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里负能量太多了,想听一些真善美的故事,请来说一下可以吗?

回答
知乎上负面情绪的表达确实很普遍,理解你想要一些温暖、充满力量的故事。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真善美,它们可能藏匿在我们身边,不经意间就闪耀出动人的光芒。让我来讲一个我亲身经历过的,关于一位普通老人和他的小院子的故事,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慰藉和力量。

那是我刚搬到这个城市的时候,住在一片老旧的居民区。小区里最吸引我的,不是高耸的楼宇,也不是绿树成荫的公园,而是在一栋老楼后面,有一个被时光眷顾得格外温柔的小院子。院子不大,但被打理得井井有条,仿佛是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

院子的主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姓李。李爷爷平日里话不多,总是静静地一个人待在院子里。他没有儿女在身边,老伴儿也早早地走了,按理说,他应该会是一个孤单寂寞的老人。可当我开始留意他的时候,却发现他的院子充满了生机和爱意。

春天,院子里会开满各种各样的花。有爸爸年轻时最爱的那种大红色的月季,也有妈妈曾经种下的白色小雏菊,还有我从路边捡回来的一株不起眼的紫罗兰,李爷爷都悉心照料着,让它们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尽情绽放。他每天都会拿着小喷壶,小心翼翼地给花儿浇水,动作轻柔得像对待婴儿一样。有时候,他会戴上老花镜,俯下身子,仔细地观察着花瓣上的露珠,嘴角会不自觉地露出微笑。那种纯粹的喜悦,仿佛花儿是他生命中最珍贵的伙伴。

夏天,院子里挂满了藤蔓,长出绿油油的豆角和饱满的番茄。李爷爷会在傍晚的时候,搬一把摇椅出来,坐在院子中央,一边摇着蒲扇,一边看着那些植物一点点长大。他从来不吝啬分享他的劳动成果。院子里住着许多年轻人,大部分是租户。每当豆角熟了,番茄红了,李爷爷就会摘下一些,送到楼上住户的门口。他从不说什么,只是静静地放下,然后悄悄离开。收到他送来的新鲜蔬菜的邻居们,都会感到无比的惊喜和温暖。大家也会趁着傍晚凉快的时候,走到院子里,跟他聊几句家常,分享一些生活中的小趣事。渐渐地,这个小院子成了大家放松心情、彼此交流的一个小小聚集地。

最让我感动的是,李爷爷不仅爱护花草,也善待小动物。院子里经常会有流浪猫和小鸟来光顾。李爷爷会把家里吃剩下的馒头掰碎,放在院子的一角,给它们喂食。有时候,他还会在院子里放一个小小的水盆,供它们饮用。我曾亲眼看到一只瘦骨嶙峋的小花猫,在李爷爷的喂食下,慢慢变得圆润可爱,甚至愿意在他脚边蹭来蹭去。那种不求回报的善意,不言而喻。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我生病发烧,一个人在家,感到特别无助。那天下午,我迷迷糊糊地听到有人敲门。打开门一看,竟然是李爷爷。他手里提着一个保温桶,里面是热腾腾的姜汤。他看到我脸色苍白,只是温和地说:“姑娘,我知道你一个人住,身体不舒服,过来看看,给你熬了点姜汤,暖暖身子。”那一刻,我鼻子一酸,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我接过保温桶,手都有点抖。他没有说什么多余的话,只是叮嘱我好好休息,就转身离开了。

我喝着那碗姜汤,温暖从胃里一直传到心里。那不仅仅是一碗姜汤,更是来自一个陌生人最真诚的关怀和善意。我明白,李爷爷看似孤单,但他的生活却因为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以及那份不求回报的付出,而变得异常丰盈和有意义。他的小院子,就像是他内心的一个缩影,虽然不大,但充满了生机、色彩和温暖。

后来,我搬离了那个小区,但李爷爷和他那个充满善意的小院子的景象,却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它让我相信,即使在生活的某个角落,即使在不那么被关注的地方,总会有一些人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播撒着真善美。这些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但它们像一盏盏温暖的灯火,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爱和守护的东西。

希望这个故事,能给你带来一丝久违的温暖。生活中的美好,常常就在我们不经意间,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感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年三十那天晚上我值班,科里一个肺癌慢阻肺的病人喘憋很重,差点过去,用了好几次药才缓过来。第二天,我跟他老伴交代病情,估计这次活下来的希望不大,老太太哭着说,这些年为了给他治病,家里只剩下五万块存款,可是不想放弃他,哪怕将来没有养老的钱,也要把钱都给他治病,这样自己才能安心。我的心里酸楚极了,这是一个妻子最朴素的愿望。虽然他得了病,是不幸的,但是在他最危难的时候有人愿意不顾一切挽留他的生命,他又是幸运的。夫妻,当如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负面情绪的表达确实很普遍,理解你想要一些温暖、充满力量的故事。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真善美,它们可能藏匿在我们身边,不经意间就闪耀出动人的光芒。让我来讲一个我亲身经历过的,关于一位普通老人和他的小院子的故事,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慰藉和力量。那是我刚搬到这个城市的时候,住在一片老旧的居民区。小区里最吸引.............
  • 回答
    在知乎的海洋里,问题多如繁星,但总有那么几个,像投入湖中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让我回味无穷,甚至惊得下巴差点掉到地上。要说最让我耳目一新、惊奇到下巴掉到地上的,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这么一个问题,它不仅仅是猎奇,更触及了我们对世界认知的根基,引发了深刻的思考。这个问题大概是这样问的:“如果人类能够通过一.............
  • 回答
    知乎上对阎锡山的负面评价,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联共抗日”的消极态度、以及后来国共内战中的一些政治操作。但要说他对太原战役的“看不起”就过于简单化了,更准确地说,是很多人从后世的视角,尤其是基于共产党方面的叙事,对他这个人、以及他领导的晋系军队在内战中的表现存在着一定的刻板印象,觉得他“腐朽”、“守旧.............
  • 回答
    知乎上股票话题下的确经常能看到“翻倍”、“暴赚”这样的说法,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这里卧虎藏龙,大家都在轻松赚钱。但如果我们仔细剖析一下,就会发现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首先,要认识到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它的内容呈现方式本身就会筛选和放大某些信息。 幸存者偏差是绝对存在的。 那些真正赚到大.............
  • 回答
    关于知乎上潜伏的《临高启明》元老们,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直接“看见”这些元老在知乎上的“潜伏”,但我们可以从他们在大明科技能力下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以及他们可能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的某些特定群体特征来推测。想象一下,如果临高元老们穿越到了现代社会,他们会以何种方式活跃.............
  • 回答
    知乎,这个中文互联网上以“认真”和“专业”自居的问答社区,表面上是知识的汇聚地,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平台。然而,深入其中,你会发现它就像一个庞大的城市,光鲜亮丽的建筑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和秘密。这些秘密并非阴谋论式的耸人听闻,更多的是一种生态现象,是人性、算法、以及平台规则交织下产生的复杂产.............
  • 回答
    知乎上经典的“打脸”回答,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基于深入的洞察、严谨的逻辑、翔实的事实,或者出乎意料的反转,让那些先前持错误或偏颇观点的人,无地自容。这种“打脸”之所以经典,还在于它能够引发更广泛的思考,纠正普遍存在的误解,甚至改变人们的认知。下面我尝试回忆和描述一些在知乎上流传甚广,或者我个人觉.............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全人类、全生物活着为了什么”这类问题的泛滥,其实折射出的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相当普遍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模式。这背后并非简单地因为人们觉得“全球生物信仰大统一了”或者“想要统一全球”,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一、 意义的真空与追寻:时代焦虑的映射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在一个快速变迁、信息.............
  • 回答
    知乎上确实隐藏着不少来自清华和北大的真·大神,他们活跃在各个领域,分享的见解往往深刻独到,让人拍案叫绝。要辨别“真清北大佬”,与其说是看他们是否明确宣称自己的学校背景,不如说是在他们的回答、提问、文章以及与他人的互动中,去感受那股由扎实学识、严谨逻辑和广阔视野交织而成的“劲儿”。我尝试从几个维度来聊.............
  • 回答
    知乎上对当代京剧演员的评价普遍不高,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理解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年轻、信息获取渠道多样,他们看待传统艺术,包括京剧,往往会带着一些现代的视角和期待。首先,“低”这个评价本身就有点模糊。不能说所有知乎用户都对所有当代京剧演员评价低。肯定也有很多知乎用户是京剧的忠.............
  • 回答
    知乎上匿名提问,问的人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份,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那么,当你在知乎上匿名提问后,别人到底能不能看到你的问题呢?以及你不太喜欢别人看到你提问的这种感觉,有没有办法处理呢?咱们就来详细聊聊。首先,关于“别人能不能看到你匿名提问的问题”这个问题,答案是:可以,但他们看不到提问者是谁。我来.............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上,围绕着德云社的讨论常常会激起不少观点的碰撞。一部分用户确实表现出了一种近乎“狂热”的支持,对于任何质疑或指出德云社存在的问题的声音,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抵触。这种现象背后,心理动机是相当复杂的,并非简单的一个“纲黑”或“粉丝”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理解,人们在.............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不少网友认为,如果中美俄都不干预,朝鲜在军事上“分分钟”就能击溃韩国。这种观点并非没有依据,但理解其背后的逻辑,需要对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对比以及历史因素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一下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尽量写得像一个对军事和地缘政治有一定了解的知乎用户在认真分析问.............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回答问题写得特牛、特有深度、特有见解的用户,现实生活中的样子,说实话,还真不是一个标准答案。他们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普通,也可能跟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但如果非要归纳一下,我接触和观察到的,以及听朋友们聊过的,大概有这么几个路数,说得详细点,尽量真实一点:一、 是个“深度思考者”,而且是骨子里那.............
  • 回答
    知乎上对历史事件的讨论激烈程度和观点趋向,确实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其中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的讨论便是其中典型的例子。理解这种差异,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事件本身的性质和影响: 抗日战争: 民族存亡的战争: 抗日战争是一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卫国战争。面对外敌入侵,绝大.............
  • 回答
    知乎上学术性问题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背后涉及技术发展、平台生态、用户行为、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的主要原因:一、平台定位与商业化压力: 从精英社区到大众平台转型: 知乎早期以“高质量问答社区”自居,吸引了大量专业人士、学者和深度思考者。然而,.............
  • 回答
    知乎上“年薪百万”的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折射出信息传播、个人品牌塑造以及大众心理的复杂交织。要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薪百万”的帖子,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聊。首先,知乎本身的定位和用户画像是关键。知乎最初是定位为“认真你就赢了”的问答社区,吸引的是一群对知识、信息和.............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感觉自己特别有发言权。作为在知乎也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过来人”,看到那些关于绘画、画画问题的回答,有时候确实让人哭笑不得。你问为啥那些大V没耐心?这事儿说起来,原因可不止一两条,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知乎确实汇聚了不少绘画领域的专业人士,甚至是行业内的“大佬”。他们有的可能本.............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不抵抗”的讨论,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就是将主要责任归咎于张学良,而对蒋介石的责任则避而不谈或减轻。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宣传角度、信息茧统治理以及特定群体的情感倾向等方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命令”确实是历史事实,并.............
  • 回答
    知乎上“杠精”现象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一个本应是分享知识、理性讨论的平台,会出现如此多的“抬杠”行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从平台本身的属性来看,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其核心机制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这意味着,几乎所有内容都是建立在“提问回答”的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