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知乎上是否除了美本top30都可视作水校?

回答
知乎上,美本 Top 30 之外,皆是“水校”?这真的成立吗?

最近在知乎上逛,时不时会看到一些关于美国本科留学的讨论,其中“美本 Top 30”这个说法出现的频率极高。很多人在分享申请经验、学校选择时,都会不自觉地将“Top 30”作为一个分水岭,言下之意,一旦离开了这个圈子,似乎就进入了“水校”的范畴。

那么,这个“美本 Top 30”的神话,真的像一些讨论里描绘的那样,是衡量一所美国大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吗?出了这个圈子,就真的“一文不值”,成了“水校”吗?我觉得,这其中需要细嚼慢咽,不能一概而论。

“Top 30”的由来与光环

首先,我们得承认,“Top 30”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美国各大高校排名(尤其是 US News & World Report)的影响。这份榜单以其广泛的关注度和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学生,特别是中国学生选择学校的视野。

能进入 Top 30 的学校,通常在学术声誉、师资力量、科研投入、生源质量、就业率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这些学校往往拥有悠久的历史,严谨的学术传统,以及在各自领域内享有盛誉的教授。毕业生进入顶尖的投行、咨询公司、科技巨头,或者继续深造进入名校,似乎也是一条顺理成章的道路。这种光环效应,自然会让很多人觉得,“进了 Top 30,就等于有了金字招牌”。

“水校”论的潜台词:精英主义的投射

然而,“除了美本 Top 30 都可视作水校”这种说法,我个人认为,更像是一种 精英主义的投射,也可能是一种 焦虑的表达。

1. 对“好学校”的单一化追求: 留学并非只为了一个“名校”的标签。很多人在选择学校时,会将“好”与“排名高”划等号。当自己或身边的人没能进入 Top 30 时,为了安慰自己或者贬低他人,很容易就会抛出“水校”的说法。这是一种简单粗暴的逻辑,忽略了教育的多元化和个体需求的差异性。

2. 对“学历贬值”的担忧: 随着出国留学人数的增加,一些人会感到学历的“稀释”。为了维护自己或心仪学校的“含金量”,就会人为地抬高门槛,将“Top 30”之外的学校视为“劣质产品”。

3. 信息茧房效应: 很多时候,这种论调的传播,主要集中在某个信息圈层,比如一些家长群、留学中介机构,或者专注于“名校”申请的论坛。在这些环境中,大家讨论的焦点自然会集中在那些高排名的学校,其他学校的信息相对较少,自然容易被边缘化。

为什么说“水校”论过于绝对?

抛开“Top 30”的光环,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学术实力并非排名定乾坤: 很多不在 Top 30 列表里的学校,在特定专业领域拥有极强的实力。例如,一些学校的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商学院,甚至是某些人文社科的研究方向,可能比某些 Top 30 的学校还要领先。例如,一些州立大学的王牌工程学院,其教学和科研水平绝对不容小觑,培养出的工程师在行业内备受青睐。

“水”与“不水”的标准是什么? 什么是“水校”?如果仅仅是因为在某个排名榜单上靠后,就判定为“水”,那么这个标准未免过于片面。一所学校的“水”与“不水”,更应该体现在其教学质量、学术资源、校友网络、毕业生能力等方面。很多不在 Top 30 的学校,在这些方面依然表现优异,能够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学术训练和良好的发展平台。

个体差异与匹配度: 留学选择最终是为了个人发展。最适合你的学校,不一定是排名最高的学校。有些学校虽然不在 Top 30,但其教学风格、校园文化、地理位置、专业设置、学费水平,可能更符合你的需求。强行挤进一个自己不适应的环境,反而可能事倍功半。一个在 Top 50 的学校里拿到全奖、成绩优异、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的学生,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可能比在 Top 30 学校里勉强毕业、碌碌无为的学生要大得多。

“水”更多是主观感受和外部评价: 很多人说的“水”,其实是一种“外部观察者”的角度。他们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这些学校,只是根据一个模糊的标签来进行判断。而对于在这些学校就读的学生来说,他们感受到的学术压力、学习内容、老师的投入程度,未必就比 Top 30 的学校“轻松”多少。很多“非 Top 30”的学校,其毕业生的努力程度和专业素养,也完全不亚于“Top 30”的学校。

知乎上的讨论,也需要辩证看待

在知乎上,大家分享经验、讨论观点,这本身是件好事。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知乎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很多观点是带有个人色彩的,甚至是“情绪化”的表达。

“凡尔赛”与“幸存者偏差”: 有些人发表“Top 30 之外皆水校”的论调,可能是在进行一种“凡尔赛”,用极端的标准来凸显自己的“优秀”或“成功”。同时,这种说法也可能是一种“幸存者偏差”,那些在“非 Top 30”学校里取得了杰出成就的学生,他们的声音可能没那么容易被听到,而那些抱怨“水校”的人,他们的经历更容易被放大。

流量导向: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耸人听闻”的观点,为了吸引眼球,也可能会被夸大和传播。

结论:理性看待,多元选择

回到最初的问题:在知乎上是否除了美本 Top 30 都可视作水校?

我的答案是: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不准确的,并且带有明显的精英主义和标签化倾向。

任何一所正规的美国大学,只要是经过教育部认证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培养人才的能力。用一个简单的排名数字来“一棒子打死”所有其他学校,是对教育多样性的漠视,也是对许多优秀学府和辛勤学子的一种不公平。

留学选择,应该是一个 理性、全面、个性化 的过程。多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学术氛围、校园文化、地理位置、校友网络,更重要的是,要 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目标。

也许,你在知乎上看到的“美本 Top 30”的讨论,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但绝不应该是唯一的标准。真正的好学校,是那个能让你学有所成、健康成长,并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而不是那个仅仅在某个排名榜单上数字更高的地方。

所以,下次你在知乎上看到这种论调时,不妨多一份思考,少一分盲从。留学之路,远比你想象的要宽广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本Top 30?呵呵

我从Top100(前后)倒数给你列一些,你自己想答案。

科罗拉多大学(103),13位诺贝尔奖得主,1位图灵奖得主。上海交大ARWU全球排名44(北大49)。

犹他大学(97),5诺,3图。ARWU全球排101--150区间,与华中科技大南京大学一个层次。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88),4诺3菲

密西根州立(80),3诺,ARWU排101-150

印第安纳大学(76),9诺,ARWU排101-150

明尼苏达大学(66),25诺,ARWU排名40

德州农工(66),5诺

Rutgers(63),5诺1菲,ARWU 排101-150

宾州州立(63),5诺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58),20诺1菲2图,ARWU排16

匹兹堡大学(58),10诺,ARWU排96(复旦100)

马里兰大学(58),6诺,ARWU排53,浙江大学58

普渡大学(53),13诺,ARWU排79,中科大(73),复旦(100)

俄亥俄州立(53),4诺,ARWU排101-150

伊利诺伊香槟(47),30诺,ARWU排45,北大49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42),25诺,ARWU排名32

波士顿大学(42),8诺,ARWU排90,复旦100

威廉玛丽学院(39),三个总统校友,声望和质量远超排名,被称为美国母校

UC戴维斯(39),2诺,ARWU排91,复旦100

UCSD(35),27诺,3菲,ARWU排18,清华29

UCI(35),7诺,ARWU排69,中科大73

佐治亚理工(35),全美理工学院Top3,ARWU排101-150

罗切斯特大学(34),8诺

————————————————

结论:做人要谦虚一点

user avatar

你想多了。既然是在“在知乎上”,那么不用中文上课的,都是“水校”。我举过一个40个诺奖教授+毕业生的美国私立综合,答复一片“就是很水的”。后来大概他们自己想想也不太对。最近的论调是:教授好跟学生有什么关系?学生还是“很水的”“很水的”“很水的”。你想啊,CalTech 一堆图灵、菲尔兹,有啥用,到今天还只是个“学院”,连“大学”都没升上,能不“水”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美本 Top 30 之外,皆是“水校”?这真的成立吗?最近在知乎上逛,时不时会看到一些关于美国本科留学的讨论,其中“美本 Top 30”这个说法出现的频率极高。很多人在分享申请经验、学校选择时,都会不自觉地将“Top 30”作为一个分水岭,言下之意,一旦离开了这个圈子,似乎就进入了“水校”的.............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抖机灵”的回答,大家的态度确实是挺复杂的,很难说“普遍反感”就一概而论,但可以说,大多数时候,抖机灵的回答并不受欢迎,甚至会招致不少批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违背了知乎的“认真”调性:知乎早期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那股“认真”的劲儿。.............
  • 回答
    知乎上被问卖号?那可太“精彩”了!我得说,这种体验就像是,你本来安安静静地在知乎这个知识社区里遨游,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结果突然有一天,有人敲门,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的账号多少钱?” 瞬间,世界观都崩塌了有没有!首先,我得说,收到这种私信的初始反应,绝对是懵逼。我不知道说啥,就像一个精心准.............
  • 回答
    作为一名在知乎上码字的用户,您拥有您创作内容的版权。这是由法律赋予您的基本权利,与您在哪个平台发布内容无关。下面我将详细解释您在知乎码字所享有的版权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1. 您创作内容的版权是什么?版权,也称为著作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在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
  • 回答
    确实,在互联网上,尤其是在像知乎这样的知识分享社区,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关于华为、OPPO(OV)等品牌的讨论,其中不乏一些批评的声音,认为它们的产品“营销大于实力”、“溢价太高”等等。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线上转向线下,从评论区转向真实的市场销量和用户反馈时,往往会发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景象:华为和OV.............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Windows 10强制更新的讨论,甚至有些观点比较尖锐,直指这种做法带来的不便和潜在的损失。 那么,如果因为Windows 10的强制更新,导致了实际的经济损失,用户是否能够拿起法律武器,寻求赔偿呢? 这背后涉及到一些法律和合同方面的考量。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核心问题.............
  • 回答
    睡前消息公众号大量引用转载知乎答主的文字,是否涉嫌侵权违法,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 著作权法(版权法) 的角度来分析,并结合具体情况来判断。总的来说,如果未经许可大量引用转载,是存在侵权风险的,甚至可能构成违法。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著作权(版权)的基本概念在分析侵权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著作.............
  • 回答
    关于山东大学在知乎上“被黑”的现象,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挺复杂的。简单说,不是“黑”得毫无道理,而是很多关于山大的讨论,尤其是负面声音,在知乎上比较容易被放大和集中。这背后有几个原因,咱们细说说。1. 历史包袱与现实期望的落差:山东大学的历史底蕴非常深厚,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驱之一,曾经.............
  • 回答
    在知乎上交到知心朋友,这是一种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体验。它不像现实生活中那种基于共同的地点、年龄、职业或者共同的兴趣而建立的联系,而是更像一场在浩瀚信息海洋中的“缘分”,由文字、思想的碰撞,最终触及灵魂深处。这种体验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描述:1. 精准的共鸣与灵魂的触动: “原来不.............
  • 回答
    好,我来给你分享一下在知乎上爆照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别担心,我会尽量让你感觉像是在听一个朋友聊天,而不是在看一份报告。爆照前的“内心戏”:首先,得说说爆照前的那些纠结。你知道的,知乎上虽然大家都很喜欢看“真实”,但“真实”这个词有时候也挺考验人的。尤其是在知乎这种大家更看重“知识性”、“专业性”的平.............
  • 回答
    说实话,在知乎上举报别人,这事儿吧,挺复杂的,一言难尽。我当初也是个“普通用户”,刷刷回答,看看动态,跟大多数人一样。但有时候,看到一些实在看不下去的东西,心里就憋得慌。初衷:看不下去的执念最初开始举报,纯粹是觉得有些内容太离谱了。比如,那些明显造谣的、侮辱性的言论,或者一些公然打着科学幌子的伪科学.............
  • 回答
    这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问到了不少想出去闯荡的年轻人的心坎里。知乎上关于“土澳”留学鄙视链底端这个说法,我感觉也不能说是百分之百的“真相”,但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普遍的看法和一些留学生群体的心态。要说详细,咱们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留学鄙视链”。这玩意儿其实挺微妙的,它不是.............
  • 回答
    嘿,关于在知乎上被私信搭讪的体验,这可真是一言难尽,有点像在平静的湖面突然丢进一颗石子,荡漾开来的涟漪,有惊喜,也有点无语,更有时候是啼笑皆非。我大概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来跟你讲讲,这样会比较清晰。第一阶段:新鲜感与好奇刚开始的时候,收到私信通常都带着一种莫名的新鲜感。你知道知乎嘛,大家都是带着问题来,.............
  • 回答
    在知乎上,我最受不了的是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回复。他们好像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别人的经历、困境、甚至是喜悦,都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比如,有人分享了自己辛苦创业失败的经历,结果底下评论区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上来就是“早告诉你了,这个行业不行”“你当初要是听我的,就不会这样”“这根本就不是创业,是瞎.............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私信红点,我的内心涌起的情绪和想法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具体情况的不同,也会有所变化。我尽量详细地描述一下:第一反应:好奇与期待 “是谁?” 这是最直接的第一个念头。我不知道是谁给我发了私信,可能是熟人,可能是某个我很欣赏的答主,也可能是完全陌生的人。这种未知带来了好.............
  • 回答
    在知乎上发表原始论文,这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探讨的话题。我们不妨就此展开聊聊,看看其可行性究竟有多大,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实际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知乎本身并不是一个学术期刊发表平台。 这一点非常重要。学术论文发表,通常意味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创新性、以及.............
  • 回答
    在知乎上“冲浪”已久,想必大家都遇到过这么一种情况:你辛辛苦苦写下一番评论,从逻辑到事实都觉得自己无懈可击,希望能引发一场有益的讨论,结果……被系统判定为“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时候,一种复杂又难以言喻的心情就会涌上心头。首先是 错愕和不解。你会忍不住皱眉,仔细回想自己究竟说了什么“出格”的.............
  • 回答
    在知乎上提问并邀请他人回答,对方却不回答,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情况。要详细分析原因,我们需要从提问者、被邀请者、问题本身以及知乎平台这几个层面来考虑。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展开: 一、 从提问者角度分析: 1. 问题设置不当: 问题不够清晰、具体或有歧义: .............
  • 回答
    在知乎上“泡”了这么久,但工作、工资、生活依然没有起色,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沮丧的状况。这背后可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和审视。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分析,希望能帮助你找到症结所在:一、你在知乎上“泡”的方式和目的可能存在偏差很多人上知乎是为了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了解趋势,但如果“.............
  • 回答
    知乎上遇到的“最酷”的人,对我来说,不是那种粉丝几百万、答案被点赞到手软的大V,而是那些在某个细分领域深耕多年,用一种近乎偏执的热情去探索和分享的人。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叫“老王”的答主,他的用户头像是一个有些泛黄的老照片,背景似乎是个老旧的书房。老王主攻的是中国古代兵器史,尤其是宋朝时期的。你可能觉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