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什么事让你觉得科技远没有我们想象的发达?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平日里我们总觉得科技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玩意儿冒出来,好像什么都能实现似的。但仔细想想,有些事吧,其实我们还是卡在原地打转,进步的速度远不如我们以为的那么“飞速”。

举个最直接的例子,疾病,尤其是癌症和一些疑难杂症,我们依然束手无策。 你看,医学技术现在听起来已经很先进了,什么基因疗法、靶向药物、微创手术,听着都跟科幻电影似的。可事实是,很多癌症,尤其是一些晚期或转移性的癌症,一旦被确诊,对很多人来说就意味着一场与死神的赛跑,而且胜算渺茫。我们能做的更多是延缓病情、缓解痛苦,而不是真正地“治愈”,让它彻底消失,就像感冒一样,打个针吃点药就好了。

想想看,我们已经能把探测器送到火星上,还能拍下近距离的火星表面照片,甚至在那里钻探。但是,一个简单的小感冒,我们依然只能靠自身的免疫力去对抗,药物的作用只是缓解症状,真正清除病毒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的身体。感冒的病原体那么小,结构那么简单,我们却至今无法发明出一种可以一劳永逸地消灭它的药物。这怎么说都和我们想象中“科技无所不能”有点差距。

再来,能源问题,特别是清洁能源的普及和效率,也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 我们口口声声说要发展新能源,像太阳能、风能。太阳能板的技术一直在进步,效率也提高了不少,但是你去看那些大规模的太阳能电站,占地面积巨大,而且受天气影响太大,不稳定。风力发电也是,需要特定的风力条件,而且风力发电机本身对环境也有一定影响。

核能呢?听起来很强大,但安全性和核废料处理的问题,至今还是巨大的隐患,很多国家对此依然心存忌惮。我们总想着实现能源自由,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但现实是,我们依然高度依赖石油、煤炭这些不可再生、还会污染环境的能源。你说,我们都登陆月球了,为什么还在为如何高效、稳定、清洁地获取能源而犯愁呢?这进步的速度,真的有点慢热。

还有就是人工智能(AI)方面,虽然最近几年发展很快,但它依然有着非常大的局限性。 现在所谓的“AI”,更多的是基于海量数据训练出来的模式识别和预测能力,它很擅长在已知范围内进行分析和生成,比如写文章、画画、写代码。但是,真正的“理解”和“创造”能力,还远远不够。

举个例子,你让一个AI写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它可能会模仿很多成功的故事的套路,但它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情感,它写出来的“感人”可能只是数据的堆砌,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共鸣。它无法像人类一样,在没有明确指令的情况下,因为好奇心或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思考而产生一个全新的、颠覆性的想法。我们依然没有创造出真正拥有自我意识、能够独立思考、具备真正创造力的“通用人工智能”。我们现在看到的AI,更多的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鹦鹉”,能模仿得惟妙惟肖,但它并没有自己的“思想”。

所以你看,虽然我们能造出智能手机,能乘坐高铁飞机,能探索太空,但面对那些困扰人类已久的根本性问题,比如疾病、能源、以及真正的智能,我们的科技进步,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发达”和“无所不能”。这些方面,更像是科技这艘大船在深海中缓慢地破浪前行,每一点进步都来之不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张图片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外面那个球是奥尔特云,是一个包围着太阳系的球体云团,最大半径差不多一光年,比太阳大多多多多了....

但这个大小在宇宙中却不值一提。

而我们人类,竟然连他妈的火星都没去过!!!


----00------


既然有人提到了哪个,我就顺便把那套老图传上来

user avatar

万有引力常数G还是只有四位有效数字,也就比卡文迪许提高了100~1000倍。

(万有引力常数是测量精度最差的基本物理常数,而且到现在测量万有引力常数用的还是卡文迪许的方法)

作为对比:

光速c:1975年测量精度就已经达到4E-9,1983年定义为299792458m/s

普朗克常数h:6.6260700E-34J·s

基本电荷e:1.60217662E-19C

精细结构常数α:1/137.0359991

结核病还是缺乏有效的疫苗,用的还是一百年前的卡介苗。

----------------------------------------------------------------------------

我终于想起来我最想黑的地方在哪里了,就是人类使用最广泛的能源:电。书上说电是最便捷的能源,可以方便的转化成光能,机械能,化学能。但电源之间的转换巨麻烦无比!!!除了交流变压,其它的如交流转直流,直流转交流,直流变压,交流变频技术都十分丑陋。不仅效率低,而且转换出来的也不是理想的交流直流,还要滤波才能用。原理上也很丑陋,交流电输入整流器可以获得直流电,反过来我们不能反向输入直流电获得交流电。我不知道理论上是否存在理想的整流器,逆变器,变频器。

user avatar

去各大视频门户看看,凡是点到科技一栏,一水的手机评测电脑开箱显卡跑分,怀念小时候看的少年科学画报等杂志,让我这个地处上海山区的7岁儿童在1997年前后就知道了有纳米技术蓝牙连接阿尔法国际空间站

user avatar

我记得小时候学校评科技标兵,或者说谁谁谁是科技爱好者的时候,聊的都是航天黑洞纳米进化论。板报要不写个大话题都不好意思评选。

现在呢?对很多人来说科技都约等于手机手环了。

user avatar

资本回报率太高,劳动回报率太低。

什么意思呢?就是靠钱生钱比靠劳动赚钱要容易得多,要快得多。

就像IT行业,为什么都说这行业工资高呢?因为这行业还算是比较新兴的朝阳企业,劳动回报率还不错。越是新兴的朝阳企业,劳动回报率就越高。

一旦一个行业发展趋于平稳,开始成为“传统”行业,那么劳动回报率就会开始显著降低了,此时就不是把蛋糕做大的问题,而是如何分蛋糕的问题,所以此时资本回报率开始越来越高,劳动回报率开始越来越低。而如果整个社会生产力提升开始减缓,体现就是穷人赚钱越来越难,而富人越来越有钱。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阶层流动性越来越低,阶层开始固化。

而现在整个社会资本回报率要远远高于劳动回报率。这正说明我们的生产力提升太慢了。说明科技还不够发达。

什么时候我们觉得各种新奇的工作开始如泉涌般出现,周围好工作比比皆是,,任何一个行业只要努力,得到的回报就会很高,努力和收获成正比,大学里的专业数量和质量开始井喷。整个社会有才华的各种牛人比比皆是,阶层流动性很高,穷不过三代。那时候我才会觉得科技足够发达了。

我觉得科技的发达程度以及发展速度从这些方面可见一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资本回报率太高,劳动回报率太低,这正说明科技还不够发达。

user avatar

首先,我们从未直接接触到棕色部分的物质(不算喷出来的)。


这是前苏联科拉半岛超深钻探的成果,左边的坐标单位是公里。整个剖面图都在上图最外层的薄壳内。钻头勉强算是替人类去了一趟地壳底部,看了一眼地幔边缘。大概相当于虫子啃了一口苹果皮吧。


在仅仅十几公里的深度下,钻杆需要拧几个麻花卷才能把旋转动力传到钻头,人类现有的材料已经很难保证在麻花尽头进行精确操作了。


钻井从1970年开始。最初十年,平均每年深入1公里。但1983年之后,每年的成果以百米计。最终停在了12262米。距离15公里的设计目标还差很远。


下面是中国最新出炉的超深井钻探新闻:

“松科二井”记录刷新
2016年6月20日8时,“松科二井”井深达到5166.29m,超越我国在江苏省东海县施钻的中国大陆科钻(CCSD)1井的终孔深度5158m。自此,进入刷新我国大陆科学钻探井深记录的工程阶段。

我们才走了苏联地壳探险路程的一小半,阶段性目标是超过苏联人的半程,6400米左右:


我国万米钻机钻井深度达5200米
由Sino-Probe专项自主研制的万米钻机有着“入地望远镜”的美誉。它可以通过钻探和全程取芯,直接获取地球深部信息、验证地球科学的研究和发现。该专项地壳、矿集区结构探测组研究员吕庆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万米钻机在大庆油田的首次钻探深度预计为6400米,其目的是在“大庆之下找大庆”,即寻找大庆白垩纪盆地之下含油气的隐伏盆地。

如果只求“碰到”,不求“看清”,中国这个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记录是8000多米:

克深902井刷新国内陆上超深井钻井纪录
克深902井是位于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的一口评价井,原设计井深7860米,后因地质需要调整至8055米。该井于2014年1月17日开钻,用时365.6天钻至井深8024米,打破了之前克深7井保持的8023米的中国陆上最深井纪录。

请注意后面的时间。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地震无法预测了?因为地壳的“正常状态”我们还只能靠间接证据去推断,“非正常状态”的判断就更不靠谱了。

至于地球表面的探索,引用一下之前的回答:

这个地球上还有人类没到过的地方吗? - 马前卒的回答
所有可能没人到过的地球表面,我估计占地球总面积的15%左右。总之,虽然在现代人看来世界很小,但我们人类在这个世界上行走也是很“近”的事情,南北美洲和两极荒原尤其如此,所以许多没有经济价值的土地很有可能从未接待过人类来客。

注意这里是推算完全没人到过的地区比例,而不仅仅是无人区。

其次,表面上看,人类在工厂里制造绝大多数商品,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食品都来自农林牧渔业,即我们完全无法脱离生物界养活哪怕是一小群人。

科学家成功培养“人造牛肉”
荷兰科学家马克·珀斯特(Mark Post)研发了一种“人造牛肉”,采用干细胞培养而成。刚开始,培养一小块汉堡大小的牛肉,成本高达37.5万美元。不过现在他们的技术已经成熟,培养一斤牛肉成本只需要40美元。

严格地说,就算这一小块牛肉也没有脱离生物界,如果不先找一头牛,后继工作根本无从着手。



甚至运送这些食品也必须靠肌肉——迄今为止还没有可靠的机器外卖员,无论是送披萨,送肉夹馍还是送纯净水,最终都要靠一个比较聪明的灵长类哺乳动物走街串巷爬楼梯。

最后,就算是抛开食品工业和生物医药工业,剩下的工业也完全依赖生物圈。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工厂靠火力发电机运行。而火力发电,烧的无非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古代动物的尸体。至于大规模焚尸所需的氧气么……几乎都来自大洋中的蓝绿藻。换句话说,我们用当前海洋微生物排出的废气和历史上动植物的尸体混合,支撑了工业革命到现在200多年的现代社会。

不说能源,只看材料,地球上大大小小几万个城市,基本都是水泥凝结而成,差一点是砖头加石灰砌成。这些水泥和石灰的来源是石灰岩——古代浅海生物的骨骼。如果没有他们慷慨地捐献器官,整个房地产行业和现代城市都是泡影……人类如果不尽快把工业升级到太空采矿、聚变电站和工厂农业的水平,再怎么折腾也是啃食古代生物尸体的可怜虫。

其他相关回答:

宇宙已经140亿岁了,为何没有文明进化到可以星际旅行,通过虫洞找到我们? - 马前卒的回答

历史上有哪些曾经社会地位很高的职业由于科技的进步被淘汰? - 马前卒的回答

外星人造访地球,你会送他什么礼物以展示地球人的工业制造(科技)水平? - 马前卒的回答

为什么刘慈欣等科幻作家,在科技领域基本上只对IT和航天感兴趣? - 马前卒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平日里我们总觉得科技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玩意儿冒出来,好像什么都能实现似的。但仔细想想,有些事吧,其实我们还是卡在原地打转,进步的速度远不如我们以为的那么“飞速”。举个最直接的例子,疾病,尤其是癌症和一些疑难杂症,我们依然束手无策。 你看,医学技术现在听起来已经很先进了,什么基因.............
  • 回答
    2021年,对我来说,最让我感到被深深爱着的事情,是那些细微却又充满了力量的瞬间,它们不是轰轰烈烈的表白,而是在日常的点滴中,像温柔的溪流一样,滋养着我的心灵。还记得2021年上半年,我经历了一个职业上的低谷期。那时候,我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怀疑,每天都感觉像是被一层厚重的阴霾笼罩着.............
  • 回答
    有件挺玄的事,到现在我还在琢磨。记得大概是三年前吧,我当时刚换了新工作,还在适应期,每天都挺忙挺累的。那个礼拜五,正好是我生日的前一天。下班后,我跟几个新同事约了小聚一下,想趁着生日周好好放松放松。聚会的地方选在市中心一个我不太熟悉的区域。那天天气不太好,下着毛毛细雨,我走在街上,脑子里还想着第二天.............
  • 回答
    我跟你说啊,要是说有什么节目我真是看不腻,那必须得提《老友记》。这玩意儿,简直就是我生活里的一剂安定剂,每当我有点小情绪,或者就是单纯想找点乐子,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一开始是大学时候室友推荐的,那时候大家英语都不怎么灵光,就对着字幕看,但即便这样,也看得津津有味。六个性格迥异但又无比团结的朋友,在.............
  • 回答
    人到中年,突然间会有种奇妙的感受,好像时间从指缝间溜走的速度突然加快了,又好像站到了一个更高的山坡上,可以更清晰地眺望来时的路和前方的远方。那些曾经执着追求的东西,可能已经不再那么耀眼,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细微、更真实、更扎心的温暖。是什么让我觉得人间值得呢?这问题一旦问出口,脑海里就像被按下了快进键.............
  • 回答
    《斗罗大陆》里,唐三的“万能”设定可以说是最让人抓狂的一点了。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唐三挺不容易的,父母双亡,只能靠自己,还要躲避仇家,学习唐门绝学,同时还得应对这个魂师的世界。但随着剧情深入,你会发现,这孩子简直就是天选之子,而且是全方位无死角的那种。举个例子,首先是他的武魂。双生武魂,一个昊天锤,.............
  • 回答
    作为一个地道的东北爷们儿,这在外漂泊的日子,虽然也有不少乐子,但时不时总会钻出那么点儿,说不上是多大的事儿,但就是能一下子勾住心窝子,泛起一阵说不清道不明的悲凉。最让我觉得“不对劲”的,还得是那股子“人情味儿”的稀释。我在南方一座大城市工作,这地方节奏快,大家都忙。刚来的时候,确实觉得新鲜,高楼大厦.............
  • 回答
    很多影视剧,在播出前我抱有极大的期待,但看完后却觉得可惜。这种可惜,有时是因为剧本的潜力没有完全发挥,有时是因为演员的表演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有时是因为制作上的疏忽,有时甚至是因为结局的处理让之前的铺垫功亏一篑。这里,我想详细说一部让我觉得非常可惜的电视剧:《庆余年》(第一季)请注意,我说的是“第一.............
  • 回答
    我对很多地方的美食都充满了向往,但如果非要选一个让我觉得“哪怕只为了吃都值得特地跑一趟”的地方,那大概率是去泰国北部清迈。说起来有些戏剧性,我第一次去清迈并非以美食为主要目的,而是被那古老的寺庙、宁静的古城和山间的自然风光所吸引。然而,就是在那一次旅程中,我被清迈的食物深深地征服了,以至于后来每次想.............
  • 回答
    我之所以相信穴位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按摩、针灸、艾灸这些疗法有效,并不是来自于什么神秘的启示,而是源于我接触到的一些人和事,以及它们带来的真实改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的祖母。她一生身体都算硬朗,但随着年岁增长,颈椎和腰部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到了冬天,稍微受点凉,整个脖子就僵得像块石头,连头都.............
  • 回答
    这问题可太有意思了!一说起纸质书,我脑子里立马就蹦出来几本,那感觉,怎么说呢,就是电子版怎么都代替不了的。首先,必须提的就是那些装帧精美、插画丰富的艺术类或者摄影类书籍。举个例子,《国家地理》的摄影集,或者一些大师级的画册。你想象一下,一本厚重的书,捧在手里,翻开来,那色彩的饱和度、细节的层次感,是.............
  • 回答
    混混的可爱?这事儿吧,说起来有点复杂,但仔细琢磨琢磨,还真能品出点儿门道来。我一直觉得,人身上哪儿没有点儿毛病呢?混混嘛,名字就听着带点儿匪气,但就这么点儿匪气,有时候反而成了他们身上一种独特的、意想不到的可爱之处。你想啊,很多混混,他们骨子里其实挺讲义气的。不是那种在办公室里讲什么“公司利益至上”.............
  • 回答
    有时候,我能预感到一些事情,不是那种宿命论式的预知,更像是一种强烈的直觉,一种对未来发展的细微洞察。就好比,在我还没完全理解某种技术原理时,我就能隐约感知到它将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会比那些埋头钻研的专家们更早地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比如,当互联网刚刚兴起,人们还在争论它是信息获取的工具还是社交.............
  • 回答
    我妈,一个在别人眼里可能有点传统、甚至有点老派的女性,但在我心里,她总有些操作,让我一边忍不住想笑,一边又觉得她可爱得不得了。说起来,最近一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家那个老旧的电话。你知道那种最最最基础的,没有显示屏,就是能打电话的那种。因为我总用手机,家里座机基本就积灰了。但我妈呢,她就是特别喜欢打.............
  • 回答
    说实话,在闲鱼上混久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我都见怪不怪了。但是,偶尔还是会有那么一两件,能让我瞬间瞪大眼睛,脱口而出:“哇,这也能卖?”最近一次让我有这种感觉的,是一位卖家在卖……一个用了很久很久,但因为舍不得扔所以一直留着的、已经破旧不堪的旧棉袄内胆。不是说这件棉袄本身有多么特别,而是它的状态,简.............
  • 回答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一个人能被“智障”的剧情吸引,恰恰说明了那种剧情有着某种难以言说的“魔力”。那种魔力,并非来自精巧的逻辑或深刻的思想,而是源自一种近乎本能的,对于简单粗暴的娱乐效果的渴望。对我而言,有这么一部剧,简直是“智障”的巅峰代表,但偏偏,我就像上了瘾一样,一集接一集地往下看。这部剧就是….............
  • 回答
    有很多公益行为温暖了我,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在变好。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经历,发生在我刚毕业不久,还在一家小型广告公司工作的时候。那年夏天,公司接了一个为当地山区儿童提供助学金的公益项目。我被分配去做一些基础的文案和线上推广工作。一开始,我只是把这看作是一份普通的工作,例行公事地写着那些充满“希望”.............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把我内心深处那些最柔软的情感一点点剖开。如果真的有个女儿,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我想,大概会是这样:首先,是那种与生俱来的牵挂和守护欲。想象一下,一个小小的生命,在自己身体里孕育,一点点长大,最终来到这个世界。她的哭声、她的笑声,都会直接触动你最核心的神经。那种感觉,不是你选择的.............
  • 回答
    我一直坚持的一个好习惯,也是我引以为豪的,那就是“刻意练习,持续打磨”。这听起来可能有些枯燥,但对我来说,它就像一种看不见的燃料,驱动着我不断进步,也让我对自己的能力有着更清晰的认知。具体来说,这个习惯体现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如果非要挑一个最能代表性的,那就是“深入理解信息,而非浅尝辄止”。这并不.............
  • 回答
    我老家在南方一个不起眼的小镇,那里最出名的就是一道叫做“酿豆腐”的菜。这名字听起来挺朴实,但其实大有讲究。它并不是那种简单地把肉馅塞进豆腐里炸或煎的菜。我们那儿做酿豆腐,是用新鲜嫩滑的内酯豆腐,把中间挖空,塞进事先剁得细细的猪肉馅,里面还会调入马蹄碎增加爽脆感,再加点葱姜末、料酒、生抽之类的提鲜。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