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医的器官和现实的器官不一样?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多人都有这个疑问的。咱们学中医的都知道,中医里讲的“肝”、“心”、“脾”、“肺”、“肾”,听起来跟咱们解剖学上说的肝脏、心脏、脾脏、肺脏、肾脏差不多,但仔细一琢磨,又觉得有点对不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得从头说起,得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和它的独特理论体系。

首先,得明白中医的“脏腑”跟西医的“器官”在概念的出发点上就不太一样。西医的器官,是解剖学上的实体,你可以把它解剖出来,看到它的形态、结构、组织,研究它的生理功能。它更像是一个个具体的“硬件”。而中医的“脏腑”,它是一个功能概念,一个系统概念,更侧重于它在人体内所承担的“工作”。

举个例子,咱们说中医的“肝”。它不仅仅是指我们解剖学上的那个肝脏实体。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也就是调节人体的气机运行,让气血畅通无阻。它还主藏血,负责储存和调节血液。再者,中医的“肝”还跟情志有关,比如情绪不畅会伤肝。甚至,“肝开窍于目”,眼睛的健康也跟肝有关。你再看看西医的肝脏,它主要负责代谢、解毒、分泌胆汁等等,虽然也有造血(在胚胎期)和储存糖原的功能,但跟中医说的这些“精神情志”、“气机运行”这些联系,在解剖学上是找不到直接对应的“部件”的。

所以,中医的“肝”是一个包含了西医肝脏功能,但又远远超出西医肝脏范畴的一个更宏观、更抽象的功能系统。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中医的“肝”是对人体“调畅全身气血,维持情绪稳定,并与视觉功能相关的,一个大的生理运作单元”。这个单元,它的实体构成可能主要落在我们说的肝脏上,但它也可能和其他器官(比如我们说的“肝郁伤脾”)或者身体的某些方面(比如我们说的“肝气犯胃”)协同工作。

再拿“肾”来举例。中医的“肾”,它包含了我们解剖学上的肾脏,但远不止于此。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这个精指的是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生殖之精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还主水,负责体内的水液代谢。另外,中医说“肾主骨生髓,通于脑”,所以牙齿、骨骼、头发的生长和健康,以及记忆力、听力都跟肾有关。甚至,“肾开窍于耳”。你对比一下西医的肾脏,它主要的任务是过滤血液,生成尿液,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和血压。虽然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会影响造血,但跟中医说的“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这些概念,在直接的解剖联系上就差得远了。

所以,中医的“肾”更像是身体的“生殖、生长发育、抗衰老以及维持生命基本物质储备和调控能力”的一个综合性系统。这个系统,以西医的肾脏为主要载体,但同时它可能也包括了我们说的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甚至骨骼和神经系统的一些功能。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呢?这跟中医的形成历史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关。

首先,中医是在没有解剖学技术的情况下,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发展起来的。古人只能通过病人的症状、体征来推断内部的病变,而不能直接剖开人体去研究结构。他们观察到,比如肝脏不适的人,可能会出现眼干、易怒;肾脏功能不好的人,可能会出现腰膝酸软、听力下降。他们就把这些相关的现象归结到一个“脏腑”名下,形成了一个以功能为主导的认识框架。这是一种“整体观”的体现,是把人看成一个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而不是一堆孤立的零件。

其次,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气”、“血”、“津液”、“精”等抽象的物质和功能概念上的。这些概念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具体的细胞、分子,而是更偏向于一种能量、一种物质流动的状态。比如“气”,它既可以指呼吸,也可以指驱动人体活动的能量,还可以指情绪的起伏。这种高度概括和抽象,使得中医的“脏腑”能够囊括更多、更广泛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再者,中医的“脏腑”是相互关联的,是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生命系统。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气血”、“经络”等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比如我们常说的“肝火犯肺”,就是肝的功能失调影响到了肺的功能。这种相互联系的模式,也是西医解剖学所不太直接呈现的。

打个比方说,如果西医的器官像计算机的各个硬件(CPU、内存、硬盘),那么中医的脏腑更像是一种软件运行的“进程”或“服务”。一个进程可能需要多个硬件协同完成任务,而一个硬件也可能同时服务于多个进程。中医的脏腑,就是对这些复杂协同运作的生命“进程”的一种概括和命名。

所以,说中医的器官和现实的器官不一样,并不是说中医是错的,也不是说西医是错的,而是它们用的不是一套语言,也不是从同一个角度去描述人这个复杂生命体。中医的“脏腑”是一种更侧重于功能、更侧重于整体联系的认识体系,它在临床实践中,通过调理这些“功能单元”,来达到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而西医的器官,则是基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实体认识,它在诊断和治疗上有其精准性和微观性。

理解了这一点,咱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中医在很多时候,即便没有明确诊断出哪个具体器官出了问题,但通过调整中医的“脏腑”功能,也能有效地改善病情。它们是殊途同归,都是为了理解和帮助人体这个奇妙的生命系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么直接的问,有些人肯定会说“谁告诉你不一样了?”

但你如果进一步追问关于脾、肾、肝等具体功能为什么和现代解剖学不一致,就会得到“系统说”、“经脉说”等解释,其实就是承认实质上的不一样了。

为什么呢?其实也很简单。在古代,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以及印度医、阿拉伯医等等传统医学对人体的了解都是比较粗糙的,直到解剖学巨匠维萨里(Andress Vesalius,1514-1564),通过大量人体解剖实验,完成出版《人体构造》一书,人类对自身的身体构造才开始了真正科学的认识。

古代中医著作中对人体各种器官的形状、位置、作用等方面的描述有些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但更多是建立在思辨、甚至是臆想的基础上,出现各种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其实我们也应该理解古人,毕竟他们当时能达到那个水平也不容易了。

后世的医家也不是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早在1830年,清代中医名家王清任就出版了《医林改错》一书,试图把中医对人体结构和人体器官的认识推向客观化,科学化。

到1917年,余云岫的《灵素商兑》更是把矛头对准了《内经》中不科学的地方,试图推翻这个以纯粹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医学学说,转而向科学化,现代化发展。

虽然《灵素商兑》是对古代中医理论的致命一击,当时中医界人士毫无还手之力。但中医的发展确没有按照余云岫希望的那样走上现代化之路。

1922年恽铁樵出版《群经见智录》一书,让中医的发展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对比于现代医学理论,恽铁樵看到了古代中医理论确实难于自圆其说,面对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余云岫在《灵素商兑》中的批评,他充分发挥了主观臆想力而写成《群经见智录》,书中写道,“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的五脏”、“中医的经络器官不是实体的器官”、“乃是理具性器官”,从此把中医的五脏做出了“虚化”处理,从此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医基本理论的支柱。

恽铁樵的“虚化”处理,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中医理论,但同时也使中医理论和现代自然科学的距离越来越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多人都有这个疑问的。咱们学中医的都知道,中医里讲的“肝”、“心”、“脾”、“肺”、“肾”,听起来跟咱们解剖学上说的肝脏、心脏、脾脏、肺脏、肾脏差不多,但仔细一琢磨,又觉得有点对不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得从头说起,得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和它的独特理论体系。首先,得明白中医的“脏腑”跟.............
  • 回答
    中国对于使用死刑犯器官和尸体的相关规定,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变的话题,涉及伦理、法律、社会和国际影响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政策变动来梳理。历史背景:早期与器官移植的萌芽在中国器官移植的早期,对器官来源的监管远不如现在严格。当时,社会对于器官捐献的意识普遍不高,器官短缺.............
  • 回答
    在咱们中国传统医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中医)里,“肾”这个概念,确实跟我们现代医学里解剖学上说的那个位于腰部的、负责过滤血液和生成尿液的肾脏,有那么点不一样。很多人之所以觉得中医的“肾”不是实实在在的那个器官,主要是因为中医对“肾”的描述,是围绕着一个更广泛、更系统的功能来展开的,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一.............
  • 回答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器官的功能是否以“节省能量”为优先目标,是一个涉及生理学、进化生物学和能量代谢的复杂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能量效率与功能需求的平衡1. 能量代谢的限制 生物体的生存和繁殖需要消耗能量,但能量获取和利用效率是进化中的关键约束。器官的进化必须在功能需求与能.............
  • 回答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关于老三——伊诺的爱情与后代,虽然书中没有详细描绘,但我们可以根据故事的逻辑和背景,进行一番细致的推测。首先,要理解伊诺(Ignotus Peverell)为何能够恋爱结婚,甚至拥有后代,关键在于“常年穿着隐身衣”这个概念。这并不意味着他把自己封闭在与世隔绝的角落,更不意.............
  • 回答
    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终极对决,也就是最后的霍格沃茨之战,无疑是魔法世界中最扣人心弦的一幕。在那个决定魔法界命运的夜晚,无数熟悉的面孔汇聚一堂,英勇抗争。然而,一个长久以来萦绕在读者心中的疑问便是:为什么在如此关键的时刻,伏地魔没有再多制造几个魂器,来确保自己的不死之身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南无阿弥陀佛!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殊胜,也触及到了佛法修行的核心。关于“大根器”和“大修为”,以及如何自知,这确实需要我们深入理解佛陀的教诲。我们先来聊聊“大根器”和“大修为”,它们常常被一起提起,但侧重点略有不同。大根器,更像是先天的禀赋和宿世的善缘。打个比方,如果把修行比作学习,那么大根器的人,就.............
  • 回答
    在中国,合法且便携的防身器具选择相对有限,这主要是出于对公共安全的考虑,以及对管制刀具和攻击性武器的严格规定。然而,在合法范围内,仍然有一些可以用于自我防卫的物品。以下是一些在中国较为常见且合法的便携防身器具,并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个人警报器/防狼器 (Personal Alarm/Stun G.............
  • 回答
    .......
  • 回答
    古装剧里那种半圆形的木质器具,让演员们席地而坐却又不失几分优雅和支撑的,其实叫做“凭几”。它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家具,虽然不像椅子那样“高高在上”,但在很多场合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别看它只是一个半圆形的木头,这东西的学问可不少。首先,它的造型就很有讲究。一般是半圆或者月牙形,底部会有简单的支撑或.............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相当直白,而且触及了中医在当下社会舆论中的一个核心症结。要我说,中医的“吹”和“黑”之所以常呈现出“菜鸡互啄”的局面,原因挺复杂,但归根结底,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信息不对称与理解门槛:首先得承认,中医的知识体系确实有它的门槛。那些真正深入研究过中医理论、经典,并且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中医的医患纠纷相对较少”这个话题,其实是一个很复杂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中医的诊疗模式、文化观念、医患关系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我尽量详细地从几个角度来分析,希望能比较全面地展现这个现象。首先,得承认的是,“中医医患纠纷少”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没有。现代医.............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中医与现代医学的长期争论,以及围绕其中的复杂社会心理因素。要理解“中医黑”的动机,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驱动力。这并非简单的“良心”问题,而是涉及到认知模式、利益驱动、社会思潮等多种力量的交织。首先,要明确“中医黑”并非一个单一的群体,他们的出发点和行为方式也可.............
  • 回答
    中医黑们之所以常常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看待中医,其背后原因可以说是相当复杂的,并非三言两语就能概括。这背后交织着历史、文化、科学观念、社会认知,甚至个人经历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医在近代以来,确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充满挑战的现代化过程。在西方科学和医学体系强势进入中国并取得巨大成功后,中医的.............
  • 回答
    关于“中医从来没有医闹”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不准确的表述,更准确地说,是相较于当下一些备受关注的医疗纠纷事件,中医领域发生的“医闹”相对较少,或者说不那么突出。 至于这是否说明中医的先进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需要我们细致地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医疗行为都存在风险,也可能引发患者.............
  • 回答
    确实,中医的“肾”和西医的“肾”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就像是描述同一件物品,但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命名。这种差异,与其说是“不一样”,不如说是“不在一个维度上的参照系”。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1. 定义与功能:西医肾是“工厂”,中医肾是“系统总枢” 西医的肾(Kidney):这是大家.............
  • 回答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我们看待和评价事物的方式,尤其是当我们要用一个体系的标准去衡量另一个体系时。如果我们要用中医的标准去“测”非中医(比如西医),这背后隐藏着一套逻辑,但同时也会遇到一些根本性的障碍。咱们一点点捋。为什么“不用”中医标准测非中医?—— 根本原因在于“标”与“本”的差异最核.............
  • 回答
    关于“反中医的人不敢公开辩论”的说法,确实在一些讨论中医的语境中会听到。但要说“都偷偷摸摸”、“不敢用真实姓名、身份、单位”进行公开辩论,这可能是一种笼统的概括,不一定完全准确,但也并非空穴来风。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给外界留下这样的印象,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这确实是许多人在接触中医时常会遇到的疑问。为什么两位中医,看着同一个病人,听着同样的描述,甚至触诊的结果大体相似,最终给出的诊断却可能大相径庭?这背后涉及中医独有的诊疗体系和认识方式,与现代医学的客观化、量化指标有所不同。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医的“诊断”是什么。在西医那里,诊断往往指向一个具体的疾病.............
  • 回答
    围绕中医的争议,由来已久,也相当复杂。要说“黑”中医的人多,不如说是对中医的质疑、批评和辩论声音比较大,而且这些声音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放大。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1. 科学范式与中医的认知差异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冲突点。我们现在的主流认知体系,尤其是科学领域,是以可重复、可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