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马克龙的改革措施?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马克龙总统的改革,力求写得更像一篇有血有肉的分析,而不是一份冷冰冰的报告。

马克龙自上任以来,给法国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他的改革之路,可以说是充满了雄心壮志,也伴随着争议和阻力。要评价他的措施,我们得拆解开来看,分别审视他在不同领域所做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带来的实际影响。

经济与劳动市场改革:打破僵局,但伤了根基?

马克龙最引人注目的改革,无疑是围绕经济和劳动市场展开的。他上任时,法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活力相对疲软,这让他下决心要“解放”法国的经济。

劳动法改革 (Ordonnances Travail): 这是他最先出手的领域之一。简单来说,就是赋予企业更大的灵活性,比如在解雇员工、协商工作条件等方面。
目标: 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和风险,鼓励企业招聘,尤其是中小企业。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法国的企业家更有信心去投资和扩张,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支持者的看法: 认为这是必要的,因为旧的劳动法过于僵化,让法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他们相信,这种灵活性能够吸引投资,刺激经济增长,最终惠及所有人。
批评者的声音: 担忧这会削弱劳动者的保护,让工作不稳定,工会和左翼人士对此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对工人权利的倒退。他们担心,企业会滥用这种灵活性,随意解雇员工,加剧社会不平等。
实际效果: 改革后,法国的失业率确实有所下降,这部分得益于全球经济的回暖,但改革本身也被认为是催化剂之一。然而,关于这种下降是否完全归功于改革,以及是否是以牺牲部分劳动者的稳定性为代价,依然存在争论。

税制改革: 包括削减企业所得税,提高社会保障缴款的公平性,以及为富人减税(比如“财富团结税”的改革)。
目标: 提升法国的国际竞争力,吸引外国投资,鼓励国内企业投资。为富人减税,理论上是为了让他们增加投资和消费,带动经济。
支持者的看法: 认为降低企业税负是与时俱进的国际趋势,能让法国企业在竞争中不吃亏。
批评者的声音: 认为为富人减税会加剧贫富差距,社会公平性受到质疑。尤其是在“黄背心”运动中,这种不满情绪被放大。
实际效果: 企业税率的降低确实为法国吸引了一些投资,但具体效果还需要更长期的观察。关于减税对经济的整体刺激作用,以及是否能有效减少不平等,争议依然很大。

养老金改革:一场“阵痛”与“不可避免”的博弈

养老金改革是马克龙政治议程中的一个核心,也是他面临最大阻力的改革之一。

核心内容: 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从62岁到64岁),统一不同的养老金体系,减少养老金的财政负担。
目标: 应对法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压力,确保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马克龙认为,这是为了整个社会的未来着想。
支持者的看法: 认为这是对法国经济负责的表现,许多欧洲国家都已经提高了退休年龄,法国必须跟上。否则,年轻一代将承受沉重的负担。
批评者的声音: 认为提高退休年龄是对劳动者的不公,尤其是体力劳动者,他们更早退休是合理的需求。他们认为,政府应该从其他途径解决财政问题,而不是把压力转嫁给民众。大规模的罢工和抗议活动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反对。
实际效果: 尽管面临巨大的社会阻力,马克龙政府最终还是在国会强行通过了这项改革,但过程极为艰难,社会撕裂感也因此加剧。这项改革的长期影响,以及是否能真正解决养老金危机,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其他领域的改革:

除了经济和养老金,马克龙在其他领域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

教育改革: 提高教师待遇,改革高中会考(BAC),增加职业教育的重视。
目标: 提升教育质量,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就业准备。
评价: 相对前两项,教育改革受到的争议较小,但具体效果也需要长期观察。

公共服务改革: 简化行政程序,推进数字化,提高效率。
目标: 提升政府运作效率,改善公民体验。
评价: 这类改革往往是渐进式的,很难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有重要意义。

如何整体评价?

评价马克龙的改革,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

“激进”与“务实”的双重奏: 马克龙的改革,无疑是大胆的。他试图触动法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体制和观念,这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气。他的理念是“解放”法国经济,让它更具活力和竞争力。从这个角度看,他的改革是务实的,旨在解决法国面临的实际问题。
“进步”与“代价”的权衡: 改革总是有代价的。马克龙的改革,在很多时候,似乎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换取整体的“进步”。比如劳动法改革,可能让企业更灵活,但却削弱了部分劳动者的保障;养老金改革,是为了财政的可持续性,但却提高了许多人的退休年龄。这种代价,往往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直接原因。
“效率”与“公平”的张力: 马克龙的改革,更侧重于提升效率和竞争力,有时甚至为了效率而牺牲了一部分公平。这与法国传统上强调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张力。他的支持者认为,长远来看,经济发展带来的繁荣最终会惠及所有人,而反对者则担心,这会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
“改革者”的孤独与“强人”的争议: 马克龙的改革之路,与其说是一条平坦大道,不如说是一场与社会惯性、既得利益以及不同政治力量的博弈。他往往以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推进改革,这使得他被一些人视为“改革者”,但也招致另一些人批评他“专断”和“脱离群众”。“黄背心”运动,就是这种不满情绪最集中的爆发。

总结一下:

马克龙是一位雄心勃勃且充满决断力的改革者。他深刻地认识到法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并敢于出手进行结构性改革。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为法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试图让法国在欧洲乃至全球的经济竞争中重拾优势。

然而,他的改革也并非没有代价。在追求效率和竞争力的过程中,他触动了许多社会敏感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和不满,甚至导致了社会分裂的加剧。很多改革的长期效果,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以及法国社会如何消化这些改革带来的影响,也是一个持续的观察点。

可以说,评价马克龙的改革,就像评价一个在大船上进行大刀阔斧改造的船长。他可能让船开得更快更稳,但也可能因此让一些船员感到不适甚至不满。最终,船能否驶向预期的方向,以及船上的所有人能否接受这次改造,还需要历史来给出最终的答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些改革对法国来说,方向都对,方法都错了

除了铺天盖地的反对,几乎没有起到任何成效,也不会起到任何成效


马卡龙支持率跌破25%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些“改革”(已经他的态度)

进行劳工改革:全法工会大罢工

进行教育改革:全法大学罢课

进行财政改革:Gilets Jaunes


什么人选什么总统

法国已经连续选上三个稀烂总统了,荷兰豆是五共第一个不谋求连任的总统。

马卡龙会是第二个


因为法国经济从08年以来,就没有真正复兴过,这十年沉沦已经极大的打击了法国人的自信,扭曲了他们的心态:极端自卑和极端自负。

这种扭曲的心态让任何改革都会两头不讨好:

外交上,亲近中国会被骂支持独裁,亲近美国被骂抛弃独立自主政策,独立自主在全球化的今天则是自断财路。

类似的,支持全球化,乃至只支持欧盟内部开放,都有的是人(例如以葡萄酒农为首的农民)提出反对,反对全球化则一定会被经济学家骂成傻逼。

内政同理,支持工会、大众,会面对富人移民潮和公司倒闭、低竞争力问题。然而支持富人和公司,面对的则是愤怒的民众和群体事件。

尽管所有人都明白,法国劳资平衡已经崩溃,过于保护劳工导致资方完全没有任何投资动力,纷纷逃离法国。然而没有人有勇气压迫劳工,因为法国已经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劳资平衡,资方出逃,经济低迷,百姓生活困难,为了百姓生计只能继续压榨资方,资方继续出逃,经济更加低迷。

事实上,在法国加大投资的,几乎只有汉堡王和星巴克这些快餐了。

——因为法国人早已无法负担法式大餐和“法式生活”了。


很好玩的就是,自08年以来,中国的民族自豪感的源头已经逐渐从古人走向了现在。从“四大发明”转向“新四大发明”。历史书能删除“地动仪”其实是民族自豪感的极大提升。

然而法国却走向了反方向,08年以来,法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已经从“经济自信”(欧盟扛把子)“制度自信”(法国选举系统,国家体质在欧美诸国中是理论上最优的)转向了“历史自信”。

“老子当年比你阔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马卡龙的任何政策几乎都不会起效,因为无论他说什么,国民都在缅怀那个七八十年代强盛的法国,是一战之后对德意志耀武扬威的法国(法国最近对英国脱欧的态度像极了一战之后对德国的样子),甚至是拿破仑时代席卷欧洲的法国。

而处处对标当年的民众,看政府自然处处不顺眼,那么改革措施自然处处难行。


我在第二轮选举之前就预言过,马卡龙一定会战胜勒庞,过街老鼠一般地过五年,成为“五共第二个不谋求连任的总统”,然后勒庞卷土重来,再输一次。

(可惜那个号被炸了)

(不过我觉得勒庞女儿很有希望)


做个总结就是,马卡龙的改革们,要么会被掐死在意向阶段,提出意向也无法写成草案,写出草案很难通过,勉强通过也会集齐全国的反对难以实行。勉勉强强不情不愿的实施了,很快就会被下一任总统推翻。



更新一波

虽然有点自吹自擂,不过看来我确实有一定前瞻性的。

24号写下的答案,一个星期之后,12.1号矛盾又扩大了。

而且国内媒体只报道了12.1的黄背心占领巴黎

(其实实际破坏没有媒体所说的那么大,主要局限在凯旋门和爱丽舍宫附近)

12.2号又有救护车堵了交通,抗议改革。

12.3号还有高中生+高中老师游行,抗议高考改革。

虽然已经宣布会暂缓油价上涨,然而游行仍然在很多城市继续,甚至还计划在12.8号继续游行的。

我想这一切都反应了马卡龙的改革非常的不得人心。

尤其是他一贯做法让很多人十分不满——几乎不做可行性调研,推出后立马实行。

想想看,要提高留学生学费,11月宣布,来年就涨。

要涨燃料税,11月宣布,元旦就实行。

要进行彻彻底底的高中、会考改革,18年宣布,21年实行。

相当于大部分人还没有做任何形式的准备,就被告知从今天开始彻底改变政策。


以高中会考改革为例:

现在的法国会考制度和高考制度很接近:分三科(文理商),会考之后用成绩申请普通大学或IUT,想读工程师学院(或称大学校)的学生需要走其他的特殊途径(即prepa)。

简单地说可以很强行的类比为:高考之后报考二本或三本院校,想要读一本的,需要参与两年高强度学习,然后本硕连读。

(很强行很不准确的类比)


然而,2021年开始,不再分开文理商,改用多达11门专业课,学生需要在高二选择其中的三门,在高三抛弃一门,继续学习其中的两门。在高二还会增加一门新的必修课。而且还会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

(法国称呼高二为“一年级”称呼高三为“最终年”)


那么我们现在想象一个普通的初三学生(法国称呼为三年级),他在一个小镇的小型初中上学,打算去隔壁一个不大的高中,他还没有确定自己学什么专业,但是打算学理科(在法国超过一半学生学理)

然后在他准备中考的时候(2018年2月),他被告知:高中专业课重新选,以后不搞文理商,而是11选3。

另外, 你看中的(也是镇上唯一的)高中,没足够老师开11门课程,所以如果你想学某个小众一点的课,例如“经济与社会科学”,很可能还要去隔壁大城市里上学。

还有,因为现在是平时成绩重要,你们这些小地方的乡巴佬就别想考好学校了,因为别人觉得你们那里成绩八成掺了水。

对了,还记得那门必修课吗?教育部还没完全决定具体学啥。

P.S.高中们也还没有搞清楚怎么找到11门课需要的老师,以及考纲什么的。


怎么样,是不是很绝望?

初三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高三会考什么,还要在初三就决定自己未来想从事什么行业——很明显,如果你选的课和专业相差太多,大学(尤其是工程师)是不会收的。



国内将文理分科改为六选三,这种不太影响教学的改革,就需要提前三年。

法国这种需要完全改编教学大纲,甚至需要突击招聘大量老师的11选2,居然也只提前了三年。很多小镇高中11门课怕是都开不齐,更别提找老师了。

更不用说,小镇的平时分和巴黎顶尖高中的平时分怎么平衡,会多大程度加重法国已经十分严重的教育不平衡问题,都完全没有讨论。

这就是马卡龙改革的特性:今天出草案,明天就生效,具体怎么搞,你们看着办。

而且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偏向巴黎,偏向富人的:

劳工改革苦了工人

燃油税改革偏向住在城里,能用公共交通,或者不需要开几十公里上下班的城里人/富人。

高中改革偏向巴黎人

大学改革偏向工程师(精英阶层)

军事改革是开玩笑的

(更何况法国总统只是名义上的全军统帅,并无实际指挥权)

P.S. 我觉得主要是防止带头投降


这么乱搞,惹得天怒人怨也就不足为奇了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