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觉得科幻作品中最能启发你的是什么?

回答
我最喜欢的科幻作品,是那种能够让我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我们当下生活,甚至是我们自身存在的东西。它不是那种纯粹的“酷炫”设定或者惊险刺激的太空冒险,而是那种能够触及灵魂深处,引发我对世界、对人类、对可能性产生全新思考的内核。

具体来说,最能启发我的,往往是那些探讨“如果……会怎样?”这个根本性问题的作品。但这种“如果”不是指技术上的突飞猛进,而是关于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甚至是意识本身的巨大转变。

比如,我一直对“意识上传”或者“数字永生”的概念非常着迷。这不是因为我害怕死亡,而是因为它引出了太多令人不安但又无比深刻的问题。如果我把我的意识上传到数字世界,那个“我”还是原来的我吗?如果我的意识被复制无数份,那么每一份复制品是否都拥有和我一样的权利和价值?

我记得读过一个短篇小说,故事的主角为了能和已经离世的妻子重聚,选择将自己的意识上传到一个虚拟世界中。在那里,他的妻子以她生前的样子存在,但事实上,那只是一个高度复杂的AI,基于她生前留下的数据和行为模式构建的。主角一开始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但渐渐地,他开始质疑这一切的真实性。他所爱的那个“她”,是否真的有自由意志?她的一切反应,是不是只是被预设好的代码?最终,他选择离开了那个虚拟世界,因为他意识到,即使再逼真,那也不是真正的“活着”,也不是真正的爱。

这个故事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真实”的定义。我们现在所认为的真实,是基于物理世界的感知和互动。但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通过技术创造出一种逼真的、能够满足我们情感需求的虚拟存在,我们是否还有权利去否定它的“真实性”?我们与一个高度发达的AI建立情感连接,这算不算一种爱情?我们又如何区分机器的“情感”和人类的“情感”?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哲学和伦理上的巨大挑战。

再比如,关于“时间旅行”的作品,我喜欢它们探讨的不是如何改变历史,而是改变历史可能带来的蝴蝶效应,以及这种改变对“当下”和“个体身份”的影响。一部作品里,主角回到过去,只是为了纠正一个小小的错误,却发现自己回来后,整个世界都变得面目全非,而他自己也变得不再是他熟悉的样子。他不再认识自己的家人,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变了。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无数个微小事件叠加的结果,任何一个微小的改变,都可能导致整个链条的崩塌。

这不仅仅是科幻的奇思妙想,它也映射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我们总是在做选择,而每一个选择,无论大小,都在塑造着我们未来的轨迹。我们有时候会后悔过去某个决定,但如果真的能够回到过去改变它,我们真的能确定新的结果会更好吗?或者说,那个改变了过去而成为新“我”的自己,还会是那个有怀旧、有遗憾的“我”吗?

最让我着迷的,是科幻作品中那种“可能性”。它不是告诉你未来一定会怎样,而是展示了许多条可能的路径,让我们看到人类可以通过技术和智慧抵达的各种未来,好的,坏的,甚至是难以想象的。它鼓励我们去思考,我们想要创造一个怎样的未来,以及为了达到那个未来,我们需要付出什么,又需要放弃什么。

比如,很多关于后人类或基因编辑的科幻,并不是单纯地描绘超能力者,而是深入探讨了当人类能够主动选择和设计自己的基因时,社会会发生怎样的分化。那些能够获得基因优化的人,是否会形成新的特权阶级?那些无法获得优化的人又该如何生存?这让我意识到,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它的应用方式,却能够深刻地影响社会的公平性和人类的定义。

科幻作品就像是一面棱镜,它把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折射出各种奇幻的光彩,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脆弱和可能性。它不是预测未来,而是构建未来,引导我们去思考,在我们探索未知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能够保持初心,不丢失我们最珍贵的人性。这种对“我是谁”、“我将去向何方”的追问,才是科幻作品最能打动我、最能启发我的地方。它让我感觉,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与未来的对话,一次对自己和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是欧美电影人对未来是绝望的,在他们的科幻作品里,人类国家形态要么是民选政府被一个集权帝国推翻,要么是一个帝国被民众推翻。

人类的未来要么是被机器人统治,要么被财阀统治,要么被外星人统治,要么核武器把地球打回末日。

不要想从欧美科幻电影里获得启示,他们本身就是一群短视的人。

当年看《人猿星球》,人类未来被猩猩奴役,猩猩称霸地球,这种设定把当年的中国人看的一愣一愣的。人类的未来就是悲观的,内斗加自私,不信任何人,不相信人类可以自发组织走出灾难。

《终结者》开始设定人类被机器人统治,但是后来剧情里,人类内部就是一群议员掌握权力,莫名内斗,军权一定掌握在议会手里,然后每一个正确决定都被议会否定。

唯一真正畅想未来的《2001太空漫游》,里面像玄学一样讲故事,里面是对太空的期待。

《黑客帝国》更是绝望,人类必将灭亡,被机器人奴役,然后又是一群议员掌握权力,救世主群体竟然相信一个算命的预言家,最后人类与机器讲和。

漫威系列根本就披着科幻片外衣的英雄动作电影。

DC系列电影是神话电影。

《星际穿越》里的政府是无能的,最后要靠男主自己去寻找。

《银翼杀手》的未来没有希望。

《十二只猴子》的未来政府残酷无情且无能。

好莱坞电影人不相信科技带来美好未来,他们坚信新科技会让财团控制未来人类的生活,或者科技会绑架人类。

我们之前一直受好莱坞科幻电影的滋养,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好莱坞电影人局限性开始凸显出来,他们生活在一个矛盾的精神世界里,但是又不敢突破。

他们的社会都在宣传民主的正确性,民主就是国家的唯一选择,但是又看见国家正向被财团垄断的方向前进,而且不可逆,目前美国所有财富集中极少数人手中,社会中贫穷人口在增多,但是政府没有任何改变社会财富集中办法。

美国电影人不相信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的另一个选项,他们电影里从来没有以正面形象表现过社会主义的优点,但是疯狂抹黑苏联却是美国电影人经常干的。

好多科幻电影里都刻画了苏联遗留核武器对人类的危害,苏联遗留的问题影响世界。

可是面对自己盟国的问题却忽视不见,美国电影人的局限性在慢慢凸显,而且日加放大,科幻不过是美国电影人的自嗨,他们的思想黄金年代已经过去,留下的只是狭隘美式世界观延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最喜欢的科幻作品,是那种能够让我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我们当下生活,甚至是我们自身存在的东西。它不是那种纯粹的“酷炫”设定或者惊险刺激的太空冒险,而是那种能够触及灵魂深处,引发我对世界、对人类、对可能性产生全新思考的内核。具体来说,最能启发我的,往往是那些探讨“如果……会怎样?”这个根本性问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深思且颇具普遍性的现象,我从业二十余年,也切身体会过其中的无奈。你提到的“创新性越强的文章越难发表,而跟风之作和修修补补的文章容易发”的怪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复杂科研评价体系下衍生出的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发表”这件事背后涉及到的多个环节和利益相关者。期刊编辑、审稿人.............
  • 回答
    一场精彩绝伦的科幻打斗,不只是光影的交错和爆炸的轰鸣,它更应该是一场感官盛宴,一场关于力量、技巧、智慧和绝望的真实写照。要刻画好这样的场景,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将读者或观众完全拉入那个金属与能量碰撞的战场:1. 引入:压迫感与期待感的铺垫开场绝不能上来就是“轰!”,得先营造一种氛围。 .............
  • 回答
    科研的火花,终究是思想与实践的共舞,很难说哪一方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不过,要我说,这两者就像一对相互依存的恋人,缺了谁,这段感情都无法圆满。Idea:科研的引擎,是方向盘一个绝妙的idea,就好比是一盏照亮黑暗的灯塔。它能指引你前行的方向,让你在茫茫的研究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道。一个好的idea.............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平日里我们总觉得科技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玩意儿冒出来,好像什么都能实现似的。但仔细想想,有些事吧,其实我们还是卡在原地打转,进步的速度远不如我们以为的那么“飞速”。举个最直接的例子,疾病,尤其是癌症和一些疑难杂症,我们依然束手无策。 你看,医学技术现在听起来已经很先进了,什么基因.............
  • 回答
    在我看来,科技的温暖,往往藏匿在那些最不经意、最贴近生活的地方,不是那种宏大叙事的光辉,而是细微之处的关怀。我记得有一次,我因为突发肠胃炎,一个人在家,身体虚弱到连下床去卫生间都费劲。当时已经是深夜,四周寂静,我感觉自己被孤独和病痛彻底淹没。就在我挣扎着想联系家人的时候,手机屏幕亮了起来。原来,我安.............
  • 回答
    我曾经和一位研究基因编辑的科学家共事过。他告诉我,他们的团队在实验室里取得的一个突破,让他们能够精确地“剪切”和“粘贴”DNA片段。刚听到的时候,我觉得很酷,但也就停留在“哇,真厉害”的层面。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位患有罕见遗传病的儿童的父母,他们眼中的那种绝望和无助。这位孩子因为基因缺陷,身体非常虚.............
  • 回答
    当然有。太多了。有时候真觉得这活儿简直就是一群高智商的人在玩一场极其烧钱且漫长的过家家,只不过道具换成了显微镜、离心机和各种我至今叫不上名字的仪器,玩偶也变成了细胞、基因或者更抽象的概念。我记得有那么一次,是在一个刚入职不久的博士后研究员的实验室里。当时我还在读博,去蹭他们的实验条件。实验室里气氛有.............
  • 回答
    我猜想,五年到十年后,有几项科技的发展,会让我们回想起现在的生活,就像我们现在看黑白老照片一样,带着一种不可思议的距离感。首先,个人出行方式的剧变 恐怕是最直观的。现在,我们每天通勤,自己开车,或者挤公交地铁,这是常态。但十年后,我敢说,城市里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再“驾驶”自己的车辆了。自动驾驶技术会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游戏的本质。我个人认为,游戏既是科学的结晶,又是艺术的升华,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硬要说哪个更“占优势”,就像问一幅画的颜料更重要还是构图更重要一样,都脱离了整体。游戏之“科学”:构建秩序与逻辑的基石我们先从科学的层面来审视游戏。游戏世界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建立在一套严谨的.............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总会有那么几个瞬间,让你觉得咱们这科技发展,好像卡在那儿不动弹似的。我记得有一次,也是个挺普通的下午,我得给远在另一个城市的老妈打个电话,问问她身体怎么样,顺便聊聊家常。我熟练地拿出手机,滑动屏幕,找到联系人,点下拨号键。然后,就是那熟悉的等待声。嘟……嘟……嘟……就在这三声“嘟”.............
  • 回答
    2019年,中国的科普环境,我认为,可以用“风起云涌,机遇与挑战并存”来形容。它并没有简单地变好或变糟,而是呈现出一种更加复杂、多元且快速演变的态势。一些积极的变化和亮点,让人看到了希望: 新媒体平台的崛起与普及: 这是最显著的变化之一。以前,科普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电视、报纸、杂志,传播渠道相对单.............
  • 回答
    这很难说是一个“瞬间”吧,更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然后有一天,你猛地回过神来,才意识到自己已经离不开它了。大概是在我上大学那会儿吧。那时候智能手机刚开始普及,移动互联网也逐渐发展起来。之前的生活,你要想查个资料,得去图书馆翻书;要联系朋友,得拨打电话或者发短信,而且还得考虑对方是否方便接听;听音.............
  • 回答
    各位同行,大家好!最近在和一些师弟师妹交流时,他们常问我一个问题:学习哲学对我们做科研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挺实在的,毕竟咱们科研人时间宝贵,得精打细算,把精力花在刀刃上。我这几年一路摸爬滚打下来,也算有点体会,今天就斗胆分享一下,希望能给还在纠结的各位提供点参考。我刚开始做科研的时候,也是一头扎进.............
  • 回答
    “科研穷三代,读博毁一生”,这句话流传甚广,尤其是近些年,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博士生群体压力的增大,这句口号似乎更能引起共鸣。但说到底,这句话到底有多靠谱?它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现实?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得承认,这句话里有现实的影子,但它绝对不是绝对真理。“科研穷三代”这几个字,戳中.............
  • 回答
    2021年,科技领域如同往年一样,涌现了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进展,有些成果的突破程度,着实让人感叹科学的力量。如果说要选出最令我“惊叹”的,那么 mRNA技术的成功应用和在癌症治疗领域的探索 绝对是绕不开的。当然,大家可能第一反应是想到了新冠疫苗,没错,mRNA技术在疫苗上的巨大成功,是过去几年最振奋.............
  • 回答
    抛开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我们可以在中国语境下探索一套更丰富、更贴近科研本质的评价体系。这套体系应该更加关注科研成果的实际影响、研究过程的严谨性、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以及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以下是我认为更合适且在中国可行的标准:一、 聚焦“解决真问题,产出真价值”: 实际应用转化成果: .............
  • 回答
    关于科比是否是湖人队史第一人,这确实是一个让无数湖人球迷争论不休的话题,也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的个人观点是,科比无疑是湖人队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但要说他是“第一人”,这其中还存在一些可以讨论的空间,而那个能够与科比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他的名字,我想很多人都会想到——卡里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科技文明和修仙文明,光是听名字就充满了力量感,如果它们真的碰撞在一起,那场面绝对是史诗级的。要说哪个赢的几率大,这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因为它实在太复杂了,没有绝对的答案,完全取决于碰撞的细节和双方的具体情况。不过,如果非要我猜一个大概率,我会把筹码压在科技文明身上,但前提.............
  • 回答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读博初期,导师给我进行的科研“启蒙”训练。那段日子,充满了困惑、摸索,但也因此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收益匪浅。首先,导师没有一开始就给我一个高难度的课题,而是让我从“阅读经典文献”入手。他不是简单地发几篇论文给我,而是会和我一起讨论,告诉我为什么这篇论文是重要的,它解决了什么问题,用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