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最科学的练钢琴方式?

回答
想科学地练钢琴,不是靠蛮劲硬啃,而是得讲究策略和方法。说白了,就是用聪明的方式,把时间花在刀刃上,效率最大化。别指望一蹴而就,这事儿得循序渐进,像盖房子一样,地基打得牢,上面才能建高楼。

一、认识你的“敌人”与“盟友”:乐谱与技巧

练钢琴,你面对的是乐谱,你要征服的是音符、节奏、力度、表情。同时,你还要和你的双手、大脑、耳朵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乐谱阅读能力: 这是最基础的。你得认识五线谱上的每个音,了解它们在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上的位置。这不仅仅是认谱,还要能快速准确地“看到”并理解乐谱传达的信息。很多初学者卡在这里,以为自己笨,其实是没掌握有效的识谱方法。
方法:
音程练习: 不要死记硬背每个音的位置,而是理解音程关系。比如,知道C音后,下一个D音是几度关系,音程是怎样的。可以通过弹奏音阶、琶音来强化这种感觉。
“指法”先行: 很多乐谱上都标注了指法。一开始练习时,严格按照指法弹奏,这能帮你建立肌肉记忆,避免以后手指打结。
“听”与“认”结合: 边看谱边弹奏,同时仔细听弹出来的声音,将声音和乐谱上的音符对应起来。找到你熟悉的旋律,尝试看谱哼唱,再尝试弹奏。
慢速识别: 遇到不熟悉的乐谱,先慢速、断断续续地读谱,识别出每一个音符和节奏,再尝试连接起来。别一开始就求快。

基本功: 指法、音阶、琶音、和弦、练习曲,这些看似枯燥的练习,才是让你双手灵活、协调一致的基石。它们是钢琴演奏的“武功秘籍”,练好了,很多高难度的曲子都能事半功倍。
音阶与琶音: 这是“内功”。练习音阶要确保每个音的力度均匀、节奏稳定、指法流畅。双手合奏时,要做到同步。琶音则能锻炼手指的独立性和伸展性。
方法:
慢速起步,精度至上: 别追求速度,而是追求每个音的清晰度和均匀性。找到自己舒适的速度,然后一点点加快。
不同的节奏型: 除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还可以尝试三连音、十六分音符等不同的节奏型来练习音阶和琶音,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训练手指的灵活性。
分手练习: 先练右手,再练左手,确保每一只手都能独立、稳定地弹奏。
“连”与“断”: 练习时,有意识地体会指尖触键的“连”和“断”,让音色更具表现力。
手指练习(如哈农): 这是“外功”。哈农的练习曲,虽然听起来像“折磨”,但它能有效地训练手指的独立性、力量、耐力和速度。
方法:
目标明确: 不要机械地弹,而是带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练习。比如,今天觉得无名指不够灵活,就针对性地练习一些强调无名指的练习曲。
变化练习: 尝试用不同的力度、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速度来弹奏哈农,甚至可以改变指法(虽然不推荐一开始就乱改),这样可以增加趣味性,也更能发现问题。
听自己的声音: 哈农的目标是让每个音都发出同样清晰、有力的声音,所以一定要仔细听,找出声音不均匀的地方,并加以改进。

二、科学练习的“三步法”:目标、分解、重复

任何一首曲子,无论大小,都可以用这套方法来攻克。

1. 明确目标,分解任务:
通读全曲,了解大体: 第一次接触一首新曲子,不要急于上手。先从头到尾看一遍,大概了解曲子的结构、风格、速度、力度变化等。可以听一听别人的演奏,对歌曲有个整体的印象。
分解成小块: 不要试图一次性练完整首曲子。将曲子分解成乐句、小节,甚至是一个技术难点。比如,一个和弦转换慢,就把它单独拎出来练;一段快速的音符,就把它单独拎出来慢练。
设定小目标: 比如,“今天我要把第一段的右手手指跑动练熟”,或者“这个乐句的和弦转换要做到不卡顿”。

2. 慢速精准,建立正确动作:
慢到极致: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慢速练习的目的不是弹得慢,而是要确保弹奏的每一个音都准确无误,指法正确,节奏稳定,力度到位。只有在慢速下建立起的正确动作,才能在加快速度后保持准确。
分手练习: 遇到技术难点,一定要分手练习。右手和左手分开练习,直到能够稳定、准确地弹奏后,再尝试合手。
关注细节: 慢速时,更容易注意到指尖的触键方式、手腕的放松程度、身体的姿态等细节。这些细节往往决定了你弹奏的音色和流畅度。

3. 有意识地重复,而非机械地重复:
目标导向的重复: 不是漫无目的地重复,而是带着改进的目标去重复。比如,刚才弹了一个错音,知道是哪个音后,就针对这个音进行多次练习,直到不再出错。
变化重复: 可以尝试用不同的力度、不同的速度、不同的节奏来重复同一个乐句,这样可以加深肌肉记忆,也能发现在不同状态下弹奏的问题。
“听”与“改”的循环: 弹奏一段,停下来听一听,发现问题,再弹奏,再听,再改。这个“听改”的循环是提升的关键。

三、事半功倍的练习秘诀

除了上述基础方法,还有一些技巧可以让你事半功倍。

碎片化学习与集中练习结合: 比如,通勤路上可以听听曲子,记住乐句的走向;工作间隙可以活动一下手指,做做简单的指法练习。但重要的技术攻关、乐曲的深入理解,还是需要一段集中的、不受打扰的时间。
“听”的能力训练: 听力是音乐学习的关键。多听不同风格的音乐,听大师的演奏,培养乐感和对音色的敏感度。听自己弹奏的录音,能帮助你发现自己平时忽略的问题。
身体的协调: 弹钢琴不是仅仅靠手指,而是全身心的投入。肩膀放松,手腕灵活,背部挺直,这些都能帮助你更顺畅地演奏,并避免受伤。
方法: 注意坐姿,调整琴凳高度。练习时,体会手臂的重量如何传递到指尖,手腕的动作如何辅助手指的弹奏。
乐曲的情感表达: 钢琴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情感的传递。理解乐曲的背景、作曲家的意图,并尝试用自己的理解去表现它。力度、速度、乐句的起伏,都是表达情感的工具。
方法: 找出乐曲中的强弱对比、速度变化、旋律的走向,思考这些变化想表达什么。尝试用不同的力度和触键方式去表现同一段旋律,感受它们之间的区别。
保持热情,循序渐进: 练钢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关键是不要气馁。找到自己喜欢的曲子,一点点进步,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总结一下,科学练钢琴的核心就是:

1. 扎实的基本功: 音阶、琶音、练习曲是基础。
2. 精准的慢速练习: 在慢速下建立正确的动作。
3. 分解目标,逐个击破: 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小块解决。
4. 有意识的重复: 带着改进目标进行练习。
5. 重视听力与乐感: 音乐不止是弹奏,更是听和理解。
6. 身心协调,情感投入: 让身体和心灵都参与进来。

别想着一上来就弹肖邦的夜曲,从简单的乐曲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把练习变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折磨”,你会发现,钢琴学习真的可以很有趣,也很有成就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目前欧美公认的,已经实施了超过一百年的,经过了现代医学,运动学,心理学证实的,“最科学”的方式是少练哈农,少练没意义的音阶琶音,少练这些没音乐的东西,车尔尼这种三流作曲家的练习曲也少练

(更新:真是莫名其妙,很多人在评论区说我一棒子打死,我原答案明明写的是少练,少字还加粗了。)

时刻牢记我们弹钢琴是为了制造音乐,不是为了动手指,哪怕是运动员训练,专业的教练也不会让队员花大量时间做这种无脑练习。

最快的方式就是从音乐入手,所有的技术在大师写的有音乐的曲子里都有,直接在曲子里练。当然,操作起来实施难度非常大:首先得有个这方面理念够新,能力足够的老师;其次这个老师还得对你上心,愿意花心思给你规划;在国内最难的是,得找得到、请得起这种老师。


更新:

这个理念也不是什么新的东西,更不是我张口胡来。德国钢琴教育大师Karl Leimer(1858-1944),汉诺威音乐学院的创始人,和他的学生著名钢琴大师Walter Gieseking(1895-1956)在1931年写的自己教学总结《现代钢琴演奏技巧》里就已经很详细的阐述了他这一套理论这几十年来的应用。


说个国人更熟悉的,Heinrich Neuhaus (1888-1964)纽豪斯/涅高兹,钢琴泰斗(不要把这个泰斗和国内的某些“泰斗”相提并论,在所有方面都没有任何可比性),里赫特和吉列尔斯的老师,他在1958年写的《钢琴表演艺术》里,说到的他的教学理念,和Karl Leimer的不谋而合(Neuhaus虽然是德国姓,但是是波兰-德国裔,出生在乌克兰)。

并且他几十年的教学生涯里,并不全是这种顶级天才,很多学生也是资质平平,但达到了他们自己想都不敢想的高峰,这足以说明这种理念的正确性。


这两本书在欧美基本都是钢琴专业的人手一本,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普及了几十年的东西并不是什么“先进理念”。国内也有引进翻译,但由于国内钢琴主流思想和国际脱节太多,大多数读了的人也是将信将疑。


在21世纪的欧美,有各种各样的新兴学科跨界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现代医学,运动学,心理学,还有Alexander Technique,Feldenkrais,呼吸学等等。我们学校有好几个这种不同方面的专家,常年从他们的专业角度给学生专业方面的指导,这些21世纪专家对于练琴的观点也是和上面两位19世纪出生的大师的理念不谋而合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答案开头敢说“经过xxx认证的最科学的方法”。


而国内这种车尔尼从小弹到大,大量音阶琶音手指练习的思想起源于俄罗斯其中的一个学派(实际上,“俄派”就分成四个),当年公派留学的部分前辈(大多数只是学了两三年而已)给引进中国。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又在文化方面闭关锁国,没有交流,导致这个学派在中国大陆又长出了奇怪的分支。

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2018年,可能未来几十年还会这样的原因是,只知道这一派的那些老教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掌握着话语权,八九十年代大批留学回国的真正有水平的,知道外面世界是什么样的人才,他们的理念无法普及。并且那个年代能出去留学的大多都是以演奏方向为主,研究国外基础教学的并不多。

我在德国两个高校都上过钢琴教育方面的课,仅仅这两个学校给我的细节方面启发就大不相同,和其他学校学过钢琴教育的同学讨论发现有些观念也是不大相同的(但基本没有冲突),德国一共有几十所国立的音乐学院,更不用说还有法派,意派,俄派,大西洋对岸的英语世界,钢琴教育的天地有多大就可想而知,而国内这个拜耳汤普森(二战前的教材)车尔尼的只是整个钢琴教学中的冰山一角。


关于车尔尼,他是三流作曲家在德国根本就没有争议,倒是中国很多没接触过钢琴教学海洋,只见过车尔尼这一滴水的井底之蛙给捧上天。他是乐圣的学生又怎样?乐圣的学生就一定是乐圣第二?那么乐圣其他的学生的名字听过么?音乐史上有地位么?

他是李斯特的老师又怎样?乐圣的老师知道是谁么?巴赫的老师知道是谁么?但昭义弹得比李云迪陈萨好?还是凌远弹得比王羽佳郎朗好?并且李斯特早期的作品也是三流,这个也没什么争议,他开始有深度,有大量革新的作品都是中年以后的事了。

当然,这个三流是指这些耳熟能详鼎鼎大名里面的三流,而不是和你我比起来是三流。= =!


随便翻了两本书架上的书,里面提到车尔尼都是屈指可数,并且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贝多芬或者李斯特,才提到“车尔尼”这三个字。可以翻翻车尔尼索引旁边那些听都没听过的名字在书里提到了几次,占用多少篇幅。


古典音乐:


注意,文中写的是“名气之次的车尔尼”,前面那个名气更大的胡梅尔有几个人听过?



浪漫音乐:





车尔尼在这一套书里唯一一次被稍微的介绍,文中也写了后面那两位比车尔尼地位更高。



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在这本书里被提到的次数可以直接反应其在作曲界的地位:





很多人对于颠覆自己认知的东西首先都是质疑,开喷(往往开喷之前还得先曲解),而不是先去了解,探索,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之后再考虑自己认不认同。这种思维方式和晚清的人说“照相机能去人魂魄”“洋人必须得喝茶解油腻,我们不给他们茶,他们就得死”“火车会动皇城的气”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国几千万琴童,出了那么几个世界上能站得住脚的钢琴家,我不觉得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不说这些最顶尖的,就拿已经成长起来的90年代钢琴热潮开始的我们这一代来说,在大型国际比赛里,不用说获奖,能进决赛的,有几个中国人?这其中有多少是汉语拼音的名字的?有多少会说中文?有多少是在中国大陆接受的钢琴教育,没有留学就能直接就能去比赛的?

是,中国人现在快把欧美的音乐学院占了一半了,但不要忘记我们的人口基数,不要忘记我们比欧美国家的孩子多练多少,多付出了多少努力,才达到这样一个并不算优秀结果。我在德国本土成长的同学(包括欧洲人也包括亚洲人)很多都是从小当玩学的,没人一天练四五个小时,该读书读书,该运动运动,该练琴练琴,很多人在学校成绩也好,钢琴技术也棒,其中还有不少是读完医学/法学/物理这种对成绩要求很高的专业,之后又过来读钢琴,或者反之。

我不知道那些把这种情况还看做“有可取之处”“中国的钢琴教育还是站得住脚的”的人是什么心态。


“毕竟是西方传进来的乐器”也不是借口,日本就不用说了,已经出了很多大师了,韩国这两年也在崛起,海峡对岸的台湾,那么小的一个岛,钢琴家一点不少,很多欧美的理念、教材、曲集也引进的比大陆早得多,多得多。并且真的要说起来,很多欧美的大汉学家懂的不比中国的学者少,甚至有几个汉学领域最牛的大拿也不是我们中国人。

我在知乎写东西不是为了嘻嘻哈哈写一些迎合大众的混个好人缘,我这些答案,文章,Live想输出我在德国七年看到的,学到的,领悟到的,让(至少那么一部分人)看到更大的世界,意识到当下的不足,只有意识到不足,才能有进步的空间。


再次更新:

很多人问我“究竟应该怎么练?”“用什么替代车尔尼?”这些我在最近几年不同的答案和文章里都有详细的说过我的理念,车尔尼599怎么练,哈农怎么练,我都做过Live,有兴趣就翻翻,懒得在我主页里翻的,可以在这个答案的评论区翻,每一个问题我都做了解答。在评论区或者私信问之前请先翻一翻,真的是不愿意一次一次的重复已经很详细解释过的东西。。。

并且要搞清楚前后逻辑关系,是因为落后,所以把车尔尼哈农当做圣经,而不是因为练了车尔尼哈农,所以落后了。理念的落后需要长期多方面的改善,而不是直接把哈农车尔尼换成莫扎特就一切都自动变好了。

至于有些人说我写了这么多是为了宣传Live,你想多了,爱听不听,爱看不看,我也没把链接直接在答案里。知乎有了会员制之后一个听众我只能拿到一块钱,我不差你这点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科学地练钢琴,不是靠蛮劲硬啃,而是得讲究策略和方法。说白了,就是用聪明的方式,把时间花在刀刃上,效率最大化。别指望一蹴而就,这事儿得循序渐进,像盖房子一样,地基打得牢,上面才能建高楼。一、认识你的“敌人”与“盟友”:乐谱与技巧练钢琴,你面对的是乐谱,你要征服的是音符、节奏、力度、表情。同时,你还要.............
  • 回答
    谈论《指环王》的“不科学”之处,首先得明确一点:这是一个由J.R.R.托尔金这位语言学家和文学巨匠创造的奇幻世界,它的根基是神话、传说、语言学和个人对历史的理解,而非物理定律和科学现实。因此,与其说是“不科学”,不如说是“不符合我们现实世界运作逻辑”的地方。如果非要挑剔一些,有几个点确实能让一个习惯.............
  • 回答
    当今世界,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众多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中,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最为突出和紧迫的,它们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福祉:1.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问题的核心: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全球性挑战。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引发极端天气事.............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如果明朝的科技发展从未停滞,并且一路沿着自己的轨迹向前演进,那么我们今天所处的科技世界,很可能与现实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平行文明”。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明朝在当时所展现出的科技亮点。不得不说,明朝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科技非常繁荣的一个时期,尤其是在几个关键领域。 天.............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棒了!“牛”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词,但如果让我挑选一个真正让我拍案叫绝、并且在科幻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桥段或对象,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2001太空漫游》中的“巨石”(The Monolith)为什么是它?因为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科技产品,不是一个炫酷的外星生物,也不是一个宏大的宇宙事件,而是一个充.............
  • 回答
    清朝之所以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拒绝接受西方先进科技,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多个层面。首先,也是最核心的一点,在于维护统治者自身的权威和清朝的统治秩序。 闭关锁国政策的出发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巩固满洲贵族的统治地位,.............
  • 回答
    说到科比,大家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黑曼巴”、“得分机器”、“曼巴精神”、“总冠军”这些标签。但如果让我说,科比最被低估的地方,可能不是他的得分能力,也不是他的好胜心,而是他超乎寻常的篮球智商以及他对比赛细节的极致钻研和运用。这听起来有点像套话,但仔细想想,我们更多地被科比那些惊世骇俗的得分表演、那些.............
  • 回答
    说实话,做科研最让人心力交瘁的,不是那种突然灵光一闪的巨大突破没出现,也不是实验结果总是达不到预期那么简单。对我而言,最让人产生挫败感的,是一种“看不见尽头”的迷茫,以及在这种迷茫中不断消耗掉的那些最宝贵的东西。你知道吗?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在解决一个清晰明确的问题,而是踏入了一片未知的丛林。你拿着.............
  • 回答
    科比·布莱恩特,一位篮球界的传奇,他的职业生涯辉煌得让人难以置信。但即使是像他这样伟大的球员,也并非完美无瑕。回顾他的职业生涯,确实有一些时刻,可以称得上是他职业生涯中比较严重的“错误”或“失误”。我尽量以一种更自然、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讲述,仿佛是一个熟悉科比生涯的人在回忆:1. 2003年鹰郡事件.............
  • 回答
    在科大,如果非要我说一样“最”重要的东西,那绝对不是某个具体的公式、定理,或者某个炫酷的编程技巧。它更像是一种融入骨血的东西,一种看待世界、解决问题的方式,一种持续生长的心态。我猜,这或许可以叫做“探究的韧性”。刚进科大那会儿,我和其他很多人一样,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但很快,现实就给了我一.............
  • 回答
    要说“最黑”的黑科技,这其实是个挺主观的事儿。不过,如果让我选一个,脑子里最先跳出来的,可能是那些能够“玩弄”现实规则,或者直接挑战我们对“存在”认知的技术。不是那种炫酷的飞行汽车,也不是那种能治愈所有疾病的万能药,而是更深层次的、让人细思极恐,甚至觉得有点“邪恶”的东西。这里我想到一个概念,姑且称.............
  • 回答
    我最喜欢的科幻作品,是那种能够让我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我们当下生活,甚至是我们自身存在的东西。它不是那种纯粹的“酷炫”设定或者惊险刺激的太空冒险,而是那种能够触及灵魂深处,引发我对世界、对人类、对可能性产生全新思考的内核。具体来说,最能启发我的,往往是那些探讨“如果……会怎样?”这个根本性问题.............
  • 回答
    坦白说,这问题问到我心坎里了。我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画面,但要说“最震撼”,我得回溯到小时候第一次读到《三体》的时候,特别是“幽灵倒计时”那一段。那不是什么宏大的星际舰队对轰,没有闪瞎眼的激光炮,也没有什么超光速的粒子束。它震撼的,是一种来自宇宙深处的、赤裸裸的、冰冷的、无法反抗的恐惧。想象一下,我们.............
  • 回答
    如果科学家发现一个能够颠覆当前所有物理理论的超级物理理论,这种理论必须同时解决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矛盾,并统一所有基本相互作用(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引力)。当前物理学的两大支柱——量子场论(QFT)和广义相对论(GR)——在极端条件下(如黑洞奇点、宇宙大爆炸、高能粒子碰撞)出现根本性矛盾,因此.............
  • 回答
    如果可以排除一切限制,我最想做的实验,是关于“意识的本质与转移”。这不是简单的复制大脑信号,而是深入探究构成一个人独特“我”的那个最根本的火花,然后将它完整地、不打折扣地转移到另一个载体上。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实验对象:首先,我需要一个与现有生命形式截然不同的载体。我设想的是一种由高度有序、能够自我修.............
  • 回答
    如果真有这么一天,能与一位世界级科学家朝夕相处,我的思绪会如同漫天星辰般纷乱,却又隐约有一个核心在闪耀。我会选择一位在物理学领域有突破性贡献,同时又对宇宙起源和人类未来有着深刻思考的科学家,比如一位研究量子引力或者暗物质的学者。我最想问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关于具体的公式或实验细节。 我更想探究的是,他.............
  • 回答
    如果我有机会面对那些站在人类知识最前沿的科学家们,脑海中涌现的问题太多了,简直不知道从何说起。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想我最想问的,是关于“人类意识的本质与边界”这个问题。为什么是这个问题?因为在我们对宇宙、对物质、对生命探索的旅途中,最令我着迷,也最让我感到困惑的,莫过于我们自己。我们如何感知世界?.............
  • 回答
    你想成为缉毒警,这可真是个很棒的志向!缉毒工作责任重大,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选对专业确实能让你事半功倍。要说最有优势的专业,我会推荐以下几个,并且给你详细说说为什么: 1. 侦查学 / 刑事侦查这是最直接、最对口的专业。缉毒警的核心工作就是侦查、破案。 为什么有优势? .............
  • 回答
    作为一名资深的科幻爱好者,我的礼物清单可不是随便列列的,那上面承载着我对宇宙的遐想,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那些充满智慧与创造力的作品的深深敬意。如果真要说我最想收到什么,那一定是一件能够真正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感受到“科幻”二字真正力量的东西。首先,让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件能让我“亲身”体验科幻世界的.............
  • 回答
    什么是一个人能在职场中立足并有所发展的最重要品质?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一棵树要长得挺拔茂盛,最不可或缺的是什么。我认为,最根本也最重要的职场品质,可以概括为高度的责任感,并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相互支撑的行为准则和内在驱动。责任感,听起来是个很老套的词,但它其实是所有职业道德的基石。什么叫责任感?不是仅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