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马云外滩演讲?

回答
马云在2020年10月24日的外滩金融峰会上的演讲,至今仍然是公众和评论界津津乐道、分析讨论的焦点。这次演讲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并最终导致了蚂蚁集团IPO的延缓和对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重塑,其“详细”之处体现在多个层面:

一、 演讲的背景与时机

理解这次演讲,首先要明白其发生的背景:

中国经济转型期: 当时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融监管也随之收紧,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生长与监管空白: 以蚂蚁集团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在过去几年中发展迅速,提供了便利的金融服务,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例如杠杆过高、信息披露不足、监管套利等问题,引发了监管部门的担忧。
蚂蚁集团IPO前夕: 蚂蚁集团正准备进行A股和H股的上市,估值高达数千亿美元,是当时全球范围内最受瞩目的IPO之一。这次演讲,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马云在公开场合为蚂蚁集团的上市造势,并试图影响公众和监管的看法。
国际金融格局的变动: 全球金融市场面临挑战,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日益加深,对传统的金融监管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 演讲的核心内容与争议点

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的演讲,并非纯粹的技术探讨或商业汇报,而是充满了个人风格、观点鲜明、甚至带有一些挑战性的论调。其核心内容和引发争议的点可以细分为:

1. 对现有金融体系的批评与“颠覆”论调:
“Pawnshop”论: 马云将传统的银行比作“当铺”,认为它们过于保守、缺乏创新,主要服务于少数优质客户,而忽略了大多数中小企业和普通人。他强调,“好的创新,就像今天的淘宝,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强调“创新”与“拥抱变化”: 他认为金融的未来在于科技创新,科技公司应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他多次强调“拥抱变化”,并指出“世界不缺‘懂规矩’的人,但世界缺‘懂创新’的人。”
挑战传统监管思路: 他直言不讳地表示,不能用昨天的办法来监管今天的创新,“不能用管火车的方式去管飞机。”他认为,监管应该适应科技发展,而不是限制它。他甚至说,“我们今天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做政府做不了的,或者政府不愿做的。”

2. 对蚂蚁集团模式的辩护与自信:
“信用”为核心: 他强调蚂蚁集团的核心是“信用”,通过大数据和科技来评估信用,为金融服务提供新的可能性。
普惠金融的贡献: 他列举了蚂蚁集团在支持小微企业、促进普惠金融方面的成绩,试图证明其模式的价值和积极意义。
风险控制的自信: 他似乎表达了对蚂蚁集团风险控制能力的自信,认为其能够有效管理风险,并不会因为创新而带来系统性风险。

3. 对金融监管的反思与建议:
“风险不是来自创新,而是来自不拥抱变化”: 这是他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也可能是最具争议性的一句话。这句话暗示了监管的僵化和保守是风险的根源,而非科技创新本身。
“负责任的创新”与“用明天的交通工具,跑今天的道路”的类比: 他希望监管能够有前瞻性,与时俱进,而不是阻碍进步。
对金融科技的定义与边界的模糊: 他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的界限,引发了关于谁应该监管、如何监管的讨论。

三、 演讲的深远影响与评价

马云外滩演讲的影响是巨大且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一次演讲,更是一个导火索,引发了后续一系列的变革:

1. 引发监管部门的强硬反应:
蚂蚁集团IPO被叫停: 就在演讲后的几天,原定于11月5日的蚂蚁集团上市被紧急叫停。官方的解释是蚂蚁集团在金融科技监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其部分业务没有满足金融监管部门的最新要求,存在监管套利的空间。这被普遍认为是演讲直接导致的结果。
加强对金融科技的监管: 该事件促使中国政府迅速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金融科技监管的政策法规,例如《关于加强金融科技监管的指导意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的修订等,收紧了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对资本充足率、杠杆率、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
“所有金融活动必须在纳入监管的框架内进行”: 这是监管部门反复强调的核心原则,直接回击了马云关于“不让创新在今天受阻”的说法。

2. 重塑中国互联网金融格局:
“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的界限被划清: 监管部门开始严格区分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属性,要求科技公司从事金融业务时,必须遵守与金融机构相同的监管规则。
杠杆率的约束: 对蚂蚁集团为代表的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资本要求,限制了其通过过度杠杆来扩张业务的模式。
数据隐私与信息安全被提上更重要的位置: 监管部门开始关注金融科技平台对用户数据的收集、使用和保护,加强了对数据合规的要求。
竞争格局的变化: 监管收紧迫使其他互联网金融公司也开始调整业务模式,更加注重合规经营,避免触碰监管红线。

3. 引发关于科技与监管的全球性讨论:
科技巨头的“权力边界”: 这次事件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科技巨头在金融领域扩张的担忧,以及如何平衡科技创新与金融稳定关系的讨论。
“拥抱变化”与“审慎监管”的平衡艺术: 马云的演讲触及了一个普遍难题:如何在鼓励创新的同时,有效防范潜在风险?这需要监管者具备极高的智慧和审慎态度。

四、 如何评价这次演讲?

对马云这次外滩演讲的评价是复杂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

从马云个人角度看:
有前瞻性,敢于挑战: 马云确实看到了科技对金融行业的巨大潜力,并敢于挑战传统,提出颠覆性的观点。他的演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金融科技的发展和监管的进步。
过于自信,忽视风险: 但他的言论也暴露了对现有监管体系的误判和对风险的低估。他过于强调“拥抱变化”,而忽略了“稳健经营”和“防范风险”的根本重要性。
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 他的演讲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一人说了算”的色彩,缺乏对集体决策和制度性风险的充分考虑。

从监管部门角度看:
正当性和必要性: 监管部门的反应被认为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必要之举。马云的言论确实触碰了监管的底线,引发了监管的“纠偏”。
但方式和时机值得商榷: 从结果来看,叫停IPO的方式显得比较突然,对市场信心造成了一定冲击。并且,一些观点认为,监管部门在过去对金融科技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采取更激进的监管措施之前,也应该有更充分的沟通和准备。

从社会与行业角度看:
警示作用: 这次演讲和后续事件,给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敲响了警钟,强调了合规经营的重要性。
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在某种程度上,这次事件也促使中国金融科技行业进入一个更加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反思科技巨头的权力: 它让人们开始反思科技巨头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和引导。

总结而言,马云的外滩演讲是一次极具争议但又影响深远的事件。它既展现了马云作为一位富有远见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的特质,也暴露了在快速发展的新兴领域中,企业家与监管者之间的博弈和挑战。

它最核心的价值在于:

1. 引发了中国乃至全球对金融科技监管的深度思考和系统性重塑。
2. 让人们认识到,科技创新与金融稳定之间需要精妙的平衡艺术。
3. 提醒所有参与者,任何创新都不能脱离风险防范和合规经营的框架。

马云的演讲,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推动了事物的发展,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它成为了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其深远影响仍在持续发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民族主义者,说一下马云的问题所在。

一席听完,聋了半晌。

1.所有人都有资格抱怨监管,唯独你马云不能,阿里也好,蚂蚁也罢,你马云能有今天,恰恰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重重叠叠的监管筑起的城墙,或者说壁垒,替你阻挡了来自跨国资本的洪流和冲击,你能做大做强,不是因为你的“创新远远走在了监管前面”,而是温室保护了你。

你起家之时,和全球金融市场深渊里那些跨国资本巨兽相比,就你那点芝麻绿豆大的创新,说难听点,够干啥的?

不要把分房带来的优势错认为是自己技术好,新手村割草不代表你能在怪物房活的过两秒。

2.金融系统该不该有创新,该,该不该有当下那么多的创新,不该。

截至目前来看,金融系统无穷无尽的创新除了让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越来越美观之外,对整个经济体系,社会环境,乃至政治合法性而言都是祸患无穷的。甚至可以这么说,金融创新该到头了,金融行业应该越简单越好,越朴素越好。

实际上,看看国内这些年各类经济学家在事关金融创新上的种种发言,他们真的有什么根本性的“创新”吗?没有,他们只有对欧美已走过的金融道路的拙劣模仿,因此一边在实践中对欧美路径亦步亦趋,一边在演讲开篇大谈不以欧美马首是瞻,这种首鼠两端的行为至少是不道德的。

巴塞尔协议的存在,恰恰是西方国家饱尝金融创新的苦果之后出台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兜底措施,是吃了无数堑之后长出来的一智,它不是老年人俱乐部,它是阅历和伤疤。

3.金融创新犯了错该不该受到责难,这个问题不仅应该问那些敢于创新的金融勇士,还应该问问那些在各种连环套中倾家荡产的投资人,被系统性割韭菜的股民,被包装债,垃圾债裹挟起来的散户,因为钱庄暴雷,P2P跑路而血本无归的老哥,还有那些被套路贷,裸贷绑架的女学生。

这些全都是金融创新的当事人。

如果他们也认为金融创新犯了错不该受到责难,那我无话可说。

4.自古放印子钱没有不带血的,P2P闯的祸有多大我不想多说,余波至今未消,我看大可不必如此着急上火的给P2P翻案。

真这么想让P2P改头换面重出江湖,不妨去其它国家搞去,搞成了算你本事,别整天尽想着在温室的穷骨头上刮油。

你不是不要监管吗?去那些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和田园奥派滥殇的国家去,那里什么都有,唯独没有监管,P2P的伊甸园触手可及。

5.不要张口闭口代表年轻人,特别是不要打着年轻人的旗号做一些吃干抹净断年轻人生路的事,这很没有教养。

不要张口闭口有所担当,真正有担当的人不会要求对金融创新导致的危害不加责难,更不会鼓吹搞巨额贷款没有抵押,历史已经证明了恰恰是这些刚性机制的存在,让那些缺乏担当的人不得不担当起来。

不要张口闭口批判文件和规章,你批判文件规章是因为文件挡了你发财的路了,不代表文件就是错的,你说厚厚的文件规章只会逼迫人去犯错,去犯法,那我倒是很好奇,你干的究竟是什么行当?以至于必须要犯错犯法才能盈利?

理论应该来自于实践,这很正确,截至目前,实践证明放开监管的新自由主义死路一条。

另外,要求把专家和学者结合起来,说能干的是专家,会说的是学者,你马云这么能干那显然是专家咯,我很好奇你会用什么媒介把自己和学者结合起来。

大概是用公平,正义,法律和良知吧。

user avatar

作为右派,说一下马云的问题所在。

第一是关于银行的当铺思想,这个问题不取决于银行,而是取决于企业本身的问题,把银行作为唯一的融资渠道是企业自己的问题,不是银行的问题。

第二,中国有金融系统,当然也有金融风险,中国金融系统不完善,没错,但是金融系统不完善你不能说没有系统,这是两码事。

第三,如果说政府监管遏制创新,那么请问大型数字公司没有遏制创新吗?当年腾讯阿里都说自己要构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结果只要碰到竞争对手,不管是腾讯面对字节跳动,还是阿里面对拼多多,又是怎么一个吃相呢?

基础设施之所以是基础设施,那是因为基础设施不因为公司的不同所以就给予不同反应,如果是因为某个公司有可能因为威胁到你的利益,然后你就把这个基础设施拆了,不给用了,这叫基础设施么?

我还是坚信市场经济的,既然按照市场经济,那就按照市场经济来,你所谓的基础设施阻碍了正常的市场竞争,你利用自身的优势去阻碍竞争,国家有必要实行反垄断法。

user avatar

我玩了一个游戏叫做《明日之后》,游戏通过一种简单的方法限制投机,同时不反对盈余的自然交易,那就是对市场课以重税。

一定程度上限制资本的流动,或许可以降低投机的可能。而阻止商品的货币化,仅允许生产剩余的交换,降低了资本的流动性,可能会使得土地兼并现象变慢。

所以说看历史太重要了,中国这几千年来的制度骨架是延续的,尽管制度外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很多过去设想而做不到的,因为技术的进步逐渐做到了,但成功的经验还是延续了下来。

“重农抑商”的现代化形态,“盐铁专营”的现代化形态,“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现代化形态——我估计不用两大家也能对上号。

还有一些负面的内容,比如“土地兼并”的现代化形态等等,也很容易对上号。

当然,技术手段在进步,一些问题变得好解决了起来,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

只不过所有问题的本源,我认为是人的欲望的叠加。尽管古今不同,但欲望大抵相同,因此问题的外形发生了变化,骨架仍然在延续。


至于什么时候才不得不冒着风险把话挑明呢?那大概是因为对着镜子看到了历史吧。

user avatar

就一句话,要是中国金融没创新,马老板的支付宝、蚂蚁金服能不能都退回去憋开了。要是中国金融再放松监管,马老板的花呗借呗是不是将来也会让我用喜儿抵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