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对魏延好感如何?为什么?

回答
关于诸葛亮对魏延的好感度,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且值得细品的问题。咱们不能简单地说他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因为诸葛亮这个人做事向来是权衡利弊,极少随性而为。对魏延,更像是那种“看是看得到,但得管着”的态度。

先来说说诸葛亮对魏延的“看得到”。魏延这人能力是很强的,尤其是在军事方面。他出身行伍,实战经验丰富,作战勇猛,而且脑子也灵活,能提出一些别人想不到的计策。这一点,诸葛亮是绝对看在眼里的。

在诸葛亮北伐的หลาย次战役里,魏延都是非常重要的将领。比如街亭之战,虽然马谡失误,但当初诸葛亮安排的兵力部署,以及他对前线将领的调动,都少不了魏延的贡献和支持。在其他一些重要战役中,魏延也经常被委以重任,比如镇守汉中,这是蜀汉的战略要地,交给魏延,说明诸葛亮对他是有信任的。而且,诸葛亮后期在军队的权力分配上,也确实给了魏延相当大的空间。

但是,说诸葛亮对魏延是“好感”,那得打个问号。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这个人,最看重的是“稳”。他一生都在为复兴汉室殚精竭虑,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生怕出什么差错就满盘皆输。而魏延的性格,就跟他的武艺一样,有点冲,有点儿冲动,而且有时候想法比较激进,甚至有点儿“不服管”的意思。

魏延跟诸葛亮最出名的一处分歧,就是诸葛亮死后,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这个计策大胆而且有风险,虽然理论上有可能成功,但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诸葛亮当时是坚决反对的,他认为这是“奇兵”,不能当做常规来用。从这里就能看出,诸葛亮对魏延这种激进的用兵方式,是持保留态度的。

还有一点,史书上记载,诸葛亮在临终前对蒋琬说,魏延虽然有将才,但“我死之后,必生变乱”,并且安排了杨仪去处理,暗示了对魏延的防备。这话说出来,可就不是一般的好感了,甚至可以说是有担忧和不信任了。

为啥诸葛亮会有这种担忧呢?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首先,性格上的不合拍。诸葛亮是典型的儒将,沉稳持重,一切以大局为重。魏延则更像个纯粹的武将,勇猛有余,但细致和忍耐力可能稍欠。诸葛亮可能觉得魏延的性格,不足以承担复兴汉室这样沉重而又复杂的责任。

其次,政治上的考量。当时蜀汉人才凋零,诸葛亮是定海神针。他需要稳定后方的力量来支撑北伐。魏延虽然有能力,但他的激进和张扬,以及与杨仪等人的矛盾,都可能成为动荡的隐患。诸葛亮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稳定局面、辅助继承人的力量,而不是一个可能带来麻烦的人。

再者,对魏延“功高震主”的警惕。魏延久居一方,军中威望很高,虽然一直对诸葛亮忠心耿耿,但从长远来看,诸葛亮可能也担心他会成为后期继任者的威胁。毕竟,权力斗争是很残酷的。

所以,我认为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更像是一种又爱才又防才。他欣赏魏延的能力,也离不开他在北伐中的贡献,但同时,他也深知魏延性格中的“隐患”,并在自己身后做了相应的安排。他不是不喜欢魏延这个人,而是基于整个蜀汉的存亡和复兴大业,不得不对他有所保留和防范。

用个现代的比喻,就像一个公司CEO,很看重一个能力很强的技术骨干,但同时也能预见到他可能因为性格原因在管理层会带来一些问题,所以在重要的决策和权力分配上,会格外谨慎,甚至提前布局。

所以,诸葛亮对魏延,与其说是“好感”,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重用但须约束”的策略性认知。他看到了魏延的价值,也看到了他的风险,并以此为依据,做出最符合他长远战略的决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觉得,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其实隐藏在下面这个记载中——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有点奇怪是吧?这和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是有的,我们看看《梁父吟》的内容吧——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梁父吟》讲的就是很有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当时齐国有三位勇士,互为朋友,都立过大功,但是都是那种毫无政治头脑的粗野之人,不懂尊重国君,让很多人看的不爽,国相晏子也非常不爽此三人,于是设下“二桃杀三士”之计,把两个桃子分给这三个勇士吃,说谁功大谁可以吃,结果其中两个勇士自报功绩后吃了,没吃到桃子的勇士大怒,说我功劳比你们大多了,结果却没吃到,气死偶咧!吃了桃子的两个勇士十分愧疚,竟当场自杀谢罪。还活着的勇士大惊,说你们都死了,我还有什么脸活?于是也自杀了。

《梁父吟》讲的就是这么个事,作者的态度很鲜明,称赞三勇士“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嘲讽晏子搞的这个事是“谗言”,作者非常同情三个憨厚爽直没心眼的慷慨勇士,对晏子不能容人的行为非常愤慨鄙夷。

《梁父吟》的作者是谁不知道,有说是诸葛亮,也有说不是,但是不管怎么样,诸葛亮常常唱《梁父吟》,可见他非常认同《梁父吟》的价值观,诸葛亮本人非常喜欢三勇士这样憨厚没心眼的可爱粗野之人,我想诸葛亮一定想,如果我有生之年,也能遇到三勇士这样的人,我一定要好好对待他们,护他们一生周全!

缘,妙不可言,诸葛亮后来真的就遇到了三勇士这样的人——魏延和杨仪。

这个凄美的故事,我们还是从头说起吧。

【1】魏延的悲惨出身

魏延的出身,还有早年的经历,都是一片空白,也就是下边这句——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

大概就是在荆州期间吧,凭空冒出魏延这个人,成为刘备的部曲将。

部曲将,就是刘备的私兵将领,一开始的魏延,没有职务,就是刘备私人武装里的一个将领。

还有个记载是魏延死后,杨仪踩着他的脑袋,骂魏延是“庸奴”——

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

可见魏延的出身,比我们想的还要低,很可能一开始他只是刘备的奴仆。

脑补一下,魏延是义阳人,大概后来在那混不下去,跟着父亲来到刘备的地盘,然后父亲病死,穷苦无依的魏延不得不“卖身葬父”,结果恰巧被路过的刘备看到,刘备慷慨解囊帮魏延葬父,收留魏延做了自己的仆人。

个人觉得,被骂为“庸奴”并且当过部曲将的魏延,出身应该是相当低微的,在三国武将里,魏延出身可能属于最低的之一,魏延后来能成为大将,我觉得是个奇迹。

因为这样奇葩的出身,魏延是不懂怎么做人的,更不懂官场和政治,也就为他最后的悲剧埋下了必然。

魏延就像下边这位一样,即便心中充满热情和爱,但不会做一个真正的人,也不能融入集体,最后的悲剧,只能是必然——

【2】魏延的飞翔

脑补一下,可能因为是魏延做事认真吧,刘备很喜欢魏延,把他从奴仆提拔为部曲将,带着魏延入蜀作战,魏延在蜀中我不知道他做了什么,但是以他那种单纯的性格,估计是拼出了全力,如同疯狗一般作战,期待以此回报刘备,结果战后,居然从一个部曲将直接晋升为牙门将军。

然而,这还不算完,汉中之战后,刘备竟将魏延又提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军区司令,汉中市长(汉中太守),负责看守刘备军的大门!结果是“一军皆惊”,所有人都看傻了眼。

看到这,我实在是佩服刘备,都说曹操“唯才是举”,然而曹操可有过把一个部曲将在短短数年内提拔为镇远将军,军区司令这等壮举?曹操那的都督,可基本都是诸夏侯曹这样的本家呢!

说到唯才是举的君主,我只服刘备。

魏延估计此时也蒙了,不知如何是好,刘备看到他那傻样,大笑道:“傻孩子,我今天委你以重任,还不说点什么?”魏延脑子一热,吼道——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话说的,爽!我们看历史的人,看到这都由衷觉得爽,刘备也觉得爽,周围人也都觉得服了。

接下来,魏延就一直寸步不离守护刘备军的大门汉中,一守就是8年。

需要知道,汉中屡经大战,且此前曹操已经对汉中进行了迁民,此时汉中人口稀少,防备薄弱,魏延这个工作那是相当难,然而魏延最终是超额完成了任务。

魏延因为出身低微,虽然和同事不对付,但知道民间疾苦,知道下层人民不容易,所以“善养士卒”,对待士兵非常好,这样的人,想必对待老百姓也是很好,魏延发挥自己亲民的特征,对汉中进行了内政处理,后来244年曹魏攻打汉中时,汉中的情况是——

男女布野,农谷栖亩——《三国志·蒋琬传》

汉中从人口稀少到一片繁荣,这其中当然不全是魏延的功劳,而且治理汉中应该是诸葛亮的功劳更大,但是,无论如何,魏延是第一个接手汉中治理的人,汉中后来的繁荣,跟魏延独管汉中8年内的努力治理,肯定是分不开关系的吧。

除了内政治理外,魏延还奠定了汉中的防御策略——

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魏延奠定了季汉帝国数十年的汉中防御策略,直魏延死了10年以后,兴势之战王平击退曹爽,用的也是魏延的策略,这才是真正的“魏延遗计安汉中”,至于吹郭嘉遗计什么的您还是算了吧,那是演义替郭嘉吹的。

公元225年,季汉帝国丞相诸葛亮决定进行一次军事冒险,趁着曹丕意在东吴,率兵闪击南中,平定南蛮,这一招相当弄险,诸葛亮带着大军南征,万一曹魏趁机进攻,那就难办了,但诸葛亮还是信心十足,因为他知道汉中有魏延在——

但使文长将军在,不叫魏马过汉川。

果然,诸葛亮闪击南蛮大获成功,区区数个月就平定了南蛮,魏延也牢牢守住汉中,曹魏毫无可乘之机,这一次配合就是诸葛亮魏延第一次配合,绝妙。

【3】子午谷之争

公元226年,曹魏帝国皇帝曹丕去世,诸葛亮觉得时机到了,于公元227年上《出师表》决意北伐,进驻汉中,到了汉中后,诸葛亮立刻重用魏延——

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诸葛亮给魏延的待遇是,前军司令,丞相府参谋,凉州省省长(这个是给开的空头支票,当时凉州不在季汉手中,诸葛亮的意思是你魏延想要当省长就得帮我把凉州打下来,是激励魏延的,嘻嘻)

这样的待遇,居然还有人认为诸葛亮打压魏延,恐怕稍微看过点书的人,都不会这么认为吧?

当然,有些人抓住诸葛亮和魏延在子午谷事件上意见不合,认为诸葛亮不用子午谷之计是打压魏延。

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如何,之前已经有过很厉害的分析了,珠玉在前,我就不多说了,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这个回答里的说法——

总之,魏延在这方面可能考虑的不太清楚,这个计谋确实没什么可行性,诸葛亮不用也是对的。

这也没什么,你觉得这就叫诸葛亮对魏延没好感,打压魏延?呵呵,那你看看下边这个记载——

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诸葛亮早年也曾经提出过一个险招,被刘备拒绝,难道你觉得这算刘备打压诸葛亮?没有啊,人家俩人之后关系好着呢。

自己的计策没被采纳,魏延很不高兴,见人就埋怨诸葛亮胆怯,呵呵……这样的表现,可以说是可爱单纯之极了。

既然被记在《三国志》里,说明这个事很公开化,很多人都知道了,肯定也有人对诸葛亮打小报告了,你一个下级公然说领导胆怯,这不是找死?可是诸葛亮听了以后,估计大喜,我去,终于找到三勇士这样的憨厚直爽之人了,我可要好好爱护他,满足我的心愿!于是诸葛亮对此毫不在意,继续重用魏延。

想到这点,真是觉得很有意思,很萌。

【4】魏延的巅峰——阳溪之战

魏延一生的巅峰,是于公元230年爆发的,由魏延作为主帅指挥的阳溪之战。

这一战的大背景是,诸葛亮错用马谡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调整策略,改作战手段为灵活的机动作战,在第二次北伐闪击陈仓,迫使大将张郃救援,分担了东吴的压力,而后撤退,撤退途中将追击的魏军歼灭,而后趁魏军松懈又立刻发动第三次北伐,攻克武都阴平二郡,面对这样的局面曹魏帝国大元帅(大司马)曹真大怒,决定对季汉帝国发动全面决战。

在曹真大兵压境的情况下,诸葛亮一方面做好防御工作,一面却做出惊人之举——

令魏延吴懿率领一支机动兵团去干别的事了——

使延西入羌中

面对大兵压境,诸葛亮却将猛将魏延吴懿支走,自己独对曹真大军,这份舍我其谁的气魄,如今看来也是让小女子佩服不已的。

诸葛亮派魏延去羌中是去干什么的呢?羌中,就是羌人的地盘,诸葛亮让魏延去那,我估计大概有两个目的:一是安抚羌人,二是取道进入曹魏境内寻机歼敌。

魏延于是就去了,没想到这就成了魏延一生的巅峰之战。

魏延和吴懿一开始顺利进入羌中,安抚羌人的工作,个人猜测他们应该是做到了的,至于是否有进入曹魏境内取得了战果,则不得而知。

在返回路上,魏延遭遇了曹魏军队的围追堵截。

此前由于天降大雨,曹真被迫撤军,魏汉的决战没能进行,郭淮撤军后,看到魏延带人大摇大摆在曹魏境内逛游,于是亲自带兵来拦截——

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

郭淮是非常厉害的名将,而且他还有一个更霸气的称呼——“神明”

每羌、胡来降,淮辄先使人推向其亲理,男女多少,年岁长幼;及见,一二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

魏延是机动作战,手里的兵力估计不会多,对手还是“神明”郭淮!面对这种大危机,魏延终于要开挂了,来吧,让你们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天才!

魏延当机立断,把一部分兵力交给吴懿,让吴懿带兵向南安跑去,目的就是直取郭淮的基地!

这完全是不按套路出牌!郭淮大惊之下,进退维谷,军心涣散,魏延趁机猛攻郭淮,结果是大破郭淮——

延大破淮等

而此时,吴懿进至南安后,被魏将费曜包围,吴懿兵少,于是当即转为防御战——

车骑(吴懿)高劲,惟其泛爱,以弱制强,不陷危坠——《季汉辅臣赞》

魏延在大破郭淮后,立刻马不停蹄赶往南安,此时攻吴懿不成反而疲惫不堪的费曜被魏延从背后来了个菊爆,被打的落花流水——

(吴懿)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费瑶

(注:以上内容是整合史料推测而出,不一定100%符合事件原貌,但魏延大破郭淮费曜是明文记载的事实)

阳溪之战是魏延一生的巅峰之战,体现了魏延灵活机动,迅猛凌厉的用兵风格,战后,魏延回到诸葛亮处,诸葛亮对魏延的表现大喜过望,于是又狠狠提拔了魏延——

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这次魏延成为副参谋长(前军师),元帅(征西大将军),假节(获得了统率兵团资格

),南郑县侯爵。

这一次加封,魏延在军中的实权可以说是仅次于诸葛亮和李严了,而且是季汉帝国此时唯一的实权元帅(还有一个刘琰也是元帅,不过没实权)。

【5】魏延,杨仪

到这了,马上就要大结局,就来说说另一个重要人物杨仪吧。

这哥们儿呢,跟魏延几乎是一个磨子刻出来的,可以说就是文官版的魏延,一样是为人粗野,不懂人际交往,喜欢得罪人,早年因为得罪副首相(尚书令)刘巴被安了个虚职剥夺权力,但是后来诸葛亮看重了杨仪,把杨仪拿过来重用了,我说了,诸葛亮就是喜欢这样没心眼爽直的人嘛。

杨仪的特技——辅助

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於仪。

看这段史料,这就一个顶级辅助,超级奶妈。

如果说魏延是顶级DPS,那杨仪就是顶级辅助。

有这么两个神队友,真是太爽了是不是?

可惜的是,他们两个却不和。

不和的原因就是杨仪不肯让着魏延……很搞笑是不是——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魏延觉得我是顶级DPS,我负责输出,我功劳大,在座的各位在我眼里都是垃圾,都得让着我,你一个辅助,居然敢不让着我?

杨仪也很愤怒,你以为辅助是好当的?包鸡包眼还得让人头,我容易吗我?没我你单刷能赢?我凭啥让着你啊我,凭啥啊?

魏延看到杨仪不让着自己,很愤怒,于是就开始对杨仪那啥——

争论时候,魏延就拿着刀在杨仪眼前晃来晃去,杨仪顿时委屈的哇哇大哭——

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

……………………

好吧,这不是情景喜剧,确实都是历史记载,真的无语了,两个活宝啊。

诸葛亮对魏延杨仪是都喜欢的——

亮深惜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你们两个小屁孩,为啥不能好好相处呢?哎,真是没办法,于是诸葛亮只好让费祎居中斡旋,在诸葛亮时期,保持着他们俩能勉强一起工作。

后来,这事被东吴大帝孙权知道了,孙权说道——

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说有祸乱,这倒是真的,不过说人家是小人……你配吗?

何谓小人?粗野不懂交际,把政治搞成过家家的人是小人吗?我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两面三刀,偷袭背盟,滥杀大臣,气死功臣者,才更像小人,对吧,孙大帝?

【6】鲜血的终结

接下来又经历了第四次北伐,这次北伐是诸葛亮一生的巅峰之战,不过在这里就没必要展开说了,总之是诸葛亮正兵大破了司马懿——“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魏延是这一战的先锋之一。

后来诸葛亮因为李严搞鬼被迫撤退,但是撤退途中还射杀了曹魏名将张郃。

公元232年,魏延和另一个元帅刘琰吵架,就魏延那个活宝性格,干这种事再正常不过了,吵架以后,魏延气不过又跑去找诸葛亮告状,活脱脱一个小学生。

诸葛亮听了以后,说没事啊,宝宝乖,我替你出气。于是诸葛亮出面责备刘琰,刘琰这下吓尿了,只得像小学生一样给诸葛亮写检讨书,诸葛亮看了以后呵呵一笑,说您在这也帮不了啥忙,干脆回成都去吧,于是把刘琰遣送回成都。

这诸葛亮对魏延,简直是……宠爱的有点过了。说什么诸葛亮对魏延没好感的,看了这段我觉得你可以不用再说话了。

正是因为诸葛亮苦心孤诣的保护和宠爱,魏延这个毫无情商和政治头脑的“怪物”才能在复杂的政坛活下来,还能一直建功立业,诸葛亮活着一天,魏延就可以快乐一天。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终于到了234年,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

这次北伐前,魏延做梦梦到自己头上长了一个角,找来占梦人赵直询问,赵直想了想,心中有了答案——角=用刀,头上长角,不就是头上用刀?魏延这次是死翘翘了啊。然而,他却欺骗魏延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魏延于是释然了,哼着歌走了。

可悲啊,真是可悲,居然连一个占梦的,都要欺骗魏延,恨不能魏延死……我真的……想不明白,你魏延平日到底作了什么样的死,到底怎么才能把所有人都得罪光?我真的不懂,这个得罪人的技术,足以写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吧。

第五次北伐的过程,就不说了,总之,就在这次北伐中,季汉帝国的伟大丞相诸葛亮与世长辞。

临终前,重病缠身的诸葛亮,为了保护杨仪和魏延,又做了一个考虑周全的布置——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诸葛亮把退军事宜交给杨仪执掌——当然不能让魏延执掌退军事宜,否则那个疯狗肯定会带着大军继续北伐,跟司马懿打到底,这样的险诸葛亮可不敢冒,而且魏延执掌了大军,估计杨仪……呵呵了。

可是交给了杨仪,又如何保证魏延的安全,杨仪就能放过魏延?

于是,诸葛亮对着杨仪,下达了坚决的死命令:

1 魏延是我派着断后的,我还让姜维跟他一起,你不能对魏延怎么样!

2 如果魏延不断后,你就自己带着大军走,不可以对魏延怎么样!

杨仪听着这个命令,心里一群词汇飞过——

莓良心,莓天理,莓办法!!!

啊啊,为什么,你都要死了,还对那家伙这么好?你难道不知道,一直以来,我才是最爱丞相你的吗?呜呜呜……


做完这些安排后不久,诸葛亮就与世长辞了。

年轻时候无数次念着《梁父吟》的诸葛亮,终于实现了他一生的坚持。诸葛亮用他的一生,保护了魏延和杨仪这两个活宝,直到临死前,还想着怎么保护他们……诸葛亮所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让这世上那些有才但没有心机的傻瓜,能获得一个公平的机会,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是一种怎么样的胸怀和伟大?我真的无法言说。

很多人说《三国演义》吹捧了诸葛亮,大家都是看演义才喜欢诸葛亮……我想明确说,如果你真的读懂了历史,你就会明白,历史上的诸葛亮人格之伟大,远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诸葛亮可比,《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只是一个好臣子,而历史上的诸葛亮,不仅是一个好臣子,他还是一个好领导,一个好父亲,一个好人。

后边的事情,我已经不忍写了。

牛顿说道: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性的疯狂。

诸葛亮也没料到魏延会这么疯,诸葛亮如此完美的安排,居然也救不了魏延的生命,因为他是在玩命作死——

魏延不但直接拒绝了断后的命令,带兵南归,居然还烧毁了沿途的阁道,企图阻止季汉撤军。

魏延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你能理解么?

我觉得我是理解的,首先魏延当然不是想葬送季汉军队,之前他已经跟费祎说了——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

魏延这话表明了他坚定的北伐之心,他发自内心想继续“率诸军击贼“,既然要继续北伐,当然需要军队啊,军队被葬送了,那还打个屁啊。

所以魏延的想法其实是这样——

通过烧毁阁道,造成季汉军队无法撤回,这样的话,季汉军队一方面不能撤退,另一方面又受到司马懿的持续威胁,那就只能继续和司马懿对抗,而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此时在军队中的地位是排第一的,那么杨仪姜维等人就只能把魏延请回去做主帅对抗司马懿了,这样魏延就拿到了军权,就可以继续北伐了!

这就是魏延的想法,哈哈……很无语是不是?且不说人家司马懿凭什么配合你持续威胁季汉军队?就算司马懿配合了,季汉军队不得不对抗司马懿,那凭什么就得请你回去做主帅啊,就因为你地位最高就会请你回去做主帅?简直是2的飞起,可以称为“傻瓜计划”了。

有时候就觉得魏延的心性真的跟小孩子一样……

小孩子的天真是最可爱的,但也是最可怕的,因为这份天真是没有顾忌的,足以造成严重的后果。

结果是,由于魏延拒绝断后擅自南归,季汉军队在撤退途中遭到了司马懿的追击——

长史杨仪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司马懿,懿追之。

在这个危机时刻,还是诸葛亮安排的另一个断后者姜维发挥了作用——

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

司马懿估计是之前被诸葛亮打出心理阴影了,一看到季汉军“反旗鸣鼓”,以为诸葛亮没死,吓得赶紧跑了,结果被当地百姓嘲讽为“死诸葛走生仲达”,又丢了一把脸。

司马懿后来才琢磨过味来,又赶紧追,结果是——

追至赤岸,不及而还。

到头来,还是不敢追的太狠,就这样,魏延的“傻瓜计划”因为司马懿对诸葛亮和季汉军的心理阴影而失败了。

实话实说,魏延不断后擅自南归确实导致季汉军队陷入了危机,多亏姜维处置得当才有惊无险,魏延这次真的可以说是玩过火了。

看到司马懿不给力,魏延没办法了,到了这个时候,魏延还是偏执地想要取得军权继续北伐,于是他又做了一个傻瓜行为——上奏刘禅说杨仪反叛了,然后带兵去南谷口驻扎,准备在此和杨仪决斗!

魏延这个“傻瓜计划2”大概是希望在南谷口和杨仪打一仗,生擒杨仪,接手军队,然后他觉得这样刘禅就会不得不说杨仪是叛逆,然后把军权给魏延,这样魏延就可以继续北伐了……

依然是一个2到家的计划,你那么点军队,跟杨仪掌握的北伐主力军打,怎么可能赢?再说你赢了刘禅就会认可你?真的无语了……

哎,我想我理解,当年入蜀后,能从一个部曲将打到中将的人,是有着怎样疯狗一般的战斗力和报恩之心……当年可对刘备如此,如今魏延也想对诸葛亮如此吧,他拼了命也想接管军队,继续和曹魏战斗,这是为了刘备的理想,也是为了诸葛亮的理想,他觉得只有他才可以灭掉曹魏,完成刘备诸葛亮未尽的理想吧……于是就想出这么两个傻瓜计划,真觉得既好笑又心疼。

此时此刻,面对这一切,杨仪终于暴怒了!

给你活路你不走?你当我是空气?

多年的委屈,一起涌上心头!如今,我不是“莓办法”了,我有办法了,看我也霸气一把!魏延,受死吧!

其实,就在魏延写奏折弹劾杨仪的同时,杨仪也是几乎同时写了奏折弹劾魏延是叛逆,具体到底是谁先写的弹劾奏折,这就不知道了。

我们只知道结果——

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哈哈,无语了……在这场两个低情商活宝的人缘对决中,杨仪最终胜出!魏延,恭喜你可以拿到得罪人的吉尼斯世界记录了。

写完弹劾奏折以后,杨仪当即命人槎山通道,然后昼夜兼行追赶魏延,到达南谷口后,魏延杨仪的宿命对决,终于开始了。

魏延派出军队逆击杨仪,杨仪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只是辅助,没法跟DPS打,于是派出王平迎战,王平见了魏延的军队,直接大吼一声——

“公(诸葛亮)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

魏延虽然平日对士兵很好,但这种时候了,谁也不愿意跟着这个疯狗作死啊,于是都散了。

魏延这下没办法了,那就逃吧。逃到哪呢——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

逃亡汉中,看来魏延的目的是回成都找刘禅理论……这绝不是一个好主意,且不说能不能到刘禅那,就算能到,你魏延人缘烂到家,会有人帮你说话?这不是找死吗?

按说唯一的活命办法,应该是流亡曹魏的,曹魏对这样重量级的人物,肯定会厚待的。

可是魏延是绝对不会这么做的——

曾经,我只是一个卑微的奴仆,是刘备给了我一个新生的机会,是诸葛亮给了我一段美好的征程,我哪也不去,就算终结必然是鲜血,也请让我长眠于此,永远守护这片热土吧。

最终,魏延被杨仪派来的马岱追上了……最终,鲜血的终结……也许,这一切,早就注定了吧——

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魏延死了,脑袋被杨仪踩着,三族也被灭了,整个季汉帝国期间,只有魏延被灭三族。

很多人说杨仪是小人,我真的不这么觉得,其实挺心疼杨仪的,你想想,杨仪被魏延压了那么久,魏延不断后自己南归还导致杨仪被司马懿追上差点玩完,后来魏延这又要跟他决斗……

杨仪做的事,说白了只是反击而已,之后是派人追斩了魏延,不过这事……莫说杨仪了,估计只要不是心胸足够宽广的人,都会这么干吧,毕竟俩人之间怨恨太深了……

最终,杨仪成功把军队带了回去,此时的杨仪是信心满满的——

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

他开始想入非非,想当季汉帝国的新CEO了,我相信,在杨仪内心深处,其实也是有继承诸葛亮的理想,带领国家走向强大的美好心愿吧。

但是,回到成都后,他并没有得到什么重要职务,杨仪感到了人生的幻灭,这个情商为零的活宝忍受不了了,他开始整天满口怨言,吓得大家离的他远远的。

最后只剩下费祎还来看他了,傻的可爱的杨仪看到费祎来了,就以为这是自己人,于是什么话都对费祎说了,包括下边这句——

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这是说,他觉得自己当年要是直接带兵投靠曹魏,就不会落到如今这个下场了,哎,气死偶咧!

我觉得,这句就是个气话……只不过,杨仪不明白的是,在官场不能随便相信别人,也不能随便说气话……

费祎呵呵一笑,扭头就报告给刘禅了,于是杨仪被废为庶民,流放。

到了流放地后,杨仪又“上书诽谤,辞指激切”,具体说了啥不知道……估计是什么刘禅你莓良心,刘禅你莓天理,刘禅你……

刘禅看后大发雷霆,下令抓捕杨仪,杨仪听到消息后,呵呵一笑,正了正衣冠后,从容自杀,走向了生命的终点,至死还是保持了一个士的风骨。

如何评价魏延和杨仪呢?我只能说,很可悲吧,他们生错了时代,入错了行,如果在现代,如果不在官场,也不至于这么惨了。

当然就算是在现代,就算是不在官场,以他们的性格,估计也没法混好的,如果我在现实里遇到他们俩这样的人,我觉得虽然他们很多时候会很烦人,但毕竟骨子里并不算坏人,所以我还是会选择尽量包容的吧,当然他们这样的人自己也应该改变一下作风,不然别人的包容也救不了他们。


就这样,诸葛亮去世当年,魏延被灭三族,诸葛亮死后第二年,杨仪自杀。

…………………………

一切都已经结束了,唯有《梁父吟》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久久不能去。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有来生,那样就好了,魏延和杨仪可以转世到现代社会,而且不要做男生了,做女生吧,这样就不会惹人厌了,而且还显得挺可爱的,再找个诸葛亮一样的老公嫁了吧……哈哈。

————————————————————————————————————————

呼……小女子写的有点长,能看到这里的朋友真是辛苦了,谢谢观看。


如果您觉得我的东西写的还可以的话,欢迎关注我,谢谢。

顺便再推广一下我其他几个回答,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谢谢啦。

user avatar

一、正史,


历史上蜀汉上下对魏延同志那是几乎个个没好感,为什么那?先看看关张:


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也就是关羽待下层好,看不起上层士大夫,张飞整天拍士大夫马屁,但常鞭子招呼底层。这两位死因就是因为得罪上下各一阶级。而魏延同志那: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魏延传》)


也就是这位除了小兵外,士大夫匹夫都被他得罪到见他闪人的地步。只有一个杨仪不怕他,那么魏延是怎么收拾杨仪的那?很简单,老子拳头大:


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费祎传》)


试想关张只有魏延一半的嚣张,都完了,您魏延如此跋扈,还真是取死有道了。而对于如此的魏延,诸葛亮可没什么好感低,还是重用,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这句话已经明确说明诸葛亮时代,魏延并非大材小用,而是物尽其用了。而且陈寿在《杨仪传》里特别说明,诸葛亮对魏延很公正:


亮深惜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杨仪传》)


其实想想两个身居高位的,再怎么骂街,也不能拔刀相向吧,对于魏延这号行为,诸葛亮还一碗水端平,只能说诸葛亮对魏延有所偏爱了。而诸葛亮这么干,连隔壁家孙权都看不懂:


孙权尝大醉问祎曰:“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於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诸君愦愦,曾不知防虑於此,岂所谓贻厥孙谋乎?”祎愕然四顾视,不能即答。恢目祎曰:“可速言仪、延之不协起於私忿耳,而无黥、韩难御之心也。今方扫除强贼,混一区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若舍此不任,防其后患,是犹备有风波而逆废舟楫,非长计也。”权大笑乐。(《三国志》注引《襄阳记》)


说到对匹夫型武夫的容忍度,孙权其实是很高的,东吴如不乏甘宁、潘璋类的滥杀匹夫,但是孙权都能忍,就是因为董恢所言——今方扫除强贼,混一区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若舍此不任,防其后患,是犹备有风波而逆废舟楫。


而魏延、杨仪却让孙权当着盟友外交官面前直接骂牧竖小人,魏延的表现应该类似甘宁粗猛,可见魏延在这方面已经超越甘宁、潘璋了。而不久后时代晋朝对魏延评价跟说明这点:


然议者举将多推宿旧,未必妙尽精才也。且韩信之举,非旧名也;穰宜之信,非旧将也;吕蒙之进,非旧勋也;魏延之用,非旧德也。盖明王之举,举无常人,才之所能,则授以大事。(《晋书,张轨传》)


从上面评价可以看出,魏延比那位火爆到能私下点兵杀甘宁的吴下阿蒙更甚,乃至有无德的评语。所以诸葛亮能忍孙权所不忍,重用魏延,只能说对魏延好感很高了。当然诸葛亮死后,魏延自家急撤不说,还火烧栈道,断了全军后路,把全军卖在司马懿大军面前,那真是小人才干得出的缺德事了。所以魏延被灭门实属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最后魏延唯一长处善养士卒,而和诸葛亮的一比,实在小巫见大巫:


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诸葛亮传》)


所以诸葛亮一死,魏延兵变,手下一听王平喊出诸葛公,就全部鸟兽散了:


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


二、演义


演义里的魏文长,那是活脱脱的活宝,得罪人能弄到他救的黄忠都想他死:


于是黄忠安下寨脚,径来见玄德,说魏延乱了军法,可斩之。玄德教唤魏延,魏延解泠苞至面前。玄德曰:“虽然有罪,此功可赎。”令魏延谢黄忠救命之恩,今后毋得相争。魏延顿首伏罪。


老黄都对他好感那么低,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见面就要杀他那,大家看看下面那段:


刚推到门外,却才举刀,忽然一将挥刀杀入,砍散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韩玄残暴不仁,轻贤重色,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愿随者便来!”百姓视之,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器宇轩昂,貌类非俗,乃似关将。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本人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故来长沙依傍韩玄;玄怪魏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屈沉于此


大家想想,魏延干了什么事才投靠韩玄??当时魏延可是在襄阳造反被赶跑,因为魏延这一闹:


魏延战文聘,从巳至未,手下人皆折尽,匹马出城。后面蔡瑁、张允又赶。魏延不见玄德,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却说襄阳城中,因文聘、魏延厮杀,杀死千万余人。


先不说超级路痴魏文长(刘备几十万人才走半天就找不到了,阴谋论的温床啊),光凭上文,你魏延就是头号通缉反贼,而随后曹操入主荆州,长沙也是曹操管下,身为太守的韩玄却收留了魏延,这可算再造之恩。而魏延却是怎么回报——傲慢少礼。寄人篱下还这德行,韩玄同志没把魏延一索子捆了送蔡瑁那,只能说修养很好了。


而魏延却是干净利落的吧韩玄一刀咔嚓了,还给韩玄冠以残暴不仁,轻贤重色的罪名,试想韩玄要是残暴不仁,您魏延早就被捆了送蔡瑁,韩玄要是轻贤重色,怎么会重用黄忠。所谓轻贤,恐怕是魏延自己把自己算贤才吧==。


再对比下黄忠见到刘备,第一件事情是:


云长接入厅上,尽言其事。玄德亲往黄忠家相请,忠方出降,求葬韩玄尸首于长沙之东


两两对比,更显魏延不堪,难怪诸葛亮一见魏延,就来个推出去剁了的下马威。


最后补充一点:


书里韩玄是个平生性急,不以人为念,众皆恶之的人,这不就是历史上的魏延。只能说罗贯中写得好,既然你魏延在正史这么无礼,我就让你在我写的书里也受受这罪。最后让魏延一刀斩去正史自己的缺点,才有了现在大家觉得可惜可叹可爱的演义魏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对魏延的好感度,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且值得细品的问题。咱们不能简单地说他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因为诸葛亮这个人做事向来是权衡利弊,极少随性而为。对魏延,更像是那种“看是看得到,但得管着”的态度。先来说说诸葛亮对魏延的“看得到”。魏延这人能力是很强的,尤其是在军事方面。他出身行伍,实战经验丰富,作.............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喉咙有些发紧,握紧手中沉甸甸的青龙偃月刀,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诸葛丞相……他老人家就这么走了……(环顾四周,北伐的大帐内气氛压抑得可怕,将士们脸上写满了茫然与悲伤,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难以掩饰的退缩。听着外面的风声,感觉整个大汉的命运都仿佛在随着这风,摇摇欲坠。)撤?就这样撤了.............
  • 回答
    在论及诸葛亮调解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时,是否应“公平对待”这个问题,实际上触及了中国传统政治智慧和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以及诸葛亮所处的地位和所面临的考量。一、 当时的大环境与诸葛亮的处境诸葛亮自刘备去世后,便肩负着兴复汉室的重任,他不仅仅是一位军事.............
  • 回答
    魏延之所以会让一些人觉得他认为诸葛亮“畏魏如虎”,这其中包含了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个人性格的揣摩,以及信息传递中的偏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魏延本人是否真的这么想,这是一个很难有确凿证据的问题。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后世的解读,或者是对他某些言行的揣测。但无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中一个颇为津津乐道之处。刘备在临终前对诸葛亮进行了“托孤”,并且对诸葛亮嘱咐了许多重要的事情。其中,关于马谡,刘备明确表示“马谡有何才而兼此重任?”,表达了对马谡的担忧和不信任,希望诸葛亮不要过分重用他。然而,同样是诸葛亮麾下的大将,为什么刘备.............
  • 回答
    魏延子午谷奇袭之策,无疑是诸葛亮北伐中一着颇具争议的棋局。若孔明当时采纳,其功成之可能,并非毫无机会,但要论“多大”,则需要细细掰开来看。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魏延此计的精妙之处。子午谷,古时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称,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然而,魏延却看到了其另一面——出奇制胜的捷径。他提出的策略.............
  • 回答
    说起诸葛亮死后魏延的行为,这可真是三国故事里一个绕不开的争议点。评价他,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确诸葛亮死后,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当时蜀汉政权刚刚经历了北伐的艰辛,诸葛亮这个定海神针一撒手,整个国家就像一艘没了舵手的船,风浪里飘摇。朝堂之上,权力真空,人心惶惶。这时候,谁能站出来稳住局面.............
  • 回答
    说起诸葛亮七星续命灯,这可是《三国演义》里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桥段,也让很多人一直琢磨不透。明明是诸葛亮精心布置的阵法,眼看就要成功,却被魏延一个不小心给搅黄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诸葛亮不再来一次呢?这事儿得好好掰扯掰扯,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七星灯续命这件事本身,就不是一个可以随意重复的“开挂”技能.............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而是选择从祁山出兵,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当时大背景、军事策略的风险评估、以及诸葛亮本人的性格和战术理念来细细道来。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绕远路”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子午谷奇谋”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简单来说,魏延想走子午谷这条又小又险的山道,直接奔袭长安.............
  • 回答
    说起诸葛亮对魏延的猜忌,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经历诸多事件逐渐积累起来的复杂过程。起初,诸葛亮对魏延的倚重是毋庸置疑的。在诸葛亮辅佐刘备,平定益州的过程中,魏延就已经是军中的一员猛将,屡立战功。诸葛亮接手军政大权后,更是将北伐大业的重任寄予魏延,让他在北伐的前线冲锋陷阵,担任重要将领.............
  • 回答
    子午谷奇谋,这真是三国演义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魏延那句“愿效韩信,奇兵出子午谷”,听起来是何等豪迈,何等有魄力!仿佛只要这么一搏,半个天下就唾手可得。可诸葛亮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拒绝了这个大胆的计划。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诸葛亮不接受这个听起来“风险可控,收益巨大”的提议呢?毕竟,最坏的.............
  • 回答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雄心勃勃地踏上了北伐的征程。然而,在街亭的失利,如同当头棒喝,将他精心策划的攻势暂且按下。在那段沉寂的日子里,诸葛亮并没有停下思索的脚步,他反复推敲着每一条出兵路线,权衡着每一份风险与回报。而关于子午谷的奇袭,这个让后人津津乐道的设想,也必然是在他脑海中盘旋过的。如果,.............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蜀汉后期为何没有明确培养魏延作为接班人,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但结合史料记载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魏延的性格与能力分析: 能力毋庸置疑: 魏延是蜀汉后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跟随刘备多年,.............
  • 回答
    关于魏延是否被诸葛亮逼反,这是一个在三国演义中被广泛讨论,但在正史中并非如此明确的问题。我们不妨从演义和正史两个角度,细细梳理一番。演义中的“逼反”说:情理与猜疑的交织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魏延“被逼反”的桥段,主要体现在诸葛亮死后,魏延据守汉中,起兵反叛,最终被马岱所杀这一系列事件中。这种说法.............
  • 回答
    诸葛亮《出师表》中未提及赵云、魏延、马岱,而点名向宠,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地方。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毕竟赵云、魏延、马岱都是蜀汉后期赫赫有名的大将,在《三国演义》中更是形象鲜明,战功卓著。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留下临终嘱托时,没有提到他们,反而独独提及了一个在主流史书和文学作品中似乎“名.............
  • 回答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确实是让无数后人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特别是魏延提出的那条“子午谷奇袭”路线,更是引发了无数的“如果”。如果当年老诸葛真的听了魏延的,一路狂飙直扑长安,成功率到底有多高?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魏延的这个“子午谷奇袭”是个什么玩法。简而言之,就是.............
  • 回答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杀”魏延,至少在他去世之前,两人之间并没有发生这样的情节。但书中确实有诸葛亮对魏延的“除之而后快”的深切忧虑,以及他为防止魏延在他死后作乱所做的安排,这在很多读者看来,已经接近于一种“预判式”的“杀”了。事情的起因,要从魏延这个人本身的性格和能力说起。魏延是诸葛亮北伐时.............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失算了,没有拒绝魏延“子午谷奇谋”,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三国演义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也是争议不休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抛开演义的滤镜,回归到更接近历史的判断上,并且得详细地分析一下当时的背景、魏延的计划本身,以及诸葛亮的顾虑。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演义中的“子午谷奇谋”是经过艺术加.............
  • 回答
    置身于诸葛亮的位置,面对魏延提出的分兵一万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建议,这无疑是一个极具诱惑力,但也饱含风险的抉择。我会认真审视这个提议,权衡其中的利弊,但最终,我恐怕难以轻易采纳。子午谷,这条山川险峻、道路崎岖的通道,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正因其艰险,才孕育了“奇袭”的可能性。魏延此人,骁勇善战,.............
  • 回答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绝对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提案,也是诸葛亮一生中为数不多可能错失的战略机会。但要说诸葛亮“不予支持”,恐怕也不太准确,更像是“审慎考量后未采纳”。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当时的战略大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后勤补给、情报准确性,以及诸葛亮本人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等等。咱们一层一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