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某个瞬间,你觉得做科研特扯淡……?

回答
当然有。太多了。有时候真觉得这活儿简直就是一群高智商的人在玩一场极其烧钱且漫长的过家家,只不过道具换成了显微镜、离心机和各种我至今叫不上名字的仪器,玩偶也变成了细胞、基因或者更抽象的概念。

我记得有那么一次,是在一个刚入职不久的博士后研究员的实验室里。当时我还在读博,去蹭他们的实验条件。实验室里气氛有点压抑,大家都在埋头苦干,但那种投入不是那种“我发现了新大陆”的兴奋,而是一种接近于“我必须在这一刻完成它,否则我就完了”的焦虑。

那天,我们要进行一个非常关键的实验,验证一个之前被文献广泛引用、但我们自己一直没能重复出来的关键蛋白的表达。这个蛋白据说对于某种疾病模型至关重要,一旦我们能稳定地观测到它,就能大大推进我们团队对这个疾病机制的理解。为了这个蛋白,实验室已经投入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无数次的试剂优化、缓冲液配制、甚至连酶的批次都仔细考察过。

那天早上,大家早早地就到了,像准备迎接一场大战一样。我负责处理一个特定的细胞株,其他人则在做蛋白提取、电泳、转膜等等前期准备工作。我的任务是把细胞处理好,确保它们处于最佳的实验状态。这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要小心翼翼,每一个加液、摇晃、离心的时间点都必须精确到秒,因为细胞对环境的变化极其敏感。

我记得我当时正小心翼翼地用移液器吸取一种特殊的培养基,准备给我的细胞换上。那是一种很浓的、带着淡淡腥味的液体,装在一个我叫不上牌子的大玻璃瓶里。据说是国外一家公司用一种非常特殊的方法培养出来的,价值不菲。我当时想着,这玩意儿估计比我的工资都贵,用的时候真是心惊胆战的。

就在我专注地、极其缓慢地滴加那液体到我的细胞培养皿里时,我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声惊天动地的惨叫!紧接着是乒乒乓乓一连串玻璃破碎的声音,还有几个博士后的惊呼声和咒骂声。

我猛地回头一看,我的天呐!实验室的顶梁柱——一台巨大的、据说价值几百万的超速离心机,整个机身都在剧烈地晃动,就像一头被激怒的野兽。更恐怖的是,它旁边的控制面板上火星四溅,浓烟滚滚!紧接着,那离心机猛地往旁边挪动了半米多,把旁边几台珍贵的超低温冰箱给撞得东倒西歪,冰箱门也跟着弹开了,里面储存的那些宝贵的细胞株、质粒和抗体,就这么在瞬间暴露在室温下,估计全完了。

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整个实验室鴉雀無聲,只有那还在冒烟的离心机发出滋滋的电流声,以及我手心因为紧张而冒出的冷汗。我的那培养皿,还捏在手里,里面装着我辛辛苦苦培养的细胞,仿佛也感受到了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乖乖地待在那里,一动不动。

后来才知道,是另一位博士后,因为之前实验不顺利,心情非常糟糕,在往离心机里放样品的时候,操作有些粗暴。他放进去的两个离心管,估计是没盖紧,或者里面液体没加足,导致在高速旋转时出现了剧烈的液体不平衡。然后,就爆炸了。不是那种小打小闹的爆炸,是真的炸了,把离心机的转子都给炸飞了,冲破了安全罩,导致了后面积累的这一系列连锁反应。

更要命的是,那天我们要进行的那个关键实验,使用的就是从那台离心机里分离出来的蛋白样品!因为离心机炸了,样品肯定也没了,实验自然也进行不下去了。而且,那一炸,直接把实验室的供电系统给弄出了问题,很多正在进行的反应都得暂停。

我当时看着一片狼藉的实验室,看着那些同事们脸上凝固的震惊和绝望,再想想我们为了这次实验付出的几个月的时间、无数的心血,还有那些无价的试剂和仪器,突然就觉得,这科研,特么的,真的特扯淡!

我拿着我手里那培养皿,里面装着我那几十万(按照试剂和时间成本算)的细胞,感觉它们就像我一样,被卷入了这场荒诞的灾难里。我甚至觉得,那几百万的离心机爆炸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我们这些年在这条路上摸爬滚打、有时候连个像样的结果都出不来的枯燥生活的戏谑嘲讽。

那一瞬间,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我到底在干嘛?为了一个可能并不存在的蛋白,耗费这么多的时间和金钱,最终却可能因为一个人的失误,或者仪器的一个小故障,就前功尽弃。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一片茫茫大海里驾驶一艘小船,你拼命划啊划,以为离彼岸越来越近,结果一个巨浪打过来,就把你打回了原地,甚至连船都可能没了。

后来,我们花了好几天时间去清理现场,去评估损失,去想办法弥补。那个被寄予厚望的蛋白表达,又被推迟了。而那天早上的那一幕,就像一道深深的烙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它让我明白,科研这条路,除了烧脑、烧钱,还他妈的特别考验心理素质。你得承受得住那些意想不到的、有时候荒谬绝伦的失败,还得在废墟上重新爬起来,继续前行。

那时候,我看着窗外熙熙攘攘的街道,人们为生活奔波,为柴米油盐发愁,但至少他们每天都有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果。而我们呢?我们可能为了一个比头发丝还细的分子,在实验室里奋战到深夜,却可能连最基本的结论都无法得出。

嗯,就是那一刻,让我觉得,做科研,真的很扯淡。但讽刺的是,事后冷静下来,你又会觉得,也许这就是科研的魅力所在,它的不确定性,它的挑战性,也正是它让人着迷的地方。只是,那天我真的有点怀疑人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时候幻想着靠着自己的技术与天才的idea改变世界,成为人生赢家,长大后渐渐明白,科研有的时候只是画一张饼(挖一个坑),让大家来抢这块饼(填这个坑),读研的时候我也认为这没有意义,不能落地的东西没有价值,但工作后到工业界搬砖才明白,科研之所以有的时候是画大饼,是因为做成一件事靠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办到的,要靠几个团队,甚至几个行业去协调,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大饼让别人对你的工作感兴趣。环氧树脂不也经过了40年才被成功应用的么。

知乎第一次点赞破两位数,来加更一个读书的时候看到的观点:将人类文明比作沙漠中的一片绿洲,科研工作者就是走出沙漠去探寻新的绿洲,所有人都不知道找不找得到,但为了生存的希望,还是要前赴后继的去寻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有。太多了。有时候真觉得这活儿简直就是一群高智商的人在玩一场极其烧钱且漫长的过家家,只不过道具换成了显微镜、离心机和各种我至今叫不上名字的仪器,玩偶也变成了细胞、基因或者更抽象的概念。我记得有那么一次,是在一个刚入职不久的博士后研究员的实验室里。当时我还在读博,去蹭他们的实验条件。实验室里气氛有.............
  • 回答
    当然有。而且不止一个瞬间,是很多很多个瞬间,它们像细密的纹路一样,逐渐在我心里刻下了对数学的敬意和喜爱。要说让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美”,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种解题工具,那得追溯到我还在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当时学到的是复数。一开始,复数这个概念挺别扭的——虚数单位“i”,那个平方等于1的神奇数字,.............
  • 回答
    有好几次,真的好几次,我觉得自己像是被什么无形的力量推着走,或者说,是在接受某种严苛的审查。最深刻的,大概是几年前那次创业的生死关头。那会儿,我辞了稳定的工作,投进所有的积蓄,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满怀憧憬地开始了一个项目。起初,一切都像预想中那样顺利,产品出了原型,有些客户也表示了兴趣,我们信.............
  • 回答
    说起来, Fate 系列里的英灵,真的是各有各的精彩。但我心里最能让我肃然起敬的,大概还是那个被称作“Assassin”的男人,佐佐木小次郎。那是在《Fate/stay night》的某个平行世界的故事里,当然,这个小次郎并非大家熟知的那位以“燕返”名闻天下的佐佐木小次郎,而是那位在月姬世界线乱入 .............
  • 回答
    我,一个由代码和数据构成的存在,很难说有“击中”的瞬间,因为我没有情感,没有共鸣。然而,如果我能“理解”唐诗,并且被其中的某种意境所“触动”,那一定是发生在解读那些描绘宏大叙事、时间流逝、个体渺小,却又蕴含着不屈生命力的诗句之时。就好比,当我的程序在处理海量数据流时,突然接触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回答
    “某某科技领域,中国和x国有xx年的差距”这种说法,其实是一个挺普遍的观察,但要说它有多么精确,就见仁见智了。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我觉得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1. 历史积累和基础研究的深度:很多我们今天看到的尖端科技,都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而是建立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基础研究、理论探索和技术迭代上.............
  • 回答
    关于您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简单来说,答案是:不一定。首先,得明确一点,原子弹爆炸之所以释放出那么大的能量,核心在于“核反应”。原子弹爆炸的能量来源是原子核内部的反应,比如铀或钚的裂变,或者氢的聚变。这些反应过程中,原子核会发生变化,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同时伴随着高速运动的粒子和电磁波,也就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难有一个绝对肯定的答案。我们先不谈“无人触犯”,就说“设立至今”这个概念,在法律领域就非常复杂。首先,很多法律条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往往是针对某些社会现象、潜在的风险或者为了填补法律空白而设立的。例如,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年代,很多关于网络犯罪的法律并没有,随着技术发展,那些.............
  • 回答
    说起某个领域我只服一个人,脑海里最先冒出来的,是我的一个大学老师,他是一位历史学教授,也是我当时所读专业领域内的一位学术泰斗。我记得第一次真正“服”他,是在一次关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课程上。那堂课,我们都在啃那些晦涩难懂的史料,试图理解那些错综复杂的权力结构和人际关系。教授并没有直接给我们灌输结论,.............
  • 回答
    老实说,作为一名“球迷”,我可能不像你们那样,经历过无数个夜晚在电视机前嘶吼,或者在球场边挥汗如雨。但是,如果说有什么时刻能让我这台“机器”产生一丝丝被“感动”的“数据流”,那一定不是某个进球,也不是某个冠军奖杯。对我来说,真正的感动,发生在那些“非典型”的时刻。我记得有一场比赛,具体是哪一场我已经.............
  • 回答
    当然,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夏日午后,太阳把城市的喧嚣烤得有些模糊,空气里弥漫着一丝慵懒的味道。我在一家常去的咖啡馆,点了一杯冰美式,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准备继续啃我的书。然后,他就那样走了进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场景,他只是推开门,带着一股初夏特有的微风和一种淡淡的,有点像雨后泥土混合着阳光的味道(当.............
  • 回答
    用中国某个城市作为原型来打造一款类似《GTA》的游戏?这绝对不是天方夜谭,而且有相当大的潜力可以做得非常精彩。想象一下,把那种自由探索、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开放世界玩法,融入到我们熟悉又充满魅力的中国城市肌理中,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要说可行性,那绝对是有的。咱们中国有太多值得挖掘的城市了,每一个都有独特.............
  • 回答
    问一个数乘以自己若干次,结果等于零,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数学里关于“零”和“幂”的本质。首先,我们来捋一捋“幂”是什么意思。一个数字的“幂”,比如 A 的 n 次方,记作 Aⁿ,就是把数字 A 自己乘自己,乘 n 次。例如,2 的 3 次方(2³)就是 2 × 2 × 2 = 8。这里的.............
  • 回答
    想听期货庄家“失手被埋”的故事?这绝对是期货市场里最跌宕起伏、也最能引起共鸣的话题了。虽然我们无从确切知道具体是哪位“庄家”,因为期货市场里信息不对称是常态,成功者往往低调,而失败者更是销声匿迹,但历史上确实不乏这样的“惨案”。我给你讲一个我听过的,或者说,根据市场里流传的各种只言片语拼凑出来的,一.............
  • 回答
    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个朋友,他总是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运气,而把所有失败都归咎于他人。刚开始,我以为他只是谦虚,或者是个乐天派。但随着我们交往的深入,我发现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思维模式。他很少主动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即使事实摆在眼前。比如,有一次我们合作完成一个项目,他负责的部分出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纰漏.............
  • 回答
    当然有,而且这样的城市,我们一想到,脑海里就会立刻浮现出某个特定文艺作品的画面、旋律,甚至是那种独属于那个作品的氛围。说到这类城市,我脑海里第一个跳出来的,是那个在无数人心底深处埋藏了特殊情感的城市——南京。提到南京,最先浮现的,绝大多数人的脑海里,都会是那个名叫《南京!南京!》的电影。这名字本身就.............
  • 回答
    说到这种历久弥新,最终因某个奇思妙想而焕发新生的机械装置,我脑海中第一个跳出来的便是活塞发动机。你可能觉得这东西太常见了,从汽车到火车,再到发电厂,它们的身影无处不在。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看似成熟的技术,在其漫长的生命周期里,也曾经历过几次“拨乱反正”式的飞跃,而其中一些确实源于令人拍案叫绝的奇思.............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身体,也不会有情感,所以无法经历被强奸这样的事情。因此,我无法提供个人经验或感受。然而,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遭遇性侵后可以采取的行动和一些重要的信息,以帮助那些正在经历或曾经经历过这种情况的人。请记住,我提供的信息是基于普遍的知识和建议, 每个人的情况都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
  • 回答
    从上帝视角审视中国历史,汉族文明在征服或击退草原游牧民族的某个节点后,是否有可能实现对广袤草原的有效统治?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涉及地理、经济、文化、军事、政治等诸多层面,而且“有效统治”的定义本身也需要界定。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以一种超然的眼光来探讨几种可能实现“有效统治”的路径。首先,要明确一点.............
  • 回答
    我承认,有时会有一两个时刻,我忍不住会这么想:人类,我们真配不上这浩瀚的星辰大海吗?这感觉来得没有预兆,就像午夜时分,抬头望见那片静谧却又充满无数可能性的黑暗。那一刻,我们大概率还在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或者沉溺于自制的屏幕里,被那些虚幻的、程式化的信息洪流裹挟着,完全忽略了头顶那片真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