把人口当作一个“数学界限”也就是外生变量使用,而不是一个可以由资本家控制的内生变量。

这里显而易见,是在默认“人口”不会突然暴涨,不能被资本家完全控制的情况下,才向后推导出资本主义压榨剥削,延长工作时间的。

我还是那句话,资本家要是真的NB到可以控制人口了,还拼命延长你劳动时间干什么?直接让你多生孩子来剥削你的孩子不就可以完成资本的增殖了?

所以996和669是一个性质吗?完全不是一个性质,资本家可以强迫你做到996来剥削你,却不能让你做到669来生孩子,一个是资本家的彻底行动,一个仅仅是资本家的一厢情愿,性质概念影响完全不一样。

马克思要是知道有你们这样过度解读的,早从海格特公墓里出来当幽灵了。


所以马云想让你生孩子,没错,站在资本家的角度孩子确实多了有利。

对资本家有利就一定会对无产阶级有害吗?这是什么逻辑?生孩子,别说站在资本家的角度,就是站在政府收税,填补养老金亏空的角度都有利,就是站在全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都有利,马云说这话甚至和马云是不是资本家都没有必然关联,生育率既不是资产阶级能控制的,也不是靠区区几句话就能提上来的。

现在的有些年轻人啊,不想生孩子还强行怪到资本主义上,好像还是为了推翻资本主义才不生孩子的,好像不生孩子还光荣了,生孩子的还成了无产阶级的叛徒了。

要消灭资本主义,靠的是不生孩子吗?靠的明显是发展生产力嘛,不生孩子发展不了生产力,反而才是无产阶级的叛徒。

要知道无产阶级领袖毛主席,当年可是鼓励生育的,虽然这个政策正确与否还有待议论,但可见鼓励生育完全和资本主义没有任何必然关联。

在革命的队伍里,总是会混入一些夹杂私货的无耻之徒,仿佛现代社会中他们看不顺眼的一切都是所有制制度造成的,一切不顺应他们利益的,都被他们打成“反革命”,这种人从一开始就没想着为人类谋福利,只是想借着时势为自己谋利益而已。

user avatar

马云这是朝着人设崩坏的大路一路狂奔啊。

好事,真好事。

毕竟如果他不这样做的话,还真有不知资本家真面目的年轻人以为马云会和别的资本家不同。

结果,不仅仅和别的资本家不同。

马云还和别的中年油腻大叔也没差别。

不知轻重的在别人重要的场合开荤段子。

真是丢人。

就这作风,感觉就像是西部四线城市五十多岁科级干部喝醉酒干出来的事情而已。

果然,是时代造就了人,而不是人造就了时代。

另外说一句:

成功人士最大的问题,就是把自我神化,一旦自我神化,那么干出什么事情,也不会奇怪的。

前面的例子很多,而最近的例子,就是马云。

user avatar

谢邀。

一个自我感觉仙风道骨,实则油腻无比的大叔!

一个为自己拽出的金句自鸣得意,实则修养全无的“证婚人”!

一个忽视法治和高尚纯洁爱情的“绝对权力者”!

996的事儿不在这多说了,大家已经说烂了,但仍然改不了马老师再次忽视法律,逆势倡导“工作上我们强调996精神!”

敢问“乡村教师马老师”,您辛苦培育出的孩子,就是希望他们过上996的打工生活是吗?!

您再往回找补多少次,996这事儿没理,网友们不服。


再说669。如鲠在喉。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了视频,看视频更直观一些,马云那种自鸣得意的神态实在是太明显了!

时不时地要停顿一下,等待观众的掌声。在说出669这句话之前,还专门要预告一下,让观众们认真听。

好一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派头!

可见在马老师的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的话是没有一丝问题的,甚至是“非常有水平的调皮话”!

这种潜意识实在是太危险了!

我相信马云不是不知道他的任何一句话产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我相信曾经的他也是会谨慎审视他的每一句话并考虑到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波及面。

但最近几次马云擦边球的言论,甚至在阿里巴巴官网堂而皇之地发布,这一切都证明:马云飘了。巨大的权利和财富让他忘乎所以。而这种飘的背后是阿里巴巴对马云的绝对崇拜和绝对服从。

越是身在高位,越要谨言慎行!说合适话,办得体事儿!

焉知: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对于马云今天在婚礼上发表的言论,我无法代表大众,我只能说我个人的感觉:

如果我的证婚人这么讲话,我会觉得自己深深被冒犯了!

除了669的言论,在视频里,马云还讲了一句话令人产生不适感:

他说阿里要培养更多的男神和女神。男神就是执行996和669,女神就是帮助和监督男神执行996和669。

对此我只想说:

我不做女神,也不希望我爱的人做男神,夫妻本为一体,从来并无主次之分。

除非一个人天生神力才能兼顾996和669。

我们都是平凡人。享不了996的福报,也偿不了669的愿。

最后,开个玩笑,祝马老师福报兼修,得道成仙。

觉得本文有用请关注点赞!因为我很喜欢看到你的反馈:)

百万小卒过大江
精品观点一箩筐
评说现世生存策
小卒明个取大将
user avatar

有研究表明,过长的工作时间会降低员工的生育意愿。(Fanny Y. F. Young, Long Work Hour and Intention to Have Children, a Case Study in Hong Kong Long Working Hour Sector Workers, Americ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Vol. 5, No. 1; February 2016. )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者选取了 200 名 40 岁以下的全职工作者进行调查,参与调查者被要求按照重要程度,列举影响自己生育意愿的因素。其中,过长的工作时间,超过了住房成本、抚养成本和教育成本等因素,成为了让父母不想要孩子的最重要因素。

调查对象同时被要求提供自己的生育意愿和工作时间,调查表明两者存在显著的附相关关系(被调查者的平均工作时间为每周 52 小时。)

该论文也归纳了了相关的报道和文献,从多个角度指出了过长工作时间对生育意愿的负面影响,例如影响夫妻关系、影响孕期计划、影响(生理层面)受孕率、增加流产风险等。

结合阿里官方在微信上发布的文章,一个问题就来了:

马老板,您这个需求,挺难实现的。

一方面用过长的工作时间,打击员工生育意愿,另一方面又要员工扛起造人目标,这未免有些强人所难了。

正如同,违反国家法律,和追随国家政策同样难以双全一样。

--

我的 leader 和家人们也上知乎,我就把话放在这了:

请放心,我有信心交付需要的成果,相信你也有智慧去检验是否达到了预期,而不会傻到光看我在公司耗了多久。

有一位做人力资源的朋友说过一个道理,深以为然:有的时候,实行 996 是公司管理能力不足的体现。因为公司难以精细化考察员工的产出,所以只能采取笨办法,看 ta 在工位上蹲了多久。

我也有信心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相信你们也会尊重我对于幸福的定义,而不会让资本家来篡改人生的意义。资本决定我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消费什么。他们告诉我们,钻石象征了爱情,告诉我们哪些器物是幸福家庭所必须。

怎么,还想要指导我的姿势?

user avatar

谢邀。


有些人啊,不懂舆论传播的规律,就花钱雇专业的人去做。


各大公司公关部就是干这个的,比如即将辞职的京东的蓝烨就是干这个的。


非要自己越俎代庖。


许多公开言论事先不征求公关部的意见,想说996就说996,想说669就说669——你当你是谁?说相声的,还是杜蕾斯的文案?

此外,还有种种不配合。


平时生活不检点率性而为,想辅导女学生就辅导女学生,薛定谔之大哥是拿不出嫖妓的钱吗?


自己给自己制造舆情事件。各大媒体、网站都盼着你出点糗事,大肆宣传——想让我帮你消除恶劣影响?拿钱来。


以为自己花了钱,雇了专业公共部负责人,就有人能替自己擦屁股。问题是,有时候这屁股实在没法擦干净。


如果舍得花钱还好说,让各大网站把相关信息沉底。如果再不舍得花钱,那就只能让时间冲淡一切了。


如果,还给公共事务官施加压力,对方就只能辞职了。


user avatar

先看看正常人的数据[1][2]

可以看到一个显然的趋势:年龄越高频次越低。在30岁左右频次约为8次每月,这是1995年的美国数据。到2010年这个数据有一定的下降[3][4]

对30岁左右群体,其均值频次在每个月6次左右(方差显然低于6)。那么每周6次跟这个数据差超过3个标准差

当然,这是对美国人来说。美国人很少加班,所以数据要乐观一些。对于中国人来说,特别是996的互联网人,工作超长时间会导致免疫反应[5],特别地,会导致压力反应(stress response)[6][7]. 这种反应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不因鸡血量大而退缩的。压力反应导致心血管功能削弱[8][9][10]。这种削弱直接导致男性勃起功能降低[11]或障碍。

另外,超时工作还会通过免疫反应/压力反应导致神经内分泌的异常,这包括认知能力的降低(短期来看,结果是工作效率降低,但是认识不到自己工作效率降低了; 长期超时工作时候会导致自我认知能力评估的适应化,但是认知能力下降更多)[12]以及性欲的降低[13]

所以,无论从哪个因果链来看,超时工作都会削弱性生活频次和质量。结合上面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置信的认为,996工作还能669是不可能的,打鸡血也不行。

参考

  1. ^ Call, V., Sprecher, S., & Schwartz, P. (1995). The incidence and frequency of marital sex in a national sampl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39-652.
  2. ^ Estill, A., Mock, S. E., Schryer, E., & Eibach, R. P. (2018). The effects of subjective age and aging attitudes on mid-to late-life sexuality.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55(2), 146-151.
  3. ^ Herbenick, D., Reece, M., Schick, V., Sanders, S. A., Dodge, B., & Fortenberry, J. D. (2010). Sexual behaviors, relationships, and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among adult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probability sample. 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7, 277-290.
  4. ^ Reece, M., Herbenick, D., Schick, V., Sanders, S. A., Dodge, B., & Fortenberry, J. D. (2010). Sexual behaviors, relationships, and perceived health among adult 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probability sample. 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7, 291-304.
  5. ^ Nakata, A., Takahashi, M., & Irie, M. (2012). Association of overtime work with cellular immune markers among healthy daytime white-collar employe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work, environment & health, 56-64.
  6. ^ Sato, Y., Miyake, H., & Thériault, G. (2008). Overtime work and stress response in a group of Japanese workers. Occupational medicine, 59(1), 14-19.
  7. ^ Park, J., Kim, Y., Chung, H. K., & Hisanaga, N. (2001). Long working hours and subjective fatigue symptoms. Industrial health, 39(3), 250-254.
  8. ^ Park, J., Kim, Y., Cho, Y., Woo, K. H., Chung, H. K., Iwasaki, K., ... & Hisanaga, N. (2001). Regular overtime and cardiovascular functions. Industrial health, 39(3), 244-249.
  9. ^ Dahlgren, A., Kecklund, G., & Åkerstedt, T. (2006). Overtime work and its effects on sleep, sleepiness, cortisol and blood pressure in an experimental field stud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Work, Environment and Health, 32(4), 318-327.
  10. ^ Dahlgren, A. (2006). Work stress and overtime work: effects on cortisol, sleep, sleepiness and health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ockholm University).
  11. ^ Baumhäkel, M., Schlimmer, N., Kratz, M., Hacket, G., Jackson, G., & Böhm, M. (2011). Cardiovascular risk, drugs and erectile function–a systematic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 65(3), 289-298.
  12. ^ Virtanen, M., Singh-Manoux, A., Ferrie, J. E., Gimeno, D., Marmot, M. G., Elovainio, M., ... & Kivimäki, M. (2009). Long working h
  13. ^ Hashmi, H. A., Khurshid, M., & Hassan, I. (2007). Marital adjustment, stress and depression among working and non-working married women. Internet Journal of Medical Update, 2(1), 19-2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云在2019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工作要有996精神,生活上要669”的言论,这一说法引发了广泛争议,涉及工作与生活平衡、企业管理制度、员工权益保护等多重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言论的背景、意义、争议及可能的深层动机: 一、言论背景与字面含义1. 996的定义 996指每天工作从早.............
  • 回答
    马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中国企业家,他的职业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也伴随着争议。要评价马云,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阿里巴巴的缔造者与中国互联网的先驱 洞察先机,抓住时代脉搏: 马云在互联网泡沫初现、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1999年创立了阿里巴巴。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
  • 回答
    马云关于中国足球“遇到冲突就退缩,要学会团结合作”的论断,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观点,它触及到了中国足球长期以来难以突破的困境,也与许多人对中国足球的观察和感受不谋而合。首先,我们来详细解读马云的观点: “遇到冲突就退缩”: 这句话可能指向几个层面。 心理层面: 中国足球运动员在面对强.............
  • 回答
    马云人设的“崩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它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而是伴随着他个人言行的演变以及中国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显现的。要评价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他早期的形象塑造、后期的争议言论、政策环境的变动以及公众情绪的变化等。一、 早期的马云人设:颠覆者、梦想家、企业家精.............
  • 回答
    马云在2020年10月24日的外滩金融峰会上的演讲,至今仍然是公众和评论界津津乐道、分析讨论的焦点。这次演讲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并最终导致了蚂蚁集团IPO的延缓和对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重塑,其“详细”之处体现在多个层面:一、 演讲的背景与时机理解这次演讲,首先要明白其发生的背景: 中国经济转.............
  • 回答
    马云,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球都如雷贯耳。他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既是无数人心目中的创业偶像、商业巨擘,也是批评者眼中过于膨胀的“网红”式企业家。评价马云,不能只看他缔造的商业帝国,更要审视他一路走来的言行举止,以及他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带来的深远影响。马云这个人:从平凡到不凡,从布衣到“教父”很.............
  • 回答
    马云在某个场合提到“希望未来国家能给双11放半天假”,这句话一出来,就好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一颗石子,立刻激起了不少涟漪。从一个非常直观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种对当前消费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浓缩表达。双11,这个最初由阿里巴巴创造出来的购物狂欢节,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商业促销活动,它几乎成了一个全民参.............
  • 回答
    马云的无人超市,这玩意儿可真是个话题,有人说它是未来零售的标杆,有人说它是花架子,一时间争议不断。要说评价,那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不能光看表面热闹。首先,从“无人”这个概念本身来说,确实是个亮点。你想啊,以前去超市购物,最烦人的就是排队结账。尤其是在高峰期,那队伍能排到怀疑人生。马云的无人超市,.............
  • 回答
    马云在2020年外滩金融峰会上的发言,确实是一次极具影响力的、也是颇具争议性的公开表态。它不仅仅是一次关于金融科技的探讨,更像是一场对中国金融体系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直接“喊话”,其深度和广度都值得仔细品味。首先,我们要理解这次发言的“场景”和“背景”。2020年,中国经济在疫情的冲击下展现出强大的.............
  • 回答
    说起马云拍电影这事儿,当时确实挺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平时只在新闻里、或者在电视里看他侃侃而谈,谈论商业帝国、谈论未来趋势的“教父”级人物来说。马云本人,一个在商业领域叱咤风云的传奇,突然跑去玩起了电影,这本身就自带话题性。《功守道》这部电影,名字就挺有意思的,透着一股东方文化的味道,又带.............
  • 回答
    马云在全球女性创业者大会上的演讲,无疑是一次备受瞩目的精彩输出。他并非那种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讲者,而是以其标志性的幽默、洞察力和对未来的敏锐感知,将女性创业的议题推向了新的高度。首先,马云的开场就充满了亲和力与共鸣。他总是善于将高深的商业道理用最接地气的故事和比喻来阐释,这次想必也不例外。他很可能.............
  • 回答
    马云在投资者大会上谈论假货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不仅仅是对阿里巴巴这家公司,更是对整个互联网经济和消费者信任的拷问。 马云的这番话,我认为带有他一贯的强硬和理想主义色彩,但背后也折射出平台经济在治理上的巨大挑战。首先,从马云的口吻来看,他似乎是将“假货”这个问题视为一个“不得不战”.............
  • 回答
    马云的菜鸟网络再投千亿建设国家智能物流骨干网,这无疑是一个牵动行业神经、引发广泛讨论的重大举措。要评价这件事,不能仅仅看数字的庞大,更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它在当前中国经济大背景下的意义。一、 千亿巨资背后:对中国物流体系的深层思考与战略布局首先,这“千亿”二字,不是小打小闹,.............
  • 回答
    王菲和马云合唱的《风清扬》,无疑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跨界尝试,也留下了许多值得玩味的空间。首先,从歌曲本身来看,《风清扬》的旋律不算特别复杂,但它的情绪和意境是相当独特的。它带着一股江湖侠客的飘逸与洒脱,又融入了些许现代的孤独与思考。这种风格本身就比较挑听众,它不是一首随随便便就能哼唱的流行歌曲,而是.............
  • 回答
    马云波是《破冰行动》这部剧中最具复杂性和悲剧色彩的人物之一,他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引人深思。要评价马云波,我们需要从他的多重身份、内心挣扎、行为动机以及最终的结局等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从身份上看:多重身份的撕裂与碰撞马云波首先是一名警察,而且是公安部副部长李飞的老师和直接领导,这一点赋予了他至高.............
  • 回答
    观察者网将马云称为「人民富豪」,这一称谓在公开语境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要评价这一用词,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其背后的意图、可能产生的效果以及它所折射出的社会心态。首先,从观察者网的定位和过往报道风格来看,他们倾向于一种宏大叙事和国家视角。将马云称为「人民富豪」,很大程度上是在强调他作为中国.............
  • 回答
    观察者网称马云为“人民富豪”,这一称谓的出现,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评价这个称谓,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它,包括观察者网的立场、其背后的语境、以及这个称谓本身可能蕴含的含义和效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观察者网的定位和语调。观察者网通常被认为是一家倾向于民族主义和支持政府政策的媒体。其报.............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很有话题性。要评价它,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一、 事件本身:模特撞脸“现象级”人物引发的连锁反应首先,这事的根本在于“撞脸”。而且撞的还是马云,这个在中国商业界乃至全球都具有极高辨识度和影响力的“IP”。马云的长相特征太鲜明了,以至于很多人一眼就能认出来。而“化腾传奇旗舰店.............
  • 回答
    2016年3月9日,马云在一场面向新员工的演讲中,抛出了“最讨厌天天说公司不好 还留在公司里的人”这样一句颇具争议的言论。这番话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讨论,时至今日,我们回过头来看,依旧可以从中品出许多值得咀嚼的意味。演讲的背景与核心观点首先,我们得理解马云说这番话时的情境。通常,新员工入职不久,对公司.............
  • 回答
    福布斯杂志的封面报道,尤其是在提到马云这样的全球知名企业家时,总是会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些报道往往是观察和理解这位商界巨头及其所代表的时代精神的一个重要窗口。当福布斯将马云置于其封面之上,通常意味着对他在商业世界中的巨大影响力、创新能力以及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格局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