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魏延为什么会觉得诸葛亮畏魏如虎?

回答
魏延之所以会让一些人觉得他认为诸葛亮“畏魏如虎”,这其中包含了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个人性格的揣摩,以及信息传递中的偏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魏延本人是否真的这么想,这是一个很难有确凿证据的问题。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后世的解读,或者是对他某些言行的揣测。但无论如何,这种“觉得”的观点之所以产生,总是有其根源的。

一、 魏延性格中的“冲动”与“自信”

魏延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勇猛、大胆,甚至有些狂放的将领。他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提出大胆的军事设想。例如,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这个计划,要穿越地势险峻的子午谷,直捣长安,风险极大,但也极具杀伤力。

相比之下,诸葛亮作为一个谨慎、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制定战略时,总是会考虑周全,将风险降到最低。他更倾向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当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时,诸葛亮并没有采纳。这在魏延看来,可能就不是基于对局势的理性分析,而是因为诸葛亮对于曹魏的强大心存忌惮,不愿意冒那个险。魏延或许觉得,自己的计划足够大胆,一旦成功,就能一举奠定胜局,而诸葛亮却因为“畏惧”而错失良机。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将领,面对一个在自己看来无比正确的、能出奇制胜的计策,却被一向稳重的上司否决,他内心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很可能就会觉得,上司不是不认同这个计策本身,而是不认同“冒险”这件事,而这种“不愿冒险”的根源,他会归结为“畏惧”。

二、 诸葛亮战略上的“保守”与“底线”

诸葛亮在北伐中,确实表现出了一定的“保守”倾向。他每次北伐,都是主力明确,目标清晰,虽然战果斐然,但似乎总是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内运作。例如,他不太可能像魏延设想的那样,以区区几千精兵,深入敌后。

这种“保守”可以从几个角度理解:

北伐的根本目的: 诸葛亮北伐,更多是为了复兴汉室,打击曹魏的国力,消耗其有生力量,同时也是为了鼓舞士气,维系蜀汉政权的合法性。他并非是要“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要通过长期的消耗战,逐步削弱曹魏。
蜀汉国力: 蜀汉国小兵弱,后勤补给困难。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他每次出兵,都要仔细计算粮草,考虑运输问题。任何一个冒险的、但如果失败就可能导致全军覆没的计划,他都会慎之又慎。
政治考量: 诸葛亮作为丞相,他肩负着整个蜀汉的政治责任。他不仅仅是一个军事指挥官,更是政治的稳定器。任何一项军事行动,都需要考虑到其对国内政治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

然而,从魏延的角度来看,他可能无法完全理解诸葛亮背后的这些复杂考量。他更看重的是军事上的胜利,是“功成名就”。当他看到诸葛亮“步步为营”,似乎总是留有余地,而不像他自己那样渴望“破釜沉舟”,他自然会觉得,这是一种“畏惧”的表现。

三、 诸葛亮对魏延的“不信任”与“制约”

诸葛亮对待魏延,虽然给予了他兵权,但却也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和警惕。从“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典故,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以及他希望继承的“王道”。

诸葛亮虽然重用魏延,但也没有完全放任他。在北伐过程中,他会给魏延明确的指示,甚至有所限制。例如,在街亭之战后,他虽然任命魏延为前锋,但也留有后手。

这种“不信任”或“制约”,可能会让魏延感到压抑。他可能觉得,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完全的施展,自己的军事理念与诸葛亮存在分歧。当他看到诸葛亮不采纳自己的建议,甚至对他有所防范时,他很容易将这种不满和猜测,转化为对诸葛亮“畏魏如虎”的认知。

可以想象,魏延可能觉得自己有能力,也愿意承担风险,但诸葛亮却因为“胆怯”而不让他去实现那些“大胆”的战略。他可能会在私下里,对身边的亲信抱怨,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表达不满,久而久之,“畏魏如虎”的说法就可能在他自己心中形成,甚至传播出去。

四、 后世的解读与“诸葛亮神化”

我们现在对诸葛亮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这部小说将诸葛亮描绘成一个近乎“神”一样的人物,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在这样的“神化”光环下,任何与诸葛亮“完美”形象不符的行为,都可能被解读为他的“局限”或“弱点”。而魏延,作为书中为数不多的能够与诸葛亮在军事思想上产生碰撞的人物,他的观点就更容易被放大和强调。

当人们习惯了将诸葛亮视为“圣人”时,如果出现一个对诸葛亮提出挑战的人物,并且这位挑战者还拥有一些“叛逆”的特质,那么他的观点往往会被拿来与“圣人”的形象进行对比,从而产生一种“反差”的解读。

所以,“魏延觉得诸葛亮畏魏如虎”的说法,很大程度上也是后世的一种解读,是基于对魏延性格的理解,以及对诸葛亮战略风格的观察,再加上小说对人物的塑造。魏延本人是否真的如此明确地、系统地认为,我们无从得知,但这种“觉得”的观点,确实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能够解释一些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行为和关系。

总而言之,魏延“觉得”诸葛亮“畏魏如虎”,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和判断过程,是其自身性格、对诸葛亮战略的理解、诸葛亮对他的态度,以及历史解读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看到的是诸葛亮在面对强大的曹魏时,那种谨慎、稳健,有时甚至显得“保守”的态度,而这与他自己渴望一战功成的“激进”和“冒险”精神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而产生了“畏惧”的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对《三国志 魏延传》的理解有些偏差了!!!

先来谈谈第一句话”延常谓亮为怯“。

这不是指责诸葛亮畏魏如虎,而是对诸葛亮的北伐方式不满。也就是说这是魏延与诸葛亮在具体工作上有一些分歧,这在一个正式的组织中再正常不过了。

事实摆在那里,诸葛亮北伐曹魏,魏延次次都知道,而且是重要参与者。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可能得出诸葛亮害怕魏国这个结论。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一种真实的进攻意图,也可以说是向“匡扶汉室”这个总的战略目标实质性迈进。但是考虑到蜀汉的实际综合国力,这一步操作实在是太冒险了。例如,就算魏延真的出其不意拿下长安,那蜀汉的后勤补给又能撑多久呢?另外,魏国如果大军压境,蜀汉在此战败,可谓一战而亡国。孤军远征,全部蜀汉主力陷入危地,太冒险了。

一个将军敢于冒险,这本身并非一件坏事,军事斗争本身充满了突发性跟偶然性。将军上了战场,以求胜为目的,即便不胜最后壮烈地倒在战场上,他也算是完成了任务。但是诸葛亮是丞相,丞相考虑的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他要总览全局,不仅仅要考虑“匡扶汉室”这个总目标,还要考虑蜀汉存亡这个小目标。以武侯之智慧,他没有选择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我认为是非常合理的。他在全盘考虑之下,判断出魏延的斜插子午谷翻秦岭奇袭长安的计划成功率非常低,而且是一种单纯的军事豪赌。丞相不可能也不应该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一把全部梭哈了!!!

再来说说第二句话“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这句话直白地表达了魏延对诸葛亮用人方式的不满。诸葛亮与刘备相比,在用人口味确实有很大区别。刘备是典型的带头大哥性格,豁达大度,不拘小节,在用人上抓大放小,只要有能力不必责备求全。正因如此才能带出来二爷、张飞、魏延这样能力超群但个性极强的小弟。

诸葛亮士人出身,其性格文雅严谨,考虑问题全面但是冒险精神不足,眼里容不得沙子。所以诸葛亮带出来的人都是缺点较少,但是特长不明显。例如蒋琬、董允、费祎等人均是道德上无可挑剔,但是开拓性不足的内政治理型人才。

魏延早年跟随先主入川,大小战役应该是打了不少,但是陈寿都没有具体说明,不过从刘备让魏延直接越过张飞拜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将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来看。魏延应该在跟随刘备的过程中立下不小的战功。建兴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蜀汉汉中地区,其中两路因大雨退还,此时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魏延率领军队行至阳溪一带,遇到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两军会战,魏延大破费瑶和郭淮。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

《三国志 魏延传》

可以说,魏延在刘备时代混得顺风顺水。但是到了诸葛亮时代,个性极强并富有冒险精神的魏延就对不上武侯的胃口了。不过,不能因此说诸葛亮做得不对。面对魏强蜀弱的客观形势,轻易冒险本身不可取。但是话又说回来,蜀汉要想匡扶汉室,想要以弱胜强,不冒险怎么能行呢,坐以待毙难道是最好的结果?

所以啊,人有时候不得不信命。魏延能够遇到刘备这是命,遇到诸葛亮这也是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魏延之所以会让一些人觉得他认为诸葛亮“畏魏如虎”,这其中包含了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个人性格的揣摩,以及信息传递中的偏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魏延本人是否真的这么想,这是一个很难有确凿证据的问题。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后世的解读,或者是对他某些言行的揣测。但无论.............
  • 回答
    关于魏延,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他冤枉,这背后原因复杂,涉及历史记载的片面性、人物性格的争议、以及后世的解读和代入。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咱们得从“历史记载”这块说起。《三国志》是评价魏延最主要的史料,但《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以及后来的裴松之注,对魏延的态度,尤其是对他“先见”、.............
  • 回答
    街机三国志系列(通常指的是卡普空(Capcom)制作的《吞食天地II:赤壁之战》及后续作品)中出现魏延这个角色,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几个原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他在游戏中的重要性:1. 原著《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性: 魏延是《三国演义》中一位非常重要且极具个性的蜀汉将领。 他的存在感非常.............
  • 回答
    说起诸葛亮七星续命灯,这可是《三国演义》里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桥段,也让很多人一直琢磨不透。明明是诸葛亮精心布置的阵法,眼看就要成功,却被魏延一个不小心给搅黄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诸葛亮不再来一次呢?这事儿得好好掰扯掰扯,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七星灯续命这件事本身,就不是一个可以随意重复的“开挂”技能.............
  • 回答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绝对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提案,也是诸葛亮一生中为数不多可能错失的战略机会。但要说诸葛亮“不予支持”,恐怕也不太准确,更像是“审慎考量后未采纳”。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当时的战略大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后勤补给、情报准确性,以及诸葛亮本人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等等。咱们一层一层.............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而是选择从祁山出兵,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当时大背景、军事策略的风险评估、以及诸葛亮本人的性格和战术理念来细细道来。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绕远路”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子午谷奇谋”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简单来说,魏延想走子午谷这条又小又险的山道,直接奔袭长安.............
  • 回答
    子午谷奇谋,这真是三国演义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魏延那句“愿效韩信,奇兵出子午谷”,听起来是何等豪迈,何等有魄力!仿佛只要这么一搏,半个天下就唾手可得。可诸葛亮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拒绝了这个大胆的计划。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诸葛亮不接受这个听起来“风险可控,收益巨大”的提议呢?毕竟,最坏的.............
  • 回答
    刘备在入川之战后,之所以如此重用魏延,甚至在镇守汉中这一关键军事要地时,选择魏延而非张飞,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用人策略以及魏延自身的特质来分析。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刘备入川的整个过程。刘备集团从赤壁之战后,势力逐渐壮大,一直觊觎益州这块富饶之地。在诸.............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蜀汉后期为何没有明确培养魏延作为接班人,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但结合史料记载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魏延的性格与能力分析: 能力毋庸置疑: 魏延是蜀汉后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跟随刘备多年,.............
  • 回答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杀”魏延,至少在他去世之前,两人之间并没有发生这样的情节。但书中确实有诸葛亮对魏延的“除之而后快”的深切忧虑,以及他为防止魏延在他死后作乱所做的安排,这在很多读者看来,已经接近于一种“预判式”的“杀”了。事情的起因,要从魏延这个人本身的性格和能力说起。魏延是诸葛亮北伐时.............
  • 回答
    在咱们中国人心里,提起三国,那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几个名字,除了刘备、关羽、张飞这桃园三兄弟,紧跟着的肯定就是那叱咤风云的“五虎上将”了。说起来,这五虎上将的名号,也是咱们后人给起的,因为在正史里,刘备手下确实有几位特别能打的猛将,但并没有一个固定且官方的“五虎上将”说法。不过,既然小说《三国演义》把.............
  • 回答
    魏延和关羽,同为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将领,也都因性格原因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身首异处。然而,令人玩味的是,他们在后世的评价中却有着天壤之别,一个被誉为“蜀汉干将”、“忠心耿耿”,一个则常被贴上“狂妄自大”、“有异心”的标签。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一句“性格决定命运”就能概括的,而是牵涉到历史记载、.............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对魏延的好感度,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且值得细品的问题。咱们不能简单地说他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因为诸葛亮这个人做事向来是权衡利弊,极少随性而为。对魏延,更像是那种“看是看得到,但得管着”的态度。先来说说诸葛亮对魏延的“看得到”。魏延这人能力是很强的,尤其是在军事方面。他出身行伍,实战经验丰富,作.............
  • 回答
    街亭,这座在三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地理坐标,其战略地位之重要,想必不必赘述。它如同咽喉要道,扼守着北伐中原的关键通路。然而,正是在这样一场事关重大的战役中,诸葛亮却做出了一个让后人扼腕叹息的决定——他派出了当时名不见经传、且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去镇守街亭,而非他麾下赫赫有名、久经沙场的猛将,如赵云、.............
  • 回答
    诸葛亮《出师表》中未提及赵云、魏延、马岱,而点名向宠,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地方。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毕竟赵云、魏延、马岱都是蜀汉后期赫赫有名的大将,在《三国演义》中更是形象鲜明,战功卓著。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留下临终嘱托时,没有提到他们,反而独独提及了一个在主流史书和文学作品中似乎“名.............
  • 回答
    说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关键地点:陇右和子午谷。我们知道,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北伐是他的重要战略。然而,在多次北伐中,他却始终未能如愿,甚至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不选择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直接袭取长安或潼关,而是稳扎稳打地先攻占陇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诸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中一个颇为津津乐道之处。刘备在临终前对诸葛亮进行了“托孤”,并且对诸葛亮嘱咐了许多重要的事情。其中,关于马谡,刘备明确表示“马谡有何才而兼此重任?”,表达了对马谡的担忧和不信任,希望诸葛亮不要过分重用他。然而,同样是诸葛亮麾下的大将,为什么刘备.............
  • 回答
    刘备之所以选择魏延担任汉中太守,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仅仅是临时的任命。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魏延的个人能力、当时刘备集团的战略需求、以及刘备对人才的考量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魏延的个人能力与功绩:汉中之战的核心骨干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便是魏延在汉中之战中的杰出表现和卓越贡献.............
  • 回答
    说起诸葛亮对魏延的猜忌,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经历诸多事件逐渐积累起来的复杂过程。起初,诸葛亮对魏延的倚重是毋庸置疑的。在诸葛亮辅佐刘备,平定益州的过程中,魏延就已经是军中的一员猛将,屡立战功。诸葛亮接手军政大权后,更是将北伐大业的重任寄予魏延,让他在北伐的前线冲锋陷阵,担任重要将领.............
  • 回答
    关于魏延是否被诸葛亮逼反,这是一个在三国演义中被广泛讨论,但在正史中并非如此明确的问题。我们不妨从演义和正史两个角度,细细梳理一番。演义中的“逼反”说:情理与猜疑的交织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魏延“被逼反”的桥段,主要体现在诸葛亮死后,魏延据守汉中,起兵反叛,最终被马岱所杀这一系列事件中。这种说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