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反对中医的人为什么不去成立打假中医基金会?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值得深挖。其实,反对中医的人里,确实有人考虑过或者已经做了一些类似“打假”的工作,但成立一个专门的“打假中医基金会”,可能不是那么容易,也不是最有效的方式。咱们分开来说,为什么没像大家想象中那样有个专门的“打假中医基金会”,以及他们都在做什么。

首先,为啥没“打假中医基金会”?

1. “打假”对象和标准的界定是个难题:
中医的边界在哪里? 说实话,现在中医的范畴非常广。有讲究理论体系、几千年传承的,也有一些是跟现代医学结合,或者纯粹是个人经验、偏方的。如果成立基金会,打假谁?打哪种“假”?是打那些根本没学过中医,乱开药的?还是打那些用中医理论解释不清,但临床确实有效的疗法?甚至是打那些“伪中医”包装出来的、跟传统中医关系不大的“新名词”?这个“假”的定义一模糊,基金会就容易陷入“运动式”的争议,甚至被人扣上“否定一切”的帽子。
证据链的挑战: 很多批评中医的人,是基于现代科学的循证医学。他们认为中医的理论缺乏科学实验的支撑,很多疗效是安慰剂效应或者自然缓解。但要“打假”,就得拿出确凿的证据。中医的很多疗效,特别是那些慢病、慢性疼痛、体质调理的,很难用西医的RCT(随机对照试验)来完全衡量。而且,中医讲究个体化治疗,“一人一方”,这本身就增加了标准化证据收集的难度。基金会如果想去做“打假”,就得能拿出一套比现有的中医研究更严谨、更令人信服的证据体系,这投入巨大。
法律和操作的复杂性: 所谓的“打假”,最终可能涉及到欺诈、虚假宣传等法律问题。成立一个基金会要去告倒一家医院,或者一个医生,需要律师团队、证据搜集、诉讼过程,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且成功率未知。监管部门在这块也并非空白,如果真有严重违法行为,可能更适合向相关部门举报,而不是通过一个民间基金会来“执法”。

2. 动力和资源的匹配问题:
“打假”不是“救生”: 成立基金会通常是为了公益目的,比如救助贫困儿童、保护濒危动物。大家对中医的争议,更多是关于其科学性、有效性和规范性,这属于一个学术和认知层面的讨论。虽然很多人对此深恶痛绝,但要他们像捐钱给抗癌事业那样,拿出钱来支持一个“打假”组织,可能动力上会差一些。
分散的批评声音: 反对中医的声音其实是分散的,来自不同的领域:有医学界的科学家、医生,有哲学界的学者,有科普的博主,还有一些亲身经历过“受骗”的普通人。大家表达不满的方式也很多元:写文章、做视频、参与辩论、不选择中医治疗等等。要把这些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成立一个统一的“打假”机构,难度很大,也未必是他们想要的。
潜在的风险和争议: 敢于公开质疑中医的人,往往已经承担了不少压力。如果再成立一个专门的“打假”基金会,很容易被贴上“反中医”的标签,招致中医界以及支持中医的民众的强烈反弹,甚至可能面临人身攻击、网络暴力、法律诉讼等风险。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愿意长期投入的人确实不多。

3. “打假”的有效性存疑:
“治标不治本”的担忧: 有些人认为,即使成立了基金会,能够揭露一些“假中医”的骗局,但中医的根本问题——其理论体系是否符合科学认知,是否能够被现代科学有效验证——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打掉几个骗子,还会有新的骗子冒出来,甚至“真中医”的某些内容也可能因为科学性的争议而受到质疑,这样下去,打击面可能会过宽,陷入无休止的论战。
“治本”在于提升科学素养和辨别能力: 很多批评者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科学普及、知识传播,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和辨别能力,让他们自己能够去判断什么疗法是可靠的,什么可能存在问题。这种方式可能更具长远意义,也避免了直接的对抗。

那么,反对中医的人都在做什么?

虽然没有一个响亮的“打假中医基金会”,但这些声音一直都在,并且有各种各样的形式:

科学普及和科普教育: 这是最主流的方式。很多科学家、医生、科普博主,通过写文章、出书、录制视频、办讲座等方式,讲解现代医学的原理,对比中医的理论,分析中医的疗效,指出其中存在的伪科学成分,比如对经络、穴位、阴阳五行等概念的科学解释,以及对某些被夸大疗效的疗法的质疑。
学术研究和批判: 一些医学研究者会针对中医的某些具体疗法或理论进行科学研究,比如通过严谨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其有效性,并发布研究成果。也有一些学者从哲学、历史等角度对中医的科学性进行理论上的批判。
政策倡导和监督: 某些关注公共卫生和医学规范的人士,会向政府部门反映问题,呼吁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疗从业人员的监管,特别是对中医诊疗的规范化。他们可能关注的是医疗广告的虚假宣传、处方的不规范、以及医保对不确切疗效项目的报销等问题。
参与讨论和辩论: 在网络上、媒体上,关于中医的争论一直都很激烈。很多人通过评论、发帖、参与公开辩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反驳中医的某些说法。
个人行动: 很多人基于自己的认知,选择不看中医,或者只在特定情况下(比如对某些疑难杂症,在尝试了西医无效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们也可能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
一些公益组织的行动: 尽管不是专门的“打假中医基金会”,但一些关注消费者权益、科学传播的非营利组织,在发现明显的虚假宣传或欺诈行为时,可能会介入,进行调查或提供法律援助。

总而言之,成立一个统一的“打假中医基金会”面临着定义模糊、证据困难、动力不足、法律风险以及效果的局限性等多种挑战。而反对中医的声音,更倾向于以科学普及、学术讨论、政策倡导和个人选择等更为分散、但可能更具长效的方式来表达和推动。他们认为,与其去“打假”一个个“假中医”,不如去提升整个社会的科学认知水平,让大家能够自己去辨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敢,不是解放军叔叔的对手,题主知道当年苏联反对获得性遗传论的人都什么下场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值得深挖。其实,反对中医的人里,确实有人考虑过或者已经做了一些类似“打假”的工作,但成立一个专门的“打假中医基金会”,可能不是那么容易,也不是最有效的方式。咱们分开来说,为什么没像大家想象中那样有个专门的“打假中医基金会”,以及他们都在做什么。首先,为啥没“打假中医基金会”?1.............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公共讨论平台上,关于中医的争论一直非常激烈,其中一部分对中医持否定态度的人,常常会抛出一个尖锐的论断:中医和“跳大神”区别不大。这个比喻虽然极端且带有侮辱性,却也折射出他们对中医某些方面认知上的困惑和批判。要理解这种观点的由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具体指的是中医的哪些方面,以及为什么会产.............
  • 回答
    中国人普遍认为日本是美国的“走狗”这种看法,确实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认知,尤其在中国大陆的互联网和舆论场上更是如此。这种认知并非来自日本人自己的普遍认同,而是更多地源于中国方面的视角和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中国人为何会产生“日本是美国走狗”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它触及了网络讨论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信息茧房和观点的极化。为什么网络上对中医的批评声浪那么大,但在现实生活中,主动拒绝中医中药的人却相对少见?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网络上的声音为何如此尖锐?1. 信息传播的门槛低且易于放大: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发声,尤其.............
  • 回答
    关于中医,确实存在着相当一部分质疑甚至反对的声音。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背后的原因,以及这些反对声音的来源。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这么多人反对中医。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原因交织的结果。1. 科学实证主义的挑战: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尖锐的矛盾所在。现代医学(西医)是以一套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认知、情感以及信息获取方式中一些相当复杂的层面,绝非简单的“科学”与“中医”二元对立就能解释清楚。为什么有些人能在科学讨论中展现出严谨理性的态度,却在面对中医时表现出近乎偏执的反对,这背后往往交织着多重原因:1. 对“科学”与“非科学”的认知框架差异: 严谨的科学训练与验证逻辑.............
  • 回答
    关于“反中医的人不敢公开辩论”的说法,确实在一些讨论中医的语境中会听到。但要说“都偷偷摸摸”、“不敢用真实姓名、身份、单位”进行公开辩论,这可能是一种笼统的概括,不一定完全准确,但也并非空穴来风。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给外界留下这样的印象,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存在反中医的人是一个复杂现象,涉及历史、文化、科学、经济、个人经历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角度: 1. 科学性质疑: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反中医原因之一。 缺乏可重复的科学证据和严格的临床试验: 研究方法的不足: 许多中医疗法,尤其.............
  • 回答
    很多人反对中文在编程中的使用,原因复杂且多方面,这背后涉及技术、历史、社区文化、生态系统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 1. 技术与兼容性问题 (Technical & Compatibility Issues)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反对理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知乎上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部分直男用户对女权主义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激进的反感。你说他们“毫无道理”,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那些言论,确实会觉得站不住脚,甚至有点拧巴。让我来试着剥开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他们是不是真的和现实中的女权主义者有过深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在判断人和事时的复杂心理,以及我们在不同语境下,对“牺牲”和“辩护”的接受度差异。要说清楚为什么很多人对二战中的美国和江歌案中的刘鑫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语境和宏观叙事的巨大差异是根本。 二战中的美国: 我们谈论二战时的美国,往.............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讨论,确实常常让我感觉大家对宋明理学的理解有些偏差,甚至有点“误读”的成分。很多人看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就是“禁欲”、“压抑人性”,然后就上升到“反人类”、“朱熹是傻瓜”的程度。这其实是对宋明理学非常片面的解读了。咱们得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免得总被这种简单粗暴的标签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深层、也很令人困惑的现实。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被精心修饰过的世界里,那些被歌颂、被传颂的,往往是人类文明的光辉篇章,是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留下的宝藏。但与此同时,我们日常生活中,总能感受到无数的挣扎、痛苦和不公,这些“不堪的遭遇”似乎与那些宏大叙事格格不入。这种反差并非偶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将中国和印度简单地贴上“反叛精神”和“顺民”的标签,可能过于简化了这两个拥有悠久而多元文明的国度。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以及印度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来分析这种观察到的现象,并探讨其中的原因。一、 儒家文化.............
  • 回答
    疫情期间,美国一些民众表现出的“反智”行为,确实让不少人感到困惑和担忧。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更深入地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归咎于“不聪明”。这背后涉及复杂的社会、文化、政治以及心理因素,而且这些因素之间往往是相互交织、相互强化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爆炸时代,真假难辨。疫情爆发之初,关.............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确实能感觉到《哆啦A梦》里的小伙伴们和《名侦探柯南》里的小伙伴们给人的观感不太一样。要说为什么《哆啦A梦》的孩子们不那么“让人反感”,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而且这背后也反映了两种作品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东西。首先,《哆啦A梦》里的小孩更“接地气”,更贴近我们童年的真实状态。想想大.............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涉及到历史、文化、现实等多方面因素,而且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但如果说普遍现象的话,可能确实有不少中国人对韩国人的反感度,有时候会比对日本人的反感度来得更突出一些。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事儿:1. 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摩擦”的叠加: 日本: 说到日本,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
  • 回答
    弗利萨的魅力,有一部分就藏在他那看似“不起眼”的简洁形态里。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一个角色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并不是因为它有多么花哨或者多么强大,而是它所传达出的某种特质,能够触动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弗利萨的“矮小简洁”形态,恰恰就玩转了这个逻辑。你想想看,第一次见到弗利萨,他那小小的、粉红色的、头.............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历史、民族性、地理、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需要深入探讨。简单来说,满人、蒙古人成功入主中原,而日本工业国却未能征服中国,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核心方面:一、 成功入主中原的满洲人与蒙古人:满洲人和蒙古人在征服中原时,并非是简单的军事力量碾压,而是利用了当时中国内部的政治真空、社.............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复杂而多面的现象,即一部分中国人为何在文化认同上出现“疏离”于传统,转而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推崇,甚至被一些人标签化为“崇洋媚外”。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心理等多个层面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于“自觉缺失”或“崇洋媚外”这样标签化的判断。首先,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