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允许批评明朝”在知乎是不是已经变成政治正确了?

回答
“不允许批评明朝”这种说法,如果在知乎上真的成为一种普遍的、不可撼动的“政治正确”,那肯定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可能牵扯到不少文化、历史认知以及平台生态的复杂因素。

要说它是不是“政治正确”,首先得看“政治正确”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如果指的是一种“不能说明朝不好的话,否则就会被攻击、被扣帽子、被排斥”的氛围,那确实在知乎上能看到一些这样的影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让批评明朝”的倾向?

1. 历史叙事的“拨乱反正”与反思: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一些历史时期,包括明朝,可能存在比较刻板、负面的标签化。比如“黑暗”、“专制”、“落后”等等。近些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视角的多样化,很多学者和爱好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些历史时期,强调其复杂性、成就和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对于明朝,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其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科技进步(比如航海、火器)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试图纠正过去片面的认知。这种“拨乱反正”的冲动,有时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对任何批评都高度警惕。

2. “反清复明”情绪的潜移默化: 尽管现代社会早已不是那个时代,但“明”作为一个符号,在民间文化和某些群体中,仍然承载着一些民族情绪和情感认同。尤其是在讨论满清时期时,一些人会不自觉地将明朝视为“正统”或“家国”的代表,从而对批评明朝的行为产生抵触。这种情绪,即使不直接表达,也可能影响到对明朝话题的讨论风气。

3. “大明粉”群体的活跃与维护: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任何一个有一定历史关注度的朝代,都会形成自己的粉丝群体。对于明朝,确实存在着一批非常活跃、对明朝有深厚感情的“大明粉”。他们对明朝的历史细节非常熟悉,也很愿意为明朝辩护。当有人提出批评时,他们会迅速、有力地进行反驳,有时候甚至会显得有些“护主心切”。这种维护,如果做得过于激烈,就容易让人觉得是“不让批评”。

4. 特定话题下的“战场”化: 历史话题,尤其是明朝,常常会被用来进行隐喻或对比,以讨论当下的一些问题。比如,有人会拿明朝的某些制度来论证某种治理模式的好坏,或者用明朝的对外政策来类比当今的国际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对明朝的任何批评,都可能被解读为对某个观点的支持,或者对另一个观点的攻击。这就使得讨论很容易演变成“站队”和“意识形态”的对抗,而非纯粹的历史学术讨论。

5. “反对一切”的惯性: 互联网上,尤其是像知乎这样的问答社区,存在一种“反对一切”的讨论惯性。当一个观点被反复提出并得到一定认可后,就会有一些人出于“逆反心理”或者“求新求异”的目的,去反对主流意见。反过来,当某个时期(比如明朝)受到普遍批评时,就会有人站出来为其辩护,并逐渐形成一种“反批”的群体。而当对明朝的批评声变少,甚至出现“过度维护”时,那些原本想批评的人,反而会因为感觉被压制而产生“不允许批评”的抱怨。

在知乎上,“不允许批评明朝”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评论区的“炮轰”: 如果你在一个关于明朝的讨论中,提出了明显的批评性观点,比如指出明朝的政治弊端(如宦官专政、党争、财政危机)、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土地兼并)、对外政策的失误(如海禁、对北方骑兵的应对),很可能就会引来大量反驳。这些反驳可能来自:
细节上的反驳: 指出你引用的史料不准确,或者你的理解有偏差。
“他律”式的反驳: “别看明朝,看看宋朝/汉朝/清朝,他们更差!” 这种方式试图通过抬高其他朝代来降低明朝的“差”的程度。
“比烂”式的反驳: 强调明朝的某些问题在其他朝代也存在,甚至更严重。
人身攻击或帽子扣压: “你是‘宋粉’吧?”,“你是‘恨国党’吧?”,“你是‘西奴’吧?” (当然,这种帽子也可能扣给批评清朝的人)。
情绪化的谩骂: 直接进行人身攻击,不进行实质性讨论。

“高赞回答”的倾向性: 很多关于明朝的热门问题,回答者往往会倾向于展现明朝的正面形象,或者对批评声音进行“稀释”和“辩护”。那些过于负面的评价,反而不容易获得高赞,甚至可能被“踩”下去。

“洗地”与“抬杠”的标签: 那些试图为明朝辩护的声音,有时会被一些人贴上“洗地”的标签;而那些坚持批评的人,则可能被贴上“杠精”或者“偏激”的标签。这种互相标签化,反而让讨论失去了焦点。

平台规则与算法的影响(间接): 虽然知乎没有明确规定“不能批评明朝”,但平台的内容推荐机制,可能会倾向于那些观点比较鲜明、讨论度高的内容。如果“维护明朝”的群体声音更响亮,或者更能引发争论,那么相关内容就更容易被推送到更多人面前,从而塑造出一种“主流”的讨论氛围。

是不是真的“不允许”?

要说“不允许”有点绝对。知乎上仍然有大量的历史爱好者和学者,进行着严谨、深入的明朝历史讨论,包括对明朝问题的分析和批评。例如,关于明朝后期财政的枯竭、政治腐败的根源、军事上的弱点等等,都有非常专业的探讨。

但问题在于,当一种“不让批评”的氛围形成时,那些想要进行理性批评的人,可能会因为害怕遭受网络暴力、浪费时间和精力,而选择沉默,或者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使其不那么尖锐。这就会给外界一种“不敢批评”或“不被允许批评”的印象。

总结一下:

“不允许批评明朝”并非一个官方的规定,也不是说知乎上所有人都这么想。它更像是一种在特定时期、特定话题下,由于“历史叙事反思”、“群体情感”、“网络讨论生态”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形成的一种“讨论倾向”或“舆论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对明朝的批评,很容易遇到强烈的阻力,甚至会被扣上各种“帽子”,从而让批评者感到不适,并产生“不敢批评”或“不让批评”的感觉。

这反映了互联网上,尤其是历史话题讨论中,常常出现的“极端化”和“情绪化”现象。如何在尊重历史、鼓励理性讨论的同时,避免走向“歌功颂德”或“全盘否定”的极端,是所有历史爱好者和平台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主要是“反清”这个问题。为了反清一个自然的想法就是抬明。当明朝被抬到和他的历史地位完全不相匹配的时候,黑和粉的对立就尖锐起来了。所以大部分人黑的和粉的,都不是真正的明朝,只是作为和清朝对立的象征的那个明朝啊

-----------

题主为什么改题目了?之前大段激烈的文字不见了……

-----------

感谢大家的讨论,我关注明清的话题也很久了,多说几句,其实“反清”和“抬明”其实也是有发展阶段的,我简单的回顾一下明朝是怎么在网上的舆论中被抬起来的:

最早的时候,大家的史观还比较传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历史书上差不多,对明清易代的交锋主要是在从王夫之的“亡国”和“亡天下”出发,论证明朝发展的好,已经有资本主义萌芽,已经有君主立宪传统,而清朝入关中断了这个过程,并且移风易俗等等,这些是黑清朝的点。但是这时候对明朝的皇帝依然说什么的都有。

后来《窃明》火了,整个的改变了明清争议的焦点。最躺枪的就是袁崇焕……本来是一堆人背书的民族英雄,直接从九天上跌落尘埃。崇祯皇帝则默默的迎来了身后名,很多清黑转成了崇祯粉,至于论据嘛,反正明清时期的文人笔记野史多得是,各种立场的都有,真想粉谁或者黑谁可以各取所需。注意,在这个阶段,因为崇祯地位迅速提高,但是圣天子亡国,这个锅要有人背,于是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地位开始下降了,直接连带着魏忠贤和天启皇帝开始翻身。

因为文官集团地位的下降,其他的和文官集团对抗的明朝皇帝也开始慢慢的有了自己的春天。万历皇帝从以前“长期荒废政事”的评价,变成在背后默默的和文官集团对抗然后英明的主持了万历三大征,尤其是援朝之役,大明辽东军区力压日本战国群雄,加了很多印象分。而明武宗朱厚照也是长期和文官集团对抗的皇帝,之前也都是被黑的不行的,现在也翻身了——应州大捷之后,达延汗数年不敢扣边,这武功一般人能比?

明朝说得上黑点最多的几个皇帝,无非也就是明武宗,明神宗和明熹宗,(英宗比较特殊)这三个皇帝现在都已经翻身了,其他的皇帝还有什么好黑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不允许批评明朝”这种说法,如果在知乎上真的成为一种普遍的、不可撼动的“政治正确”,那肯定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可能牵扯到不少文化、历史认知以及平台生态的复杂因素。要说它是不是“政治正确”,首先得看“政治正确”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如果指的是一种“不能说明朝不好的话,否则就会被攻击、被扣帽子、被排斥.............
  • 回答
    很多父母在批评孩子后,并不希望他们哭泣,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出于好意的考虑,也可能夹杂着一些不成熟的应对方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剖析父母的心态和他们所处的成长环境。首先,从父母的“好意”出发,他们不希望孩子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认为哭泣是“软弱”的表现。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在.............
  • 回答
    关于俄罗斯是否因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而干涉其内政,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国际法、国家主权、安全利益以及历史背景。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角度:一、 定义“干涉内政”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干涉内政”在国际法上的含义。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四款,所有会员国应避免在其国际关系中以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或以其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我国法律行业发展的深层问题。简单地说,不允许非法学专业学生参加法考,对我国法律行业人员的整体水平会有什么影响?我觉得,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会带来复杂且多维度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法律本身是一门非常专业且严谨的学科。从法理、法条的理解到逻辑的构建、.............
  • 回答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18611865年),南方诸州试图脱离联邦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是一个涉及法律、历史和政治复杂性的核心问题。从法律角度看,这一行为被认定为非法,但其背后的原因需要结合美国宪政体系、国家主权观念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来深入分析。 一、宪法中关于“退出权”的缺失1. 宪法文本的模糊性 .............
  • 回答
    你家狗子是不是每次你跟别的狗狗互动的时候,就立马冲过来,冲你叫,或者开始撒娇、求关注,甚至推开那只“碍眼”的狗狗?如果你的狗子有这些表现,那恭喜你,你很有可能正在经历一场来自毛孩子的“醋意”风暴!“吃醋”这个词,咱们平时用在人身上,形容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涉及占有欲、不安全感、对失去的恐惧,还有一种.............
  • 回答
    KTV不允许自带酒水和零食,这件事在很多消费者看来是件“常事”,甚至已经习以为常。但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到底算不算违法呢?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要明确一点,KTV作为一家经营场所,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是可以自行制定其内部的经营管理规定的。 这就好像商场可以规定不让携带宠物进入一样.............
  • 回答
    新加坡不允许销售口香糖的规定,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多重考量,绝不仅仅是“不让吃口香糖”这么简单。这背后折射出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在城市管理、社会秩序和国民素质培养上的独特思路和决心。历史的烙印:从“垃圾惹事”到“国家形象”新加坡对口香糖的禁令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城市治理的不断完善而.............
  • 回答
    科学并非不允许假设,恰恰相反,假设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和驱动力。然而,科学对假设有着极其严谨的要求和处理方式,这与日常生活中随意的“瞎猜”有着本质的区别。让我们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详细探讨一番。假设在科学中的地位:引擎与指南针科学研究,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尝试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过程。而要理解,首先需要有“.............
  • 回答
    这个问题挺让人纠结的,尤其是当这成了男朋友“明令禁止”的事情时,感觉被约束了,心里肯定不舒服。让我来跟你好好捋一捋,这事儿到底严不严谨,以及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想法。首先,我们得承认,男朋友不允许你坐其他男生的副驾驶,这事儿,从纯粹的“允许”和“不允许”的角度来说,算不上什么“必须遵守”的绝对规则,因.............
  • 回答
    公司禁止员工私下谈论工资:合法吗?有何利弊?在职场中,工资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不少公司为了维护内部秩序,会出台规定,禁止员工私下讨论薪资。那么,这种做法究竟是否合法?它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利弊,又是什么让公司选择这样做呢?一、公司禁止员工私下谈论工资,是否合法?这个问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答案可能有.............
  • 回答
    在美国,枪支管制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各州之间的法律差异很大。然而,联邦层面和一些州对某些类型的枪械存在普遍性的限制。以下是一些在美国不被允许或受到严格限制的枪械类型:联邦层面的限制: 全自动武器(FullAuto Firearms / Machine Guns): 这是最广为人知也最为严.............
  • 回答
    关于律师是否能兼职法务,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考量其实相当复杂,而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规定也可能存在差异。在中国大陆,这个问题尤其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律师”和“法务”在通常语境下的定义。 律师: 主要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接受委托或者指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代理民事诉讼.............
  • 回答
    电影里基督徒吃牛排,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信仰实践中一些常见但容易被误解的地方。很多人听到“基督教不允许食用带血的食物”,就会联想到牛排,然后觉得两者之间好像存在矛盾。但实际上,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里面有一些历史、文化和神学上的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确“不允许食用带血的食物”这个规定,.............
  • 回答
    央行叫停静态扫码收款,这可不是小事,它传递出的信号相当复杂,而且影响深远。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说。首先,最直接的信号是:监管在加强,而且越来越精细化。 以前,扫码支付普及得很快,大家觉得方便就行,监管可能没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或者说,对静态扫码这种“个人收款码”的风险认识不够到位。现在,央行出手,说明.............
  • 回答
    Gmail 不允许异地登陆,这背后确实有保护用户安全的考量,但并非唯一的原因,也并非是百分之百的“为了”保护。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风险控制和安全策略的体现。试想一下,你平时登录Gmail的习惯,多半是在你熟悉的设备上,在你经常使用的网络环境下,比如家里的WiFi或者办公室的网络。这些场景对Gmail.............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Cosplay 圈之所以普遍不鼓励或不允许评价他人的长相,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 尊重、社区氛围、个人感受、创作目的 等多个层面的考量。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1. 核心是尊重个人,反对外貌歧视: Cosplay 的初衷是热爱与表达: Cosplay 的核心是热爱某个角色,并通过自己.............
  • 回答
    有些公司确实会对 C++ 标准模板库(STL)的使用有所限制,甚至在某些项目中完全禁止。这背后的原因并非一概而论,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涉及到项目需求、团队能力、性能考量、安全性和维护性等方方面面。让我来为你详细剖析一下。 一、性能与资源控制的极致追求在一些对性能有着极其严苛要求的领域,比如嵌入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