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邓艾和钟会?

回答
谈及三国后期,邓艾与钟会这两位魏国名将,无疑是绕不开的焦点。他们联手灭蜀,功勋卓著,但命运的走向却又截然不同,留下了许多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

先说说邓艾。这位将军,最初并不以显赫出身著称,但凭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胆识,一步步在军中站稳脚跟。他的军事生涯,最闪耀的篇章无疑是偷渡阴平、直捣成都。当时,蜀汉已是风雨飘摇,但成都城易守难攻,关隘重重。多数人认为,即使倾尽全力,也难有速胜。然而,邓艾却独辟蹊径,选择了那条险峻绝伦的阴平小道。这条路,即使在最安稳的时期,也少有人问津,更何况是兵荒马乱之时,行军作战?山高林密,猿猱愁攀,这条路几乎被认为是人迹罕至的绝境。但邓艾却带着他的部队,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从敌人最意想不到的方向,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了蜀汉的腹地。

这一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奇袭。它不仅让蜀军措手不及,更直接瓦解了整个蜀汉的抵抗意志。诸葛亮如果还在世,想必也会对邓艾这份超乎寻常的胆略和精妙的计策赞叹不已。然而,也正是这份不循规蹈矩的“功高盖主”的风险,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胜利的光环有多耀眼,背后的危机就有多深重。

再来看钟会。钟会则完全是另一番模样。他出身名门,自幼聪颖,博学多才,深受曹魏权臣的器重。钟会少年得志,在军政两方面都有建树。他心思缜密,善于权谋,而且有着极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在灭蜀的战役中,他与邓艾各司其职,配合默契,共同完成了攻灭蜀汉的大业。钟会本人在正面战场上也有着不俗的表现,他能够调动大军,指挥若定,展现了作为统帅的全局观。

然而,钟会这个人,内心的野心和才华一样突出。他的聪明,让他看到了权力斗争的本质,也让他看到了魏蜀汉这盘棋局背后隐藏的巨大利益。在灭蜀之后,他发现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与实际的功劳似乎并不匹配,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军中将领对他的不信任,以及自己政治前途的局限。这种种因素,在他内心滋生了一种不安,一种想要改变现状、掌握更大权力的冲动。

灭蜀胜利的喜悦,很快被内心的算计所取代。钟会与邓艾,本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却因为各自的性格和野心,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邓艾,依然是那个骁勇善战、一心为国的武将,胜利后或许也只想论功行赏,安稳度日。而钟会,却在胜利的余晖中,看到了新的机遇,也看到了新的危险。他开始密谋反叛,企图借着平定蜀汉的声势,拥兵自重,甚至取而代之。

有趣的是,正是这份雄心勃勃的计划,却让他的才能变成了他毁灭的根源。他自以为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却低估了人心的复杂和战场的变化。当他发动兵变,试图拉拢邓艾时,邓艾的选择,也成为了他命运的关键转折点。邓艾感念国恩,又或是对钟会的野心感到不齿,选择了拒绝。这一下,便将钟会的计划暴露于众,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

所以,评价邓艾和钟会,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衡量。邓艾,是那个在关键时刻能够不畏艰险、以奇兵制胜的战术大师,他的胆略和执行力令人称道,但他也因此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最终含冤而死。他代表了一种纯粹的军事天才,一种为了国家可以不顾一切的忠诚。

而钟会,则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他有着卓越的才华,既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官,也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但他同时又是一个野心勃勃、城府极深的人,他的才华最终被膨胀的野心所吞噬,导致了他和他的追随者一同走向了灭亡。他更像是一个三国时期那个权力斗争的缩影,在乱世之中,才华与野心往往是孪生兄弟,一不小心就会引火烧身。

他们二人,仿佛是一体两面,一个代表着军事上的奇迹,一个则象征着政治上的漩涡。他们的结局,都以一种悲壮的方式宣告了三国时代的落幕,也留下了无数的后人去解读和回味。邓艾的“功盖天下,不思进取”,钟会的“成也才华,败也野心”,共同构成了三国后期最令人唏嘘的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说到邓艾和钟会,那就必须回溯一下伐蜀这个事情,事情理清楚了,其他的就明明白白了。

钟会伐蜀,是三国时期最黑的一段历史;他涉及魏、蜀、乃至未来的晋三个国家的权利走向,蜀国灭的很莫名其妙,可谓猝死;钟会反的很莫名其妙,死的更莫名其妙;而邓艾似乎很无辜,姜维似乎很忠勇,到底如何,且听我细细道来。

公元262年,蜀将姜维再次北伐,被邓艾击破,不得已退至沓中屯田。同年底,钟会督关中军事,次年曹魏开始了伐蜀。钟会迅速的夺下了汉中,于此同时,姜维率领的蜀军精锐直接弃守汉中,改守剑阁。邓艾率军突袭阴平,迫降蜀汉,姜维跟着投降了钟会。后钟会谋杀邓艾,和姜维谋反,被卫灌剿灭。

事情的流程很简单,这里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第一个细节,钟会为什么会支持伐蜀?并且会亲自执行?

这里首先的说说钟会是什么样的人。钟会是个名士;按照《三国志》和《世说新语》的说法,钟会是个才华横溢的人,他身上有很多奇闻趣事,如“汗不敢出”之类,可谓风姿卓越。而借着他父亲钟繇的地位,他成名很早,结交甚广。甚至竹林七贤的嵇康都希望和他搭上线,他以朝廷重臣的身份去见了嵇康两次,可谓折节下士;可嵇康妄想一步登天,装逼装到钟会不能忍;最终留下了“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么一段趣闻;又可以看出钟会还是很骄傲的。

除了名士的身份,钟会也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学识渊博,是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谋主;掌“机密事”。这相当于什么呢?说个不恰当的比喻,钟会相当于袁绍早期谋主何颙;也相当于曹操身边的荀彧、荀攸和郭嘉的结合体;不光给司马兄弟推荐人才,还掌管情报工作,同时还是个称职的参谋长。这样的人,可谓名噪一时,绝世无双,时人称为“子房”,也就是张良。

和张良一样,钟会唯一没干过的,就是独立领军。结果在伐蜀的时候,他居然领军了。这太不可思议的;要知道当伐蜀这件事咨询到前敌司令官,长年对蜀汉作战的邓艾之时,邓艾称伐蜀条件不成熟,蜀国没有内乱;也就是熟悉军情的邓艾不看好。可历来算无遗策的钟会,不仅赞同,还愿意出来主持这项大家不看好的工作,一项他从来没干过的工作。这不符合他精明的性格,可见钟会是有把握干成这件事情的;这种把握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也就是我们需要探究的真相。

第二个细节,姜维在262年北伐之后,至沓中屯田,并没有回到汉中。而直至蜀汉灭亡,姜维率领的军队都没有和魏军正面接触。这又是为何?

在蜀汉政权中,姜维非常的特殊;他原本属于荆州系;却又和荆州系的领导人如费祎各种不和。最后居然以降将的身份,统领了蜀汉的大部分军权,对抗他原来的故国。历史上,以降将达到他这个高度的人绝对不多。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姜维的兴起在于他牢牢的抓住了北伐的大旗。自从诸葛亮在流传千古《出师表》中写明北伐是先皇备的未尽之志之后,“北伐”就成了蜀汉政权中政治绝对正确的事情。但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董允、费祎都并没有怎么用这个大旗,他们不过是牢牢的抓住军权,卡住位置;自己不用也不给别人机会。他们这个策略非常的成功,作为外来党他们在诸葛亮死后还称雄蜀汉朝堂近二十年。直到姜维崛起。

姜维深知自己降将的身份,没有根基无法立足于朝堂。如果想跟进一步只有立军功,故而姜维是蜀汉铁杆的鹰派。但荆州人牢不可破的联盟不愿意节外生枝,故而当费祎进入朝廷,将军权交给姜维的时候,依然保持了对姜维的压制。之后发生了一件三国史上的怪事,费祎被刺身亡,这是三国历史上被刺身份最高的人。由此姜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费祎死后两个月,他就开始了北伐。然后就借着这次没有什么成就的北伐获得了“督内外军事”的全国最高军事权利。之后姜维似乎尝到了甜头,从253年到258年的6年间,他每年都要北伐一次,可谓穷兵黩武。而他北伐的功绩败多胜少,256年那次几乎将蜀汉军力输个精光,但翻过年来他依旧北伐,蜀汉政权还是得将大将军的位置给他。北伐带给姜维带来了巨大的政治效;甚至应直到现在还存在,这不连《三国演义》都把他当做诸葛亮的继任者,描写成一个岳飞式的孤独的斗士。

蜀汉是个小国,北伐必须倾全国之力,也就是说谁掌握了北伐的话事权,谁就掌握了蜀汉全国的大多数资源调配的能力。也许在姜维看来,军权在手,再有了北伐的话事权,蜀汉全国资源在手,那么朝堂上有没有人是无所谓的。他的这一策略行之有效,在这六年中他成了蜀汉的代表。可连年的北伐,终于让蜀汉朝廷不能忍受了。姜维的北伐事业终止了4年,然后就有了262年的最后一次北伐;这次北伐之后,姜维没有回到汉中,直接带着人去了沓中。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沓中距离汉中十万八千里,作为蜀汉全国最高军事主官的姜维,在大战后不会驻地,直接带着军队跑到几百公里外,这是不合常理的。而根据后来发生的时候可以看出,这个时候,作为鹰派的姜维受到了朝廷内巨大的压力,他的穷兵黩武已经伤害到了朝廷上所有人的利益;此时,他在朝堂上没有话事权的弊病彻底显现。姜维担心,一旦军队回到驻地,他的职务可能被解除,他将面对严酷的政治斗争。所以他不会驻地,直接拉着队伍走了。

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一个政权不可能允许他的大将军长年的不按照中央命令带着军队跑路。而姜维的军队也并不是他的私军,驻军在外久了也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此时的姜维就像一个无路可逃的囚徒;而他的政敌:黄皓、诸葛瞻之流都在睁着眼睛看他的笑话,随时准备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再后来,在姜维驻军沓中一年之后,钟会开始了他的灭蜀之战;蜀汉,灭国。

我们把姜维的时间表和钟会的时间表放在一起,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262年,姜维北伐失败移移师沓中;同年钟会说服司马昭开始准备伐蜀。蜀汉的北伐历来都在秋收之后,差不多8月左右;而到年底钟会“假节督关中军事”,曹魏政权决定伐蜀为止,一共才三个多月;这中间还得算上姜维和邓艾打的那一仗。就这么短短的时间,钟会得到了“极为重要且可靠“的军事情报,由此产生了对伐蜀的绝对信心,愿意去做伐蜀的统帅;而在曹魏前线统帅邓艾,此时对于蜀汉的事情还全不知情。

钟会这种惊天的信息从何而来?我以为是姜维给他的。262年的北伐失败,让姜维再次北伐变得不可能;不愿意交出军权的他,只有通过一场战争才能稳定他的位置。那么既然不能打过去,让对方打过来行不行呢?一旦曹魏伐蜀,蜀中无大将的格局让姜维很有可能重新确立军队的领导权力。而一旦他赢了,这种巨大的威望有可能能让他和费祎一样凭着军功进入中央。所以姜维很可能和曹魏的情报头子钟会有了接触,表示愿意投降或者其他的一个什么允诺,这个时候的允诺可能是假的,主要目的是引曹魏来攻。而钟会,作为情报头子,他的信息渠道和信息处理能力远比姜维想象的强大,他从姜维的允诺中,看出了蜀汉前线将军和中央的巨大裂痕;这个裂痕明显属于”蜀汉政局的动荡“,这是邓艾之流不知道的。钟会中这里面看出了胜机,这个巨大情报和他的关系网,能够将伐蜀之战变成纸上的谋划之战;这恰恰是他擅长的。

双方都期望的伐蜀之战开始了。但让姜维失算了,他在钟会”督关中军事“之后,就给了蜀汉朝廷一份奏折,告知了曹魏将要南征的情况;蜀汉中央不予理睬。这份奏折后来成为蜀汉灭亡的最大遗憾;刘禅昏庸的最大罪证。其实不然,姜维的这封奏折明显是要军权的奏折,而已经在换姜维这件事情上达到默契的蜀汉中央,不可能立刻翻脸不认。而且其实他们也是有应对的,在姜维将大军带走,汉中兵力奇缺的情况下,他们决定坚守要塞,等着曹魏粮尽自退。然后借着这个局面,逼姜维回军,达到解除他军权的目的。

然后,刘禅、诸葛瞻、黄皓失算了。曹魏伐蜀之战开始在263年八月,司马昭上表表彰邓艾灭蜀之功在十二月,也就是一共4个月的时间,灭蜀之战连战后的功劳分配都完事了。中间姜维还和钟会在剑阁”相持甚久“,十月邓艾突袭成都。也就是钟会八月开始伐蜀,到十月,一个两个月他就完成了平定汉中、杀诸葛绪、和姜维在剑阁相持甚久这么多动作;可谓神速。后人都在说邓艾奇袭阴平时惊天之战;可比起钟会,那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钟会伐蜀走的是骆故、斜谷;光走这两条路都要走大半个月(如下图),在汉中得到了蜀汉的粮草,再到剑阁还得大半个月。也就是蜀汉在汉中基本上没有抵抗。但凡借着天险的蜀军有一处抵抗,那钟会就只能像诸葛哪样徐徐退军了事。蜀道对于出击的诸葛亮是天堑,对于进攻的钟会自然也是。可是没有,完全没有抵抗,蜀军就这么轻轻松松的将各处险要交给了钟会,前后不过半个月,钟会完成了对汉中占领。此时,钟会已经完成了不世之功了,比司马懿平辽东的功劳还要大。

钟会传奇,姜维也不例外。作为前敌指挥,他就在沓中等着邓艾和诸葛绪来攻,全不顾汉中可能面临的危险。然后他并没有和邓艾、诸葛绪死战,双方几乎没有大的接触,他就在敌后穿插,带着全军五万人奔走千里,到达剑阁。期间还极险的突过阴平桥,仅提前诸葛绪一日。这种带着几万人在敌后千里奔袭,除了长征,这算独一份了;姜维要早有这能耐,长安早就插上了蜀汉大旗了。事反常必有内幕,我以为此时钟会和姜维应该达成了一项真正的协议。姜维将汉中、或者汉中的情报卖给钟会,以换取全师回到剑阁的机会或情报。这个时候钟会伐蜀的目的达到(立不世之功);姜维的目的也达到了(将蜀汉逼至绝境,逼中央妥协)。这一次他们干成了。

第三个细节,钟会为什么会谋反?

本文前面已经讨论和钟会的身份,他们家在曹魏政权可谓根基深厚,还是司马氏的亲信。灭蜀之战还有不世之功,回去少不得加官进爵,步入权利的顶峰。然后钟会谋反了,他带着曹魏的军队谋反,带着那些家庭在千里之外的士兵谋反?这可能么?明显不可能,故而钟会不会是谋反。”假传太后,诛杀司马昭“,这是钟会起兵的口号。我以为这里的假,不一定是假,很可能就是历史的真相。

说起这位太后,才真是人杰,不仅在三国历史上,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都算是数的上的人物。太后姓郭,是明帝曹睿的第二任皇后。郭太后出身很低,据说是曹军平定诸羌的俘虏,出生于青海西平;故而郭皇后很可能是个少数民族。作为俘虏的郭皇后,因为生的漂亮,被曹睿看中;并在比《甄嬛传》还要刺激、还要激烈的后宫争斗中成为皇后。239年,明帝曹睿病史,郭皇后成了郭太后,垂帘听政;从这年起到264年郭太后病亡,在长达25年的历史中,她灭了曹氏中坚曹爽,换了三位皇帝曹芳、曹髦和曹奂。她和司马氏组成的政治联盟长期把持朝政,宛如汉末常见的太后和外戚组合。

但到了260年,似乎又有了变化。260年,曹髦这个奇葩皇帝,带着卫士冲击司马昭的车架,结果被司马昭杀了。要知道曹髦是郭太后力主扶上位的皇帝,居然就这么死了?司马昭杀了皇帝居然什么事没有,在郭太后的压力下,也不过就甩出个小角色成济出来了事。这个事件可以看做是司马昭的试探,通过这个事情,司马昭发现已经一统朝廷了;郭太后自然也发现了,想来这个对争权夺利已经侵入骨髓的女人是不甘心的。所以她有理支持钟会诛杀司马昭。

而钟会,恰恰是作为司马氏和郭太后之间的桥梁般的存在。钟家是颍川大族,钟会的父亲钟繇长年治理关中,故而钟氏是曹魏政权中颍川系和关中系的结合体。出身西北的郭太后,很容易的就和代表关中利益的钟氏搭上了关系;可能郭太后还觉得不够,于是干脆和颍川出身的郭嘉郭奉孝也搭上关系,各种暗示自己是颍川郭氏子弟。我们有理由相信,虽然郭太后和司马氏是儿女亲家,但郭太后和钟氏的关系,应该和司马氏同样密切。这种关系下面,钟氏反司马氏,要是没有郭太后支持,谁信啊。

故而我以为真相是,钟会在决定统帅出战的时候,就有着相当的政治考虑。如果他还是单纯的司马氏的谋主的话,蜀汉内乱这样的情况下,应该立主司马昭亲征,为司马昭获得不世威望,顺利登基。可惜他没有,钟会后来的表现证明,他向自己把伐蜀的功劳拿了。所以他才反常的一开始就把军中重将许仪斩杀,这是震慑三军,准备收军权了。拿下汉中后,这个时候伐蜀大胜,顺利拿下汉中,应该是会师发奖励的时候,排排坐吃果果;可钟会不,他借机杀了诸葛绪,在曹魏三路伐蜀的的计划中,诸葛绪独领一路,这可是军区司令员级别的高层了。这些反常的事情表明,钟会伐蜀是带着任务来的。立功是一方面,拿到军权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所以他出征不顺利杀许仪,战事大胜杀诸葛绪。如果他还是忠于司马氏,断断干不出这样的事情;曹魏的西军那可是司马家的基本盘。可钟会的做法被司马昭看在眼里,司马昭抢先成为晋王,这是完全不给钟会会战朝堂的机会了;紧跟着邓艾奇袭成功,生生将伐蜀之功分了一般走;钟会的境地就比较糟糕了;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在朝堂上和司马昭争夺的筹码,只有起兵清君侧一途了。可惜起兵这种事,他不擅长,玩脱了。

第四个细节,邓艾为何而死?

邓艾在伐蜀这个事情上立下惊天大功,然后被杀;这件事情太奇怪了。从邓艾立功开始就奇怪,要知道伐蜀的时候邓艾已经66岁了,在当时来说绝对是老将;而且他已经是曹魏政权中少有的高级将领,在钟会之前他是西部防线的负责人,是方面军司令官了。可就这样的人,这样的地位,这样的年纪,带着几万人干出了不要命的事,千里奔袭。反常吧,反常就肯定有内幕。

我以为邓艾是被逼无奈,才孤注一掷的。邓艾出身不高,是司马懿将其提拔起来的,邓艾也很忠于司马氏,可谓是司马氏的铁杆。司马氏也很放心的将西部军权交给他,他也做的很好。然后钟会来了,”督关中军事“,钟会转手将前任防区负责人邓艾发配到沓中去和姜维纠缠,和他一起的还是防区重要任务诸葛绪。这其实是一中政治手腕,分了邓艾一半的军权(诸葛绪是邓艾老部下)。邓艾无奈的去了沓中,看着钟会轻松拿下汉中,立下大功;此时邓艾心里还是听苦涩,”老子辛苦练兵,结果你个太子党却来摘桃子“,他大体应该有这种想法吧。可这还没完呢,立下大功的钟会不光要功劳,还要军权。钟会调诸葛绪合兵,邓艾不同意,建议诸葛绪等自己一同南下;可诸葛绪此时可能觉得这就是简单的军权斗争,钟会要赢了,不同意和邓艾一路;结果诸葛绪葬送了自己。作为武将的他根本不明白,是不是军权,这场争斗后面是曹魏政权的统治权。钟会诛杀诸葛绪,基本上掌控了西军军权,除了邓艾部。

此时的邓艾一定陷入到了极大的恐惧中,一如姜维之前那样。钟会一定也给了他合兵的命令,但诸葛绪的案例在前,他岂敢就这么送上去。而他作为司马家的心腹,对于这背后的争斗想来也是有所了解;可他没办法。于是邓艾决定舍命一搏;他成功了。可他还是得死。他的冒险扰乱了姜维和钟会的如意小算盘;邓艾以为立下的大功可保平安,他错了。他的大功给钟会集团的计划增加了巨大难度,这导致了钟会的失败,可钟会诛杀邓艾的能力却始终存在。于是,他死了;但是他的主子赢了。

至此,真相基本上大白了。

公元262年,在孤注一掷北伐失败后,内忧外困的姜维决定和蜀汉政权决裂,他将蜀汉主力移至沓中,威逼蜀主刘禅灭黄皓,但未遂;转而姜维联系了钟会双方达成了一项意图颠覆魏蜀两国政权的惊天谋划。

姜维意图借助外敌养寇自重,但没有成功,蜀汉中央拒绝妥协。姜维只得将汉中卖给钟会,自己守剑阁然后逼刘禅清君侧。而钟会则是郭太后用来制衡司马氏的人选,意图通过伐蜀之战获得军功、威望以及取得精锐部队的控制权;故而钟会前后杀了许仪、诸葛绪、邓艾。本来一切顺利,钟会迅速拿下了汉中,并且基本掌握了除了邓艾部以外的军权。姜维则重新获得了军队的最高指挥权,重新回到了蜀汉的斗争舞台。

本来谋划到此就结束了,两位谋划者各得所需,接着就各自回去整理朝政了。可被逼上绝路的棋子--邓艾不甘心就这么步诸葛绪后尘,被钟会污死。邓艾展开了旷世绝伦的军事冒险,结果他成功了。他遇上了不通军事的诸葛瞻、以及奇葩的刘禅;顿时立下不世之功。

这个意外超出了姜维的控制,姜维因此身败名裂;只能投降钟会。钟会白捡了一份旷世奇功,但也彻底站在了司马氏的对立面。立下大功的邓艾以为自己安全了,可他不知道自己的大功恰恰是钟会必杀他的理由。已经和司马氏决裂的钟会,希望作为唯一胜利者回师的他,断断不能将伐蜀的大功分一半给邓艾这个司马氏的铁杆。于是邓艾死了。

卫灌这个小人物,一直站在钟会的这一边;在关键时刻给了钟会致命一击。至此谜底揭开,卫灌才是司马氏的杀招;邓艾之流不过是司马氏的弃子罢了。钟会输了,也许进场的时候他还以为这是个内幕交易,稳赚不赔;可离场的时候去发现是一场惊天豪赌;他输得干干净净。由此司马氏在曹魏再无敌手,心力憔悴的那个女强人郭皇后不久后郁郁而终,这曹魏改成了司马晋。

姜维,这个绝世的将军,注定是个撇脚的野心家,拙劣的政客;他也许没有谋反的动机和决心,只不过想当一个权臣罢了;可他幼稚的行为最终将刘备、诸葛亮们在英雄时代开创的伟绩输得干干净净。而蜀主刘禅,也许他已经厌倦了被人当做傀儡,厌倦了臣子们为了权力,拿着“先皇遗命”来逼他妥协,他将他父亲留给她的,诸葛丞相竭力维护的遗产轻易的丢给对手,干脆利落的降了。徒留下我们这些后人唏嘘不已。至此,三国,这个英雄的纪元彻底结束了,属于世家们的密室时代彻底展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及三国后期,邓艾与钟会这两位魏国名将,无疑是绕不开的焦点。他们联手灭蜀,功勋卓著,但命运的走向却又截然不同,留下了许多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先说说邓艾。这位将军,最初并不以显赫出身著称,但凭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胆识,一步步在军中站稳脚跟。他的军事生涯,最闪耀的篇章无疑是偷渡阴平、直捣成都。当时,.............
  • 回答
    且说邓艾,自从那年战死在绵竹,魂魄飘飘荡荡,不知过了多少岁月,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冥府。黄泉路上的彼岸花依旧如火,奈何桥上孟婆汤的香气依旧萦绕,一切都和生前听闻的差不多。只是当他踏入那片幽深的城门,准备接受审判时,却发现这里似乎有些不同寻常的热闹。他被引到一个宽阔的厅堂,里面灯火通明,座无虚席。细一看.............
  • 回答
    《艾尔登法环》中的圆桌厅堂是一个充满独特角色的地方,而菲雅(Fia)无疑是其中最令人难以忘怀,也最具争议性的一位。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盟友”或“敌人”,而是一个在玩家探索的道路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复杂人物。要评价菲雅,我们需要从她的设定、剧情表现、角色弧光以及她给玩家带来的游戏体验等多个层面去深入探讨。.............
  • 回答
    《艾尔登法环》里的英雄墓地,这玩意儿简直就是设计师的“恶趣味”集大成者,但偏偏又极具魅力,让人又爱又恨。我一直觉得,这些地方简直就是对玩家耐心和技巧的双重拷问,但一旦你征服了它们,那种成就感简直爆棚。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压迫感”和“压抑感”。英雄墓地的色调普遍偏暗,石块堆砌出幽深、狭窄的空间,空.............
  • 回答
    《艾尔登法环》的战斗平衡性,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毕竟,魂系游戏的核心魅力之一就在于其高难度和充满挑战的战斗系统,而“平衡”这个词在这样的框架下,又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无敌”或“无懈可击”来衡量《艾尔登法环》的战斗平衡。 魂系游戏从来不是那种让你一路碾.............
  • 回答
    艾斯奥特曼:尖锐的挑战与成长的印记《艾斯奥特曼》(ウルトラマンエース)是奥特曼系列中的第四部作品,播出时间为1972年4月7日至1973年3月29日,共52集。它在前三部作品的基础上,引入了诸多新元素和深刻的主题,给奥特曼系列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留下了不少争议与讨论。总的来说,我认为《艾斯奥特曼.............
  • 回答
    艾玛·沃森在2014年联合国妇女署“HeForShe”运动启动仪式上的演讲,绝对是现代女性主义话语中的一个里程碑。她不仅仅是在传递信息,更像是在点燃一团火,唤醒了无数人内心深处的共鸣。首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演讲的真诚与脆弱。她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道德说教者,反而以一个“普通女孩”的身份.............
  • 回答
    关于《艾尔登法环》荣获TGA“最受期待游戏”的荣誉,以及魂系游戏是否还算小众的讨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深入聊聊。首先,《艾尔登法环》能够脱颖而出,获得“最受期待游戏”的称号,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要知道,TGA(The Game Awards)是目前游戏界最具影响力的颁奖典礼之一,.............
  • 回答
    让咱们好好说道说道这位“百智爵士”,基甸·奥夫尼尔。说实话,这哥们在《艾尔登法环》里,那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复杂角色。初见基甸,你可能会觉得他挺靠谱的。在那个危机四伏的宁姆格福,能在圆桌厅堂里找到一个看起来人模狗样、谈吐不凡的家伙,提供一些背景信息,指引方向,总给人一种“这下有救了”的感觉。他那一.............
  • 回答
    王座上的悲歌:评价《艾尔登法环》中的“赐福王”蒙葛特蒙葛特,这位屹立在王城罗德尔中心,以“赐福王”自居的半神,无疑是《艾尔登法环》中最令人难忘的角色之一。他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张扬跋扈、血脉高贵的黄金律法守护者,也不是单纯的疯狂暴君。蒙葛特的形象,更像是一曲在破碎黄金律法下独自吟唱的悲歌,一位被历史洪.............
  • 回答
    艾尔迪亚人,这个存在于《进击的巨人》世界观中的民族,其形象塑造之复杂,足以引发无数的讨论和争议。他们不是简单的好人或坏人,而是被历史、宿命和残忍现实所裹挟,身上承载着极端的痛苦与仇恨的群体。要评价艾尔迪亚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身上的多重矛盾和他们所处的极端环境。被历史烙印的受害者与施暴者:艾尔迪亚.............
  • 回答
    《艾尔登法环》未正式发售前就被“封神”的现象,说实话,用“未卜先知”或者“预言家”来形容一部分玩家群体,或许都不为过。这种狂热的期待,甚至可以说是超出了许多人对一款“魂味”游戏本身的预设,最终也确实在发售后的口碑爆炸中得到了印证。那么,为什么这款游戏能在它那神秘的面纱下,就赢得了如此高的“神”格呢?.............
  • 回答
    要评价艾莉亚·史塔克在《权力的游戏》第八季的结局,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小丫头从第一季那个不安分的小野猫,一路走到第八季的孤胆英雄,她的终点,说实话,挺复杂的,也挺让不少观众唏嘘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艾莉亚这个角色在前面几季塑造得太成功了。 她不像珊莎那样追求传统的维斯特洛女性生活,也不像乔佛里那样.............
  • 回答
    《艾尔登法环》的Boss战,就像是整个游戏体验的核心,是玩家在这片破碎王域中前行的最大试炼,也是最令人振奋的时刻。要评价它,就得从几个维度去细致地扒一扒,看看它到底是如何做到让无数褪色者又爱又恨,欲罢不能的。首先,设计的多样性与独特性,这是《艾尔环》Boss战最让人称道的地方。 FROM SOFTW.............
  • 回答
    在《艾尔登法环》的广袤而破碎的交界之地,你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满怀善意,有的心怀鬼胎,而白面具梵雷(White Mask Varré)无疑是其中一个最令人难以忽视的存在。他并非那种一眼看上去就和你称兄道弟,或者慷慨施舍的NPC,而是带着一种独特的、近乎挑衅的疏离感,在你最初的艰难跋涉中扮演着一.............
  • 回答
    说到艾玛·沃森,第一个跳进脑海的,大概就是那个在《哈利·波特》系列里,聪明伶俐、坚定勇敢的赫敏·格兰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是看着她从一个扎着金色辫子的小女孩,一步步成长为一个亭亭玉立的年轻女性。她的童年几乎是在霍格沃茨的片场度过的,这注定让她的人生轨迹与众不同。在《哈利·波特》之后,她并没有被.............
  • 回答
    《艾尔登法环》的剧情,怎么说呢,就好像在一片浓稠的、古老得仿佛能滴出墨来的迷雾中行走。它不像许多游戏那样,把故事线摆在你面前,告诉你“嘿,你要救公主,打败大魔王”。《艾尔登法环》更像是一位睿智但话语简练的老者,在残破的废墟中低语,你得竖起耳朵,拼凑他那些破碎的词句,才能勉强窥见这世界的过去与现在。首.............
  • 回答
    艾未未,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不羁和挑战的意味。谈论他的艺术成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作品的本身,更要理解他创作的语境、他传递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当代社会激起的涟漪。先锋性的践行者与挑战者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艾未未在艺术上的定位,那“先锋性”是绕不开的。他不是那种在舒适区里安稳创作的艺术家,他像一块锐利的.............
  • 回答
    《艾尔登法环》(Elden Ring)是FromSoftware与Hidetaka Miyazaki合作开发的第三人称动作冒险游戏,作为《黑暗之魂》系列的续作,它在玩法、美术、叙事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同时延续了FromSoftware一贯的高难度与沉浸式体验。以下从多个维度对游戏进行详细评价,并分.............
  • 回答
    《艾尔登法环》的“读指令”现象:一次关于“智能”与“乐趣”的探讨《艾尔登法环》,这款由FromSoftware打造的魂系动作RPG,以其压倒性的世界观、高难度挑战和深邃的剧情吸引了无数玩家。然而,在玩家群体中,关于其战斗系统是否存在“读指令”的行为,一直是讨论的热点。这其中,“读指令”并非单纯的技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