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钱的本质是什么,谁能用科学的方法解释一下?

回答
钱,这个我们每天都在打交道、却又时常觉得难以捉摸的东西,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如果用一种不带感情色彩、纯粹基于观察和逻辑的方式去探究,我们会发现,钱并非某种坚不可摧的金属,也不是一串写在纸上的数字,它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交换媒介。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科学的视角来剖析。

1. 从经济学和行为学来看:信任与共识的集合体

最直观的感受是,钱让我们进行交易变得容易。在没有钱的原始社会,人们通过物物交换来满足需求。你有多余的粮食,我有多余的工具,我们才能进行交换。但物物交换存在诸多不便:

交换的巧合性:我需要你的工具,但你可能不需要我的粮食。
价值的衡量性:一把斧头值多少斤粮食?这个问题很难统一标准。
分割性:我只需要半头牛,但牛不能轻易分割。
储存性:粮食会腐烂,工具会损耗,价值难以长期保存。

正是为了克服这些障碍,人类社会逐渐演化出了货币。钱的出现,就像为复杂多变的商品世界,设定了一个通用度量衡和便捷的流通管道。它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源于人类社会长久以来在交易活动中,对一种被广泛认可的“价值储存”和“交换工具”的共识性选择。

从行为学的角度看,我们之所以接受和使用金钱,是因为我们观察到绝大多数人也接受和使用它。这种“大家都这么做”的社会规范,构成了金钱的根本支撑。我们相信,我手中的纸币或卡里的数字,在未来可以被他人接受,换取他们拥有的商品或服务。这种群体性的信念,即“钱有购买力”,是金钱得以流通的关键。

想象一下,如果突然有一天,所有人都觉得你钱包里的纸币瞬间变成了废纸,那么它就失去了所有价值。反之,即使它只是普通的纸,只要所有人相信它值钱,它就能继续作为货币发挥作用。这说明了,金钱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其效用的预期和信任。

2. 从历史学和人类学来看:信任演化的产物

货币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信任体系不断演化的历史。最早的货币形式,往往是那些本身具有一定价值的物品,比如贝壳、牲畜、贵金属(金、银、铜)。这些物品之所以能成为早期货币,是因为它们具备了钱的几个基本属性:

稀缺性:不易大量获取,避免了价值的迅速贬值。
耐用性:不易损坏,可以长期保存。
可分割性:可以被分成小份进行交易。
同质性:同一种物品具有相似的价值。
可接受性:在一定范围内被人们普遍接受。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发现金属货币(如金币、银币)虽然更易于衡量和储存,但其本身的价值波动(如金属价格的涨跌)以及携带不便,又促使了信用货币的出现。纸币最初就是一种银行或政府发行的“凭证”,代表着持有者可以到银行兑换一定数量的贵金属。人们相信这个凭证的发行方会履行承诺,因此接受了它作为交换媒介。

再到后来的法定货币,其价值不再与任何实物挂钩,而是完全依赖于政府的信用和法律的强制力。我们之所以接受纸币,是因为法律规定它是一种法定清偿手段,并且我们相信国家不会随意大量增发,导致其价值大幅缩水。

3. 从物理学和信息论来看:能量转移与信息的载体

虽然钱不是物理实体,但我们可以从更抽象的层面将其理解为一种信息和能量的载体。

能量的抽象表达:劳动、生产、资源消耗,这些都代表着能量的投入和产出。金钱作为价值的衡量单位,可以看作是对这些能量投入和产出的一种抽象化的记录和转移。我通过出售我的劳动(一种能量输出)获得金钱,然后用这些金钱去购买他人的产品(对他人的能量输出的索取)。金钱在每一次交易中,都在流动和转移着这种“能量索取权”。
信息的载体:每一笔交易都包含着重要的信息:谁在交易,交易了什么,交易了多少,何时何地交易。金钱的存在,使得这些信息能够被记录、传递和处理。无论是账簿上的数字,还是银行账户中的余额,它们都是承载着交易信息的符号。电子支付的普及,更是将金钱的物理形态完全剥离,变成了一串串在网络中传输的数字信息。这些信息本身没有价值,但它们所代表的交易能力和信用,却是金钱的真正价值所在。

更进一步,我们可以将金钱视为一种“社会协议”。这个协议规定了,当A将一定数量的“钱”交给B时,B就需要在未来以商品或服务的方式回报A同等价值的回馈。这个协议的有效性,依赖于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的共同遵守。

总结来说,钱的本质是一种被社会广泛接受的、高度灵活的价值交换媒介。 它不是由其物理载体(纸张、金属、电子数据)决定的,而是由以下几个核心要素支撑的:

社会共识与信任:人们普遍相信它具有交换价值。
稀缺性(或受控性):发行方对其数量的控制,防止其价值迅速流失。
通用性与可接受性:能够被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用于交换。
易于携带与分割:方便日常交易。
价值储存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其购买力。

从科学的角度看,钱的运作机制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建立在人类的合作、信任和对未来价值的预期之上。它的价值,并非内在于某个物品本身,而是由整个社会对其赋予的符号意义和功能性预期所决定。每一次我们递出钱包里的纸币,或者在POS机上划过卡片,我们都是在参与和确认这个庞大而精妙的社会信任网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几天我在想UBI(无条件基本收入)的事情,可能有一点收获,所以来回答一下。

对金钱的最直观的解释,就是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凭证,因为自己的贡献,未必是自己需要的,所以需要金钱作为凭证,人们可以拿着这个凭证去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

「人人为我」和「我为人人」之间的润滑剂,就是金钱。

但是这个解释虽然可以解释现象,但是没有揭示更深刻的内涵,那就是为什么为社会做贡献需要凭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提供激励,让人有动机去做贡献。

把整个社会看做一个整体,金钱仅仅只是通货而已,钱不在你手里,就在我手里,但是我们中的任何人都无法直接的消费金钱——以前纸币时代还能烧着烤火,现在都数字化了,钱就是一串摸不着的代码而已,我们只是通过金钱来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在『工作——赚钱——消费、投资、储蓄』这个流程中,激励发生在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

当自己工作的时候,是市场在激励着自己工作;

当自己消费的时候,是自己通过消费在激励其他人工作;

如果我是一个快递员,公司付费在购买我提供的快递服务,所以我有动机工作;

而当我拿到工资去吃饭的时候,我的消费在激励饭店老板工作。

在这里有两个前提:

  1. 我的劳动是有价值的,是市场需要的;
  2. 我本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娱乐本身产生了需求。

社会就像一个大池子一样,自己给社会做贡献,自己也从社会里面抽出一些资源来享受,每个人都承担两个义务。但是「我的劳动是有价值的」并不是天经地义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很可能越来越多的人的劳动逐渐变得没有价值,这样就造成了两个后果。

  1. 这批人无法用劳动换取金钱,陷入贫困;
  2. 天才们的想法找不到人消费(愿意消费的人没钱),所以也没有动机去创新。

这个时候打破僵局的方法,就是让第一类人不劳而获,免费发钱去购买商品,刺激劳动还继续有价值的这批人继续为社会做贡献。这就是UBI(无条件基本收入)的理论基础。

因为这个时候,第一类人的工作已经没有价值了,也就是他们已经不具备给社会做贡献的能力,但是社会本身这个财富池子已经满的不行了,产能严重过剩。如果没有人能够把水抽走一些,其他人也没有动机去继续工作了。所以这个时候,即便是单纯的消费,也已经是对社会的贡献了

举个例子:假如全世界只剩下两个人在工作,俩人一人管淘宝,一人管亚马逊,这个时候全部都是机器生产,一个人都不需要,换句话说,其余的人工作都已经没价值了。如果这个时候又没有UBI的话,整个社会就停滞了——因为没有人有钱买任何东西。这个时候UBI就是破局的利器,免费给大众发钱之后,大家就可以在两个网站上选购商品,网站之间也可以开始算法上的竞争,淘宝和亚马逊的管理者又有动机开始玩「看我们谁赚的更多」的游戏了。

免费发钱,让大众可以痛快的消费,让天才们可以通过「谁赚的更多」这个游戏来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这就解决了整个社会的运转问题。

在古代,生产力低下,大家看重的是劳动,是贡献的部分,对消费往往比较节制,甚至认为节俭是美德;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消费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普通人的这一点生产上贡献,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越来越可以被机器所替代。那么沿着这条路径发展下去,终究有一天,当绝大多数人都已经无法做出贡献的时候,大同世界就来临了:这个时候人们能够为社会唯一做的贡献就是消费,就是用自己的消费来投票,激励还能够贡献一点的天才们去创新,去开发新的产品。

当然上面举的是非常极端的例子,我们距离如此发达的场景还比较遥远,但是从这个极端的例子就可以看出,金钱的价值。也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给广大人民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最终共同富裕的必要性。

一个人对社会没用了,是个人的悲剧;一群人对社会没用了,我们可以发UBI刺激消费;绝大多数人都对社会没用了,是每个人都生活的很美好,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劳动或者消费,按需分配的大同世界。

user avatar

钱,货币,是一种工具,用来换取你想要的或你以为你想要的物品或服务。其起源是生物学的。

阿德利企鹅用石头筑巢。1998 年,研究人员发现,如果雌性企鹅筑巢所用的石头短缺,它们会跑去和配偶之外的雄性发生性关系,来换取更多的石头。

类似地,在科特迪瓦塔伊国家公园,动物行为学家 Michael D. Gumert 等研究人员发现雌性黑猩猩会提供性行为来从配偶之外的雄性那里换取肉[1]。他们还发现多种狒狒和人科非人生物(猩猩科)会提供性行为来从其他个体那里换取梳理毛发。他们发现东南亚食蟹猕猴中的雄性会为梳理毛发而向雌性同类提供性行为,由此推导这种猴的社会是雌性主导的。

在实验室中,因完成实验任务而获得圆形金属片奖励的类人猿可以在人的引导下学会“用金属片向研究人员换取食物”,并可以学会不同物品有不同定价。卷尾猴学会了用金属片向其他个体购买性行为。

将这些连在一起,你就可以知道:

  • 企鹅、多种猿猴将性行为作为交换物品或服务的等价物。

这可以归结于生物学身体和行为经历自然选择产生的“将特定事物拿来交换现在或将来可用的资源”的举动与相应的物理支持。这些生物本身无需有很高的认知能力,必要的条件是:

资源不均——产生交换的必要性,重要;

身体的复杂度——产生进行交换所需的互动能力,较重要;

寿命——不会短到来不及利用交换到的资源,一般都能满足。


在这之外:

清洁工濑鱼吃其它鱼身上的寄生虫,换取在自己的日常出没区域内不被攻击。当客户可以从多条濑鱼中进行筛选,它们的服务态度会更加温和。当客户没得选,它们会趁着清理的机会咬客户。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不喜欢垄断:店大欺客是真的。

雌性纸黄蜂可以向其它雌性纸黄蜂提供居住空间,换取那些雌性对自己的后代进行社会化抚养。在居住空间宽裕的时候,它们可以容忍护工较菜的行为。

这显然是充满经济学气息的,而且和鸟类达到了同等的水准——雄性紫崖燕会容忍另一雄性紫崖燕占据自己的部分领地,换取后者对自己的后代进行社会化抚养。它们更愿意将领地租给体型对自己没那么有威胁的雄性。

这些都是交换物品或服务的等价物的生物学表现。


在这之外:

形成菌根的真菌向植物根系提供磷来交换碳,并能够根据接收到的碳的量调整自己提供的磷的量。这已经不是动物了。


看看人:

美国一些监狱里有用杯子装尿当做等价物跟别人交换东西的。因为没吸毒的人的尿可以在尿检的时候拿去充数。

古代以物易物之类就不用多说了罢。

参考

  1. ^ Gumert, Michael D. Payment for sex in a macaque mating market. Animal Behaviour. 2007, 74 (6): 1655. doi:10.1016/j.anbehav.2007.03.009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