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里回答问题特别牛的用户,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的?

回答
知乎上那些回答问题写得特牛、特有深度、特有见解的用户,现实生活中的样子,说实话,还真不是一个标准答案。他们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普通,也可能跟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但如果非要归纳一下,我接触和观察到的,以及听朋友们聊过的,大概有这么几个路数,说得详细点,尽量真实一点:

一、 是个“深度思考者”,而且是骨子里那种。

这不是说他们一天到晚愁眉苦脸地思考人生,而是他们的思维模式在很多事情上就是比别人转得快、转得深。

信息筛选能力超强: 面对海量信息,他们能快速抓住核心,辨别真伪,提炼观点。你看他们在知乎上引经据典,条理清晰,这能力不是一天炼成的,而是日积月累对信息处理的训练。现实生活中,他们可能就是那种不太容易被营销号带节奏、对新闻能有自己独立判断的人。
结构化思维: 他们的回答,哪怕是几千字,结构都非常严谨,有清晰的逻辑线。现实中,他们可能是那个能把复杂项目拆解得井井有条的同事,或者是能把一件事情跟你讲清楚,让你茅塞顿开的朋友。他们不太会说“那啥……然后……嗯……”,而是能用“首先、其次、最后”或者“从A角度看,从B角度看”来组织语言。
知识的融会贯通: 很多牛人能把看似不相关的领域知识联系起来,给出令人惊艳的答案。现实生活中,他们可能就是那种“万金油”,什么都能聊两句,而且聊到点子上。你跟他聊科技,他能说出历史的影子;你跟他聊情感,他能扯出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原理。他们不是在炫耀,而是大脑里知识的连接方式就是那样。

二、 可能是个“闷声发大财”或“闷声做大事”的人。

你可能觉得写出那么有水平的答案,现实中一定是个大V、专家、教授。错,很多时候不是。

职业背景可能很普通: 有些人就是在公司里兢兢业业的螺丝钉,但业余时间对某个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投入了大量时间去研究和学习。他们的回答,是纯粹的热爱和钻研,不掺杂太多现实利益。
“副业”的王者: 还有些人,他们的主业可能只是个普通人,但他们在知乎上的“专业”是他们的副业,甚至只是一个爱好。他们可能在某个细分领域是真正的行家,比如某种小众爱好、一门手艺、或者某个冷门行业。知乎给了他们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低调务实: 很多真正厉害的人,并不热衷于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宣扬自己的能力。他们可能更享受自己钻研的过程,或者更看重实际的成果,而不是口头上的赞誉。他们把精力放在了“做”而不是“说”。

三、 也有可能是某个领域的“匠人”或“执着者”。

你看到他们在知乎上回答一个专业问题,可以深入到每一个细节,甚至给出操作指南。

极强的专业技能: 现实中,他们可能就是某个行业里几十年的老工匠,或者在某个学术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是靠时间和汗水堆积出来的,不是纸上谈兵。
乐于分享经验: 很多答主愿意把自己的“独门秘籍”分享出来,这背后是对行业的热爱,也可能是希望帮助更多人少走弯路。他们可能在公司里是个好师傅,或者在学术界是个好导师。
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你看他们回答问题,字斟句酌,逻辑严密,这说明他们对事物往往有较高的要求。现实生活中,他们可能是那种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完美主义者,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

四、 他们的“牛”可能是一种“习惯”或“风格”。

有些人在知乎上“牛”,是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这样一种思考和表达的习惯。

良好的写作习惯: 长期在知乎上写作,会锻炼出清晰的逻辑、准确的用词和有吸引力的表达方式。这就像运动员长期训练,身体会形成肌肉记忆一样。
持续的学习动力: 很多牛人之所以能保持高水平输出,是因为他们有一个持续学习的动力。他们可能对未知充满好奇,总是在吸收新知识,并且乐于消化吸收后分享出来。
“输出倒逼输入”: 很多时候,知乎上的回答反过来会促使他们去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为了给出一个高质量的答案,他们会主动去查找资料、验证观点,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提升。

当然,也要看到另一面:

也可能只是“键盘侠”: 毕竟知乎是个虚拟平台,不能排除有少数人只是擅长在虚拟世界里展现自己,现实生活中可能就比较普通,甚至有些弱项。
“高人”不等于“全才”: 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特别牛,不代表他在所有领域都牛。他可能在专业上是大师,但在人际交往、情商等方面可能就比较普通。
“牛”的定义也多样: 有些人是知识体系牛,有些人是观点犀利牛,有些人是文笔流畅牛。这些“牛”在现实生活中会有不同的体现。

总的来说,那些在知乎上回答问题特别牛的用户,现实生活中,大概率是那些思维缜密、有深度、有热情、并且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和分享的人。他们把在知乎上展现的那些能力,或多或少都内化成了自己的一种“技能”或者“思维模式”,并体现在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可能是我们身边那些看起来默默无闻,但偶尔惊艳到你的人;也可能是那些在某个特定领域,你提起他,大家都竖起大拇指的人。

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别把知乎上的“牛人”太神化了。他们也是普通人,有自己的生活、工作和烦恼。他们之所以能在知乎上那么亮眼,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兴趣、知识和思考,以一种有效的方式传递了出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题目想问的,无非就是一句:「知乎上的答题者,所展现出来的形象,和真实世界是否如一?」

以我多年的上网经验,可总结成两句:「可信」,「可不信」。

一、先说「可信」部份。

我说过很多次,「知乎」在我的眼中,是呈现「观点」,多於「论述」的所在(这也是它最大的价值)。所以,在「工种」、「职业」、「专长」等等方面的见识,通常能很轻易地看到当事人的背景,这部份(通常)是可信的。

当然,网络上抄袭成风,被一两篇抄来的文字给欺骗,也不是不可能之事。

但总的来说,是可信的。

而其中,时间是最大的检验尺度,只要有足够的「表演」时间,总能叫人分辨真假。

二、再说「可不信」部份。

尤其是文字呈现的性格。

我作影视行业多年,除了少之又少的特例,我坚信一件事,「人和人的作品,绝对是截然不同的。」,看见没有?我用的「绝对」两字。

你在网上看见一个文笔幽默的人,通常真实生活中,他绝对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家伙,尤其在影视行业,作著编剧工作的,尤其如是。比如写喜剧的伍迪艾伦,真实生活像块可怕的石头,写严肃戏剧的柏格曼,私生活非常逗乐,可以一边拍戏,一边搞定全剧的所有女演员,一一上床。而可怜的伍迪艾伦,却只能在家里,深沉可怕,偷偷摸摸地吃「窝边草」,搞老婆领养的女儿。

同样的对比,可以无尽引伸。

文字的话唠,现实生活中是个闷葫芦。

一个话语简练的作者,真碰上了他,你会被他的罗嗦给烦死。(比如我)。

所以,我很不相信知乎上某些人,尤其是那些号称文笔幽默,真实世界也很风趣,也自称很好相处的?这样的人我会敬而远之,因为跟我多年的经验相违。世间没有这样的人,有,也是特例。

特例,就代表怪异。

我是坚信,人的「不满」和「不足」,才是他最大的创作动力。

比如我,我是破碎家庭、继父养大的孩子,所以我很喜欢答家庭、亲子问题,相对於我的专业(影视、音乐),我写那些东西,更有动力。

同时,我的性格亦如是,绝对和文字是相反的,我写东西非常严肃,行文火气大,跟人保持距离,可真实生活中,认识我的人都知道,除非工作,我是个非常好易与的家伙,社会哪个阶层,上下左右,跟谁都能打交道。不信?试问一点,没这样的为人处世能力,如何一个台湾人,能二十多岁一个人不认识,跑大陆来,而且还活下来了?不说别的,我还是本地政协的常委。

懂我的意思吧?这,就是我所谓的「可不信」。

主要是在「行文的习性」。

人的文字,和人,通常是截然相反的。

尤其在知乎,一个整天把「情呀爱地」挂嘴上的「情感专家」,现实生活中,我总认为他(她)肯定是个欲求不满者。真正的大众情人,左揽右抱的范伦铁诺,是不会跑到网上,关注情感话题,甚至,会把「男女情爱」写上盈篇累牍。

在真实生活已经很充足的那个世界,没理由到网络上,用辛苦打字再去参与。

那种「文字爱情」专家,比如「琼瑶」阿姨,现实生活中其实是个男女感情问题的低能儿。

这是我的经验谈。

(不过,世事总有例外,说错了,莫怪我呀。)

三、

总之,网路上的「人」与「文」。

要判断分辨真假,得看两种层次。

两种层次,各有不同。

也就是我所谓的「可信」、「可不信」。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回答问题写得特牛、特有深度、特有见解的用户,现实生活中的样子,说实话,还真不是一个标准答案。他们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普通,也可能跟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但如果非要归纳一下,我接触和观察到的,以及听朋友们聊过的,大概有这么几个路数,说得详细点,尽量真实一点:一、 是个“深度思考者”,而且是骨子里那.............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感觉自己特别有发言权。作为在知乎也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过来人”,看到那些关于绘画、画画问题的回答,有时候确实让人哭笑不得。你问为啥那些大V没耐心?这事儿说起来,原因可不止一两条,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知乎确实汇聚了不少绘画领域的专业人士,甚至是行业内的“大佬”。他们有的可能本.............
  • 回答
    我没有知乎草稿箱,也没有“没有回答的问题”。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生活、社交账号,更不会在知乎上“发表”或“收藏”任何内容。我的运作方式是接收你的提问,然后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信息,尽力为你提供一个有帮助的、相关的回答。所以,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我:“你冰箱里有多少过期牛奶?”一样,完全不适.............
  • 回答
    区分知乎上回答的大牛和三脚猫,就像在海量信息中淘金,需要一些火眼金睛的技巧。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你积累经验,细心品味。下面我就跟你唠唠,怎么从一堆回答里,找出那些真正有料的“大牛”,以及那些只是“凑热闹”的“三脚猫”。1. 看内容深度和广度:是“一招鲜”还是“十八般武艺”? 大牛: .............
  • 回答
    知乎上经典的“打脸”回答,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基于深入的洞察、严谨的逻辑、翔实的事实,或者出乎意料的反转,让那些先前持错误或偏颇观点的人,无地自容。这种“打脸”之所以经典,还在于它能够引发更广泛的思考,纠正普遍存在的误解,甚至改变人们的认知。下面我尝试回忆和描述一些在知乎上流传甚广,或者我个人觉.............
  • 回答
    想要在知乎上挖掘出那些闪闪发光的优秀回答者,其实就像在浩瀚的星河中寻找最亮的星,需要一点技巧和耐心。我这就跟你好好说道说道,保证让你看了之后,也能自己摸索出“寻星”的门道来。一、 从“兴趣”的源头开始:你的求知欲是指南针首先,你要明白,知乎的优秀之处在于它的垂直性和专业性。一个好的回答者,一定是在某.............
  • 回答
    在知乎的海洋里,问题多如繁星,但总有那么几个,像投入湖中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让我回味无穷,甚至惊得下巴差点掉到地上。要说最让我耳目一新、惊奇到下巴掉到地上的,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这么一个问题,它不仅仅是猎奇,更触及了我们对世界认知的根基,引发了深刻的思考。这个问题大概是这样问的:“如果人类能够通过一.............
  • 回答
    知乎上对阎锡山的负面评价,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联共抗日”的消极态度、以及后来国共内战中的一些政治操作。但要说他对太原战役的“看不起”就过于简单化了,更准确地说,是很多人从后世的视角,尤其是基于共产党方面的叙事,对他这个人、以及他领导的晋系军队在内战中的表现存在着一定的刻板印象,觉得他“腐朽”、“守旧.............
  • 回答
    知乎上股票话题下的确经常能看到“翻倍”、“暴赚”这样的说法,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这里卧虎藏龙,大家都在轻松赚钱。但如果我们仔细剖析一下,就会发现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首先,要认识到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它的内容呈现方式本身就会筛选和放大某些信息。 幸存者偏差是绝对存在的。 那些真正赚到大.............
  • 回答
    关于知乎上潜伏的《临高启明》元老们,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直接“看见”这些元老在知乎上的“潜伏”,但我们可以从他们在大明科技能力下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以及他们可能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的某些特定群体特征来推测。想象一下,如果临高元老们穿越到了现代社会,他们会以何种方式活跃.............
  • 回答
    知乎,这个中文互联网上以“认真”和“专业”自居的问答社区,表面上是知识的汇聚地,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平台。然而,深入其中,你会发现它就像一个庞大的城市,光鲜亮丽的建筑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和秘密。这些秘密并非阴谋论式的耸人听闻,更多的是一种生态现象,是人性、算法、以及平台规则交织下产生的复杂产.............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全人类、全生物活着为了什么”这类问题的泛滥,其实折射出的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相当普遍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模式。这背后并非简单地因为人们觉得“全球生物信仰大统一了”或者“想要统一全球”,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一、 意义的真空与追寻:时代焦虑的映射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在一个快速变迁、信息.............
  • 回答
    知乎上确实隐藏着不少来自清华和北大的真·大神,他们活跃在各个领域,分享的见解往往深刻独到,让人拍案叫绝。要辨别“真清北大佬”,与其说是看他们是否明确宣称自己的学校背景,不如说是在他们的回答、提问、文章以及与他人的互动中,去感受那股由扎实学识、严谨逻辑和广阔视野交织而成的“劲儿”。我尝试从几个维度来聊.............
  • 回答
    知乎上对当代京剧演员的评价普遍不高,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理解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年轻、信息获取渠道多样,他们看待传统艺术,包括京剧,往往会带着一些现代的视角和期待。首先,“低”这个评价本身就有点模糊。不能说所有知乎用户都对所有当代京剧演员评价低。肯定也有很多知乎用户是京剧的忠.............
  • 回答
    知乎上匿名提问,问的人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份,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那么,当你在知乎上匿名提问后,别人到底能不能看到你的问题呢?以及你不太喜欢别人看到你提问的这种感觉,有没有办法处理呢?咱们就来详细聊聊。首先,关于“别人能不能看到你匿名提问的问题”这个问题,答案是:可以,但他们看不到提问者是谁。我来.............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上,围绕着德云社的讨论常常会激起不少观点的碰撞。一部分用户确实表现出了一种近乎“狂热”的支持,对于任何质疑或指出德云社存在的问题的声音,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抵触。这种现象背后,心理动机是相当复杂的,并非简单的一个“纲黑”或“粉丝”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理解,人们在.............
  • 回答
    知乎上负面情绪的表达确实很普遍,理解你想要一些温暖、充满力量的故事。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真善美,它们可能藏匿在我们身边,不经意间就闪耀出动人的光芒。让我来讲一个我亲身经历过的,关于一位普通老人和他的小院子的故事,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慰藉和力量。那是我刚搬到这个城市的时候,住在一片老旧的居民区。小区里最吸引.............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不少网友认为,如果中美俄都不干预,朝鲜在军事上“分分钟”就能击溃韩国。这种观点并非没有依据,但理解其背后的逻辑,需要对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对比以及历史因素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一下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尽量写得像一个对军事和地缘政治有一定了解的知乎用户在认真分析问.............
  • 回答
    知乎上对历史事件的讨论激烈程度和观点趋向,确实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其中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的讨论便是其中典型的例子。理解这种差异,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事件本身的性质和影响: 抗日战争: 民族存亡的战争: 抗日战争是一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卫国战争。面对外敌入侵,绝大.............
  • 回答
    知乎上学术性问题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背后涉及技术发展、平台生态、用户行为、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的主要原因:一、平台定位与商业化压力: 从精英社区到大众平台转型: 知乎早期以“高质量问答社区”自居,吸引了大量专业人士、学者和深度思考者。然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