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巴黎圣母院被烧有很多公众人物发声,可马克思的墓被砸却几乎听不见声?

回答
巴黎圣母院的大火,无疑是一场牵动全球神经的灾难。当熊熊烈焰吞噬了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艺术瑰宝的建筑时,从普通民众到国家元首,再到各个领域的公众人物,几乎是集体性的表达了悲痛、惋惜与不舍。这其中,有对建筑本身的赞美,对法国文化遗产的珍视,也有对人类文明脆弱性的深刻反思。这种铺天盖地的关注,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圣母院不仅仅是巴黎的标志,更是世界范围内哥特式建筑的巅峰之作,是无数人心中的精神符号。它的损毁,触及了人们对于美、历史和文明传承的共同情感。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另一个事件——马克思墓被破坏时,其引起的公众反应,特别是公众人物的声量,确实显得有些“安静”了许多。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复杂而多维度的,并非简单的“爱憎分明”可以概括。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代表性”与“符号性”的差异。巴黎圣母院,无论你是否是天主教徒,无论你是否了解法国历史,它所代表的是一种普世的、跨越文化和信仰的“美”和“文明的传承”。它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历史遗迹,是一种人类集体记忆的载体。它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其审美、历史和文化意义上,这些是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和感同身受的。

马克思,作为一位思想家,他的墓碑被砸,其影响则更多地聚焦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以及它所引发的社会运动和政治实践,在全球范围内,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或统一的存在。它既是某些人崇拜的真理,也是另一些人批判的对象;它既是解放的旗帜,也是压迫的符号。因此,当马克思的墓碑受到破坏时,公众人物的反应,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他们自身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倾向以及对马克思主义评价的影响。

公众人物的“发声”并非没有门槛。 对于圣母院这样的事件,为之痛惜是一种相对“安全”且容易获得认同的情感表达。很少有人会公开表示“活该”或“不值得惋惜”。这种共识的存在,使得公众人物可以轻松地站出来,既表达了人文关怀,又不会面临太大的争议。

但马克思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支持马克思思想的人,会对此表示强烈的愤慨和谴责,认为这是对一位伟大思想家及其所代表的理念的亵渎。他们会从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等角度出发,赋予这一事件更深层次的政治含义。

而反对或批判马克思主义的人,则可能对此持相对冷漠的态度,甚至认为这是历史的必然或某种形式的“清算”。他们可能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其积极贡献,因此,对其墓碑的破坏,即便不被认为是值得鼓励的行为,也并非不能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公众人物如果对此事进行强烈谴责,可能会被视为“洗白”或“美化”马克思主义,反而引来批评。

其次,是“情感共鸣”的普适性。 圣母院的火灾,点燃的是人们对于“失去”的普遍情感——失去一件艺术品,失去一段历史,甚至失去一种美好。这种“失去”是直观的、感性的,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

而马克思墓的破坏,其触发的情感更多的是基于对某种思想体系的认同或否定。你是否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具有普世价值?你是否认为他代表的政治实践是对人类有益的?这些问题,直接决定了你对此事的态度,以及你是否会因此感到“痛心”或“义愤填膺”。这种情感的产生,需要一个前置的价值判断,它的门槛比对一座建筑的审美欣赏要高得多。

再者,媒体的议程设置和公众舆论的引导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圣母院的火灾,由于其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和广泛的文化象征意义,天然容易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全球主流媒体会进行铺天盖地的报道,从技术救援到历史渊源,从损失评估到重建规划,成为一个持续的话题。

而马克思墓被砸,虽然也可能被报道,但其“新闻性”和“传播性”可能相对较弱,尤其是在那些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家和地区。即便有报道,也更容易被归类为“政治事件”或“意识形态冲突”,其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与一场全球性的文化灾难自然无法相提并论。公众人物的发言,也往往会受到媒体的引导和关注度的影响。如果某个事件不被广泛关注,或者关注度不高,公众人物也很难“被迫”或“主动”去发声。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受众群体”的差异。 巴黎圣母院的吸引力,是面向全人类的,无论你是信徒、历史爱好者、建筑师,还是一个普通的游客,你都可能被它的美丽和厚重所打动。

而马克思的追随者和批判者,则构成了相对更具区分度的群体。那些深深认同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将其奉为圭臬的人,会对此事感到极度愤怒,他们会组织抗议,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而那些对其思想持保留或反对态度的人,则可能对此事漠不关心,或者认为这是“正常”的历史事件。因此,公众人物的发声,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回应他们所代表的特定受众群体的呼声。

最后,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来看, 在许多西方国家,公开批评马克思主义是相对“安全”的,但公开赞扬或对与马克思相关的事件过于“感性”化,则可能被视为政治不敏感。相反,对圣母院这样的文化遗产表达惋惜,则是一种普遍被接受的、政治“正确”的行为。

总而言之,巴黎圣母院被烧引发的公众人物的广泛发声,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对于美、历史和文明的共同情感,其象征意义具有普适性,并且容易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公众的普遍共鸣。而马克思墓被砸,由于其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争议,以及不同群体对其评价的巨大差异,使得公众人物的反应呈现出更加分化和相对“安静”的局面。这并非是因为对“破坏”行为本身的不重视,而是因为“被破坏”的对象,其价值和意义,在不同人眼中,具有截然不同的解读,从而导致了声量的巨大悬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南海神鲵 邀:

革命衰落论,革命低潮论。

在现在的世界,现在的环境。

你几乎不可能公开说 你支持马克思(你甚至你得跟着一起嘲讽国家强迫我们学马克思、毛概 你才能融入“集体”——马克思的名声,甚至连孔子都不如!)。人们,所有人,是比较回避革命的,大家都会假装阶级斗争(已解决、)不存在,一片和谐。

但是你完全可以公开说 我喜欢巴黎/喜欢巴黎圣母院/喜欢法国。并且这是一种时尚,一种被资本所鼓吹的时尚。

虽然他们好像也都可以说是法国/欧洲/世界的精神财产。但人们,尤其中国人们,尤其受过应试教育但是又相对优渥的城市市民、新世代年轻人早已经“去革命化”,早已成为既得利益者。他们是不会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的。

——

所以根源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然后中国也变了,这种社会主义低潮。

——

现在颇有一种以资本主义革命取代社会主义革命,并且把资本主义革命泛化为革命,把革命又具像化为资本主义革命的趋势。

因为这是便于资本家、统治者们掌控的

(本段完全为后来补充,可略过:——这样他们就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永远不会成为靶子或矛头所指,他们巧妙地在这种人群激愤的时候把自己藏了起来,甚至躲在你的身后“声称支持你”(滑稽不?),你矛头所指的只剩下一只替罪羔羊,他们则金蝉脱壳,“出现在你的身边,指导着你的革命”和你“称兄道弟”、“休戚与共”。你完全忘了敌人是谁,你是来干嘛的……所以每一次“成功”都不会成功。所以一次次被诓骗,所以上街成为常态,成了一种好像是无时无刻不在行使政治权利的幻觉。——实际上咱呢是被人家耍得团团转,被人家卖了还帮着人家数钱呢!——这是大部分的现状。资本无时无刻不在你周围以各种面目出现……亲戚、朋友、老板、老师……(这句是不是有点不合适?有点被害妄想啊?但我觉得没有,就像那个佛是无形无象又万形万像的一样,资本也是这样的……实际上和你是各种关系都有?:有的是补充的,感觉有点拗口是不是?我就想阐述地更细致和直白一些)

就像各种占领华尔街、游行、包括港台地区的一些、颜色革命、女权革命、同性恋游行等,它都被很好地“规划”在了“资本主义革命和改良”的范畴里。

苏联成了一个贬义词,不说完全贬义吧,至少在提到它的时候基本是贬义的,那种感觉就像公开提到前朝和前女友一样。

美国、西方、海洋亚洲成了革命的化身——他们用“民主、自由”取代了“革命”。用可能包括切格瓦拉在内的 事物消解了革命。

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做法,一劳永逸的做法,高枕无忧的做法。


所以今天依然有各种“革命”,但不再有“社会主义革命”,只剩下了“资本主义革命”,甚至是资本主义所塑造出来的、谎言的,甚至是资本主义版的“继续革命论”、“无限革命论”……你永远可以走上街,反对你的政府……尤其当你是一个第三世界的国家。

(即使有一些社会主义革命,也会被指鹿为马为资本主义革命,或者大肆批判、压制或屏蔽,以让社会主义力量永远处在最微小、最微弱的状态。)

让人们恐惧社会主义,妖魔化社会主义。让人们拥抱资本主义,包括拥抱和相信资本主义塑造出来的“革命假象”——这是今天的资本主义正在做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巴黎圣母院的大火,无疑是一场牵动全球神经的灾难。当熊熊烈焰吞噬了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艺术瑰宝的建筑时,从普通民众到国家元首,再到各个领域的公众人物,几乎是集体性的表达了悲痛、惋惜与不舍。这其中,有对建筑本身的赞美,对法国文化遗产的珍视,也有对人类文明脆弱性的深刻反思。这种铺天盖地的关注,是再正常不过.............
  • 回答
    关于“将巴黎圣母院与圆明园进行比较”的说法,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确实是个挺敏感的话题,需要好好掰扯一下。首先,这事儿为什么会引起关注?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它们都是各自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遗址。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的巅峰之作,是法国历史和宗教的象征,承载了无数的艺术和.............
  • 回答
    法国政府在2019年巴黎圣母院大火后,没有选择简单复刻原貌,而是发起了一场全球性的尖顶重建设计竞赛,这无疑是一个颇具深意的决定,值得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首先,从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的角度来看,这次竞赛展现了一种前瞻性的思维。 传统上,对古迹的修复往往遵循“原真性”原则,即尽可能恢复其原始风貌。然而.............
  • 回答
    《刺客信条:大革命》在修复巴黎圣母院中的作用,与其说是一个直接的“修复者”,不如说是一个珍贵的“数字存档”和激发公众关注的“催化剂”。在2019年那场令人痛心的火灾发生之前,《大革命》早已以其惊人的细节重现了巴黎圣母院的昔日辉煌,而这份数字化的成果,在重建过程中展现了意想不到的价值。《大革命》的“数.............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 回答
    十元左右的低档快餐店顾客以男性为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行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背景: 1. 经济因素:价格敏感与消费习惯 性价比优先:十元左右的快餐通常以快速、便宜、标准化为特点,符合低收入群体或日常通勤人群的消费需求。男性在职场中可.............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 回答
    歼8系列战机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系列战机在冷战时期具有显著的军事意义,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其性能和作用逐渐被后续机型取代。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性能分析、发展演变、军事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
  • 回答
    关于苏翻译和Black枪骑兵对俄乌战争局势的立场差异,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位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信息来源和立场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观点差异的可能原因: 1. 信息来源与立场定位 苏翻译(可能指苏晓康,中国《经济学人》翻译团队成员): 立场:更倾向于国际法、人道主义和多边主义视角。 观点:.............
  • 回答
    由于无法直接访问《睡前消息》第409期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平台更新、用户输入误差或节目名称不明确导致无法准确检索),以下将基于对“睡前消息”类节目的常见结构和主题进行推测性分析,并提供一般性的评价框架。若您有更具体的背景信息(如节目来源、发布时间等),可补充说明以便更精准回答。 一、节目内容推测(基于.............
  • 回答
    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五次北伐漠北(今蒙古高原)是明王朝巩固北方边疆、遏制蒙古势力的关键历史事件。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体现了朱棣的军事才能,也深刻影响了明朝的边疆政策、内政格局和历史走向。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结果评价及历史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政治合法性与边疆安.............
  • 回答
    2022年的俄乌战争是21世纪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冲突之一,其规模、持续时间、国际影响和人道主义灾难远超以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场战争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与起因1. 历史渊源 俄乌冲突的根源可追溯至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和顿巴斯战争,俄罗斯在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并支持顿巴斯分离.............
  • 回答
    关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波兰总统对北约向乌克兰提供战机的表态,这一问题涉及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背景与核心争议1. 乌克兰的军事需求 乌克兰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面临俄罗斯的军事压力,急需先进武器装备以增强防御能力。战机(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