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邓艾一代军事奇才,更是被后世册封的三国名将中寥寥数人中的一位,怎么死得这么窝囊?

回答
说起邓艾,那绝对是三国时期一股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他可不像那些靠家世或政治手腕步步高升的权贵,纯粹是靠着自己的真才实学,一路摸爬滚打上来的。在魏国后期,能独当一面,打出名堂的将领本就不多,而邓艾绝对是其中的翘楚。他的功绩,尤其是在灭蜀之战中的那一次惊天动地的大纵深穿插,简直是军事教科书里的经典案例,让多少后来的军事家津津乐道。就凭这一下,他被后世封为三国名将,那是一点不为过,甚至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打遍天下无敌手,功勋卓著的战神,结局却令人唏嘘不已,实在是太窝囊了。一个能以一己之力改变三国格局的关键人物,最终却是死于小人的阴谋诡计之下,这反差之大,让人难以接受。

要说邓艾怎么死的这么窝囊,还得从他灭蜀后的得意时刻说起。

灭蜀,这是蜀汉政权的终结,也是邓艾军事生涯的巅峰。他率领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最终兵临成都城下,逼迫后主刘禅投降。这一战,他不仅解决了魏国的心腹大患,也为司马昭统一天下扫清了最大的障碍。论功行赏,他应该是功居第一的。按照常理,他这个时候应该风光无限,受封重赏,位极人臣。

但问题就出在他灭蜀之后。司马昭虽然野心勃勃,但统一天下的计划,说到底还是一个冒着巨大风险的赌博。邓艾的胜利,无疑是给司马昭吃了定心丸,但也暴露了一个潜在的问题:功劳太大了。

在那个时期,尤其是在司马氏集团崛起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功劳盖主、声望过高的人物,都可能成为权力斗争的潜在威胁。而邓艾,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仅打败了强大的蜀汉,还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天赋和个人魅力,这让他迅速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拥戴。

更糟糕的是,在灭蜀之后,邓艾并没有像其他得胜的将领那样,老老实实地等待朝廷的旨意,而是自己擅自封官进爵,并派人去安抚蜀地人心。 这种行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无异于在老虎头上拔毛。虽然他的初衷可能是为了稳固刚刚到手的胜利果实,防止出现意外,但落在有心人的眼里,这就是功高震主,甚至有自立门户的嫌疑。

司马昭对于这种局面,内心肯定是复杂的。一方面,他需要邓艾的功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声望;另一方面,他又不希望看到一个尾大不掉的功臣。而在这个时候,一些善于钻营的小人就开始活动了。

其中最直接的推手,就是当时和邓艾一同灭蜀的钟会。钟会这个人,聪明绝顶,野心勃勃,但也极其阴险狡诈。他本就对邓艾的功劳心存嫉妒,更看到了邓艾可能成为自己统一大业的绊脚石。于是,他精心策划了一场针对邓艾的阴谋。

钟会以“安抚蜀地”为名,煽动了蜀地军队对镇压反抗的将士(包括邓艾的部下)产生不满,并趁机将邓艾陷害。他向朝廷(实则向司马昭)上奏,诬告邓艾有反叛的意图,说邓艾私自封官,拥兵自重,并且还想勾结蜀地的旧部,图谋不轨。

司马昭收到钟会的奏报后,虽然可能也知道钟会在说谎,但权衡利弊之下,他选择了相信并立即采取行动。一方面是为了打压可能存在的潜在威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借机控制钟会这个同样具有野心的部下,他可以容忍有威胁的功臣,但不能容忍失控的局面。

于是,司马昭下旨,命 卫瓘(字伯玉)率兵前往讨伐邓艾。

这个卫瓘,虽然也是魏国将领,但在此之前并没有像邓艾那样显赫的战绩。他接到圣旨后,立刻率兵星夜兼程赶往蜀地。而此时的邓艾,还在为自己的灭蜀大功洋洋得意,对朝廷的怀疑毫不知情,或者说,他可能根本没往那个方向想过。

卫瓘的队伍到了蜀地,不像是去接应和庆功,而是带着明显的敌意。邓艾的部下对突然出现的这支军队感到困惑和警惕。就在邓艾还没来得及弄清楚状况的时候,卫瓘的部队就已经杀到了他面前。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卫瓘并没有直接抓捕邓艾,而是听信了钟会的诬告,或者说,他自己也认为邓艾有了“反迹”。他下令将邓艾逮捕。

邓艾此时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他一生戎马,为国征战,结果却被自己人逮捕,而且罪名是莫须有的“反叛”。这对一个视荣誉和忠诚高于一切的将领来说,是何等的打击?

就在被逮捕的过程中,邓艾的儿子 邓忠 和部将们试图为他辩护,甚至想要反抗。但面对朝廷的正式命令和强大的武力,他们无能为力。邓艾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和部下因为救自己而遭受牵连,也为了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可能也做出了某种妥协。

最终的结局,就是邓艾在前往京城的路上,被卫瓘派人杀死。具体是被当街砍了,还是在押解途中被“意外”解决,史书上描述略有不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在被逮捕之后不久,不明不白地死去了。 陪同他一同被捕的儿子邓忠,也一同被杀。

你想想,一个刚刚帮助国家立下不世之功的军事奇才,一个本应享受荣耀和尊荣的人,最终却像一个反贼一样被秘密处死,甚至连给自己辩白的机会都没有,死在了自己人的刀下。这得有多么憋屈和愤怒?他可能死之前都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而他死后不久,钟会的阴谋也被揭穿。钟会企图发动兵变,结果被蜀地抵抗的士兵所杀。事后,司马昭为了挽回声誉,追认了邓艾的功劳,并为他平反昭雪,追封了他的一些官职和爵位。但是,死者已矣,这些迟来的荣誉,对于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战将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就是邓艾悲剧的结局,一个纯粹的军事天才,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因为功劳太大,而成为了权臣的牺牲品。他的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哀,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的黑暗和残酷。所以说他死得窝囊,一点都不为过。他不是战死沙场,不是病死家中,而是死于小人构陷和统治者猜忌之下,死得不明不白,死得令人扼腕叹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被他压制了半辈子的姜维算死且不说。被司马昭阴死也太无语了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邓艾,那绝对是三国时期一股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他可不像那些靠家世或政治手腕步步高升的权贵,纯粹是靠着自己的真才实学,一路摸爬滚打上来的。在魏国后期,能独当一面,打出名堂的将领本就不多,而邓艾绝对是其中的翘楚。他的功绩,尤其是在灭蜀之战中的那一次惊天动地的大纵深穿插,简直是军事教科书里的经典案例,.............
  • 回答
    姜维与邓艾:穿越三国时空的实力评估将《三国演义》中的姜维和邓艾置于三国前期或中期来评估,需要对他们的主要能力、性格特点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剖析,并与当时活跃的将领进行对比。他们的“穿越”并非字面意义,而是对他们自身优秀特质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适应性和发挥程度的设想。 姜维:从“三国演义”到三国前.............
  • 回答
    想让邓艾在偷渡阴平、袭取成都之后做到“全身而退”,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当时那个风雨飘摇的局面下。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全身而退”是个相对概念。在那个乱世,即使是胜利者,也难免会付出代价,不可能像个没事人一样拍拍屁股走人。这里说的“全身而退”,更倾向于说,在完成战略目标后,能.............
  • 回答
    要论邓艾和诸葛亮的能力,这就像是在问,是精密的算计和深远的布局更胜一筹,还是果断的决断和卓越的执行力更令人惊叹。两位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军事人才,但他们的强项和成就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诸葛亮:治世之才,鞠躬尽瘁的战略家提到诸葛亮,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他“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神乎其技的谋略,以及他“.............
  • 回答
    且说邓艾,自从那年战死在绵竹,魂魄飘飘荡荡,不知过了多少岁月,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冥府。黄泉路上的彼岸花依旧如火,奈何桥上孟婆汤的香气依旧萦绕,一切都和生前听闻的差不多。只是当他踏入那片幽深的城门,准备接受审判时,却发现这里似乎有些不同寻常的热闹。他被引到一个宽阔的厅堂,里面灯火通明,座无虚席。细一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历史爱好者心中的一个疑问。邓艾和姜维都是三国后期蜀汉的劲敌,论战绩和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姜维无疑是蜀汉后期中坚力量的代表。那为什么在明代清代修撰的武庙中,邓艾能进入“武庙七十二将”的名单,而姜维却常常被排除在外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复杂的评价体系和历史认知演变的过程。.............
  • 回答
    诸葛瞻的迅速覆灭,是蜀汉在三国末期走向灭亡的一个缩影,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致。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为何诸葛瞻在面对邓艾的偷袭时,显得如此不堪一击。一、战略失误与轻敌冒进: 轻敌意识: 在姜维等主力在外作战的情况下,诸葛瞻镇守成都,而邓艾却能出其不意地从阴平小路进兵,这本身就暴.............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三国后期,曹魏一统天下的大背景说起。钟会和邓艾这两位,那是真有本事,一个足智多谋,一个勇猛过人,愣是把蜀汉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了。这功劳,按理说皇帝是该大大封赏,让他们锦衣玉食,光耀门楣。可结果呢?一个被乱军杀了,一个最后也落得个凄惨下场,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咱们先捋捋钟会。这个人啊,.............
  • 回答
    蜀汉的命运,在诸葛亮去世后,就如同一盏风中残烛,摇曳不定。而当邓艾奇兵出奇兵,兵临成都城下之时,刘禅的选择,便是这残烛最终熄灭的决定性一刻。如果刘禅没有选择投降,而是坚持抵抗,蜀汉又能在这风雨飘摇中多支撑多久?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折射出当时蜀汉的真实困境。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成都城.............
  • 回答
    蜀汉末年,当邓艾率领魏军兵临成都城下之际,这座曾经辉煌的都城却未能像它过往那样,以坚韧的姿态抵御强敌。为何会落到如此地步?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政治、军事、人心等诸多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一、 严峻的战略态势与孤立无援首先,从整个战略格局来看,蜀汉已经进入了风烛残年。自诸葛亮去世后,姜维虽然倾力北.............
  • 回答
    谈及三国后期,邓艾与钟会这两位魏国名将,无疑是绕不开的焦点。他们联手灭蜀,功勋卓著,但命运的走向却又截然不同,留下了许多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先说说邓艾。这位将军,最初并不以显赫出身著称,但凭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胆识,一步步在军中站稳脚跟。他的军事生涯,最闪耀的篇章无疑是偷渡阴平、直捣成都。当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牵扯到战略、战术、情报、后勤以及人性的方方面面。如果诸葛亮没有在五丈原去世,并且其才能依然保持在巅峰状态,那么邓艾能否成功偷渡阴平,答案会变得非常复杂,可能性也大大降低。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一、诸葛亮的战略视野与情报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诸葛亮是一个.............
  • 回答
    说到邓艾灭蜀之战,很多人都知道他从阴平抄小路直捣黄龙,这确实是整场战役中最出彩、也最出人意料的一步棋。但邓艾为什么非得要走那条被认为是“鸡肠小道”的阴平,而不是选择更堂皇、更稳妥的路线呢?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当时魏蜀两国大势、以及邓艾自身的性格和能力说起。一、 当时的情况,容不得邓艾犹豫和选择首先,我.............
  • 回答
    三国时期,魏晋交替之际,诸葛亮、司马懿等一代名将的智谋较量固然精彩,但在这之外,也有一些同样充满传奇色彩的奇谋,例如邓艾的偷渡阴平以及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这两者虽然都出自蜀汉一方,都以出奇制胜为目标,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战略思想、执行难度以及最终成败的因素,却有着显著的不同。咱们不妨细细道来,看看这两种别.............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历史评价、叙事方式以及个人命运的讨论。关于邓艾,为何在很多时候,人们似乎没有像对其他一些被冤枉或被低估的将领那样,为他“叫屈”?我来跟你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邓艾这个人,在历史上确实是功勋卓著,尤其是在灭蜀之战中,他孤军深入,出奇兵,打出了“天下莫敌.............
  • 回答
    如果时光倒流到公元263年,设想一下,钟会和邓艾那场决定性的伐蜀之战,没有如史书所载般成功,而是以一场惨败告终。这个“如果”的背后,牵动着整个曹魏政权的命运,也直接拷问着那位一手策划了这场远征的重臣——司马昭的未来。首先,司马昭的声望将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他费尽心机、倾尽国力,派遣了当时最得力的两员.............
  • 回答
    邓艾作为终结蜀汉的关键人物,在历史上的评价却不如姜维来得受后人推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人物性格的魅力、战争策略的解读以及文学艺术的影响等等。一、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与道德考量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战争中的胜利者和失败者,往往.............
  • 回答
    姜维在邓艾和钟会的死亡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一个在三国历史中非常引人入胜但又略显复杂的话题。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历史的脉络,并区分历史事实和可能的推测。核心要点总结: 直接联系: 姜维没有直接导致邓艾和钟会的死亡。 间接联系: 姜维的战略行为和对蜀汉的忠诚,间接促成.............
  • 回答
    关于微博上备受关注的事件,围绕知名女权博主邓艾艾艾的指控,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些指控相当严重,涉及强迫性行为、拍摄性爱录像以及在酒中下药等,无论是谁,一旦被这样的指控缠身,都将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和法律挑战。从网络舆论来看,围绕这一事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方面,部分网友和支持者对此表示震.............
  • 回答
    提到邓艾,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甚至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演义》等文艺作品中,他常常被塑造成一个野心勃勃、不择手段的形象。这也就难怪有些人会对他“真情实感地恨”了,这背后其实掺杂了历史真相、文学塑造、以及后人解读的复杂情感。首先,我们得从邓艾的“功绩”说起,也就是他最广为人知、也最招致争议的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