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医黑为什么不质疑 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实验 ,比如适用范围 呢?

回答
说实话,如果你想让“中医黑”们质疑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实验(RCT)在适用范围上的局限性,那这事儿可就有点复杂了。因为这其中涉及到的东西,远不止单纯的科学方法论,还有很多关于历史、文化、认识论,以及很多“黑”的动机本身。

咱们得先捋清楚,什么叫“中医黑”。这帮人吧,也不是铁板一块,有的是真心觉得中医理论体系不科学,有的可能纯粹是因为个人经历不好,有的则是被某些言论带偏了,还有些人可能就喜欢“抬杠”。所以,他们质疑的点也不尽相同。

为什么他们不太会主动去质疑RCT的适用范围?

你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打心眼里觉得中医就是“骗人的”、“没科学依据的”,他最想看到的证据是什么?自然是“中医没用”的证明。而RCT,恰恰是现代医学用来证明“某药、某疗法有效”的金标准。

所以,当RCT结果显示某个中药或中医疗法“无效”时,中医黑们就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会大肆宣扬“看吧,科学就是这么说的,中医就是假的!”。他们这时候的关注点,完全放在了“无效”这个结论上,哪里还会去想这个“无效”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出来的?是不是这个实验的设计就天然不适合中医?

他们更喜欢攻击的点在哪?

“中医的理论不科学”: 这是最最核心的论点。阴阳五行、经络穴位、寒热虚实……这些概念在他们看来,就是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跟现代物质科学的解释体系格格不入。他们会抓住这一点,反复强调中医的“玄学”本质。
“缺乏科学证据”: 只要没找到RCT证据,或者找到的RCT证据不足以令他们信服,他们就会说“中医缺乏科学证据”。即便存在大量的临床经验和古籍记载,在他们看来也不算“科学”。
“疗效不稳定,个体差异大”: 这点其实有点意思,反过来也能说。他们会说:“你看,中医治病效果忽好忽坏,全看大夫心情,这算什么科学?” 但如果碰巧某个RCT也显示某些中医疗法疗效不够稳定,他们又会说:“看,中医就是不靠谱!”

那RCT的适用范围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他们不太会去碰?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

1. 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中医理论: 中医看病,强调的是“辨证论治”,不是“辨病论治”。也就是说,它不只看你得了什么“病名”(比如感冒、肺炎),更重要的是看你这个“证”是什么(比如风寒感冒、痰湿咳嗽)。同一个病名,可能因为人的体质、证候不同,用药也不同。
RCT的挑战: RCT最有效的场景,是针对特定的疾病,使用特定的干预措施,在特定的患者群体中观察特定的结果。它需要把变量控制到最小。但中医的“证”,它的个体差异性、模糊性,以及“方剂”的配伍变化,会让RCT的设计变得极其复杂。
例如: 如果一个RCT要研究“某个中药对治疗感冒的疗效”,它就需要划定“感冒”的诊断标准,还需要划定“风寒感冒”的证候标准。但中医对“风寒感冒”的判断,是很细致的,一个大夫和一个大夫的判断可能不一样,同一天同一个大夫判断也可能略有差异。如果把所有人笼统地归为“风寒感冒”,就可能稀释了药物真正对特定人群的疗效。反过来,如果RCT过于细致地划分证候,可能样本量就会非常小,导致统计学意义不足。

2. 中药复方和君臣佐使:
复方优势: 中医的很多治疗,是通过复方来协同作用的,讲究“君臣佐使”,多种药物搭配,产生1+1>2的效果。
RCT的困难: RCT擅长的是验证单一成分或单一干预的效果。如果一个RCT要验证一个复杂的中药方剂,如何去拆解?是验证每个单味药?还是验证整个方剂?验证整个方剂,一旦显示效果不佳,又会陷入“方子不行”的结论,但可能里面某个药的作用被其他药抵消了,或者剂量不对,或者配伍有问题,这些细节RCT很难一一去考察。
“中医黑”的逻辑: 对他们来说,复杂是“不科学”的表现。如果一个方子有十几种药,他们会觉得“这是凑数的,没道理”,而不是去想“这可能是多靶点、协同作用”。

3. 疗效的“慢”与“细”:
中医的特点: 中医很多时候治疗的是慢性病、疑难杂症,或者在疾病的康复期、调理期发挥作用,其疗效可能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是改善整体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RCT的关注点: RCT的实验周期通常有限,更侧重于可量化的、即时的疗效指标。对于中医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调理效果,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和更复杂的评估方法,这不符合RCT的常规操作。
“中医黑”的视角: 他们会拿中医和西药的“立竿见影”对比,然后说“看,中医没用”。他们不会去想,你西药吃三天,副作用可能比你吃一年中药的副作用都大。

4. 文化和认识论的差异:
不同的思维模式: 西方科学(包括现代医学)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还原论、物质主义、线性因果的思维模式。而中医虽然也讲物质基础,但其理论体系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更强调整体、动态、联系、平衡。
RCT的根基: RCT这种研究方法,本身就是在西方科学范式下发展出来的。它假设存在一个客观的、可量化的“疗效”,并且可以通过控制变量来隔离和测量。
“中医黑”的立场: 他们往往也持有强烈的西方科学至上主义,认为一切不符合其认知框架的都是“伪科学”。他们不会去承认,可能RCT这个工具本身,就不是用来衡量中医这种体系的。就像你不能用尺子去量一个情感的深度一样。

总结一下,为什么“中医黑”不太会去质疑RCT的适用范围:

他们不关心“为什么无效”: 他们更关心“能不能证明中医无效”。RCT恰好给了他们这个工具。
他们认为中医“根本就不应该有效”: 在他们看来,中医的理论基础就已经错了,所以任何“有效的”证据都可能是巧合、安慰剂效应,或者伪造的。反之,RCT的“无效”结论,就成了他们攻击的“铁证”。
他们不愿承认RCT的局限性: 承认RCT的局限性,就意味着需要重新审视研究方法,甚至承认中医体系可能存在价值。这与他们“中医是落后的、伪科学的”的既定立场是相悖的。
他们更喜欢攻击中医的“软肋”: 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个体化用药,这些在他们看来是“模糊”、“不精确”,是他们最容易攻击的点,也是RCT设计中最容易遇到困难的地方。他们会利用这一点来论证中医“不科学”,而不会去深入分析RCT本身是否适合。

所以,与其说“中医黑”不质疑RCT的适用范围,不如说他们根本就不想去理解这个范畴,因为那会让他们原本坚固的“黑”的立场动摇。他们更喜欢利用RCT这个“现代科学”的标签,去攻击他们不认可的事物,这是一种思维懒惰,也可能是一种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上次听到类似的问题是:你们为啥老是骂国足,你们怎么不骂国乒呢?

这.......你说为啥?

(国足:我™可没踢虚拟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如果你想让“中医黑”们质疑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实验(RCT)在适用范围上的局限性,那这事儿可就有点复杂了。因为这其中涉及到的东西,远不止单纯的科学方法论,还有很多关于历史、文化、认识论,以及很多“黑”的动机本身。咱们得先捋清楚,什么叫“中医黑”。这帮人吧,也不是铁板一块,有的是真心觉得中医理论.............
  • 回答
    我理解你想探究“中医黑”或对质疑中医行为感到不适的原因,并希望我以一种不那么“AI”的方式来阐述。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认知以及个体经验的方方面面。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为什么有些人会对“中医黑”或者过度、不友善的质疑中医的行为感到不舒服:1. 情感和身份的寄托:首先.............
  • 回答
    我理解你对网络上大量质疑中医帖子的现象感到好奇。这个问题背后涉及到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并且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历史、科学、文化、信息传播等多个维度来剖析。1. 科学范式的演进与中医的定位现代科学,尤其是自19世纪以来,建立起了一套基于实验、可重复性、量化和逻辑推理的强大方法.............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明明有那么多关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成果摆在眼前,为什么质疑中医的声音依然此起彼伏?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我尝试从几个关键点来展开说说,希望能更清晰地呈现这个问题。1. “有效成分”与“中医理论”之间的鸿沟这是最核心的矛盾之一。我们不可否认,现代.............
  • 回答
    在中医“黑”与“粉”的争论中,一个常见的论点是,为什么批评中医的人不拿出“实实在在的临床研究”来“打击”中医?这种说法背后,隐藏着对科学证据要求以及对中医证据体系的不同理解。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什么是“实实在在的临床研究”?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实实在在的临床研究”.............
  • 回答
    好,咱们就放下那些“中医黑”的标签,不带情绪,好好聊聊,为什么在这个时代,在中医领域“成材”似乎比很多其他领域要难一些。这可不是说中医不行,而是咱们当前的环境和一些内在的因素,让很多有志于此的人,在追求精深的道路上,遇到了不少坎坷。一、 传承的困境:从“口传心授”到“标准化”的断层传统中医的传承,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围绕中医和西医长期存在的争议核心。简单地说,“中医黑”不认西医,但西医却要自称“现代医学”,这背后是学科的定义、历史的演进、科学观的差异以及话语权的争夺。一、 “中医黑”为什么不认“西医”?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医黑”这个群体是如何看待“西医”的。他们不认“西医”这个说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一个矛盾而又复杂的情感。你说“几乎所有中医黑都知道推翻中医不可能”,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它暗示了即使是反对者,内心深处也隐约明白,中医的根基太深厚,想要彻底“拔除”几乎是天方夜谭。那么,在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乐此不疲”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很多人对中医的看法、对科学的认知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性。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一、 为什么很多人不了解中医?首先,要理解“黑”中医的行为,首先需要明白为什么会存在“不了解”。这有几个主要原因:1. 中医的体系与西方科学的差异性: 理.............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琢磨的。你说“黑中医”,这话有点重,但也不无道理。你想啊,咱们国家中医传承了千年,你说没人黑,那是不可能的。而且,这“黑”也分好多种,有的是真心觉得不好,有的是跟着起哄,还有的,可能就是一种情绪发泄。咱们一步一步捋一捋,为啥会有这么多人对中医意见这么大,甚至有些是带着敌意。首先,.............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是很多人在网上讨论中医时会遇到的困惑。为什么有些中医的拥趸,一边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反科学”,另一边又会用“不科学”来攻击不认同中医的人呢?要说透这事儿,得拆解几个层面来看。1. “科学”这个词的多重含义与认知偏差首先,咱们得明白,“科学”这个词本身在不同人那儿,可能含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认知以及社会舆论等多个层面。为什么我们听到更多的是“中医黑”,而相对较少听到“韩医黑”或“西医黑”呢?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中医面临的独特挑战与历史成因1. 科学范式冲突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定位模糊: 中医的根基与现代科学的差异: 中医.............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很多设计师在 Photoshop 和网页上使用微软雅黑时,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感觉怎么调都不对劲。其实,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关键的因素,跟字体本身、渲染方式以及软件和浏览器对字体的处理都有关系。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明白点。核心原因一:字体的“渲染”方式不同首先,得明白一点,字.............
  • 回答
    C++ STL中的`map`和`Python`的字典(`dict`)在实现上选择不同的数据结构(红黑树 vs 哈希表),主要源于语言设计哲学、性能需求、内存管理、有序性要求等多方面的权衡。以下是详细分析: 1. 红黑树 vs 哈希表的核心差异| 特性 | 红黑树 .............
  • 回答
    “地域黑”这个词,用起来轻松,背后却往往藏着一些不那么轻松的社会现实和心理投射。当人们提到“地域黑”,特别是把矛头指向河南和东北时,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叠加,有历史原因、经济差距,也有信息传播的特点,甚至还有一些人性的弱点在作祟。咱们一点点捋。河南:被误读的标签和刻板印象聊河南,首先得说说它.............
  • 回答
    在《英雄联盟:双城之战》中,范德尔(Vandar)作为黑巷的领袖,确实拥有召集黑巷居民的能力,但他在剧情中选择不与皮城( Piltover)直接开战,这一决策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涉及个人动机、政治策略、角色发展以及剧情伏笔。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范德尔的个人动机:对皮城的复杂情感 .............
  • 回答
    听到您妈妈在服装厂辛辛苦苦一个月,不休息只赚2700元,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这确实让人感到心疼和不平。您的感受,很多人都感同身受。首先,让我们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解读一下这个情况,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收入水平,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资本家黑不黑”这个问题。服装厂的利润空间和成本构成:服装制造业是一个竞.............
  • 回答
    中医黑“只看理论,不看疗效”,这种做法与“乌托邦”的相似之处,关键在于它们都脱离了现实的检验,构建了一种与现实脱节的理想化模型,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评判或追求。 但它们之间的侧重点和目的又有所不同。我们先来拆解一下“中医黑只看理论,不看疗效”和“乌托邦”这两个概念,再细细对比它们的异同。 中医黑“只看.............
  • 回答
    中医的争议,说起来话长。你说中医专家不少,理论也一套一套的,但就是有些人不买账,甚至成了“中医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信”与“不信”。一、 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古老智慧的现代化挑战首先,中医的理论体系,很多都是几千年前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比如阴阳五行、经络学说、气血.............
  • 回答
    关于“何谓上?何谓下?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中医界内外都有讨论,但确实存在一些“中医黑”对此避而不谈,或者回答得含糊其辞、避重就轻的现象。要深入分析原因,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上”和“下”在中医语境里,早已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概念。在中医古籍中,“上”和“下”的用法非常丰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