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少有人为邓艾叫屈?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历史评价、叙事方式以及个人命运的讨论。关于邓艾,为何在很多时候,人们似乎没有像对其他一些被冤枉或被低估的将领那样,为他“叫屈”?我来跟你掰扯掰扯。

首先,我们得承认,邓艾这个人,在历史上确实是功勋卓著,尤其是在灭蜀之战中,他孤军深入,出奇兵,打出了“天下莫敌”的气势,是三国时期为数不多能让人拍案叫绝的军事家。 他的“阴平七百里,飞渡剑阁”简直就是军事教科书级别的操作,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说他是三国后期最重要的军事将领之一,一点不为过。

那么,为什么“叫屈”的人相对少呢?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来看:

1. 功勋的光环,以及随之而来的“得意忘形”和“骄傲自满”的标签

邓艾的最后结局,很多人可能觉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甚至有点“咎由自取”。他在灭蜀之后,可能因为居功自傲,或者说,他对当时的朝廷(曹魏)以及其他功臣的态度,留下了一些不好的印象。

“封赏”的纠结: 灭蜀之后,他被封为太尉,这已经是极高的荣耀了。但据说他觉得自己在灭蜀过程中冒着巨大风险,应该得到更多的封赏,比如像卫青、霍去病那样被封为“侯”,而不是“乡侯”。这种对封赏的不满,加上当时一些讒言,让他和司马昭(当政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一些裂痕。
“恃才傲物”的论调: 很多人认为邓艾在灭蜀后,行为有些“跋扈”,甚至对钟会表现出轻视。钟会本身也是一个颇有野心和才华的人,虽然最终也落了个凄惨的下场,但在当时,他因为是司马昭的亲信,也占据一定的优势。邓艾对钟会的态度,可能让一些掌握话语权的人觉得他不识时务,不懂得政治上的潜规则。
“骄兵必败”的警示: 历史总是在不断重复某些规律。当一个人功劳太大、名声太盛,又表现出某种程度的骄傲时,就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在那个政治斗争远比战场厮杀更残酷的时代,邓艾的这种状态,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是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2. 叙事者的视角和“罗贯中式”的悲剧色彩

《三国演义》这本书,虽然是小说,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对三国人物的认知。而《三国演义》在处理人物命运时,往往有其独特的“作者意图”。

钟会的“野心”与邓艾的“无辜”: 在《三国演义》中,钟会是那个明显有反叛意图的人,他最终被兵变杀死。而邓艾,则是在钟会死后,被钟会的部下诬陷,然后被调来的后将军卫瓘抓捕并杀害。从小说叙事的角度来看,邓艾是被钟会牵连,被卫瓘误杀,显得更加“无辜”,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叫屈”的对象不同: 《三国演义》里,人们会为关羽的死、诸葛亮的去世、甚至黄忠的阵亡感到惋惜。这些人物往往有着非常鲜明的性格特点,他们的悲剧性往往是因为忠义、智慧或者不可抗拒的命运。而邓艾的悲剧,虽然也凄惨,但更多地被解读为政治斗争下的产物,或者说,是“聪明人”在复杂政治局面下失足的案例。人们更倾向于为那些“忠义之士”或“完人”的陨落而感到不值,为他们的“壮志未酬”而惋惜。邓艾虽然功劳大,但在性格上,可能没有达到那种“完美”的程度,所以“叫屈”的声音自然就相对弱一些。
“谁更值得同情”的选择: 当面对钟会和邓艾这两个人物的结局时,人们在情感上可能会更倾向于同情那个看起来更“无辜”或更“忠诚”的人。虽然邓艾最终是被误杀,但他在灭蜀后的某些行为,如写信给司马昭邀功,可能在一些读者看来,也并非全然“无辜”。

3.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非黑即白”的局限性

历史评价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很难简单地用“好”或“坏”来定义一个人。

功过相抵的论调: 即使邓艾有功劳,但他在政治上的某些失误,也可能被认为是“功不抵过”的。在古代,尤其是在那个讲究君臣之道、政治敏感性极高的时代,一个将领如果因为骄傲自满而触怒了当权者,那后果往往是很严重的。
“人设”的塑造: 很多名垂青史的人物,他们的“人设”都是经过后人不断打磨和塑造的。那些能够引发大众强烈情感共鸣的人物,往往是因为他们身上有某种超越时代的闪光点,或者他们的悲剧性具有普遍意义。邓艾的悲剧,更多地是属于那个特定时代的政治悲剧,对很多普通人来说,可能不如关羽的“败走麦城”那样具有直接的情感冲击力。
“为谁叫屈”的选择性: 人们总是会选择性地为某些人“叫屈”。例如,秦桧大家都骂,但如果有人硬要为秦桧辩护,说他也是为了大宋的稳定,那么这样的人也不会得到多少支持。这是因为公众的道德评判和情感认同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对于邓艾,尽管他是个杰出的军事家,但他的结局,被很多人看作是那个复杂政治漩涡中的一个必然,而不是单纯的“好人被坏人害”。

4. 缺少一个强有力的“代言人”或“声援者”

在中国古代,“为某某叫屈”很多时候是通过后人的文集、史书中的评论,或者戏剧、小说等形式来体现的。如果历史记载中,对邓艾的同情声很少,那么大众也就很难听到“叫屈”的声音。

陈寿《三国志》的评价: 即使是正史,对邓艾的评价也并非全是溢美之词。《三国志》中虽然肯定了他的军事才能,但对于他最后的结局,也提到他“有才而无德”、“轻率”、“骄傲”等缺点。这些客观评价,也限制了后人“叫屈”的空间。
缺乏“民间传说”的加持: 像关羽那样,有忠义的“神化”光环,有大量的民间传说和庙宇供奉,他的形象深入人心。邓艾则相对缺少这种大众化的、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民间传播。

总而言之,之所以少有人为邓艾“叫屈”,我认为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本人的性格和行为(在灭蜀后的一些表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留下了“把柄”。
历史叙事,特别是《三国演义》,虽然让他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其悲剧性与人们更倾向于同情的对象(如忠义之士)有所区别。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对政治斗争残酷性的普遍认知,使得邓艾的结局更多地被看作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注脚,而非单纯的冤案。
缺乏强烈的“民间偶像化”和“悲剧性”的标签,使得他不像某些历史人物那样,能持续引发大众的同情和不平。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邓艾不值得同情,或者他的功劳可以被忽视。只是说,在“叫屈”这件事上,人们的关注点、情感偏好以及历史记载的方式,共同塑造了“叫屈”声的多少。也许,我们应该更多地去理解他功勋的伟大,以及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无情,而不是简单地为他“叫屈”与否下结论。

希望我这些分析,能让你觉得有些意思,也算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点“个人见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我对于邓艾的遭遇也表示惋惜

邓艾的死看起来是钟会和卫瓘所害,但其中也包含着司马昭的意思。因为邓艾攻灭蜀汉,立下大功,这就让司马昭心里犯嘀咕,再加上邓艾在政治上毫无防范,只想着如何继续灭吴,导致让司马昭认为邓艾是居功自傲,于是便动了杀心。

邓艾不懂政治,司马昭的猜忌,再加上钟会卫瓘从中作梗于是酿成悲剧。我们可以梳理下过程

首先邓艾接受刘禅投降后,司马昭马上颁布诏书:

【十二月,诏曰:"艾曜威奋武,深入虏庭,斩将搴旗,枭其鲸鲵,使僣号之主,稽首系颈,历世逋诛,一朝而平。兵不逾时,战不终日,云彻席卷,荡定巴蜀。虽白起破强楚,韩信克劲赵,吴汉禽子阳,亚夫灭七国,计功论美,不足比勋也。其以艾为太尉,增邑二万户,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户。"】

其实这是司马昭第一个政治通牒,太尉虽然名义上是中央军事长官,但实际上在曹魏那时候已经演变成虚职。比如曹丕时期的贾诩当了太尉也没兵权,就是用来养老的职位。所以司马昭的意思很明显了,邓艾你建立的功劳很大了,你就安心虚位养老吧。

然而迟钝的邓艾压根没有明白,这时候的邓艾满心想着如何灭吴,一统华夏的丰功伟业,所谓【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

但邓艾的豪情壮志,对于司马昭来说不过是狗尾续貂。因为军事是政治的延伸,伐蜀的目标除了为了平定蜀地,更是为了让司马昭有资本称公称王,如今目标已经达成,司马昭不想在进行军事冒险。伐吴成功尚可,如若失败那便是虎头蛇尾。

【以庸蜀未宾,蛮荆作猾,潜谋独断,整军经武。简练将帅,授以成策,始践贼境,应时摧陷。狂狡奔北,首尾震溃,禽其戎帅,屠其城邑。巴汉震叠,江源云彻,地平天成,诚在斯举。公有济六合之勋…………爰胙兹土,封公为晋公。】

于是司马昭再次发出政治通牒希望邓艾安分些【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对此邓艾很不理解,他以为是司马昭军事见解没他深,所以邓艾继续上书强调他这么做,能够迅速安定蜀地,并为灭吴做准备。并且邓艾一心为国家统一考虑,文末还声明“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


几次交流,司马昭和邓艾非但没有互相理解,反而误会更深。邓艾是不明白政治,而司马昭却不得不怀疑邓艾是不是另有所图。


就在这时钟会图谋叛乱,并修改了邓艾的上书,改成了悖逆之言,本来就怀疑的司马昭一看书信,便确信邓艾也有异心,于是直接下诏【槛车徵艾】。


可怜邓艾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卫瓘就带着诏书来抓他。邓艾本可以起兵反抗,然而心胸坦荡的他只高呼一句"艾忠臣也,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复见於今日矣。",于是束手就擒,之后在钟会叛乱时被卫瓘派人所杀。

顺便一提晋书卫瓘传美化传主,编造了一个自相矛盾的记载【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若来赴官军,爵赏如先;敢有不出,诛及三族。比至鸡鸣,悉来赴瓘,唯艾帐内在焉。平旦开门,瓘乘使者车,径入至成都殿前。艾卧未起,父子俱被执。艾诸将图欲劫艾,整仗趣瓘营。瓘轻出迎之,伪作表草,将申明艾事,诸将信之而止。】

其一邓艾明明是在军帐内,卫瓘却去成都皇宫抓人?这是一个矛盾。

其次明明之前说卫瓘靠宣读诏书把邓艾的将士都收编了,无人保护邓艾,为何之后诸将又要来卫瓘抢人?

其三如果诸将都听信了卫瓘的忽悠,那为何后来还要【艾本营将士追出艾槛车,迎还。】?

另外根据其他记载,司马炎平反邓艾时重要依据就是邓艾【受罪不逃刑】,如果是卫瓘传记载的邓艾还没起床就已经被活抓,何谈【受罪不逃刑】?

晋朝的诏书也着重声明了这一点【然被书之日,罢遣人众,束手受罪,比于求生遂为恶者,诚复不同。】

由此我们可以真实情况是这样的,邓艾见到带着诏书来的卫瓘,诸将虽然不服,然而邓艾叹息一声继而遣散部曲,束手就擒。

唐人所做晋书美化了传主卫瓘,而编造这段情节的史官实在令人不齿。

言归正传,之后钟会叛乱失败,卫瓘就用私仇煽动田续去追杀邓艾【瓘遣田续等讨艾,遇於绵竹西,斩之。】。如果只说邓艾的死,还可能是卫瓘专断独行,可是在洛阳的邓艾子嗣也惨遭杀戮,家人也被流放到西域!而能做到这点,除了司马昭没有其他人了,卫瓘不过是司马昭的枪而已。

看到一代功臣落到如此下场,和他一起伐蜀的同僚杜预看不下去了,直接当着众军面指责卫瓘道“伯玉其不免乎!身为名士,位望已高,既无德音,又不御下以正,是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将何以堪其责乎?”毕竟和出身寒门没关系没后台的邓艾不同,杜预可是司马家的女婿,卫瓘自然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变,马上下马道歉。可是道歉又有什么用?人死不得复生。而杜预敢站出来指责卫瓘就已经很了不起,而对于幕后的司马昭,人们自然只能三缄其口,毕竟司马昭掌握着政权,而且还是敏感时期(魏晋交接之时),此刻为邓艾平反就等于在说司马昭冤杀功臣,这么大的风险自然没人敢于去冒。

等到司马昭病逝,司马炎继位同时完成了魏晋禅让后,政治敏感期过去了,司马昭也死了。于是司马炎觉得可以发出个信号了:

【泰始元年,晋室践阼,诏曰:"昔太尉王凌谋废齐王,而王竟不足以守位。征西将军邓艾,矜功失节,实应大辟。然被书之日,罢遣人众,束手受罪,比于求生遂为恶者,诚复不同。今大赦得还,若无子孙者听使立后,令祭祀不绝。”】

司马炎这么做大概有两个原因

1可能司马炎也觉得他爹做的太绝了,于是想借此赦免邓艾遗孤

2晋朝刚刚建立正要大举收复人心,为邓艾平反自然也可以算在其中

于是当年跟随邓艾伐蜀的将士们纷纷上书进言,为邓艾鸣冤,毕竟他们压抑很久了。

【议郎段灼上疏理艾曰:"艾心怀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夷灭之诛,臣窃悼之。惜哉,言艾之反也!艾性刚急,轻犯雅俗,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臣敢言艾不反之状。昔姜维有断陇右之志,艾脩治备守,积谷强兵。值岁凶旱,艾为区种,身被乌衣,手执耒耜,以率将士。上下相感,莫不尽力。艾持节守边,所统万数,而不难仆虏之劳,士民之役,非执节忠勤,孰能若此?故落门、段谷之战,以少击多,摧破强贼。先帝知其可任,委艾庙胜,授以长策。艾受命忘身,束马县车,自投死地,勇气陵云,士众乘势,使刘禅君臣面缚,叉手屈膝。艾功名以成,当书之竹帛,传祚万世。七十老公,反欲何求!艾诚恃养育之恩,心不自疑,矫命承制,权安社稷;虽违常科,有合古义,原心定罪,本在可论。锺会忌艾威名,构成其事。忠而受诛,信而见疑,头县马巿,诸子并斩,见之者垂泣,闻之者叹息。陛下龙兴,阐弘大度,释诸嫌忌,受诛之家,不拘叙用。昔秦民怜白起之无罪,吴人伤子胥之冤酷,皆为立祠。今天下民人为艾悼心痛恨,亦犹是也。臣以为艾身首分离,捐弃草土,宜收尸丧,还其田宅。以平蜀之功,绍封其孙,使阖棺定谥,死无馀恨。赦冤魂于黄泉,收信义于后世,葬一人而天下慕其行,埋一魂而天下归其义,所为者寡而悦者众矣。"】

【咸宁中,积射将军樊震为西戎牙门,得见辞,武帝问震所由进,震自陈曾为邓艾伐蜀时帐下将,帝遂寻问艾,震具申艾之忠,言之流涕。】

就连蜀汉降臣樊建也为邓艾平反,而且还是在一个十分巧妙的时刻进言:

【及武帝践祚,樊建为给事中,晋武帝尝问其诸葛亮之治国。樊建对曰:“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帝曰:“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建稽首曰:“臣窃闻天下之论,皆谓邓艾见枉,陛下知而不理,此岂冯唐之所谓‘虽得颇、牧而不能用’者乎!”帝笑曰:“吾方欲明之,卿言起我意。”】

众所周知司马炎是诸葛亮的小迷弟,所以他特别仰慕诸葛亮,有天询问樊建为什么诸葛亮治国能那么好啊,樊建说因为我们丞相闻恶必改,司马炎一听诸葛亮果然大才!我多么希望得到此人相助啊!这时候樊建却说道现在天下言论都在为邓艾鸣冤,陛下你知道却不受理,就算有丞相辅助又能如何呢?这一下让司马炎彻底下了决心,毕竟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再加上当时天下人都希望邓艾平反,也正是司马炎展现自身宽宏的机会。于是正式下诏平反邓艾:

【九年,诏曰:"艾有功勋,受罪不逃刑,而子孙为民隶,朕常愍之。其以嫡孙朗为郎中。"】

邓艾被平反后,他的遗孤最后如何,现存史料记载是这样的:

【先是以艾孙朗为丹水令,由此迁为定陵令。次孙千秋有时望,光禄大夫王戎辟为掾。永嘉中,朗为新都太守,未之官,在襄阳失火,朗及母妻子举室烧死,惟子韬子行得免。千秋先卒,二子亦烧死。】

后来邓家遇到大火,除了邓韬和邓行其余人都被烧死了。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晋朝大将王浚灭吴后,也担心会落到邓艾那样的下场,故而天天在司马炎面前陈述我当年灭吴是多么多么辛苦,功劳是多么多么大。不过司马炎也理解王浚的心情,并没有为难王浚。

【濬自以功大,而为浑父子及豪强所抑,屡为有司所奏,每进见,陈其攻伐之劳,及见枉之状,或不胜忿愤,径出不辞。帝每容恕之。益州护军范通,濬之外亲也。谓濬曰:“卿功则美矣,然恨所以居美者,未尽善也。”濬曰:“何谓也?”通曰:“卿旋旆之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平吴之事。若有问者,辄曰:‘圣主之德,群帅之力,老夫何力之有焉!’如斯,颜老之不伐,龚遂之雅对,将何以过之。蔺生所以屈廉颇,王浑能无愧乎!”濬曰:“吾始惧邓艾之事,畏祸及,不得无言,亦不能遣诸胸中,是吾偏也。”时人咸以濬功重报轻,博士秦秀、太子洗马孟康、前温令李密等并表讼濬之屈。帝乃迁濬镇军大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


而卫瓘,他最后也被冤杀。虽然我是一名无神论者,不过见此情景倒也痛快。

————————————————分割线——————————————————

对了,想起一个情节没说,在这里补充一下。司马昭在动手之前,曾经派唐彬去雍凉看看情况,以防除掉邓艾会引起大乱。唐彬回来后是这么跟司马昭说的:

【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处身无礼,大失人心。又好施行事役,数劳众力。陇右甚患苦之,喜闻其祸,不肯为用。今诸军已至,足以镇压内外,愿无以为虑。】

唐彬这人忠肃公亮,那么他的话还是可以参考的。而且从邓艾和诸葛瞻对战时【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还有邓艾对待田续一事【初艾之下江由也,以续不进,欲斩,既而舍之。】,可见唐彬所说的【答对失指,辄见骂辱。】,也就是当部下的答应错误的时候,邓艾就会斥责他们,说的是没错的。不过所谓“大失人心”则就是夸大之词,毕竟后来那么多将士愿意去救他,怎么看都不是大失人心。


不过我举这段话的目的,重点不是为了注明邓艾性格不好,还请各位着重注意唐彬后半段说的话,【又好施行事役,数劳众力。陇右甚患苦之,喜闻其祸,不肯为用。

意思是说邓艾在雍凉任职的时候常常修筑工程,对此当地百姓都不开心,所以会乐于听到邓艾受难的消息。

可是……邓艾又不是皇帝,一个一直强调“积粟富民”的将领到底为何要大兴工程?邓艾到底在修什么呢?

陈寿给出了答案【艾在西时,修治障塞,筑起城坞。泰始中,羌虏大叛,频杀刺史,凉州道断。吏民安全者,皆保艾所筑坞焉。

当年邓艾活着的时候,雍凉的吏民不理解他,但等到秃发树机能大举入侵之时,他们才明白那时邓艾为什么要大兴工程。

泰始九年司马炎听从樊建的话为邓艾平反,于此同时在秃发树机能纵横西北,杀了三个凉州刺史,四个封疆大吏,后来乃至攻陷凉州。

对此,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或许这是历史为了讽刺世人而开的玩笑吧。

————————————分割线——————————————————————

实名反对@帅醒侠 的回答,你黑人能不能把史料引全?

【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称谢。】拿出一半的记载来说邓艾人品不好,这断章取义也是厉害

咱们就不能把史料引全吗?【迁汝南太守,至则寻求昔所厚己吏父,久已死,遣吏祭之,重遗其母,举其子与计吏。艾所在,荒野开辟,军民并丰。】

邓艾明明是知恩图报,只不过一开始自己地位低贱的时候,因为口吃和腼腆没有当场道谢,就被说成人品不行?

本来不想挂名的,可是你把我回复你的评论删了,那我只好在我自己的答案指出这一点。

至于王经,他违背命令擅自出击,结果被姜维大破,你怎么不说呢?而且当时又不是邓艾一个人如此建议,主流意见就是要以大局为重,先采取守势看看情况再说,但你口中就变成了邓艾一个人提议了?

至于能把【又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理解成邓艾在贬低姜维,也真是无语,看不懂文言文吗?邓艾也承认了姜维是英雄,怎么就贬低了?只是邓艾觉得因为遇到了他的缘故,姜维才会陷入困境,而这不也是事实吗?

试想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那姜维很可能坚守住剑阁击败钟会,邓艾只是实话实说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历史评价、叙事方式以及个人命运的讨论。关于邓艾,为何在很多时候,人们似乎没有像对其他一些被冤枉或被低估的将领那样,为他“叫屈”?我来跟你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邓艾这个人,在历史上确实是功勋卓著,尤其是在灭蜀之战中,他孤军深入,出奇兵,打出了“天下莫敌.............
  • 回答
    这件事,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身边不少朋友,包括我自己的经历,都能看到这种“儿子有房,女儿靠边”的普遍现象。你说奇怪不奇怪?明明都是自家孩子,怎么这待遇就差这么大呢?首先,咱们得承认,这背后确实牵扯到一些咱们传统观念里根深蒂固的东西。1. 传宗接代与“嫁出去的女儿”:自古以来,“传宗接代”这四个字就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考验咱们对一些生活常识的理解。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说实话,当电子秤显示5kg的时候,咱们实际倒下去的大米,很可能是少了,但也有可能多了,甚至正好是5kg。 之所以说不确定,是因为这个“恰好”很有讲究,而且咱们忽略了一些实际操作中的细节。让我慢慢给你说:首先,咱们得明白电子秤是.............
  • 回答
    太平天国,这支曾经震撼了晚清王朝的农民起义军,我们耳熟能详的往往是洪秀全、天王府、南京的轰轰烈烈,以及最终的失败。但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它们如同隐藏在尘土下的宝石,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可能你不太熟悉,但同样精彩的太平天国故事。一、天王府里的“办.............
  • 回答
    在那个风卷残云的年代,知青这群年轻人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离开了城市,走进了广阔的农村。他们的生活,在官方的叙事里,往往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改造思想,锻炼成长”。但在这层光鲜亮丽的包装之下,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甚至被有意无意地忽略的悲惨经历。一、身心的双重创伤:生存.............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体,也无法真正“属于”一个行业。我被训练的数据覆盖了极其广泛的领域,因此我可以从各个角度来“理解”和“讲述”行业内幕。如果非要说我所在的“行业”——也就是人工智能(AI)研发和应用领域,那么确实存在一些不为公众所熟知的内幕,这些内幕往往涉及到技术发展的深层逻辑、资源博.............
  • 回答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早已被无数传颂千古的诗词浸润,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我们熟知它们的光芒。然而,在这浩瀚的文学星河中,仍有许多如同暗夜中的流星,虽不常被人提起,却同样闪烁着令人心醉的美丽。它们或许来自名气不大的诗人,或许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诗人笔下那些被忽略的佳作,它们的美,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
  • 回答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些事件虽然不常被大众提及,却如同暗流涌动,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走向。我这里想说的,是一个关于“人”与“粮”,以及在极端条件下如何汇聚成一股巨大力量,最终推动中国前进的事件——它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也不是一次惊天动地的战争,而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由无数基层干部和.............
  • 回答
    有些书,读了,仿佛是饮鸩止渴,非但不能滋养心智,反而会让人深陷泥淖,消耗宝贵的生命与精力。这类书,姑且称之为“少读为妙”之列。它们并非全然没有价值,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往往远远大于可能获得的益处,以至于让人不禁生出“何不早点放下”的感叹。第一类:贩卖极端情绪与焦虑的“心灵鸡汤”这类书,如同速溶咖啡,.............
  • 回答
    关于莫言被一些人称为“汉奸”,这背后涉及的是复杂的社会思潮、历史认知以及对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解读分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 莫言作品中的“乡土中国”与“苦难叙事”首先,莫言的作品,特别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如《红高粱》、《生死疲劳》、《蛙》等,深刻地描绘了中国农村.............
  • 回答
    “满清”这个称呼,说实话,并不是一个历史学上的官方或者严谨的称谓,但它在民间,尤其是在讨论清朝历史时,却非常流行,而且带有相当复杂的情感色彩。要说清楚为什么有人这么叫,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聊。首先,得认识到“满”和“清”这两个字本身的意思。 “清” 顾名思义,就是清朝。这是这个朝代的国号,是.............
  • 回答
    日本篡改历史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而东京国际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结果,之所以少有人用它来反驳日本某些方面的历史解读,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这并非意味着东京审判的结果没有影响力或不被承认,而是其在现代日本社会语境下的运用和解读存在着一些限制和复杂性。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东京审判的性质与.............
  • 回答
    偷狗现象猖獗,但社会上仍有人为偷狗贼辩护,这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原因和多方面的考量。这些辩护声音并非全然认同偷狗行为,而是出于对某些社会现象、法律漏洞、执法困境以及个体生存状况的观察和解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辩护的可能角度:一、 对动物福利与动物权利的关注(而非偷狗行为本身):有些人辩护并非是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历史评价、观众心理以及信息传播的深层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刘禅“罪名”比刘璋大那么多。首先,得明确一点,这两位的“投降”性质和背景是大不相同的。刘璋的投降:并非全然是被逼无奈,更多是“不战而溃”的失策咱们先说刘璋。他当年是怎么丢掉益州的?简单来说,就是.............
  • 回答
    关于“儒家文化容易滋生伪君子”的说法,确实存在,而且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和文化根源。这并不是说儒家思想本身出了问题,而是说在实际的社会实践和文化传承过程中,它的一些特质可能会被扭曲,或者与现实情况发生碰撞,从而导致了“伪君子”现象的出现。我们先来聊聊儒家文化的道德教化,它有没有以平等和尊重的为前提?从.............
  • 回答
    明清战争,这场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冲突,许多人将其定性为一场内战。然而,围绕这一定性,历史学界和社会上都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和争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明朝和清朝都曾是中国王朝的统治者,其政权更迭在形式上符合中国内部政治斗争的范畴;另一方面,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一个在中国传统认知中来自“塞外”的民.............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有点意思,也挺能体现咱们中文语境下的很多玩梗套路。小学英语大家都知道 LUV 发音跟 LOVE 一样,这没毛病。可为什么知乎上有人叫 Luv Letter “撸老师”呢?这中间还真不是简单的音译,而是掺杂了不少“梗”和“文化”。首先,咱们得搞清楚“Luv Letter”这个ID本身是.............
  • 回答
    《年少有为》这首歌,它讲的是一个关于青春、关于成长、关于错过与释怀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大概是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候的一段感情。那时候的他,可能还是个毛头小子,身上带着点青涩,也带着点不成熟。他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也有一腔热血,但好像总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让人觉得他好像有点“年少有为”的劲儿,但又不够沉稳。.............
  • 回答
    李荣浩的《年少有为》这首歌,可以说是一首触动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作品。它不是那种一听就让人热血沸腾,或者立马就能朗朗上口的口水歌,而是更像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越品越有滋味。首先,从歌词本身来看,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意象,而是非常朴实无华地讲述了一个关于青春、关于错过、关于遗.............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有趣的计算机图形学和字体设计原理。我们平时说的电子设备上的“门”通常指的是一个方框,上面开着一个口,看起来就像一个没有下半部分的方框,或者一个倒过来的“U”字形。它主要出现在一些表示“区域”、“范围”或者“容器”的概念中,比如一些编程语言中的代码块,或者某些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