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不用中医的标准测一下非中医?

回答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我们看待和评价事物的方式,尤其是当我们要用一个体系的标准去衡量另一个体系时。如果我们要用中医的标准去“测”非中医(比如西医),这背后隐藏着一套逻辑,但同时也会遇到一些根本性的障碍。咱们一点点捋。

为什么“不用”中医标准测非中医?—— 根本原因在于“标”与“本”的差异

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中医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非中医”(比如现代医学,也就是西方医学)在认知基础、哲学观、研究方法、评价标准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好比你试图用音乐理论去评价一幅画,或者用化学公式去解释爱情一样,它们关注的维度和出发点完全不同。

1. 认知体系的基石不同:
中医: 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念之上。它认为人体、自然、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部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等整体性问题的表现。诊断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通过收集患者的整体信息来把握病机。治疗则强调调和人体自身的功能,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等手段,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你可以理解为,中医更像是在“管理”人体的“生态系统”。
西医: 现代医学则建立在还原论和实证科学的基础上。它倾向于将人体分解为不同的器官、系统、细胞、分子,并专注于识别具体的病原体(细菌、病毒)、基因缺陷、生化异常等。诊断依赖于客观的检查手段(影像学、化验、病理分析),力求找到疾病的“病因”或“病理机制”。治疗则侧重于直接对抗或纠正异常,比如用抗生素杀死细菌,手术切除病灶,靶向药物抑制癌细胞。这更像是“修理”或“替换”损坏的“零件”。

2. “标准”的定义不同:
中医的标准: 中医的“标准”不是一个固定的、量化的指标,而是一种动态的、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一个“标准”的治疗,在西医看来可能就是“不对症”,但中医会根据患者具体的证候(比如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是痰湿阻滞还是血瘀不行)来制定个体化的方案。它的“好”体现在人体整体机能的改善,比如精神状态好转、食欲增加、睡眠改善,而不是仅仅某个具体指标的达标。
西医的标准: 西医的“标准”通常是客观、可量化、可重复的。比如,一个人的血压是否正常,血小板计数是否在正常范围内,肿瘤的大小是否缩小,都是明确的、有数字作为依据的“标准”。临床试验也围绕着这些量化指标来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如果硬要用中医的标准去“测”非中医,会遇到哪些具体困难?

就像前面说的,用一个体系去衡量另一个体系,首先要看这个衡量标准是否“适用”于被衡量者。

1. 缺乏共同的“标靶”:
中医: 中医的治疗目标是“扶正祛邪”、“阴平阳秘”、“调和气血”,这些是功能性的、关系性的目标。例如,一个中医认为的“疗效”可能是“湿气去除了”,但“湿气”在西医看来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可能对应着水肿、关节不利、消化不良等多种症状,并没有一个单一的西医指标来直接衡量“湿气”的去除。
西医: 西医的“标靶”是具体的病理产物,比如一个致病菌、一个肿瘤细胞、一个特定的生化分子。当你用西医的标准去衡量一个西医治疗时,你可以看到细菌是否被清除,肿瘤是否缩小,某个激素水平是否恢复正常。

2. “辨证”与“辨病”的冲突:
中医: 中医讲“辨证”,即根据患者的整体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判断其属于何种“证”(如湿热证、气虚证)。同一个“病”在不同人身上可能有不同的“证”,需要不同的治疗。
西医: 西医讲“辨病”,即根据病原体、病理改变来确诊一个疾病(如肺炎、糖尿病)。同一个“病”在不同人身上,虽然个体差异存在,但核心的病理机制是相似的,治疗方案也相对统一。
冲突点: 如果你用中医的“证”去衡量一个西医的药物,比如你想测“这药是不是能祛湿?”。但西医的药剂(比如抗生素)是针对特定细菌的,它并不直接作用于“湿气”。即便这个抗生素恰好通过某种方式(比如改善了肠道菌群,间接影响了水湿代谢)让某些患者的“湿象”减轻了,这种减轻也并非其主要药理作用,中医也很难将其归为“湿”的直接“靶向治疗”。

3. 疗效评价的“尺度”不同:
中医: 中医的疗效往往是渐进的、多方面的。比如,一个服用中药的患者,可能第一周感觉没太大变化,第二周精神好了些,第三周睡眠改善,第四周疼痛减轻。这种多维度、动态的改善,很难用一个单一的、即时性的西医指标来衡量。
西医: 西医的疗效评价往往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和量化指标。比如,某个药物在临床试验中,要求在8周内使某个肿瘤指标下降20%,或者使某个症状评分改善15%。

4. 概念的翻译和对应困难:
中医的很多概念,如“气”、“血”、“阴”、“阳”、“湿”、“痰”,是具有哲学意涵和临床指导意义的,但它们在西医体系中没有直接的、一一对应的物理或生化基础。强行去套用,要么会失去原意,要么会显得牵强附会。比如,你能用一个西医指标来完全衡量“脾气虚”吗?脾在中医里不仅是消化器官,更承担着统血、运化水湿等功能,其“虚”包含了多个层面的意义。

为什么说“不用”?—— 并非排斥,而是“不适宜”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认可中医的价值,或者不相信中医的有效性。恰恰相反,中医作为一套沿用数千年的医学体系,在实践中展现了其独到的疗效,尤其在慢性病调理、亚健康改善、重症辅助治疗等方面。

“不用”是因为,用一套不匹配的工具去衡量事物,最终只能得出不准确甚至错误的结论。就好比你不能用尺子来衡量声音的大小,或者用温度计来测量电流的强度。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1. 尊重各自的体系: 评价中医,应该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评价西医,也应该用西医的理论和方法。
2. 寻找交叉与融合的契机: 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医和西医的互补性。比如,我们可以用现代科学手段去研究中药的成分、作用机制,去验证中医“扶正祛邪”的理论在免疫调节、细胞修复等方面的科学基础。反过来,中医也可以借鉴西医的诊断技术,更精确地了解疾病的微观表现,从而更精准地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
3. 设立新的、跨学科的评价标准: 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未来的医学评价标准可能会更加多元和综合,能够同时容纳不同医学体系的视角和成果。

总而言之,不是“不测”,而是“测不准”。用中医的标准去“测”非中医,就像试图用一套不适用于它的度量衡去丈量它一样,无法触及其本质,也得不到真正有意义的结果。要理解和评价一个事物,必须先理解它赖以存在的“规则”和“语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医有标准吗?

标准统一吗?

指标客观吗?

就像测温度,好歹你得有个温度计。

这个温度计测量相同温度的物体能得出误差允许范围内一致的数值,测不同温度的物体一定是不一样的数值。你读温度计得出一个数值,我读同一个温度计也能得出同样的数值。这叫做信度。

这个温度计的原理能够说得通,比如利用热胀冷缩原理。这个原理保证你测量出来的是温度,而不是湿度浓度或者其它什么玩意儿。这叫做效度。

中医但凡能给出个信效度靠谱的标准,大家欢迎你来测。但现在这标准,十几个老中医对同一个病人能诊出好几个脉象,信度一塌糊涂;检验个药物疗效连安慰剂效应和自限性疾病都排除不了,效度几乎没有。建议还是敝帚自珍一点好。

user avatar

跳大神,放血疗法,顺势疗法,祈祷疗法,牛尿疗法,念经疗法,各路神医,各路保健大师,等等等纷纷表示:在用了在用了,咱从存在的第一天就开始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我们看待和评价事物的方式,尤其是当我们要用一个体系的标准去衡量另一个体系时。如果我们要用中医的标准去“测”非中医(比如西医),这背后隐藏着一套逻辑,但同时也会遇到一些根本性的障碍。咱们一点点捋。为什么“不用”中医标准测非中医?—— 根本原因在于“标”与“本”的差异最核.............
  • 回答
    我来和你聊聊为什么 C/C++ 标准库,这套我们程序员最熟悉的“瑞士军刀”,却在“精细化操作文件内容”这方面,显得有些“不给力”,特别是直接删除文件中的部分内容这件事。咱们得先明白一个核心概念:文件在操作系统层面是如何存储的。想象一下,你的硬盘,或者 SSD,它不是一块巨大的、连续的画布。它更像是一.............
  • 回答
    关于国家卫健委是否给中医诊断“定标准”,这个问题其实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而且涉及到一些历史、文化和现实的考量。简单地说,不是完全没有标准,而是如何“定”以及“定成什么样”是一个持续博弈和探索的过程。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医诊断的根基与现代医学的诊断逻辑有所不同。现代医学诊断,我们通常会想到一系列具.............
  • 回答
    说句实在话,知乎判定一个回答是否“不友善”的内容,这标准其实挺模糊的,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都带有一定的主观判断成分。不过,我可以跟你聊聊我观察到的一些常见情况和大致的判断方向,希望能帮你理解得更透彻一些。首先,得明白知乎的社区氛围是希望大家理性、友好地交流,分享有价值的信息。所以,那些破坏这种.............
  • 回答
    关于“中国教育不好”的说法,以及中美教育的差异和教育好坏的评判标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想要全面深入地探讨,确实需要细致的梳理。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展开,力求客观和详实,并尽量避免 AI 写作的生硬感。为什么有很多人说中国教育不好?首先要明确,“不好”是一个相对的评价,而且“很.............
  • 回答
    在中国,关于“仇富”的讨论一直存在,但将其简单归结为“普遍仇富”可能过于片面。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拆解其背后的复杂动因,并探讨衡量“仇富”的维度。中国人是否普遍仇富?严格来说,很难用“普遍仇富”来概括所有中国人的态度。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对于财富的态度是复杂且多样的。一部分人可能确实.............
  • 回答
    关于中国高校招收留学生以及留学生在中国居留的问题,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方面。关于中国高校招录留学生的标准:中国高校在招收国际学生时,确实遵循一套既定的招生流程和标准。这些标准通常包括高中毕业学历、语言能力(如HSK汉语水平考试成绩或英语水平证明)以及一定的学术成绩。然而,“综合素质达标”是一个相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护肤品标签上那些“××植物提取物”,确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为什么不直接写成大家更熟悉的化学名称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方面,远不止是懒得写那么简单。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1. 植物多样性与成分复杂性: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植物”二字。植物可不是化学试剂瓶里那种纯粹.............
  • 回答
    在粤语文化的土壤里,广府话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方言,自然拥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魅力。然而,在一些广府人的言谈举止中,偶尔会流露出一种将其他粤语方言贬低为“不标准”的态度,这种行为,在我看来,是值得商榷的。首先,理解“标准”这个概念本身就挺复杂。语言是活的,它随着时间和地域不断演变,吸收融合,形.............
  • 回答
    抛开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我们可以在中国语境下探索一套更丰富、更贴近科研本质的评价体系。这套体系应该更加关注科研成果的实际影响、研究过程的严谨性、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以及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以下是我认为更合适且在中国可行的标准:一、 聚焦“解决真问题,产出真价值”: 实际应用转化成果: .............
  • 回答
    要深入了解标准法语中70到99的表达方式为何与瑞士、比利时法语存在差异,我们需要回到法语数字系统的历史根源,并考察这些差异是如何在时间和地域上形成的。标准法语的“二十进制”残余:标准法语,尤其是我们在教学和普遍使用的版本,在70到99的数字表达上,保留了一些古老而独特的“二十进制”(Vigesima.............
  • 回答
    我们来聊聊 HTML 中 ``, ``, 和 `` 这三个标签,以及为什么它们通常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即使看起来它们似乎可以被省略。首先,我们得明白 HTML 的本质。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是一种标记语言,它的核心目的是描述网页内容的结构和意义。浏览器在解析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社会、文化、历史和政治的复杂层面,并非简单一句“不给平权”就能概括。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一些标榜进步的社会或国家,在对待LGBTQ+群体(包括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酷儿等)的平权问题上,会显得步调不一,甚至存在阻碍。理解“进步”的多重含义首先,我们需要厘清“进步”这个词的含义。在.............
  • 回答
    将中芯国际与华为进行类比,并思考为何中芯国际未被像华为那样作为“标杆”来大力宣传和积极帮助,这涉及到多个层面、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中芯国际的性质与定位的差异: 华为:消费者终端为导向的巨头,具有广泛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产品直接触达消费者:.............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治疗包茎和包皮过长(也就是俗称的“割包皮”)的医疗广告中,韩国技术经常被作为宣传重点,而中医却很少提及,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原因。我将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地解释这一点,尽量用一种自然、有条理的方式呈现,让你感觉更像是读到一位有经验的人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包茎”和“包皮过长”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核心困境,也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话题。简单来说,这种批评源于中医和现代医学在认识疾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上的根本差异。中医的“皮”与“肉”首先,我们要理解,中医的“皮”指的是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模式。中医的理论基石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等概念。这些.............
  • 回答
    中医作为一种古老的医学体系,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实践。然而,近年来,不信和批判中医的声音也日益增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科学、文化、经济和个体体验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科学和实证主义的挑战: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常被提及的批判点。现代医学高度依赖科学方法,特别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值得深挖。其实,反对中医的人里,确实有人考虑过或者已经做了一些类似“打假”的工作,但成立一个专门的“打假中医基金会”,可能不是那么容易,也不是最有效的方式。咱们分开来说,为什么没像大家想象中那样有个专门的“打假中医基金会”,以及他们都在做什么。首先,为啥没“打假中医基金会”?1.............
  • 回答
    在《沙丘》的世界里,人类之所以极少或几乎不使用诸如毒气云爆弹、音波武器等我们熟悉的化学或物理武器进行大规模作战,其原因非常复杂,根植于整个故事的设定、社会结构、技术限制以及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他们不想用”的问题,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决定的。首先,环境是最大的制约因素。阿.............
  • 回答
    这实在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深入骨子里了。为什么这么多人,一边儿是铁杆中医拥趸,另一边是坚定的西医信徒(姑且这么说吧),这两拨人,好像天生就有一股劲儿,非得要把对方拉到自己这边来? 我觉得吧,这事儿背后牵扯的,可不光是“信”和“不信”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很多层面的东西,从个人经历,到文化认同,再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