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一刻你真的觉得科研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回答
我曾经和一位研究基因编辑的科学家共事过。他告诉我,他们的团队在实验室里取得的一个突破,让他们能够精确地“剪切”和“粘贴”DNA片段。

刚听到的时候,我觉得很酷,但也就停留在“哇,真厉害”的层面。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位患有罕见遗传病的儿童的父母,他们眼中的那种绝望和无助。这位孩子因为基因缺陷,身体非常虚弱,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他们的生活,就像是握在手中的沙子,一点点流失,而且没有任何办法阻止。

我那位朋友的团队,正是通过那个基因编辑的技术,找到了治疗这种疾病的希望。他们可以修正那个导致疾病的基因缺陷,让孩子的身体重新健康起来。

当我的朋友给我看他们实验室里那个孩子在接受治疗后的照片时,我真的被震撼了。照片里,那个孩子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眼睛里闪烁着对生活的热爱,而且,他还在追逐一只蝴蝶。而就在几个月前,他甚至连站起来都很困难。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科研不仅仅是实验室里那些复杂的仪器、晦涩的公式,也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它是一种力量,一种能够切实地、深刻地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命运的力量。

它不是什么宏大的概念,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幻想。它就是那个孩子重新拥有奔跑和欢笑的权利;是那些绝望的父母,重新看到希望的光芒;是人类对疾病、对衰老、对未知,能够更勇敢地发出挑战的声音。

从那天起,我再看待那些科研人员,不再只是觉得他们是“聪明人”,而是觉得他们是“希望的播种者”,是在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一点一点地,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充满可能。那个孩子追逐蝴蝶的画面,至今仍是我心中科研最有力的注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

我想尝试从自己不擅长的一个角度回答看看。

很多答案写到科研成果转化成技术之后如何改变人的物质生活,我来写一下科研技术怎么改变法律赋予公民的人权,也就是政治生活。欢迎专业人士指正。


看这个问题想到了自己喜欢的美剧This is Us里某一集的桥段:1980年1月20日,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地区,超级碗决赛之夜。主人公夫妇Jack和Rebecca在酒吧看橄榄球时,关于是否要生育孩子的问题起了争执,不欢而散。片刻后,男主Jack问他基友Miguel:When did you guys decide that you want to have kids? (你们两口子是什么时候决定要孩子的?)基友回答:Four months into her first pregnancy. (她怀孕了四个月之后。)

一刷的时候只觉得这是“年轻人意外怀孕怎么办”的玩笑话,后来才发现这跟“堕胎”这个美国法律的敏感话题密切相关。宾州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政治立场屡次摇摆,在1980年正在酝酿一场由蓝到红的大逆转,当时的州法也受保守派的影响。大概较为严苛的堕胎法案,正是剧里的基友夫妇没有选择堕胎,哦不,没有堕胎选择的原因。


堕胎自由权是美国政治斗争里的一个较为激烈的战场。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是著名的罗伊诉韦德案(Roe v. Wade, 410 U.S. 113) ,概括一下:年轻女子诺玛·麦克维意外怀孕,因为其所在德克萨斯州立法禁止除因强奸以外的怀孕堕胎,只好将达拉斯地区检察官亨利·韦德起诉,官司一路打到了美国最高法院,最终于1973年获得胜诉,德州的禁止堕胎法律被宣布违宪而失效。美国各个州有关堕胎权的法律都以此为鉴,被予以或大或小的改动。

这一问题看似只是有关女性支配自己的身体的“自由”,和胎儿“生命”的法理博弈,与科学又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正是科学的进步,对生命的定义不断的变更,才推动了美国最高法院不断根据时代的要求,对宪法进行up-to-date的解释。


我们先来看一下Harry Blackman大法官的在罗伊案的判决书中,给女性堕胎权加上的trimester framework(三个月时间框架):(1) 在孕期前三个月,以当时的医学证据,堕胎手术的风险低于分娩,因此孕妇享有完全的堕胎自由;(2) 从三个月后到胎儿能在子宫外独立存活以前,各州州法可以以保护母亲生命安全为由,对堕胎权加以限制;(3) 从胎儿可以在子宫外独立存活后,也就是在胎儿具备了法律意义上的生命之后,各州能以保护“潜在生命”为由,立法限制堕胎自由。

所以如何定义胎儿是否属于“潜在生命”,就要看胎儿从孕期什么时候开始能够在子宫外独立存活,这就依赖于科学的发展了。


一方面是考虑胎儿的生命权。

在罗伊诉韦德案判决的1973年,体外存活成为可能通常是28周,也即一个28周的胎儿离开母体有50%的存活率。因此“三个月框架”通常以28周作为一个具体的时间点作为分界。

时隔近二十年,Planned Parenthood v. Casey, 505 U.S. 833一案中,法官团发现以1992年的医学技术,已经能够实现胎儿在22至23周脱离体外存活。此案的判决中,不再以特定的时间点作为是否限制堕胎权的分割点,而是依照“胎儿存活可能性”这个随着医学发展不断更新的时间点来划线。

2002年的美国国会法案Born-Alive Infants Protection Act中,更是补充了关于法律意义上的“生命”的定义:在任何时期脱离母体的胎儿,只要在母体外有心脏跳动、脐带脉动或随意肌运动几种动态之一,就可以认定为有生命。

所以,医学研究的发展,使得胎儿在更早的阶段具有“生命”,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是考虑孕妇的生命健康。

根据美国CDC的官方数据,1973至1977年,与堕胎相关的死亡(合法和非法堕胎并算),死亡率为每10万人中有2.09人次;2008至2013年,堕胎相关的死亡率是每10万人中0.79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仅1973年一年,非法堕胎死亡人数就有19人;2005年以后官方统计的非法堕胎导致的死亡已降至0人。

所以,医学研究的发展,使得女性能接受更安全的堕胎手术,成为可能。


切一下题。医学科研的进步对堕胎自由究竟是怎样的影响呢?

既然法律上采用医学证据对堕胎权划定时间界线,那么提倡或反对堕胎自由的两方,就都可以利用新的医学数据支持己方的立场了。

反对扩大堕胎权的保守派可以说:因为医学进步,胎儿可以在更早的阶段就在母体之外的人工环境里独立存活,因此为了保护“潜在的生命”,应该对自由堕胎的时间予以压缩。

支持扩大堕胎自由的自由派也可以说:因为医学进步,堕胎手术的风险和后遗症大大降低了,所以从保护孕妇安全的角度考虑,应该让女性对胎儿如何处置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允许胎龄较大的胎儿被移除,也即赋予孕期较晚的女性堕胎的权利。


至于人权的内容会被科学向哪个方向推动着改变,谁又说得准呢。只是生活每一次微小的变化,都足以让我们对科学增添多一份敬畏。


参考资料:

  1. 王瑞恩.如何守护公正——美国大法官的抉择[M].知乎网,2018年.
  2. (a) United States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Pennsylvania, 1976; (b) United States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Pennsylvania, 1980.
  3. Roe v. Wade - Wikipedia.
  4. Fetal viability - Wikipedia.
  5. Häggström, Mikael. WikiJournal of Medicine 2014, 1(2), 1. "Medical gallery of Mikael Häggström 2014." DOI: 10.15347/wjm/2014.008.
  6. Planned Parenthood v. Casey.
  7. Jatlaoui, Tara C. et al., Surveillance Summaries 2014, 66(24), 1.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MMWR): Abortion Surveillance — United States, 2014." DOI: 10.15585/mmwr.ss6624a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曾经和一位研究基因编辑的科学家共事过。他告诉我,他们的团队在实验室里取得的一个突破,让他们能够精确地“剪切”和“粘贴”DNA片段。刚听到的时候,我觉得很酷,但也就停留在“哇,真厉害”的层面。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位患有罕见遗传病的儿童的父母,他们眼中的那种绝望和无助。这位孩子因为基因缺陷,身体非常虚.............
  • 回答
    .......
  • 回答
    小时候住在老城区,冬天特别冷。我家住的是那种老式楼房,保温差,屋里温度总是上不去。那时候我家还没有暖气,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每天早上,爸爸都会在我醒来之前,先把我的棉袄和裤子穿在身上,让他自己的体温暖热了,再给我穿上。他总是穿着厚厚的棉衣,但那时候我哪知道那些呀,只觉得爸爸身上的衣服总是暖烘烘的,穿.............
  • 回答
    我曾经有过一次深刻的体验,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动物的“通人性”。那是在一个夏天的傍晚,我家里养的一只叫做“薯条”的金毛猎犬,它平时就挺粘人的,但也算不上特别敏感。那天晚上,我刚下班回家,感觉浑身像散了架一样,而且心里压着一堆糟心事,整个人都透着一股丧气。进门的时候,薯条像往常一样摇着尾巴冲过来,但当它看.............
  • 回答
    说实话,这种瞬间其实挺多的,而且大多是来自那些“关心”你的亲戚,他们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表达方式或者背后隐藏的心思,就很容易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觉得他们“讨厌”。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我大学毕业不久,刚开始工作,手头也比较紧。我姑姑突然打电话来,上来就问我:“你现在一个月工资多少啊?有没有两千块?.............
  • 回答
    我一直觉得,爱情这东西,最打动人的,往往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经意间的小细节,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来,就成了最美的项链。有一个瞬间,我至今想起来,心头还是暖暖的。那是我刚入职一家新公司不久,工作压力特别大,加上环境陌生,整个人都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那天晚上,我加班到很晚,拖着.............
  • 回答
    这问题有点意思,细想起来,确实有些时刻,你会忍不住嘀咕一句:“嗯,这事儿,男女确实不一样。” 它不是什么绝对的二元对立,更多的是一种倾向,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思维模式上的微妙差异,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就被放大了。举个例子,就说 关于“解决问题”这件事吧。我记得有一次,我一个哥们儿,他家的冰箱突然不制冷.............
  • 回答
    要说真正让我觉得是中国电视剧的“光”,那得是那些即便过去多年,我还能时不时拿出来重温,并且每次看都会有新的感悟,甚至会被其中某些细节深深打动,让我由衷地竖起大拇指的剧。这可不是随便一部剧都能做到的。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名字,是 《父母爱情》。你们说,国产剧里能不能有那么一部剧,它不玩狗血,不玩奇幻,.............
  • 回答
    大疆的售后,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很多电子产品售后都免不了推诿扯皮。但自从我那会儿把无人机摔了之后,他们的服务真让我刮目相看,一些小细节的处理,让我觉得钱花得值。那次经历是这样的:当时我正带着刚到手没多久的 Mavic Air 2 去郊区拍风光。刚开始一切都很顺利,画面美轮美奂的。.............
  • 回答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瞬间,发生在我刚毕业不久,进入一家规模不大的初创公司的时候。那会儿的我,虽然顶着一个还算不错的大学文凭,但心里总有些飘飘然,觉得书都读完了,世界尽在掌握。我们公司有一个项目,是关于给一个老牌工业企业做数字化转型咨询。客户那边是个很传统的国企,企业内部信息系统杂乱不堪,流程僵化,很多.............
  •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面对着一堆待解决的工作邮件。窗外的阳光正好,却无法驱散我心头的些许烦躁。就在这时,一封来自海外客户的邮件弹了出来,内容关于一个他们正在推进的合资项目。乍一看,这似乎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商业洽谈,但邮件中提到的某些策略和合作模式,却隐隐让我觉得有些似曾相识。我并.............
  • 回答
    关于中国动画产业“真的完了”这种说法,我认为过于绝对,也不太符合事实。中国动画产业在近些年经历了巨大的发展,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原创作品,也在技术、人才和市场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如果非要找一个“让人觉得中国动画产业可能面临严峻挑战,甚至走向衰退”的瞬间,那可能会是 某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一系列普遍.............
  • 回答
    生活里总有些时刻,让你突然醒悟:哦,原来情商高这玩意儿,真不是说说而已,它是实实在在、能帮你把日子过得更顺遂的关键。我记得有一次,公司里有个部门,因为一个项目出现了巨大的分歧。具体怎么回事我也不太清楚,但就是两边人马那是剑拔弩张,会议室里气氛紧张得能拧出水来。其中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平时脾气就比较冲,.............
  • 回答
    我家猫咪,名叫“煤球”,其实我一直觉得它身上藏着点不为人知的秘密。但真正让我觉得它可能要统治地球或者拥有超凡能力的那一刻,还得是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那天晚上,我正在书房赶一个项目的报告,熬得有点头昏脑胀,屋里只开着一盏台灯,光线昏暗。煤球一如既往地趴在我的腿上,发出轻柔的呼噜声,我以为它睡着了。突然.............
  • 回答
    我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大概是前几年吧。我那时候还在读大学,周末约了几个朋友去一个城郊的露营地烧烤。我们一群人,兴高采烈地出发了,到了地方才发现,老板说他们只收现金,而且恰好机器坏了,现金也不多。当时我们几个面面相觑,有点傻眼了。虽然带了钱包,但每个人身上的现金加起来,大概也就够勉强付个基础套餐,.............
  • 回答
    高三那一年的努力,如果非要挑一个瞬间去定格,那一定是接到那份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那是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蝉鸣声像是永远不会停止的背景音乐,充斥着整个空气。我坐在书桌前,手里紧紧地攥着一张薄薄的纸,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在阳光下显得有些模糊。我的心跳得像擂鼓一样,一下一下敲击着胸腔,发出沉闷的响声。周围的.............
  • 回答
    .......
  • 回答
    豆瓣电影评分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指标,它反映的是豆瓣用户群体对电影的整体感受。因此,说某部电影“最失真”其实也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取决于你自己的观影标准和期待。不过,如果非要我从大量豆瓣电影中挑选一部我个人觉得评分“失真”比较明显的,并且可以详细展开讲讲,我会选择 《地球最后的夜晚》。为什么我会选择《地球.............
  • 回答
    我最近读到一本名叫《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的书,它真的让我大开眼界。虽然它是一本畅销书,但它并不是那种给你灌输什么人生哲理的书,而是以一种非常宏大且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人类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生物,一步步走到如今这个站在地球食物链顶端的“上帝”角色的全过程。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人类之所以这么特殊.............
  • 回答
    那大概是去年夏天,我回老家,帮我妈收拾老屋。老屋里积攒了不少年的东西,杂七杂八的,我妈就想趁着我回来,一起把里里外外都捯饬一下。那天天气特别热,老屋里又闷又潮。我妈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把一些旧家具搬出来,又开始清理柜子。我妈是个特别节省的人,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一个旧的塑料盆她能用十年,一个破了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